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物联网大趋势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张铎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了能够全面、系统、科学、通俗地向大家介绍物联网,推动我国物联网的建设步伐,我通过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最新资讯,力图向读者系统地介绍物联网的基本知识,既通俗易懂,又包含了大量的技术信息。全书共分8章,分别是物联网元年、物联网定义、物联网发展、物联网架构、物联网公共技术、物联网应用、物联网展望以及物联网对话。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最新资讯,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知识,既通俗易懂,又包含了大量的技术信息。全书共分8章,分别是物联网元年、物联网定义、物联网发展、物联网架构、物联网公共技术、物联网应用、物联网展望以及物联网对话。

目录

第一章 物联网元年

一、朦胧中的物联网(1995年)

二、物联网溯源(1999年)

三、物联网重现江湖(2005年)

四、热潮涌来物联网(2009年) 

第二章 物联网定义

一、政府、组织、机构对物联网的定义

二、专家学者对物联网的理解

三、物联网、传感网、互联网

第三章 物联网发展

一、国际物联网发展现状

二、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三、物联网在中国各地的发展

四、企业物联网发展动态

五、物联网板块的增设

第四章 物联网架构

一、物联网感知层

二、物联网网络层

三、物联网应用层

第五章 物联网公共技术

一、编码技术

二、标识技术

三、解析技术

四、信息服务

五、安全技术

六、中间件技术

第六章 物联网应用

一、智能家居

二、交通管理

三、供应链物流管理

四、未来超市

五、安全监控

六、工业应用

七、军事应用

第七章 物联网展望

一、政策

二、重点

三、前景

第八章 物联网对话

一、专家观点

二、业内点评

三、百家论坛

试读章节

“物联网”概念的出现最早是在1999年,是由美国Auto—ID首先提出,当时的物联网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它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研究的产品电子代码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为核心,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构造的实物互联网。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等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让相关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共享。

将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提出物联网概念作为物联网的起源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当时由于RFID可能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针对共同项目制定一套标准并予以明确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若干业界组织已经发起相关活动,并朝此标准化的目标努力,此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验室就带头成立自动化识别系统中心(Auto—ID Center)。Auto—ID实验室是一个研究单位的联盟,专业从事自动识别,智能对象和EPC系统方面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进行与工业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和开发EPC系统和工具以及进行EPC概念的推广。

正是因为Auto—ID中心作为一个研究中心,在学术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分量,虽然Auto—ID主要从事RFID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但是此时物联网概念提出已经是从学术角度、技术应用角度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并不是仅仅从对未来的一种遐想。所以,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公认物联网概念的起源始于1999年Auto—ID中心提出物联网之说。

当1999年提出物联网概念后,并没有掀起一股物联网热潮。这是因为物联网当时存在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还不具备。据美国电脑工业年鉴公司统计:到1999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达到2.59亿,世界总人口达到60亿,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在当时,网络的使用者在世界总人口中占有的比例还是很小的,还不到1/20。同时,在1999年那个时期,相关技术的不成熟以及应用不广泛,例如物联网所涉及的核心技术之一RFID,在当时RFID的概念还仅仅在实验室里面,其相关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当然,从宏观层面而言,各国也没有或者很少出台与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政策,因此,此时提出的“物联网”没有吸引住大众的眼球,而仅仅是在RFID的技术应用方面被加以关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RFID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为物联网夯实了基础。

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目标中的相关数据。事实上,RFID不是现在才有的一种技术,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敌我飞机识别,当初英国人发明雷达以后,在应用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在雷达屏幕上,搞不清楚什么飞机是敌人的,什么飞机是自己人的,于是在飞机上加装了敌我识别系统,在雷达上也加装了相应的识别装置(术语叫二次雷达),具体做法就是雷达在发现目标后,会自动发射一个询问信号,如果是己方飞机,敌我识别器就会自动回答,这样雷达就能分清了,现在每架军用飞机都有一个敌我识别器。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RFID起源于雷达的应用功能拓展,当时是借用了雷达的工作原理,发射无线电波再被返回来识别天空中是否有物体,而如果这种电波被反射回来的时候通过处理,也就能够发回来一种无线电波供雷达接收,然后通过处理识别,当时的应用仅仅是一种加密的ID号而已。

这种技术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一种应用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如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仓库中的物品管理或车站检票。只不过这种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形态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适用于商品包装和物流的管理了。这种技术开始得到普遍关注的时代背景是网络通信技术开始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与条码一样是为了改善和提高零售业中结算的自动化和快速化,甚至使整个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实现透明化的目的而特别受到青睐。零售巨头沃尔玛不仅是条码技术的推动者,也是RFID技术的重要推动者。

2002颁布的国际标准ISO/IECl5693—2,针对RFID技术在物流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统一的标准。对于RFID如何进行物流跟踪、多节点管理、数据安全保护,如何实现物品远距离自动识别,成为广大RFID供应商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P6-7

序言

我的案头,摆放着1990年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当时世界最新经济畅销书——《2000年大趋势》。作者是美国的约翰·耐斯比特和帕特里夏·阿伯丁。记得当年购买并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因为耐斯比特曾在1983年推出了《大趋势》一书,这在全世界名噪一时,引起了非同寻常的反响。各国所发行的各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总数不下800万册,“大趋势”一词也由此流行起来。我虽然不是学经济的,但是“大趋势”不能不知道吧!

当我想写一本物联网的书的时候,我看见了《2000年大趋势》这本书,就将本书叫作了《物联网大趋势》。

什么是大趋势?我是深有体会的。

1993年,当我在北方交通大学为学生们讲授“条码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时候,我既不知道自己成为了国内高校中的“第一”,也不知道十年后的2003年,我会在“中国条码推进工程”中主持并负责在全国高校推广“条码技术与应用”课程,更不知道当2010年物联网元年到来的时候,条码技术仍然会如此的重要。这算不算是条码发展的“大趋势”。

1996年,当我通过条码技术的学习延伸到编码技术,发展到电子数据交换,开始讲授“电子数据交换与电子商务”课程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互联网会来得如此迅猛。2000年,当我受聘于一家纽约上市公司在国内的全资公司任执行董事、CEO的时候,创办了诸如“中国企业数码港”这样的一批网站,但在当时也没有想过电子商务会发展到今天的情形。今天的电子商务也顺应了“大趋势”。

新事物、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总是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很庆幸,条码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我都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当物联网来临的时候,我想,我更不能视而不见,我会紧紧地盯着它的潮起潮落——大趋势。

2003年,当我第一次听说物联网,就引起了我的关注。2004年,我国举办了多次“中国国际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我基本上都参加了。后来,由于EPC编码标准是否涉及部门利益之争、是否有信息安全之嫌等原因,造成了我国EPC/物联网发展停滞不前。但是,2006年,当我在主持设计我国自动识别技术专业方向教学体系的时候,就已经将“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作为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写进了教学大纲。所以,当《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教材在2010年1月按照正常的出版计划出版面世时,立即成为了我国第一本有关物联网的高校教材。

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对物联网的未来充满了怀疑和疑惑,但我坚信,物联网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一定是灿烂辉煌的。这就是物联网的大趋势。

为了能够全面、系统、科学、通俗地向大家介绍物联网,推动我国物联网的建设步伐,我通过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最新资讯,力图向读者系统地介绍物联网的基本知识,既通俗易懂,又包含了大量的技术信息。全书共分8章,分别是物联网元年、物联网定义、物联网发展、物联网架构、物联网公共技术、物联网应用、物联网展望以及物联网对话。

在此,我要感谢参加本书资料收集整理和编写工作的同事、朋友、学生。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北京交通大学的梁睿、桑璐、燕翔玉、王芃人;北京网路畅想公司的史健、张路明、刘娟、臧健;21世纪中国电子商务网校的寇贺双、李维婷;北京华信恒远信息技术研究院的任海静。

本书大量引用了互联网上的最新资讯、报刊中的报道,在此一并向原作者和刊发机构致谢,对于不能一一注明引用来源深表歉意。在第八章物联网对话中,直接引用了能够由互联网网站上找到的众多专家针对物联网的言论,如有不恭之处敬请谅解。

最后,我想说,当5年以后、10年以后、20年以后,物联网已经与我们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可以无悔地说:早在2010年的时候,我已经认识了你!

张铎

2010年5月8日

书于北京国奥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