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着眼于于漪老师新世纪以来的理论阐述,并辅之以一定的编者评述。它进一步完成了于漪老师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2001年山东教育出版社的六卷本《于漪文集》形成一种衔接,同时也为更多的于漪研究者提供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从内容编排看,本套丛书打破了原先常见的模式,采用主题词的呈现方式分别编成六册,依次为《呐喊》《坚守》《超越》《凝望》《启智》《反思》。每册按照内容分为三或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前有于漪老师重要观点的摘要,每个单元后设有“编者手记”,重在编者编辑此单元时的阅读感受。每册还附有编者撰写的综论,重在从该册主题词切入的对于漪老师教育思想和人生理想的理性思考。
本书为丛书之《凝望》。本书编选了于漪老师回顾如歌岁月以及与学生和教师进行沟通的文章。这些文章,洋溢着真纯的生命欢乐,寄寓着深切的生命关怀,体现了于老师对学生、对教师、对语文、对教育、对中华文化深深浓浓的爱,熔铸了于老师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精神生命发育、人生价值实现和人生境界提升的关注和思考。
本书编选了于漪老师回顾如歌岁月以及与学生和教师进行沟通的文章。这些文章,洋溢着真纯的生命欢乐,寄寓着深切的生命关怀,体现了于老师对学生、对教师、对语文、对教育、对中华文化深深浓浓的爱,熔铸了于老师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精神生命发育、人生价值实现和人生境界提升的关注和思考。诚如本书编者所言:“凝望,凝聚的既是一份目不转睛的深情,更是一种瞩目未来的期待。”
一份报纸在社会某个群体里可以如家人父子般地谈天说地,倾诉衷肠,这份报纸就在这个群体里生了根,有持久不衰的生命力。《文汇报》和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师就有这样的缘分。
几十年来,她满怀关注之情,连续不断地报道基础教育的进展与成绩,饱含期望地提供发表园地,交流教育改革的思想,讨论乃至争论教育实践的种种措施,具体、生动,第一线的教师不仅感到亲切、贴近,更常有深受启迪的快乐。我也是深受其关心和教育的一员。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影响全国。引领者是当时的育才中学,改革的主要精神是“面向实际,减轻负担,教得活泼,学得主动”,这针对着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教学上烦琐哲学、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做法,以及课堂上的“满堂灌”。《文汇报》连续报道,我认真阅读,到育才听课,比较对照,努力反思,自己也学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报社记者立即组织我写文章。由于年轻,对教学中的高低深浅并不洞悉,无非就是胆子大,无顾虑。于是,《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为什么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等文章先后发表。倒不是记者对我青睐,这是对年轻教师的支持与呵护,我心怀感激。
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文革”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17年“两个估计”的枷锁还没有打开。“文革”10年对教育事业的摧残,对人才培养的残害,对教师队伍的迫害,有目共睹,大家心里都有一·笔账,功过是非基本清楚,但由于“文革”高压留下的恐惧阴影,不少人处于观望状态。在文化广场召开的教育方面的大会上,四名教师发言,批判“两个估计”的错误,我是其中之一。会后,我的发言被整理成文稿,登载在《文汇报》上。现在想来,没有对“两个估计”枷锁的打开,哪来1977年高考的恢复?教育的春天哪会来得那么快?敢于登载,是一种判断,一种胆识。
教育春天来到,教育版面的文章十分活跃,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校制度建立、课外活动开展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文汇报》成为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每日不睹不快的伙伴。我也应邀为“教育园地”写“教育断想”专栏,如《这一锤应该敲在哪里?》《“一桶水”新鲜》《多想想“培养”二字》《背着一双鞋子找脚》等,都是针对教育现状中的问题发议论。有些看法有人不认同,比如教育的公平公正问题,初中阶段是否一定要办重点等,尽管认识有差异,但报纸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相互启发,不断进步。
在教育拨乱反正、学校面临发展之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办学者最为棘手的问题,校舍的破房危屋亟待改造,教学设备、图书设备奇缺,有的郊区小学,教师上课只能限用两支粉笔,教师队伍不稳定,有的学校有的学科无教师授课,“开天窗”。当时我是人大代表,《文汇报》记者不辞劳苦,与我们一起调研了城市和郊区不少中小学,深人了解办学的实际困难。那时,对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意义远没有现在认识得深刻,有的认为基础教育是小儿科,有的竞认为基础教育是无底洞,怎么投入也难填。真是奇谈怪论。我们呼吁重视教育,增加投入。没有扎实的基础,哪来万丈高楼?没有中小学良好的教育,哪来优质的大学生、研究生?这是常识,但有时常识最易被忽略,被颠倒。在基础教育举步维艰之时,报纸不断进行报道、宣传,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智慧,一种职业的良心。
90年代初,语文教学中的迷茫与缺失令人担忧,学生语文能力令人焦心。为了应试,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文化内涵、思想意义形同虚设,只是寻词摘句,肢解拼接。一套套肢解的练习题汇成江汇成海,学生在题海中浮沉,无休止地进行机械操练,质量无法保证。文章失去灵魂,“文”只剩了文字的排列组合。求学不读书,不能不说是悲哀。如何拯救?如何改变?须在语文教育性质观、功能观等语文教育一系列理念上去探索去研究。出于改变不尽如人意的语文教学现状的需要,深入探究汉语言文字的本质特征,借鉴20世纪世界人文学科最大的革新—-语言科学的突破:语言不再是单纯的载体,反之,语言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我越来越体会到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在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体会到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文化心理特征,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汉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于是,我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开始,同行中有些人不理解,不赞成,特别是热衷于题海训练的老师,有的认为语文只有一个属性,就是工具。此时此刻,《文汇报》发表了我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话》,让我多了一个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要知道,在十多年前,在大家还未认同的情况下,发表这样的文章,也显示了一种敏锐,一种胸怀,一种对基础教育的关怀。
窥一斑而见全豹,以上仅举与我相关的几件细事,就可知晓《文汇报》为基础教育鼓与呼的努力,这背后是一个“情”字,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赤诚与期待,就不可能花那么多的精力倾注于基础教育。愿这份报纸对基础教育的关怀一如既往,创造出新的业绩、新的辉煌。
P15-18
于漪是教师的楷模,她身上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年轮,是中国教育不可多得的财富和可贵的研究资源。作为当代中国教师的表率与旗帜,她能够并且已经提供给了我们很多东西,但我们对她的研究还远不够。有鉴于此,在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和于漪老师本人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联合发起成立了“从于漪典型案例研究当代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课题组,课题在聚焦于漪老师的基础上,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在于漪老师引领与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群体,希望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看到影响中国特别是上海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发现个性中的共性,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本套丛书就是该课题研究的首期成果。本丛书六册的六位编者,都对于漪老师有着相当的了解和研究,本丛书的编辑工作是在于漪老师亲自指导下进行的。
本套丛书着眼于于漪老师新世纪以来的理论阐述,并辅之以一定的编者评述。它进一步完成了于漪老师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2001年山东教育出版社的六卷本《于漪文集》形成一种衔接,同时也为更多的于漪研究者提供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新世纪以来,随着全国课程改革和上海“二期课改”的推进,于漪老师对整个教育和教师发展有了更加宏观、科学和系统的思考,丛书的编撰有助于展示一个更加丰富更为完整的于漪老师和她的求索历程。此外,本丛书不仅仅是对于漪老师文稿的整理,而且体现出编者个人的理解与思考,这也可以为于漪研究者和广大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从内容编排看,本套丛书打破了原先常见的模式,采用主题词的呈现方式分别编成六册,依次为《呐喊》《坚守》《超越》《凝望》《启智》《反思》。每册按照内容分为三或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前有于漪老师重要观点的摘要,每个单元后设有“编者手记”,重在编者编辑此单元时的阅读感受。每册还附有编者撰写的综论,重在从该册主题词切入的对于漪老师教育思想和人生理想的理性思考。
感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在本套丛书的编辑过程中给予了很多支持与帮助,感谢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为本书的资料收集工作所提供的方便,感谢广西教育出版社为使本套丛书精益求精所付出的心血。感谢一切关心、支持本套丛书编辑工作的所有人士,正是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本套丛书才得以顺利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