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那些事儿(隋唐)/线装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线装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中国那些事儿(隋唐)》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隋唐两朝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此书,既能满足你的轻松阅读之欲,也能将如烟史事尽纳于你胸中。

内容推荐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中国那些事儿(隋唐)》以隋唐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隋唐两朝的历史。内容涉及隋文帝与开皇之治、杨广窃取皇位、杨玄感起兵反隋、玄武门之变、文成公主入藏、王叔文变法、黄巢起义、安史之乱等。

目录

隋朝

 隋文帝与开皇之治

出身贵族,废周建隋

一统天下,开创盛世

 独孤皇后妒贤并称

严治后宫,管束皇子

公私分明,贤明达理

 杨广窃取皇位

南征北战,战功赫赫

善于伪装,入主东宫

阴谋得逞,窃居帝位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巩固统治,开凿运河

劳民伤财,泽被后世

 隋朝第一名将杨素

北周臣子,依附杨坚

参与建隋,率兵南征

结交杨广,出谋划策

功高震主,郁疾而终

 贺若弼妙计灭陈

出身将门,谨言慎行

运筹帷幄,所向披靡

争名表功,失言殒命

 文武兼资韩擒虎

将门世家,名动江南

智擒后主,威震突厥

 良将史万岁

忠臣之子,技艺超群

屡立战功,遭谗殒命

 隋相高颍竭诚尽节

辅佐杨坚,平南扫北

大功告捷,忠臣遭弃

竭诚尽节,含冤被杀

 杨玄感起兵反隋

家世显贵,起兵黎阳

久战不利,兵败身死

 瓦岗之主李密

少有大志,投奔瓦岗

骄傲自矜,战败投唐

心存不满,反唐遭杀

 宇文化及叛朝弑君

袭父祖荫,受宠于朝

发动兵变,起兵反隋

魏县称帝,兵败而死

 农民领袖窦建德

烽火四起,揭竿反隋

征战中原,雄踞河北

争雄全国,败于秦王

 乱世枭雄王世充

隋朝旧臣,废隋称帝

争锋天下,战败降唐

隋朝文化

 唐画之祖展子虔

妙笔丹青,承上启下

名作传世,唐画之祖

 颜之推博学多才

出身世家,历仕四朝

家训传世,恩泽千秋

 杰出工匠李春

受命造桥,技艺高超

独具匠心,扬名后世

 建筑奇才字文恺

豪门之子,建筑奇才

身受皇命,兴建隋都

 天文学家刘焯

才学精博,遭诽被贬

削职还乡,著述为业

教导后生,制定律历

唐朝

 李渊长安称帝

出身将门,袭爵为官

起兵太原,击檄反隋

审时度势,挥师关中

运筹帷幄,长安称帝

 玄武门之变

少年英雄,功勋盖世

觊觎皇位,兄弟反目

兵戈相见,决战玄武门

 千古—帝唐太宗

举贤任能,纳谏如流

贞观之治,万古流芳

多才多艺,妙笔生花

 —代贤后长孙氏

少人李门,贤淑温良

限制本家,智谏太宗

心怀天下,千古流芳

 文成公主入藏

吐蕃求婚,公主人藏

传播文明,汉藏一家

 名臣魄征

力投明主,终辅太宗

犯颜直谏,名传千秋

 刘文静狂言惹祸

韬略出众,首义功臣

陷于名利,引火烧身

 佐命元勋长孙无忌

才略通达,秦王心腹

佐命元勋,受命托孤

无辜获罪,忠臣受戮

 贞观诤臣褚遂良

博学多才,大唐诤臣

力佐高宗,反立武后

书法传神,自成一家

 贞观良相房玄龄

博古通今,辅佐秦王

贞观名相,制定政令

 杜如晦能谋善断

世家之后,追随秦王

政务繁忙,英年早逝

 骨鲠大儒萧踽

出身显贵,高祖心腹

耿直忠贞,两袖清风

 大唐战神李靖

统一江南,北抗突厥

性情沉稳,知足而退

老将出马,安定西域

 千古名将李绩

出身土豪,聚义瓦岗

效力大唐,战功赫赫

支持武后,陪葬昭陵

 尉迟敬德单鞭救主

从军反隋,投效大唐

勇猛无敌,单鞭救主

开国功臣,安享晚年

 传奇猛将程咬金

保护乡民,投奔瓦岗

归唐为将,屡立战功

讨伐突厥,善终于家

 开国驸马柴绍

尚武好侠,开国驸马

所向披靡,凌烟功臣

 侯君集恃宠矜功

建唐有功,两征西域

心生不满,谋反被斩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武艺超群,一鸣惊人

勇猛无敌,屡建战功

 苏定方征高句丽

随父护乡,入唐为将

戎马一生,定国安边

 唐高宗懦弱失权

生性懦弱,被扶为君

迎立武后,大权旁落

 一代女皇武则天

天生丽质,深得君心

荣登后位,垂帘听政

废唐建周,一代女皇

 李敬业讨伐武后

胆大多谋,举兵反武

谋略有限,兵败遭杀

 酷吏来俊臣

市井无赖,攀谀武后

利用私权,残杀无辜

作孽太多,恶人遭诛

 护圈良相狄仁杰

刚正廉明,犯颜死谏

清正惠民,被诬遭贬

武后器重,鞠躬尽瘁

 娄师德唾面自于

投笔从戎,反击吐蕃

唾面白干,为官清廉

 张柬之逼宫复唐

老当益壮,接任宰相

出谋划策,兵变复唐

 书后专权乱政

中宗登基,韦后弄权

秽乱宫廷,临朝摄政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多事之秋,平乱即位

铲除奸佞,选贤任能

发展生产,缔造盛世

 王忠嗣持重安边

出身名门,骁勇善战

镇守边疆,屡立战功

 救时宰相姚崇

先辅武后,后侍睿宗

才能出众,救时宰相

捕蝗救农,安享晚年

 四朝元老张说

文思缜密,四朝元老

因罪遭贬,安边有功

屡结仇怨,受宠依然

 宋璟狠杀裙带风

性情刚直,直言敢谏

量才用人,大唐功臣

 绝代红颜杨玉环

受宠玄宗,艳压后宫

祸乱朝政,香消玉殒

 大宦官高力士

入宫为奴,参与政变

扩张势力,干预朝政

权重位高,配葬泰陵

 诗人宰相张九龄

文才出众,人仕为官

贤明正直,敢于力谏

 李林甫口蜜腹剑

善于钻营,登上相位

笑里藏刀,排斥异己

 杨国忠弄权误国

攀附贵妃,登上高位

弄权乱政,死于乱刀

 安史之乱

凶残暴戾,因功受封

讨好贵妃,暗蓄势力

发兵叛唐,死于非命

 马嵬坡兵变

叛军逼城,玄宗西逃

将士生怨,杀相缢妃

 中兴名将郭子仪

临危受命,平定叛乱

宦官误军,兵败免职

重掌军权,平乱安边

 李光弼从严治军

出击河北,初战告捷

固守太原,歼灭叛军

败兵邙山,愧恨而卒

 颜杲卿舌断骂贼

组织力量,抵抗叛军

兵败被俘,喷血骂贼

 铁血守卫张巡

誓死抗贼,草人借箭

死保睢阳,被俘惨死

 田承嗣首开割据之风

叛将部下,割据河北

对抗朝廷,称霸一方

 仆固怀恩反唐

参与平叛,军中猛将

居功自傲,借兵反唐

 唐肃宗之死

担任元帅,负责平叛

重用宦官,受惊病卒

 唐代宗平乱

率军平叛,收复两都

歼灭叛军,铲除奸佞

 著名理财家刘晏

一代神童,理财能手

举贤任能,被诬致死

 帝王之师李泌

辅帝平叛,功成身退

白衣宰相,历仕四朝

 高仙芝镇守西域

外藩贵族,远征勃律

平定叛军,被诬枉死

 南诏王异牟寻归唐

臣服大唐,依附吐蕃

摆脱控制,全力归唐

 庸德宗削藩

讨伐藩镇,收效甚微

纵容宦官,宠幸奸臣

 李怀光兵变

率兵平乱,居功自傲

举兵叛唐,对抗朝廷

 李晟力挽狂澜

勇猛善战,名震河西

力挽狂澜,收复长安

 杨炎公报私仇

才能卓著,报恩复仇

改革财政,被诬而死

 政经专家陆贽

生逢乱世,为官刚直

博才多学,思想传世

 王叔文变法

伴读东宫,参与朝政

发动变法,改革失败

 中兴明君唐宪宗

重用人才,打击藩镇

晚年昏聩,宠信宦官

 晚唐重臣裴度

七朝元老,平定淮西

宦官当道,隐居避祸

 李想雪夜袭蔡州

名将之子,征伐叛军

奇计良谋,夜袭蔡州

 悲情皇帝唐文宗

朝臣争斗,被扶上位

勤勉听政,生活节俭

 甘露之变

宦官专权,文宗反击

密谋泄漏,事变失败

 万世良相李德裕

出身名门,才学渊博

安边除患,功绩卓著

 清康之臣牛僧孺

贤良方正,直评时政

秉公执法,廉洁自律

避难外调,造福于民

 牛李党争

不顾大局,结党相争

互相拆台,祸乱朝政

 唐武宗灭佛

佛事昌盛,危及国政

矛盾尖锐,武宗灭佛

 唐宣宗韬光养晦

以愚示人,荣登大宝

励精图治,改革弊政

 张义潮收复河西

驱逐吐蕃,收复河西

保民安边,发展河西

 昏君唐懿宗

沉湎游乐,用人不当

崇尚佛教,挥金如土

 王仙芝起义

反抗暴政,聚众起义

妥协退让,战死沙场

 大将军黄巢

揭竿而起,反抗大唐

转战南北,兵败自杀

 昭宗壮志成空

四处流亡,惨遭囚禁

藩镇乱政,无辜被弑

 末代之主唐哀帝

幼年即位,形同傀儡

奸贼当道,无力掌权

大唐末帝,被废身死

 朱温废唐建梁

参加义军,屡立战功

叛主投唐,雄镇一方

掌控朝政,废唐称帝

唐朝文化

 博学大儒颜师占

名门之后,青出于蓝

订正误漏,功绩卓著

 盛世鸿儒孔颖达

才学不凡,举荐入仕

编著经史,影响深远

 姚思廉修史

出身世家,历仕三朝

继承父业,著史修书

 反佛先锋傅弈

博学善辩,改革朝政

全力以赴,反对佛教

 药王孙思邈

妙手回春,医德高尚

勤于笔耕,著述颇丰

 玄奘西行求法

年少出家,佛名远扬

立志解惑,西行求法

 海内文宗陈子昂

金榜题名,上书论政

文坛奇才,忧愤而终

 初唐文坛四杰

神童王勃,清高杨炯

天才骆宾王,坎坷卢照邻

 刘知几发愤著《史通》

以文知名,入仕为官

弃官不就,发愤著史

 一行测最子午线

功臣之后,苦研天文

实地测量,证实谬误

 画圣吴道子

画技高超,入宫侍君

教徒授技,画工之祖

 诗仙李白

任侠轻财,离蜀远游

积极人世,不恋功名

中华诗仙,名垂千秋

 诗圣杜甫

才华出众,意气风发

身逢乱世,一生落魄

名作传世,中华诗圣

 诗佛王维

多才多艺,仕途坎坷

诗画俱佳,诚心修禅

 鉴真东渡传法

自幼好佛,落发为僧

历尽艰险,六次东渡

弘扬佛法,享誉日本

 书法人家颜真卿

博学多才,书法精湛

勇入敌营,惨遭杀戮

 杜佑毕生撰《通典》

为官清明,政绩卓著

编著史书,借古鉴今

 反佛文豪韩愈

勤奋好学,提倡古文

反佛斗士,智平叛军

 敞文火家柳宗元

志向远大,参与变革

多产文人,名扬后世

 诗豪刘禹锡

主张变法,屡遭贬逐

一代诗豪,文名传世

 通俗诗人白居易

寒窗苦读,入朝为官

独善其身,发愤著文

 柳公权书文俱佳

年少好学,历仕三帝

书法奇佳,名扬天下

试读章节

严治后官,管束皇子

独孤伽罗十四岁时,由父亲做主嫁给了杨坚,两人非常恩爱,还有了“此生永矢相爱,海枯石烂,贞情不移,誓不愿有异生之子”的约定。

隋文帝登基后,主动吸取前朝教训,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改革和朝纲整顿,力求建立一个开明的朝代。而独孤皇后也是一名颇有远见卓识的聪慧女子,她并没有因为一朝封后而得意忘形、胡作非为。早在杨坚计划夺取皇位的过程中,她就曾为其献计献策,四处奔走;被封后以来,她更是积极整顿后官,努力为皇帝营造一个良好的后官氛围。前朝美人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年南朝张丽华只是轻拂秀发,便葬送了陈氏王朝。独孤皇后深知“自古红颜多祸国”的道理,决心杜绝后宫纷争,让皇帝全心治国,让大隋世代永继。

独孤皇后禀告文帝以后,便开始了对宫内体制的改革。她废除三官六院的惯例,倡导节俭,禁止宫内女子浓妆艳抹、锦衣华服,禁止她们随意亲近皇帝,并严格规定她们的言行举止。整个后宫在独孤皇后的掌控下,显得静谧而肃穆,虽然后官嫔妃心中多有不满,但因惧怕独孤皇后的身份和权势而不得不屈从。

除了大力整饬后宫,独孤皇后甚至还为了隋朝的未来而强行干涉太子的私人感情生活。独孤皇后认为元氏的女儿性格温婉贤惠,仪态端庄大方,是将来母仪天下的最佳人选,因而做主将其选定为太子妃。但是按照惯例,独孤皇后又不得不另立云氏的女儿为昭训(太子妾的封号)。云昭训活泼开朗、聪颖伶俐,但独孤皇后认为她与元妃相比缺乏稳重、过于轻佻,所以她要求太子与云昭训保持距离。可太子却不喜欢端庄文雅的元妃,偏偏对云昭训宠爱有加,整日跟云昭训厮守在一起,对独孤皇后的期望置若罔闻。独孤皇后听闻此事后极为不满。后来云昭训生下了太子的骨肉,她对太子彻失望,便极力说服文帝改立太子。最后,太子杨勇被文帝废掉了。

公私分明,贤明达理

当然,独孤皇后在对待国事上是十分开明豁达的。有一回,幽州总管曾想把一盒价格不菲的珠宝献给独孤皇后,独孤皇后婉言谢绝了。她对前来献宝的人说:“我现在用不着这些东西。如今突厥屡次侵犯大隋边境祸害百姓,大敌当前,还是把这些珠宝赏赐给前方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吧!”朝野百官和边关将士听说这件事后,都对独孤皇后大加赞赏。

每逢文帝上朝主持政事,独孤皇后都会亲自跟车送驾,一直护送到殿阁外才独自返回后宫。同时,她还吩咐侍者随时留心皇上处理政务,以便及时发现和指出他的失误,提出补救措施。但独孤皇后只是一心辅佐文帝,并不直接干涉朝政。

独孤皇后在恪守礼法的同时,还严格要求家人遵纪守法。她的表弟崔长仁因奸淫妇女被关进大牢,按照当时的律法应当处以死刑。文帝顾及皇后的面子,想网开一面赦其死罪,但独孤皇后执意要求按国法处置。她这种公正无私的举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有一次,独孤皇后同父异母的弟弟独孤陀因琐事与皇后结怨,于是使用巫术来诅咒皇后,被人举报后投入大牢,当时诅咒皇族也是死罪。独孤皇后为这件事一连几天都吃不下饭。后来她去向文帝求情,请求免去独孤陀的死罪。她对文帝说:“倘若他犯下了祸国殃民的死罪,我决不敢前来为他开脱。但是我实在不忍心看到他只是因为诅咒我而被处死,恳请皇上免他一死吧。”最后,独孤陀被赦免死罪。独孤皇后这种公私分明、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高尚品格得到了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敬佩,所以当时宫中把她和文帝并称为“二圣”。但是,独孤皇后仅仅因为个人的偏好就极力说服文帝废掉太子杨勇,改立善于伪装、暴虐无道的杨广为太子。隋朝最终毁于杨广之手,她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P17-18

序言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振聋发聩。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吊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准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被赐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能够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把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记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如今还有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孑L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绘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果忘记它们,也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作为炎黄子孙,怎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从步人文明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和清等朝代。各个朝代兴衰更替背后所隐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幸甚至哉——我们不缺少历史典籍。根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呜呼哀哉——现代人没有时间遍览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圣贤遗著。比如二十四史总共三千两百四十九卷,大约四千万字,再考虑到阅读古文的障碍,就算心无旁骛地攻读,也得读上十几年。不读,有数典忘祖之嫌;读,典籍浩瀚,力不从心。普通读者实在难以抉择。

为此,编者纵览浩瀚历史典籍,择其精要所在,为广大读者编写了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全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择取了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之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于编者来说,亦是欣慰至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