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深秋,阔别两年之后,又回到了罗布泊钾盐基地。那看不到边际的盐田,那碧绿的湖水,雪白的浪花,是我印象中最美丽、最迷人的湖景。我久久徜徉在湖边,不舍得离去,因为它承载了我们术多难忘的情怀和记忆。
作者以深厚的功底,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罗布泊的故事,记载了王弭力、刘成林、焦鹏程、杨智琛、齐继祥等人生命中值得记忆的奋斗岁月和心路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楼兰同在(寻找消失的罗布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庞天舒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06年深秋,阔别两年之后,又回到了罗布泊钾盐基地。那看不到边际的盐田,那碧绿的湖水,雪白的浪花,是我印象中最美丽、最迷人的湖景。我久久徜徉在湖边,不舍得离去,因为它承载了我们术多难忘的情怀和记忆。 作者以深厚的功底,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罗布泊的故事,记载了王弭力、刘成林、焦鹏程、杨智琛、齐继祥等人生命中值得记忆的奋斗岁月和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罗布泊,曾是生命的海洋。据古书记载,罗布泊曾为“西域巨泽”。那时水美草肥,鸟欢人旺,座座城镇矗立在绿洲上,一派繁荣景象。直至20世纪40年代之后,由于气候原因及人类垦殖活动、河水改道和断流,才逐渐干涸,形成坚硬的盐壳。1995年以来,王弭力、刘成林、焦鹏程、杨智琛、齐继祥等人承担罗布泊钾盐找矿国家攻关项目,发现地下埋藏的超大型卤水钾盐矿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钾盐公司及时开发投产。昔日荒凉盐壳,今日盐海荡漾。沉睡漫长年月之后罗布泊再现勃勃生机。 目录 序 王弭力 引子 马背夫人 第一章 沙漠之约 太阳的土地 巴音郭楞的面孔和梦想 地质队的传奇家伙 王教授断下决策 梦回龟兹 奔向荒漠 第二章 篝火与黎明 戈壁滩最后的人类居所 张骞的使命 篝火与黎明 高贵的汗血马 以军人的名义 远行的公主 站成坐标 第三章 迁徙与回归 罗布泊——我们的家 家——罗布泊是我们的家 盐壳上的第一夜 远去的厮杀 千万年不遥远 水车在哪里 迁徙与回归 日日夜夜 突厥与天可汗 羊儿的乐园 第四章 生存与繁衍 斯文·赫定的行迹 楼兰世纪 地质队的兄弟 古羌热血 窖藏万年的盐湖 生存与繁衍 “生离死别” 回到人类世界 第五章 永恒的召唤 扑进温泉 遥望古城 永恒的召唤 夜回营地 营地继续的故事 成功的日子 罗布的人们 生生不息 后记 天堂的目光 试读章节 我们进入了戈壁的纵深地带,小魏让“巡洋舰”飞快地跑着,像放蹄奔腾的野马。“沙漠王”在我们的前面亦开足了马力,由于“巡洋舰”的性能无法与其相比,两车相距越来越远,小魏小陈看着心里很不服气,但王弭力不让他们玩追车的游戏,她惦记被远远甩在后面的卡车是否能跟上来,是否抛了锚,要知道地质队的车辆或多或少都有些毛病。两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不再盯着“沙漠王”,但被它勾挑起的火气总得发泄出去,就是跟谁吵吵架也好。可是,跟谁呢?不能找尊敬的王老师吵,也没法跟瘦小的焦工吵,当然,将我当做对手亦不大合适。两人竞同时准确地选中了对方,开始唇枪舌剑地顶起牛来,随便扯一个话题,两人都能争得面红耳赤,窄小的车厢内爆出一浪一浪的吵吵声,倒是给寂寞的旅途增添了不少情趣,让我等三位旁观者禁不住一阵阵捧腹。吵累了,小局长拧开一瓶矿泉水,仰脖痛喝一气儿,又扔一瓶给对手,小司机也大喝一通,两人抹抹嘴,再开战。 中午到来时,我们在空阔的戈壁滩吃了第一餐饭,两位小伙子狼吞虎咽,争吵也极大地消耗体力呢。我不觉得饿,只吃了一小块馕,没有喝水,悄悄留下分发给我的矿泉水和一个香梨,留待最急需时。 卡车跟上来了,在大戈壁,老杨工不必再藏匿,这会儿,他高高在上,全身迎着漠野的大风,这风如同刀子一般,硬硬地切割着人,高空中的太阳光很炙热,气温也不低,可我们仍然冷得发抖,风一下就吹透了衣服,风呜呜吼叫着,似乎是某种无形但有生命的怪兽,它冲来掠去,示威发怒,让我简直不敢将脸孔冲着它,我不禁更钦佩老杨工,他能够长久地与风对峙而面不改色,肩不抖,显示出一个老野外的铮铮硬骨。我打开自己的食品袋,这里面均是我这两天从口中节省下来的好东西,有昨天在巴州宾馆的早餐桌上留存的煮鸡蛋,有几个甜软的小油馕,有一些油炸花生米和葱油卷,出发前的几天里,我觉得我已具有鼠类的习性,那就是拼命地贮存食物,这些食物如今在大漠上确实显得极为珍贵。我拿出一个鸡蛋和一个油馕送给杨工,他应该懂得这份心意,应该为这份礼物而感动,谁知他一点也不,毫不领情,硬硬地推回来,宁可去啃干馕。 我们继续上路,小陈小魏继续顶牛抬杠,二人为向东还是向西争得不可开交,小陈去年来过这里的几个矿点,咬定从西面一直走下去就能绕到东边,小魏说,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向,你要绕多大的一个圈子。“巡洋舰”在小陈的坚持下冲向西路,远远地望见耸立的旗杆,小陈愈发得意,那就是铁矿!待我们在近前下车,环顾四周,才知走错了路,这里可不像铁矿,一个深墙大院围着几排红砖房子,我们爬上一个土坡向院里望去,不见一人,而且,我们发现一个现象:房子所有的窗户均上着铁栏杆,于是,两个小伙子为此处是金矿宿舍还是劳改犯住地争了起来。王弭力不得不阻止他们,找路要紧。幸好刚走不远,就碰上一辆拉矿石的车,问明路线后,很快驶上正确的方向。两位小伙子把走错路的罪责推给对方,找茬儿又尽兴地大吵一通,接着,二人气呼呼地喝矿泉水。我心中嘀咕:这真是不该有的体力消耗,不吵这一架,他们完全能省下这瓶宝贵的矿泉水。接着,他们停车去方便。 生活中真是处处蕴涵着巧合的因素,有时,我又觉得一切是老天安排好的。因为争吵而引起口渴,因为喝足了水而要去方便,因为停车而发现“沙漠王”留给我们的纸条。上面写着:王老师,我们在前面等你们。 夕阳将落时,“沙漠王”和卡车终于迎到了我们,这时,我们的“巡洋舰”突然抛锚,小陈去修理,王司机也来帮忙,看来,这车出了大毛病,一时难以修好。陈总工说,不远处有个铁矿转运站,已联系妥,人家答应我们住一晚。 夕阳一落山,气温骤降,戈壁的风更大更硬了,我的草帽两次被吹走,我跟着草帽跑了好远才抓住它。我们来到铁矿转运站,这儿其实就是一排低矮歪斜的小房,在我们东北称“地窨子”,因为屋中有一半低于地平面,半深入地下。我们走近它,风忽然被阻在房屋之外,房前跳荡着旺旺的炉火,一口大铁锅里滚沸着开水,一个面带羞涩笑容的小姑娘站在炉前望着我们。这是一幅多么温暖的画面啊!戈壁滩最后的人类居所!我忽然发觉我是这样的疲惫、寒冷,手脚近乎冻僵。 我们受到热情的招待,主人腾出两问屋子,一间给我和三姨,一问给男士们,我们将自己的行李搬进房子,铺到硬板床上,昏黄的灯光令我心头充满喜悦和温情,仿佛我已离开文明很久很久。小姑娘陈淑琼端来热水让我和三姨洗脸,天啊!我们还能将手和脸舒适地浸泡在热水里?我以为从此我将只能使用湿纸巾呢。我们愉快地洗漱完,见男士们正在忙活晚餐,陈总工拿出车上带的白菜、挂面、熏肉准备下面条,所有的人都饥饿难耐。我接过男士们的工作,得心应手地下起面。炉火把房前的夜色烤得暖暖的,人们把自己的餐具摆放在木桌上,当老杨工放他的餐具时,我灵机一‘动,拿出那个被他拒绝的鸡蛋,迅速剥了壳随面条一起盛在他的饭盒里,看你这回吃还是不吃?我恍然:其实我也是很倔的,只是这个倔老头儿让我忽略了自己的倔脾气。 小小转运站里竟然还有一台14寸彩色电视机,而且有一个接转卫星的天线,几位铁矿司机正津津有味地观看,电视中是升国旗的镜头,音乐是庄严的国歌,原来今天是十月一日! “三姨!”我大声嚷:“今天是国庆节!” 王弭力静静地站在房前,炉火和屋内照射出的灯光使得夜色半明半暗,我看见她的脸上正弥漫着分外动人的笑容,她听到了国歌声,心头似乎充溢着一份美好的情感。今夜,北京灯火阑珊,天安门前的广场上花潮人海,她却在金秋十月一一北京最好的季节里远赴罗布泊去找钾。王弭力从未当过兵,她甚至永远也弄不懂军人肩章上那几杠几星,都表示什么军衔,但她选择的地质这个行当绝对是战士的职业,告别城市和亲人,走向远村荒山,其中的悲壮和辉煌绝不比军人少半分。只是她和他们这些地球科学家从不会说豪言壮语,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沉默的土地,这对手沉默,但是强大得难以征服:他们中的很多人一生一世也没有赢过,默默地在土地上行走着,寻找着,最后倒下来,默默地归于泥土;一些人成功了,地球科学家的成功使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纪元,石油和各种金属使人类生活产生质的飞跃,成功者依然面向土地,默默地跋涉而去。 我们躺在低矮的小房里,我第一次感到人类的居所是这么温暖妥帖,这儿是大戈壁深处,是狂风的中心,可人类用砖石垒出了一方安谧的空间,四周围风在狠狠地吼叫,屋内却是这样温馨、宁静……P41-43 序言 2006年深秋,阔别两年之后,又回到了罗布泊钾盐基地。那看不到边际的盐田,那碧绿的湖水、雪白的浪花,是我印象中最美丽、最迷人的湖景。我久久徜徉在湖边,不舍得离去,她承载了我们太多难忘的情怀和记忆。 罗布泊,曾是生命的海洋。据古书记载,罗布泊曾为“西域巨泽”。那时水美草肥,鸟欢人旺,座座城镇矗立在绿洲上,一派繁荣景象。直至20世纪40年代之后,由于气候原因及人类垦殖活动、河水改道和断流,才逐渐干涸,形成坚硬的盐壳。1995年以来,我们承担罗布泊钾盐找矿国家攻关项目,发现地下埋藏的超大型卤水钾盐矿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钾盐公司及时开发投产。昔日荒凉盐壳,今日盐海荡漾。沉睡漫长年月之后罗布泊再现勃勃生机。 十年磨一剑。1994年申请立项,至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整整10年时间。10年来,随着罗布泊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在这段特殊经历中,陶冶情操、充实自我、悟出些人生真谛: 事业成功离不开执著的信念与追求。我们从事钾盐找矿二、三十年,非常热爱这项工作,国家这么缺钾,我们有一种责任。我们是1994年提出新疆罗布泊北部为钾盐远景区的科学预见的;1995年“八五”柴达木钾盐课题一结束,就踏上了奔赴罗布泊的征程,一干就是十几年,直至发现超大型卤水矿床,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在这10多年攻关中,我们将罗布泊作为勘察工程及科学试验场地,在无水、无路、无人的生命禁区——死亡之海,坚持深入到罗布泊第一线,使整个工作顺利进展。那些年曾遇到各种困难,有时困难得无法前行,但是大家都挺过来了。比如,1995年申请立项时,原地矿部和新疆地矿局领导考虑到前人多次出入罗布泊,找钾难度很大,很难找到规模矿床;加上罗布泊环境恶劣、安全等因素,因此本来不准备予以支持。是我们有理有据的科学分析和找钾热忱打动了领导,最终给了宝贵的10万元立项费。再比如,1997年10月下旬,我们正准备像往年一样,从库尔勒出发向东奔赴罗布泊,突然接到不允许按既定路线前行的通知。我们明白,如果等着交涉,耽误了工期,当年就没法工作了,如果没有成果,今后进罗布泊就更难了。于是,当即决定改变路线,由北面鄯善闯入罗布泊。这条路我们没走过,也根本没有找到路,全是山脊、沟壑和沙丘,车辆在沙地上连连抛锚,需要不断垫木杠才能缓慢行驶,有一天十几小时才前行了4公里,计划4天的路程,4天后还不见罗布泊的踪影,给养越来越少。尽管如此,大伙儿都没有动摇,想出了办法。百十来米一个人,人当标志硬是推着拉着车辆朝着目标移动,历经6天6夜的艰辛,终于见到了罗布泊盐壳。那一年找钾又取得了新的突破。这样的例子还不少。我的体会是: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之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几步能挺过来,就意味着成功。这是一种执著与信念。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 情操与境界的升华是战胜困苦的精神食粮。罗布泊的日日夜夜令我们感受到城市中体会不到的乐趣和久违的人间真情。在野外露宿时,看着无垠晴空和满天星斗,小伙子们以罗布大地为床、苍天为被,欢喜得席地而卧。清晨走出帐篷,看到日月同挂天空,看到弧形地平线一无遮挡,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特别舒心。当钻机打到含钾卤水层,平时不苟言笑的年长专家也变得异常开朗,木棍绑着罐头筒,舀出半罐卤水,口中高喊“二两白干来了!”充满开拓者的自豪。罗布泊开阔的蓝天和广袤的盐壳砥砺出的大气,使我们心胸开阔、互相关爱和包容。吃饭时先来的总是把有限的肉片留给后来的同事:乘车出工时,都抢着爬上车厢,把驾驶室的位置留给伙伴:一辆车走失了,大家自动地在原地等候。天黑了,就点起篝火,爬上车顶,用手电向远方照着、望着,有时眼睛都花了,分不清是天上的星星还是车灯,还想方设法打着信号,一直等到队友归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新疆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组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团队,在罗布泊特殊环境中陶冶情操,感受到的人间真情,是恶劣环境下坚持到底的精神支撑。我的感受是:在罗布泊,我们脚下的盐壳异常坚硬,但比盐壳更坚硬的是人的意志与激情。 个人价值体现在为国家目标(需要)服务之中。我们寻找的钾盐是国家紧缺矿种,因此,科研立项及实施过程得到了国家领导、有关部委、地方政府政协的支持,找到钾盐矿床后,新疆父老称我们为新疆儿女,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和拥戴。钾盐矿床的开发,缓解了国家钾盐紧缺的形势,也体现了找钾人的自身价值。通过罗布泊钾盐项目的实施,课题组的年轻人完成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锻炼成为盐湖钾盐地质专家,独立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地质大调查项目等,进入国家创新基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总之,罗布泊超大型钾盐矿床的发现、创新理论的建立等成果为课题组赢得了一系列荣誉。我的理解是,荣誉不是争来的,而是紧紧围绕国家目标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2005年3月28日,人民大会堂,当我代表课题组登上领奖台,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时,心境异常坦然和充实。同时,充满感激: “九五”立项之初就得到了以陈毓川总工、李树棠主任、张良臣总工为代表的原地质矿产部、新疆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的支持: 工作中一直得到若羌县,巴州政府、政协,自治区,国家305项目办公室,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和有关部委,全国政协及国家领导的重视、关怀。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秘书长吴武封亲自协调项目实施,孙枢先生支持我们每一次立项、肯定我们每一次成果。巴州政府、政协10年来尽管领导多次变更,但从张舟、冯志明、李根其、孙云轩,到张志恒、朱昌杰各届领导始终给予我们关心、支持和鼓励。 还得到原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中国石油物探四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部门、新疆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大队的援助。发现大型钾矿床后,又得到社会同行、专家学者的鼓励及新闻媒体的宣传。 1997年以来,每当取得一些成绩,刘东生先生都亲自写信鼓励我们在罗布泊“人生中富有意义的时刻,取得更为辉煌的成绩”: 钾盐前辈郑直等专家长期以来对我们的工作予以高度关注、无私指导、热忱鼓励。 钾盐同行蔡克勤等自始至终给予挚友般的关心和帮助。 以国土资源部寿嘉华副部长为组长,由付诚德、王知、刘凤霞等专家组成的国家科技奖项目考察组,深入罗布钾矿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大会严格答辩评审,一致同意授予我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对我们十几年默默奉献的最高奖赏: 地方政府、钾盐公司急国家所急,及时将钾盐资源开发成为钾盐产品,缓解国家钾盐紧缺的态势。 交通部门及时筑路,加速了产业化步伐。 我们很幸运,这些年来总是遇到好人,一路有贵人相帮。是他们的鼓励,使我们对生命充满追求,使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情深似海。 还要感谢我们的家庭,亲人们给予了不尽的温暖和勇气。 感谢作者庞天舒,她以深厚的功底,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罗布泊的故事,记载了我们生命中值得记忆的奋斗岁月和心路历程。 我们罗布泊找钾人,在荒芜的盐壳上构筑了人生驿站、精神家园。从这里得到心灵富足,增添智慧和责任,走向成熟与成功。 罗布永恒! 王弭力 2007年5月8日于北京 后记 写罢我的罗布之旅,好像并没有一种完结的感觉,内心仍有许多言语、许多情感,这本书从东北的寒冬开始动笔,整整写作了三个月,现在,冬天已经结束,早春的太阳晒融了路边的积雪,晴空格外湛蓝,透着暖意的春风整日掠吹着窗前的枯枝,再有些日子,枝上便鼓起了春天的苞蕾。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刻,是大地母亲生育的季节,我想,它也该是思念的季节,亲爱的外祖母已经去世8个月了,她的灵魂是否飞上天堂去与外祖父相会?他们是否正在天堂注视着自己的儿孙? 外祖父王竹亭诞生于本世纪初,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是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是一个澎湃的年代,外祖父在保定中学读书时,正值“五‘四”运动的高潮,加之学校拥有潘梓年、刘仙洲等一批优秀教师,校方又经常聘请蔡元培、英国哲学家罗素等一些著名学者来校演讲,外祖父就在那时立下了“科学救国”的抱负,这一抱负整整伴随了他的一生。 1923年,外祖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工学院,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天津北洋大学,但因家境困难,都未入学,为获取公费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俄文班,专修俄文,毕业后进入公费的中苏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铁道工程专业。毕业时,名列全班第一,留校执教。不久,校长乌斯特茹高夫推荐他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学习,翌年便获硕士学位,先是到BALTIMORE OHIO铁路公司实习,接着转赴德国,到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W.MUIIER教授,从事连结大型调车场、海港装卸码头联络线的铁路网设计研究。1935年,希特勒上台后,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外国人在德国受到不公正待遇,他愤然结束学业,提前回国。贫穷落后的祖国在召唤他,西方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文明和先进令他仿佛看到了祖国的明天。他一踏上母亲的土地,就迫不及待地投入新兴的铁路建设,经当时的铁道部长叶恭绰的推荐,他来到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参与粤汉铁路株韶段、川湘铁路、京(南京)赣铁路、天成铁路、宝天铁路等的设计修建。之后,受铁道部委任,赴大西北筹划西北铁路的测设工作。 西北是外祖父胸中永远的梦想,这块遍及沙漠戈壁的贫瘠土壤,在他的眼里,充满神奇的魅力,那是40年代初,外祖父就已感到这块土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荒僻已久的丝绸之路,铺满砾石的大戈壁,冬夏不息的漠野长风,外祖父似乎透过这一切看到了土地与河流那生生不息的轮回。当时外部的世界正在被战争主宰着,一切为了抗日,外祖父着手设计一条条公路铁路,西北公路、甘新公路、南疆公路等迅速建成通车,在他的眼里,这些公路不仅仅意味着反击侵略者,也为日后大西北的繁荣而建,如果没有路,也就没有文化和文明。对此,外祖父是那样坚定地认为,这块土地存未来应该重新成为人类生存的绿洲,远离大海的亚洲腹地应该是一片哺育生命的绿地。 抗战胜利后,他又被调到东北,任中苏共管的长春中长铁路局中方局长。1948年末,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外祖父在台湾参加中国工程师年会后,有多种机会可供选择:去美国学习机械筑路,出任美国阿拉斯加铁路副总工程师,或留在台湾……但他回到了北平,这时,他的大女儿,也就是我的母亲已经在高中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和党的地下组织,写进步墙报、散发传单,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这个热血青年经常向父亲宣讲共产主义的主张,而他也隐隐地感到这是一个光明的主义,凡是接受了这个主义的人,脸上都闪烁着一种圣洁的辉彩,他们是那么出色,那么优秀。早在东北时,他手下的一名处长便是地下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国民党要员口里得知这个人的真实身份,明白一场可怕的逮捕即将开始。 时间紧迫,他当机立断,立刻返回铁路局大楼,将这位处长推进自己办公室的里间,然后泰然自若地坐在办公桌后,拿起笔批阅文件。 手持长枪的宪兵破门而入。 外祖父抬起头,面无惧色,厉声问:干什么?! 回答:搜捕! 外祖父“啪”地一声拍案而起,怒喝:放肆!这是什么地方?出去! 宪兵灰溜溜退了出去。 外祖父性情温和,从不发火,那天也许是他一生发的唯一一次火。那天,他一直等到天黑透,让车开到铁路局门口,紧紧对着大门,掩护处长上车,亲自用车把这位处长转移到安全地带,又考虑处长的家眷处境险恶,返回去再次接走他的妻女。当东北解放时,他听说铁路局的许多部下都是共产党,而他们恰恰是他最得力的人,均是铁路局中坚。 外祖父相信,一个人心所向人才济济的党必定能开创崭新的纪元。北平解放前夕,一些同事朋友纷纷变卖房产举家迁往台湾,这时,外祖父忽然接着一封来自陌生地点的信,信的末尾盖有“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委员会”的印章,那是个没有星月的晚上,家人都已睡下,他叫来大女儿,父女俩在灯下读这封信,事隔50年,我母亲仍能复述下信的部分内容: 素闻先生热心公务,学识渊博,致力于我国铁道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成绩卓著,为国人所称赞……万望先生留在北平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这句今天我们十分熟悉的话,在50年前是那样新鲜亲切,那样动人心弦,父女俩在那个晚上,在共和国的前夜激动地一遍遍诵咏着,脸上闪烁着那种属于共产党人的圣洁的辉彩。 外祖父与全家一同留下来,并保护铁路的财产,准备向人民政府交接。 北平解放后,1949年2月20日这天,外祖父被政府的车子接走,晚饭时仍未归来,外祖母和儿女们开始为他担心,一趟趟到院门口去张望,夜深了,全家人由焦灼变得绝望,外祖父忽然出现了,他满面红光,呵呵地笑着,原来,他出席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为北平著名专家学者举办的宴会。不久,外祖父接到铁道部颁发的“移交出力,保管有功”的嘉奖。 195 1年,外祖父受周总理的委派,赴西北干线铁路工程局,出任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领导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干线铁路的建设工作,又一次沐浴在漠野的风沙之中,他爱这片土地,他要把他的铁轨铺设到最荒僻的村镇。1953年,天兰铁路建成通车,他荣获通车奖。 外祖父在1959年被调到唐山铁道学院任教授兼系主任,后又到北京铁道学院(现北方交通大学),专心从事教学和著书立说,他一生共出版专著26部,并培养了大批人才。外祖父从没有忘记早年立下的“科学救国”的抱负,执拗地认为只有科学才能使国家强盛。1949年4月的一天深夜,北平刮着狂风,母亲拎着一只小箱偷偷地跑出家门,跑进漫天的大风里,赶至旃坛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第三分团驻地报到,外祖父母四下寻找女儿,好不容易寻到她后,外祖父恳求她回校读书,他不愿这个全学年第一的好学生放弃进大学的机会,他希望她成为共和国的科学家,他深邃的目光已经注视得很远,未来世纪需要的是科学。 热血沸腾的女儿仍然义无反顾地走了,随着第四野战军徒步走到广州,两广解放,海南解放,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母亲作为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文艺战士来到朝鲜战场。外祖父写信劝她回来继续自己的学业,他字真意切地写道: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不缺少一名战士,但是祖国实在是缺少科学家。 母亲没有听从他的话,她心中充满着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情怀,迎着战火硝烟走去。两代人没有取得共识,母亲后来成为一名军队艺术家,依旧挥洒着她的才气,创作了许多蜚声舞坛的舞蹈。但外祖父仍然保留着她高中时的一摞数学作业,用钢笔做的几何代数题,工工整整,无一改动涂抹,每篇均有老师的圈阅,无一错处。 “你妈妈也能当个优秀的科学家。”追忆往事时,他常感慨地对我说。 外祖父的另几个儿女遵从父愿,在以后的几年里,陆续考取大学,我三姨王弭力成为令外祖父感到欣慰自豪的地球科学家,她把视线投向西部,踩着父辈的足印,继续着父辈的梦想…… 她闯进了罗布深处,发现了地下潜藏的浩大盐湖,这时,外祖父已经辞世五年了,可是,我相信他的目光就在天堂注视着我们,他的灵魂在自由自在地飞翔,罗布晴朗明净的天空上,他一定曾经莅临过,否则,在某个静寂的午后,我们仰望蓝天时,怎会觉着天空充满一种温暖的笑容?我们原来是在这个慈祥老人的凝视之下,祝福之中,他从未离开过我们,我们也从未失去过他。 在这个早春,我完成了这部书稿,将之作为春天的第一枝花儿敬献在外祖父母像前,他们的目光正如阳光般触摸着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