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取材于丹麦史。《哈姆莱特》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哈姆莱特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威廉·莎士比亚 |
出版社 | 大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取材于丹麦史。《哈姆莱特》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内容推荐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取材于丹麦史。 丹麦国王哈姆莱特突然逝世后不到两个月,王后乔特鲁德就和国王的弟弟新国王克劳狄斯结了婚,王子小哈姆莱特深受刺激。在无数悲哀的日子里,年轻的王子反复思量着他敬爱的父亲的死因。虽然克劳狄斯宣称国王是给一条蛇咬死的,但敏锐的哈姆莱特怀疑克劳狄斯就是那条蛇。怀疑和猜测困扰着哈姆莱特,直到有一天他听说鬼魂的事,整个宫廷阴谋才显露出端倪。 霍拉旭是哈姆莱特的好朋友。他和宫廷侍卫曾在夜半看见过一个鬼魂,长得和已故的国王一样,悲哀而且愤怒地走过城堡的高台。当霍拉旭向哈姆莱特讲起此事时,困惑中的王子立刻相信了,他断定这一定是父王的鬼魂,并在当天晚上和哨兵一起去守夜,果真见到父王的鬼魂。鬼魂说他是被亲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凶手的目的是为篡夺王位、霸占王嫂,要他一定要向那卑鄙的凶手复仇。 哈姆莱特认为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自己有重正乾坤,挽狂澜于既倒的责任。他考虑到问题的各个方面,怕泄露心事,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后来,他叔父怀疑他已得知隐秘,便派人到处侦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还利用了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 哈姆莱特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贡扎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那出戏讲的是发生在维也纳的一件谋杀公爵的案件。开头便是公爵贡扎古和他妻子白普蒂丝姐的谈话,妻子再三向丈夫表白她至死不渝的爱,说是假如贡扎古先死了,她决不会再嫁;还说除了那些谋杀亲夫的毒妇,没有哪个女人会再嫁的。哈姆莱特发现国王和王后听到这段话时脸色顿时就变了。当剧情发展到琉西安纳斯把毒药灌进在花园里熟睡的贡扎古的耳里时,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安,仓皇退席。这样,哈姆莱特证明了叔父的罪行属实。 叔父预感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雷欧提斯和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王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正当哈姆莱特责备王后时,他父亲的鬼魂出现了,提醒哈姆莱特不要忘记替他报仇的诺言。鬼魂走后,哈姆莱特恳求王后对上帝承认过去的罪孽,离开国王,王后答应照他说的去做。 波洛涅斯的死给了克劳狄斯对付哈姆莱特的借口。按照国王的本意是要把哈姆莱特杀死,但又怕拥戴哈姆莱特的百姓不答应,况且也怕毕竟是爱儿子的王后的阻挠,狡诈的克劳狄斯要哈姆莱特由两个大臣陪同坐船到英国去,以避免所谓的处分。当时的英国是向北欧强国丹麦纳贡的属国,所以克劳狄斯给英国朝廷写了封信,编造了一些理由,要他们把哈姆莱特处死,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掉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两个密使;不久,他们的船受到海盗的袭击,哈姆雷特勇敢地拿着剑杀上了敌人的船,被海盗俘虏。但海盗把他放了,希望王子在朝中替他们说些好话。 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得知一切,从法国归来为父报仇。奸王利用这个机会,挑拔、怂恿雷欧提斯用毒剑与哈姆莱特比试,并秘密备下毒酒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双方交战时,哈姆莱特对阵受伤,却在无意中与雷欧提斯调换了利剑,刺中了雷欧提斯。王后看到儿子剑法如此高超,举杯祝贺,结果饮毒酒暴死。这时,雷欧提斯知道自己即将亡命,因而招认了国王布置的奸计。哈姆莱特顿时悲愤至极,随即用毒剑刺死了奸王,自己也在这场尖锐复杂的斗争中与敌同归于尽。王子临终嘱托好友霍拉旭把他的行事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并嘱咐让有雷厉风行性格的福丁布拉斯继立为王。 《哈姆莱特》由梁实秋的序、朱生豪的译、兰姆姐弟的改编、名家的评说、经典的插图组成,汇聚了莎士比亚的悲喜表情,是有史以来文字版莎剧的最完美呈现。 目录 序 梁实秋 哈姆莱特 朱生豪 译 哈姆莱特(故事) [英]查尔斯·兰姆 玛丽·兰姆 改编 范锐 译 名家评论 范锐 辑 试读章节 国王 我相信你们的忠心;再会!(伏提曼德、考尼律斯同下)现在,雷欧提斯,你有什么话说?你对我说你有一个请求;是什么请求,雷欧提斯?只要是合理的事情,你向丹麦王说了,他总不会不答应你。你有什么要求,雷欧提斯,不是你未开口我就自动许给了你?丹麦王室和你父亲的关系,正像头脑之于心灵一样密切;丹麦国王乐意为你父亲效劳,正像双手乐于为嘴服役一样。你要些什么,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 陛下,我要请求您允许我回到法国去。这一次我回国参加陛下加冕的盛典,略尽臣子的微忱,实在是莫大的荣幸;可是现在我的任务已尽,我的心愿又向法国飞驰,但求陛下开恩允准。 国王 你父亲已经答应你了吗?波洛涅斯怎么说? 波洛涅斯 陛下,我却不过他几次三番的恳求,已经勉强答应他了;请陛下放他去吧。 国王 好好利用你的时间,雷欧提斯,尽情发挥你的才能吧!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姆莱特 (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国王 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 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王后 好哈姆莱特,抛开你阴郁的神气吧,对丹麦王应该和颜悦色一点;不要老是垂下了眼皮,在泥土之中找寻你的高贵的父亲。你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活踏进永久的宁静。 哈姆莱特 嗯,母亲,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王后 既然是很普通的,那么你为什么瞧上去好像老是这样郁郁于心呢? 哈姆莱特 好像,母亲!不,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什么“好像”不“好像”。好妈妈,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难以吐出来的叹气、像滚滚江流一样的眼泪、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这些才真是给人瞧的,因为谁也可以做作成这种样子。它们不过是悲哀的装饰和衣服;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国王 哈姆莱特,你这样孝思不匮,原是你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可是你要知道,你的父亲也曾失去过一个父亲,那失去的父亲自己也失去过父亲;那后死的儿子为了尽他的孝道,必须有一个时期服丧守制,然而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它表现出一个不肯安于天命的意志,一个经不起艰难痛苦的心,一个缺少忍耐的头脑和一个简单愚昧的理性。既然我们知道那是无可避免的事,无论谁都要遭遇到同样的经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地把它耿耿于怀呢?嘿!那是对上天的罪戾,对死者的罪戾,也是违反人情的罪戾;在理智上它是完全荒谬的,因为从第一个死了的父亲起,直到今天死去的最后一个父亲为止,理智永远在呼喊:“这是无可避免的。”我请你抛弃了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作你的父亲;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的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宠,不亚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于他的儿子。至于你要回到威登堡去继续求学的意思,那是完全违反我们的愿望的;请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离开这里,在朝廷上领袖群臣,做我们最亲近的国亲和王子,使我们因为每天能看见你而感到欢欣。 王后 不要让你母亲的祈求全归无用,哈姆莱特;请你不要离开我们,不要到威登堡去。 哈姆菜特 我将要勉力服从您的意志,母亲。 国王 啊,那才是一句有孝心的答复;你将在丹麦享有和我同等的尊荣。御妻,来。哈姆莱特这一种自动的顺从使我非常高兴;为了表示庆祝,今天丹麦王每一次举杯祝饮的时候,都要放一响高人云霄的祝炮,让上天应和着地上的雷鸣,发出欢乐的回声。来。(除哈姆莱特外均下。) 哈姆莱特 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天地呀!我必须记着吗?嘿,她会偎倚在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般;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刺克勒斯一样。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噤住我的嘴! P12-16 序言 一、故事来源 十三世纪初萨克梭格玛提克斯著《丹麦史》(Sago Grammaticus:“Historia:Danica”),这书的卷三卷四便是哈姆雷特(Amlethus)的故事。这简陋故事的内容与莎士比亚所作,微有出人,但大致仿佛。一五七○年,法人贝尔佛雷(Francois de Belle-Forest Comingeois)译萨克梭所述哈姆雷特故事为法文编人其所著《惨史》(“Histoires Tragiques”)卷五。《惨史》在法国行销数版,但哈姆雷特故事至一六○八年始有英译本,译者为托玛士帕维尔(Thomas Pavier),自《惨史》中摘译而成《哈姆雷特之历史》(“The Hystorie of Hamblet”)。但在此英译本以前,哈姆雷特的故事似早已出现于英国舞台之上。一五八九年似已有哈姆雷特之故事上演,因是年印在格林的曼那风(Green:Menaphon)卷首之那施(Thomas Nash)的一封公开信提起了这样的一出戏。在一五九四年汉士娄(Henslowe)又于六月九日的日记上记载着这样的一出戏。此最早之《哈姆雷特》一剧,今已佚,亦不知其谁人之作(或疑为Kyd作品),而莎士比亚曾受此剧之暗示与影响,则无疑义。一七八一年有德文本《哈姆雷特》印行,系根据一七一○年之手抄本而印行者,标题为“Der Bestrafte Bnldermord oder Prinz Hamlet aus Daennemark”。此德文本似即是十七世纪初年英国演员在德国献艺时所用之脚本,而考其内容,则又似是英国已佚之最早的《哈姆雷特》的德译本。此德译本内容粗陋,殊无足取,当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前之作品。 二、著作年代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著作期,最早不能过一五九八年,最晚不能过一六二○年七月。一般考证的结果,认定是大约作于一六○一至一六○二年间。 密尔士《智慧的宝藏》(Meres:Palladis Tamia)印行于一五九八年,曾列举当时莎士比亚名剧十二种,而哈姆雷特不在内。故断定最早不能过一五九八年。 《哈姆雷特》最初见于书业公会登记簿(The Stationers Registers)是在一六○二年,虽未标明作者名姓,但注明是宫内大臣保护下之剧团所用之剧本,故指莎氏所作无疑。此最初登记之《哈姆雷特》于一六○三年出版,印有莎士比亚之名,即所谓“第一版四开本”,亦即莎氏之初稿。故断定最晚不能过一六○二年。 更就内部证据而论,亦可断定哈姆雷特之年代。《哈姆雷特》中常提起西撤大将,关于鬼神迷信之事,以及复仇之观念,二剧颇多相通之点,故《哈姆雷特》必紧接《西撒大将》之后而成,而《西撒大将》确作于一六。。至一六○一年间。再哈姆雷特攻击童伶之时尚,而童伶之得势确始于一六○○年与一六○一年之间。莎士比亚所隶属之宫内大臣剧团,于一六○一年在宫廷失宠,或有《哈姆雷特》中所描写之游行献艺之举,亦正未可知。再就作风考察,亦与上文所拟定之年期恰合。故断定此剧大约作于一六。一至一六○二年间。 三、版本历史 最早《哈姆雷特》是一六○三年的“第一版四开本”。一六○四年又刊印了“第二版四开本”,在标题页上注明“按照真确善本重印,较旧版增加几乎一倍”。这两种四开本的相互的关系,颇引起一般考据家的纷争。第一版四开本只及第二版之半,并且内容支离凌乱,与第二版颇有歧异之处,对于哈姆雷特的性格描写部分亦较粗陋不全。但主要的故事结构,第一版四开本是都具备了,第二版四开本于想象部分则大事增加,故前后二本,优劣显然。 两种版本何以有如许的差异呢? 第一版显然的是“盗印本”,必是用速记法在剧院随听随记的,所以舛误甚多。但考其舛误的性质,又不像全是由听觉上的错误而来,有些地方明白的是抄写入的笔误。所以仅仅说第一版是“盗印本”,并不能完全解释两种版本的异文的根由,就内容论,有些琐细的情节以及人名等等,两种本子都有出入的地方。这可以证明第一版四开本与第二版四开本干脆的是代表两种底稿。第一版诚然是盗印的,但第二版并非仅仅改正第一版的错误。第二版乃是莎士比亚就初稿大加增润的改稿。所以第一版是初稿,第二版是定稿。初稿在许多情节上与传说的哈姆雷特故事很是接近,所以初稿是莎士比亚按照已佚的哈姆雷特旧剧改编而成,亦未可知。因为我们知道莎士比亚常常是改编旧剧的。有人疑心第一版根本不是莎士比亚的手笔,这在未得满意的证据之前,殊无置信之必要。 自“第二版四开本”刊行以后,《哈姆雷特》大受欢迎,新版陆续刊行,内容则大致无变动,仅字之拼法逐渐革新。一六○五年之“第三版四开本”完全是重印第二版。“第四版四开本”刊于一六一一年。“第五版四开本”无年代,显系重印本。“第六版四开本”刊于一六三七年,系第五版之重印。以后仍有许多四开本之刊行,现今统称之为“演员四开本”。 “第一版对折本”刊于一六二三年,是为莎士比亚作品第一次刊行之全集。《哈姆雷特》占该本第一五二至二八。页。对折本之剧文中,有约八十五乃至九十八行之数,为“第二版四开本”所无者,但亦有二百一十八行见于“第二版四开本”,而为对折本所无者。此外无何差异,大概经二十年舞台上之经验,剧本难免不有增删之处。“第二版四开本”为诗人莎士比亚之作品,对折本则舞台经理莎士比亚之作品,前者较多文学意味,后者更合舞台需要。在校对方面,对折本较四开本为精审。 第二版对折本刊于一六三二年,改正第一版之误植。第三版刊于一六六三年,并一六六四年;第四版刊于一六八五年。内容均仍旧。 四开本之《哈姆雷特》均不分幕分景,对折本仅分至第二幕第二景为止。至一七○九年,桂冠诗人罗氏Rowe编莎士比亚全集出版,始将全剧分幕分景,添注演员之上场下场,及许多必要之“舞台指导”,并剧中人物表。 四、舞台历史 《哈姆雷特》一起始就是很受观众欢迎的一出戏,在“第一版四开本”的标题页上就标明了常常上演的地方不仅是伦敦,还有剑桥、牛津及其他各处。李查白贝芝是第一个善演哈姆雷特的名伶。据说,莎士比亚自己还演过这出戏里的鬼。“复辟时代”最伟大的莎士比亚演员白特顿(Betterton)亦以演哈姆雷特著称。一七四二年伟大的演员加立克(Garrick)开始演哈姆雷特,直到一七七六年从剧院退休时止,独擅绝技,一时无两。加立克所用的《哈姆雷特》脚本,是经过他自己删改的,今已不存。一七八三年著名的坎布尔(J.P.Kemble)开始演哈姆雷特,态度娴雅,歌德誉之为“最好的哈姆雷特”。一八一四年济恩(E.Kean)继起,热情流露,另为一派之表现,影响及于Macready,Fletcher,Edwin Booth,Henry Irving诸名家。 五、哈姆雷特问题 《哈姆雷特》在戏台上是一出很动人的戏,在伊丽沙白时代如此,在现代仍然如此。观众大概都感觉这戏的伟大,虽然各人对这伟大的解释是很不同。但是把《哈姆雷特》当做文学作品而精细加以研究的人,便要发现《哈姆雷特》在情节上在描写上颇有矛盾缺漏的地方。例如,照剧中文字推算,哈姆雷特该是三十岁,他的母亲该在五十岁左右了,而仍有乱伦之行,毋乃不伦?哈姆雷特之爱奥菲里阿在父死之后不久,亦殊不近情理。何瑞修为哈姆雷特之契友,何以到丹麦参加殡丧,差不多过了一个月才与哈姆雷特相晤?何瑞修较哈姆雷特年长,且曾熟悉丹麦老王生前之事,何以又似非丹麦土著,竟不知丹麦宫廷纵酒之风?何瑞修究竟是丹麦人呢,还仅是威登堡的一个学生呢?哈姆雷特的母亲,对于谋杀国王的事情,是否参加呢?哈姆雷特对于奥菲里阿的爱情是否真的?如是真的,何以忽然又不爱她?更何以对她言谈那样的粗暴?在第一幕中鬼是人人都看见的,在第三幕又何以哈姆雷特看见而王后看不见?派哈姆雷特赴英格兰,原是国王密计,何以哈姆雷特似已知情,并知有密信?如已知情,何以国王告以使命之时,又有惊异之状?如其惊异系属佯做,但彼究何以预知有吉罗二人伴行?密信尚未写,何以知有密信?哈姆雷特之疯,是真疯,是假疯,还是半真半假?如系真疯,何以不似真疯?,如系假疯,何以必须假疯?哈姆雷特的性格,是英勇,还是忧郁?是果决,还是迟懦?既欲为父报仇,何不迳杀新王?何以延至四月之久,始于无可奈何之中与彼偕亡?凡此种种问题,有的我们可以设法代莎士比亚答解,有的直无从解释。其中比较的最成为问题的是最后一个。为什么哈姆雷特不立刻报仇?这是“哈姆雷特问题”的核心。 哈姆雷特见鬼的时候,天气正在严寒,奥菲里阿埋葬的时候,花草正在繁茂,这其间至少要有四个月的光景。为什么哈姆雷特要忍耐这四个月?若说哈姆雷特在事实上没有杀国王的机会,这理由殊为薄弱,因为哈姆雷特可以佩剑出入宫廷,国王并无戒备,要下手是随时可能的。事实上国王祷告的时候,哈姆雷特本想下手而又饶了他,后来杀普娄尼阿斯也是误认做国王杀的。所以哈姆雷特之不早下手,非事实上的困难,而必是另有深藏的原因在。 歌德在“Wilhelm Meisters Lehrjehre”Ⅳiii—xiii Ⅴ iv—xi说:“据我看莎士比亚的原意是想要在这戏里表现出一桩大事放在一个不适于施行的人身上所发生的效果。据我看全戏便是在这观点下创作的。一棵大树栽在一个值钱的瓶子里,而这瓶只合插进几枝鲜花:树根膨胀,瓶可就碎了。”歌德把哈姆雷特看做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这解释似乎太简单。 科律己在他的莎士比亚讲演札记里说:“哈姆雷特是勇敢不怕死的;但他因多感而犹豫,因多虑而延迟,因决心的果断而消失了行动的力量。”科律己是遵从施莱格耳的学说,以哈姆雷特为一思想特别发达的人,所以行动特别迟缓。但 马西勒斯 丹麦王的臣民。 弗兰西斯科 祝你们晚安! 马西勒斯 啊!再会,正直的军人!谁替了你? 弗兰西斯科 勃那多接我的班。祝你们晚安!(下) 马西勒斯 喂!勃那多! 勃那多 喂,——啊!霍拉旭也来了吗? 霍拉旭有这么一个他。 勃那多 欢迎,霍拉旭!欢迎,马西勒斯! 马西勒斯 什么!这东西今晚又出现过了吗? 勃那多 我还没有瞧见什么。 马西勒斯 霍拉旭说那不过是我们的幻想。我告诉他我们已第三讲里采取一种心理的观点,认为哈姆雷特是有“忧郁症”,对于人生及人生中一切均抱厌恶悲观之态度,所以任何事都不能迅速敏捷的去处置。这是最新的一种解释。这或者也许是比较最满意的解释。 无论怎样解释,“哈姆雷特问题”至今仍然不能消灭,因为戏文中缺憾太多,所以问题总是存在的。我以为这些问题不必定要解决。剧情的缺憾,就由它成为缺憾。莎士比亚在艺术上的缺憾,我们原没有必需设法弥补的。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原不是一气写成的,写成后原不曾想印出来给人推敲,因为不是一气写成的,所以第一版四开本和第二版四开本便是两个样子。初稿中的哈姆雷特便接近传统故事中的哈姆雷特,亦接近Kyd一派“流血悲剧”“复仇悲剧”中的英雄。莎士比亚改稿之后,哈姆雷特的面目大变,不是一个单纯的英雄,而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了。这改稿之间,难免不有顾此失彼和前后不贯之处,所以“哈姆雷特问题”也许正是大半由于改稿而起,亦未可知。定稿之后,在舞台上一试成功,观众并不能发现漏洞,莎士比亚自然也就满意,哪有闲情逸致再咀嚼剧情上的琐节。所以哈姆雷特之有问题,莎士比亚自己或许从不曾发觉。后人聚讼,岂非徒然?心理分析学派且以哈姆雷特为“儿的婆斯错综”之一例,益为荒谬!“哈姆雷特问题”还是交给考据家去研究,以哈姆雷特为文艺而加以研究者,只须知其问题所在便可,固无须必先解答哈姆雷特之谜始足以言欣赏。(G.F.Bradby:The Problems of Hamlet,1928提出问题所在,并试说明问题之所由来,亦不主强为解释,立论最精辟。) 书评(媒体评论) “认识责任之后的意志软弱”——这便是莎士比亚这部伟大作品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初是歌德在《威廉·麦斯特》里提出来的,现在已成了人们以各自的方式不断重复的老生常谈了。但是,哈姆莱特从斗争中解脱出来了,也就是说,他战胜了意志软弱,所以,意志软弱并不是基本概念,而是表现出了另一个更普遍、更深刻的概念——即分裂的概念……一个人精神越崇高,他的分裂就越是可怕,他对自身的有限性的胜利也就越是辉煌,他的幸福也就越是深刻与神圣…… ——[俄]B.别林斯基(1811-1848,文艺理论家) 他(哈姆莱特)并没有内在的弱点,只是没有强健的生活感,所以他在阴暗的感伤情绪中不知何去何从……固然没有决断,但是他所忧郁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 ——[德]F.黑格尔(1770—1831,哲学家) 我们的目的是要阐明一种欲望的悲剧,在《哈姆莱特》中所表现的人类的欲望,就是我们在精神分析学中所涉及的那种欲望。 ——[法]J.拉康(1901—1981,理论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