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会尘封的记忆(百姓生活30年)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李桂杰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长者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很多年轻人,则需要从其他人的讲述中了解这一切。

历史不会被尘封,所有的记忆都在中国社会前行的脚步中变得愈加清晰起来。所有的人都逃不过历史,在历史的涓涓细流中,每个百姓的记忆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开始变得闪亮,历史的光束投射到上面的时候,还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全书60篇文章,像60个写着不同关键词的文件夹,存储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库里,桂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鼠标,轻轻点下去,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幸福、挣扎、跳跃、呼啸、踌躇、哭泣,以及爱和恨的生活经历和记忆,就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一次次将我们淹没。

内容推荐

俗话说得又精练又巧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不是吗,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整整三十年(1978~2008)过去了;往前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也是三十年(1949~1978)过去了;再往前推,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是三十年(1919~1949)过去了!子日:“三十而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大致到了三十岁就基本成型;历史学家也说:“三十年为一代”。

今天,全国各地都在讨论“庆贺(或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桂杰这本《不会尘封的记忆——百姓生活30年》。本书采取了实证的方式:排除“假大空套”,也不是流水账簿。桂杰下了工夫打磨而成这本书,实质上是一本历史的备忘录,将会流传下去、保存起来,进行备忘、备忘:让人们不至于忘记“史鉴”——时代的镜子。

目录

1 沉淀的记忆/001

手抄本:一个时代的阅读记忆

粮票:吃饭凭证进博物馆

电报:消逝的电波

夏令时:来去匆匆

寻呼机:曾经流行数字恋爱

面的:消逝的都市“黄虫”

单位结婚证明:结婚不必领导签字

农业税:“皇粮”走入历史

2 张开眼睛看世界/032

《铁臂阿童木》:日本动画片袭来

可乐:率先叩开“国门”

肯德基:洋快餐在中国的风行

电视机:从“俏货”到大路货

进口大片:轰炸眼球

超市:改变消费习惯

信用卡:贵族身份的消退

“海归”:人才大军抢滩中关村

3 那些行走、吟唱的年代/068

朦胧诗:80年代斩解禁锢的利剑

崔健:时代烙印般的青春回忆

露天电影:星空下与电影零距离

琼瑶:言情剧的代言人

街头卡拉OK:低收入人群的娱乐

流行歌曲:一个时代的“靡靡之音”

4 时代的胎记/096

张海迪:不老的魅力偶像

赖宁:被时代“遗忘”的小英雄

“下海”:大学教授走出象牙塔

股民:伴随着中国股市成长

超生游击队:边走边生

收费公厕:上厕所是大事

春运:与“民工潮”紧密相连

“粉丝”:造星运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公务员:招考制度打破身份限制

农民工:都市“边缘人”的命运变迁

犯罪嫌疑人:称谓彰显法制文明进步

“北漂”:都市里的漂泊人生

秀水街:假名牌街变脸

5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152

燕舞:家喻户晓的广告

西服:服装既不姓“社”也不姓“资”

大哥大:当年的牛气没有了

“跳槽”:命运变奏曲

人体艺术:不再谈裸色变

双休日:开始中国百姓休闲的历史

私家车:开汽车不再是遥远的梦

高速公路:让人瞠目的“中国速度”

网民:揪出“周老虎”背后的真相

博客:老百姓的话语平台

一次性用品:从时尚到“伤痛”

整容:“人造美女”年代到来

6 幸福、伤痛和梦想/204

个体户:“街边仔”的心酸

万元户:当年的报纸头条

筒子楼:“鸽子笼”的记忆

假冒伪劣产品:大头娃娃的辛酸

巨额有奖销售:疯狂的促销史

孙志刚:公民权利史上的里程碑

高考: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中国女排:胜负不再和国运相连

许海峰:用枪声把中国带回奥运赛场

“申奥”:中国人圆了百年奥运梦

火炬手:历史铭记那些普通的名字

7 藏在记忆中的时刻/254

“非典”:百姓知情权被重视

雪灾和地震:志愿者站出来

我们与改革同行(代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发生在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中一个让很多中国人都印象深刻的镜头。一个小男孩在废墟中掩埋了几十个小时被营救出来的时候,这个幸存者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加的!”在场营救的解放军官兵在此时被他的真心话差点逗乐,而电视机前的很多老百姓却为这个“可乐男孩”百感交集。

的确,在今天,曾经被认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已经成为中国最大众的饮品。而从小喝着可乐、嚼着薯片、玩着电脑游戏的80后已经长大成人,可乐已经成为这一代孩子最喜欢和迷恋的饮料。

今年已经年过七旬的老人邓志芳说:“我第一次喝可乐那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事了。”1948年以前,可口可乐在上海等地已经可以见到,“当时的印象就是觉得这种‘汽水’喝来有点像止咳糖浆。”但是5岁的小孙子对于可乐的迷恋却让他非常担忧。“整天拿可乐当水喝,电视里的广告整天播,要他别喝太多也不听!”

和邓志芳老人一样,在孩子们手里争夺可乐瓶子的家长为数众多,今天,已经没有把喝可乐看成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尽管美国在中小学门口限制可乐的销售,但在中国,你可以在任何一家街头小超市买到可乐。

回首1979年,当时,一般的老百姓还喝不上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当时的销售对象严格限制在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当中。今天位于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友谊商店,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已无任何神秘可言,如今在这家商店的一角还可以买到可口可乐,现在的食品部经理说,他只听说1979年的可口可乐大概是4毛钱一瓶。在计划经济年代,友谊商店就是奢侈品的象征。很多媒体在回顾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历程时,都认为从1979年起,可口可乐只能在友谊商店及涉外的旅游宾馆卖,是中方提出的强制条件。

不过,也有中国人提前喝到了这种洋饮料。据报纸记载,家住西城的周月明老先生的二儿子是外交官,用外汇券在友谊商店买了可口可乐和进口糖果招待亲戚朋友,结果这些“新鲜零食”让客人羡慕不已。

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只在电影里见过美国的可口可乐,而当时的可口可乐又总是和美国兵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朝鲜战争之后,其形象已经不是一种饮料那么简单。虽然开放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可口可乐以及百事可乐等美国公司在俟机进人中国市场,但当时的中国还不能接受可乐这一代表西方生活方式的产品。

1977年,政治局势渐渐明朗,邓小平重回中国政治权力中心。可口可乐方面再次传达了进人中国的想法。当年,可口可乐总裁访问北京,前来探讨在中国建厂的可能性,当中方询问:“你认为现在时机成熟了吗?我们中国人能接受你的可口可乐吗?”

对方的回答是:“我们在中国设厂,并不是首先针对中国消费者,主要是针对国外消费者。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和美国人。因为可口可乐差不多已经有80年的历史,现在这代美国人的爸爸、爷爷都是喝可口可乐长大的,因为欧美人习惯了它。美国年轻人不管到哪儿去,都只想喝可口可乐,有旅游者的地方就应该有它。至于你上次说到美国兵,我们和美国兵没有其他联系,只不过我们是生产者,他们是消费者,我们不过是个卖汽水加甜味来赚钱的公司。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有可口可乐工厂,20世纪60年代以后,非洲、亚洲也有很多我们的工厂,那里很多年轻人也都习惯喝可口可乐,因此哪儿有需要,我们就会到哪儿,因为我是商人。”

“因为我是商人”这句直白但与政治脱离了干系的话语成了一块敲门砖。

于是,谈判开始了。最终,经过层层的不断请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与可口可乐签署协议,允许其进入中国。根据《中粮志》中的记载,过程大致是这样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时任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的张建华建议将可口可乐引入中国内地,当时的外经贸部部长李强表示同意。1978年12月13日,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达成协议,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设专厂灌装并销售。在可口可乐装瓶厂未建立起来之前,从1979年起,用寄售的方式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安排销售。

根据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的安排,在香港五丰行的协助下,首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于1979年底由香港发往北京。

回顾历史才发现,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在允许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协议签订4天之后,1978年12月17日,才和美国共同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双方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可口可乐作为民间“大使”,先美国政府一步跨进中国。

可口可乐首先想到的设厂地点是上海。但这毕竟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上海。消息一出,便遭到上海方面的强烈反对——“卖国主义、洋奴哲学、引进美国生活方式、打击民族工业”,种种声音一起向上海市人民政府压来。

可口可乐不得不放弃上海,改在北京建厂。北京方面几经周折,装瓶厂厂址最终选在了北京五里甸的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下属北京分公司的一个烤鸭厂里。厂房也只有一问,是烤鸭厂给腾出来的。双方当时采取的合作方式是:中方每年花30万美元购买浓缩汁,其他生产线全是可口可乐免费送给。可口可乐方面起初预计投资60万美元,最后建厂花了将近100万美元。

事情一开始是非常好的,但是后来很快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可口可乐在北京设厂的事发生以后,一位老同志发话了:“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要求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对此作出解释。

为此,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专门写了报告,阐述了以下5点理由:①可口可乐是饮料,有名气是因为销售的成功。特别是美国人到世界各地都喝这种东西,改革开放外国人来得多了,成为一种必备的饮料,我们应该满足这种需要。②可口可乐里用了我们中国的桂油。有中国的成分在里面。③我们尚未掌握软饮料生产装罐装瓶技术,引进这套设施,有助于技术进步。④我们每年花30万美元买浓缩汁,但是我们的利润要比这30万美元多出2~3倍。⑤我们仅限其在北京设厂,不在其他地方设厂,也是对其有控制的。国家在政策上规定,可口可乐生产量不能超过我国饮料总产量的5%、建厂前需办理审批手续等。

通过这番解释,这场风波才平息下去。

现任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副总裁赵仲彬是香港人,自己的子女有的就在内地生活,回忆起当年也是哑然失笑:“当时走在路上总要回头,害怕身边的行人里就有内地的便衣,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北京装瓶厂投产后,可口可乐又在计划开更多的厂。第二个厂址选在了深圳,后又改为广州。1982年初,可口可乐副总裁、国际部总裁哈利去广州签署有关协议前,广州也出现了“反可口可乐潮”。此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领导都在北京开会,他们要求“慎重”并且推迟签字。而此时,中央有关部门已经批准哈利及其专机的入境签证,将按期在北京入境,并第二天转赴广州。紧急情况下,时任外经贸部部长代表的王品清请示国务院领导,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指示“按原计划进行”,广州厂最终于1983年投产。有了前两个厂的基础,准备在上海建第三个厂就比较顺利了。上海厂建成投产后,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前去参观并题词。  P38-40

序言

第一次见到桂杰,是在一个饭局上,朋友介绍她是一位诗人。她就是幽幽地在那儿笑,嘴是张过的,但只进去过食物,不记得吐出过什么话语,偶尔格格几下,那是听了诗人老巢说了段子之后忍俊不禁。

临别握手,软软的,像她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后来知道她是记者,上她的博客后还知道这么软软的人还创造了一个“铁头”——她的儿子,这才明白,她与螃蟹、寿龟之类的东西完全不同,这些东西只硬在外面,桂杰硬在里面,像她刚写的《不会尘封的记忆——百姓生活30年》这本书。

这本书是她伸给你的手,握上去软软的,有温度,有柔度,有弹性,而且细腻润滑,亲切可感。全书60篇文章,像60个写着不同关键词的文件夹,存储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库里,桂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鼠标,轻轻点下去,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幸福、挣扎、跳跃、呼啸、踌躇、哭泣,以及爱和恨的生活经历和记忆,就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一次次将我们淹没。

30年,60个词,所有中国人,就是本书要说的故事。这就意味着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每个人都是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比如,关于粮票,30年前记事的人,谁不能说出一个自己的粮票故事?我1978年2月到北京来上学,上火车时,父亲往我手里塞了点东西,上车一看,是攥得皱巴巴的30斤全国粮票,那是他的全部积攒。再比如,关于结婚,5年前结婚的人,谁没有找单位领导签字批准?30年前结婚的人,谁没有被组织上外调过社会关系?还有,牛仔裤,25年前你如果穿着它去上班,厂门口会有一把剪刀在等着你……

有人说,人生是漫长的,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这话也适合于来讲一个民族的历史。我们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4000年(从夏朝开始),够漫长的,但关键的地方也只有几步,一步是周朝的建立,另一步是秦朝的建立,最近的一步是这100年,从君主制度向共和制度转变,最关键的还是这30年,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关于这些转变,可以写成鸿篇巨制的正史,也可以写成研究专著,当然还可以像本书作者这样,用一双记者的眼睛,一颗诗人的心灵,与改革和生活的60个侧面亲密接触,为我们时代的伟大变迁留下最具有细节性和人性化的证词。

说笑话的高手是自己不笑,让别人笑;说故事的高手是自己不动声色,让别人百感交集,本书作者就有这个本事。她娓娓道来,不激动,不愤慨,不控诉,不谴责,不忧伤,不悲情……而我读着读着,忽然有一种感觉,我似乎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聆听一支又一支咏叹调,为那些应该消逝而没有消逝的,为那些不应该消逝而已经消逝的,为那些心有眷念而挽留不住的……

娓娓道来,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细节,是这本书表面柔软的部分;但在每个故事里面都有点坚硬的东西:不管当事者是否愿意,生活的洪流,如同人心的向背,是谁也不能违抗,不能阻挡的。

虽然并非所有的进步都是进步,所有的变化都是福音,但拒绝进步,拒绝变化,则不能让任何一个民族适合于当代生存。我想,这或许是本书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

吴稼祥

2008年9月20日于威海

后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长者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很多年轻人,则需要从其他人的讲述中了解这一切。

历史不会被尘封,所有的记忆都在中国社会前行的脚步中变得愈加清晰起来。所有的人都逃不过历史,在历史的涓涓细流中,每个百姓的记忆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开始变得闪亮,历史的光束投射到上面的时候,还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没有在冷风中拿着鸡蛋换全国粮票的经历,也没有体验过分田到户的喜悦,也不曾拿着一台燕舞牌收录机招摇过市,更没有为女排的五连冠喜极而泣过,也没有拿着朦胧诗送给心爱的女生。但是,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行走,我们下海,外出打工,我们留学,我们创业,我们看着外国大片,吃着肯德基,我们开着私家轿车,“漂”在北京,我们上网,在论坛灌水、写博,玩网络游戏,视频聊天,网上开店,在网上传递着奥运火炬……

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你会发现,这30年中包容了我们所有的伤悲、欢笑、泪水、愉悦,和许多一时无法说清的酸甜苦辣。

这个世界的变化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但重要的还是观念,我们开始重视环保,在奥运赛场上心态开始平和,法律法规开始更健全,商业竞争更加规范,对于“美”也有了更深层的读解。通过百姓视角,写出一种观念的变化,成为我这本小书的一种追求。

时间总是这么巧合。今年的改革开放30年,恰好也是中国实现百年奥运的梦想,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升天,这一年的中国人还经历了暴风雪以及四川汶川地震的灾难,但中国人前进的步伐依然坚定有力……

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图书在书写30年的巨变,有关30年,各种媒体也交出属于自己的答卷。在《中国青年报》的资料室里,我一张一张翻阅了这30年所有的报纸,在泛黄的报纸中我与过去的岁月相遇,与很多未曾谋面的历史人物相遇,他们的故事和他们叹息感慨都已经化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也化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

感谢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的热情相约,正是由于他们的鼓励和信任,才有了这本小书的诞生。写下这本小书是幸福的,在此期间,尽管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但自己的内心却变得厚重了起来。写作期间,他们曾经多次来京与我见面并就选题内容和写作角度进行磋商。这本书能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署改革开放30年重点选题,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分不开,也和他们的努力分不开。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著名摄影家和我的前辈贺延光先生,这位优秀的新闻摄影家,长着一双新闻的眼睛,他仿佛总是在路上,《小平,您好!》、《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很多历史图片在他的镜头中以独特的视角定格,1998年抗洪一线有他的身影,2003年“非典”的病房里有他的身影,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后,他是报社第一个赶往灾区的人,北京残奥会现场他又举起了心爱的相机。他用图片记录着历史。这本小书得到了贺老师的鼎力支持,书中收录了他十几张代表作品,时间长度横跨改革开放30年。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摄影家王东伟、喻非卿、刘占坤等人的作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图片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面对图片,我们可以屏住呼吸静静聆听。

我同时还要谢谢我的父亲李克山先生,他保存了我出生以来所有发表过的文字,他是我从事写作的真正的启蒙人。我还要把书献给我的先生梁国胜,以及可爱的儿子铁头,有他们在身边的陪伴,让我人生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变得更有价值。

我还要把这本书送给所有的读者,谢谢你们和我在文字中完成彼此的抵达。

祝福中国!

李桂杰

jizheyan@yahoo.cn

2008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不会尘封的记忆一百姓生活30年》,采取了实证的方式:排除“假大空套”,也不是流水账簿。桂杰下了功夫打磨而成这本书,实质上是一本历史的备忘录,将会流传下去、保存起来,进行备忘,让人们不至于忘记“史鉴”——时代的镜子。

——著名学者 陈明远

全书60篇文章,像60个写着不同关键词的文件夹,存储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库里,桂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鼠标,轻轻点下去,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幸福、挣扎、跳跃、呼啸、踌躇、哭泣,以及爱和恨的生活经历和记忆,就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一次次将我们淹没。

——著名学者 吴稼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0: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