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智慧,做一个明媚从容、淡定优雅的女子。不妥协,不慌张,不迷茫,且以优雅过一生。
每一个想要变得更美、活得更好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杨绛百年人生智慧启示录,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以优雅的心态过好这一生。愿杨绛的人生成为你的心灵灯塔,照亮你的人生之路。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想要变得更美、活得更好的你:真情回顾杨绛先生淡定优雅的一生,参透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智慧和活法,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你也能淡定优雅地活。
特邀知名插画师绘制封面唯美插画,充满知性、优雅气息。内外双封,附精美彩插,内文采用双色印刷。诚意装帧,悦享品质,值得珍藏!
在每一个桂花飘落的黄昏,或者当你迷茫、慌张的时刻,静下心来,沏一碗清茶,捧起桑妮著的《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悄然读起,你的灵魂会充满香气。
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韧、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她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不曾改变过一分一毫。她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她的才情卓然于世,她的爱情珠联璧合,她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她的家庭幸福完满,常常令人感叹,世上竟有这样一位美好的女子。
然而,她在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始终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
她被钱锺书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她被周国平如此评价:“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她,就是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锺书夫人杨绛,跨越了105年漫长岁月的一位才女。
桑妮著的《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是一本富于人生启示的杨绛传记,温情追思杨绛百年人生的珍藏读本,向杨绛先生致敬!
参透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智慧,做一个明媚从容、淡定优雅的女子。
倾谈一世间最美,属她一人
人生最是难描,犹如桃花难画一般。人世浮光掠影,最是千头万绪,无论写人还是山河岁月,都难写得静好、有条不紊。
写杨绛先生,更是需要勇气,不但难描,而且更难的是如何将先生的大美展现得恰到好处。多了显繁,少了显失,或许随心随笔最好,不拘所谓章法、理法,只随心性感知,才能将先生完美呈现。
穿过时光的荒野,她于浮光掠影里,娴静安好。
她经历的百年往事,都成了和煦的春风,带着暖意融入人们的心田。世人纷纷感叹,世间曾有她这样一个人,真好。
敬畏也好,虔诚也罢,我们都可以追随她走过的光影,来感知生命的静美。
家世
壹
民国的才女,家世多“显赫”。比如张爱玲,比如陆小曼,比如庐隐、冰心,等等,她们或出身名门,或出身书香世家,且皆为名媛、千金。杨绛先生也是如此。
她的故乡,在江苏无锡,当年的杨氏家族世居于此,虽不是权贵,却因世代皆为知识分子而“显赫”于那片富庶文明之地。不过,杨绛本人则谦逊地说,这样的家世算是“寒素人家”。
自她的曾祖父、祖父时期起,他们无外乎书生、穷官而已,既不是权贵,也没有赫赫声名。然而,他们个个秉性耿直,又酷爱读书。如果让我说,这样的书香世家,最能使一个女孩成长为内心明朗、安然若素的女子。更何况,无锡这座城素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当时十分著名的律师,以刚正不阿扬名于世。
晚年时,杨绛曾专门撰写过《回忆我的父亲》,从文字中可以看到杨荫杭令人钦佩的一面——坚持司法独立、不畏强权。
溯源而看,的确如此。
1895年,杨荫杭考入北洋大学堂(当年的“天津中西学堂”,也是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只是学习十分努力的他,却未能顺利毕业,还被学校除了名。
如此结果,源于一场学生风潮。
这场学生风潮起因于伙食。那时,洋人出来镇压,将带头的一个广东学生开除以示威力,并威胁大家,谁跟着闹风潮就开除谁。一大伙人便真的被吓住了,没人敢作声。当时,杨荫杭并没有参与。然而看着一伙人都缩着脑袋的样子,他顿时火了,于是说道,还有他。就这样,他跟那个广东学生一起被开除了。
结局虽然糟糕,却足见杨荫杭刚正耿介之性情。
为了继续学业,他考入上海南洋公学。这所公费学校由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盛宣怀一手创办,正是这所学校给了杨荫杭崭新的见识。在这所学校学习了两年之后,适逢南洋公学挑出六名学生赴日留学,他成为其中幸运的一员。
一开始语言不通,导致交流出现很大问题,但这并没有难倒杨荫杭。他先到日本文部省特设的日华学校补习语言,很快就考入早稻田大学(当年的“东京专门学校”)学习。
在这里,他开拓了视野。1900年春,他和留日学生一起组建了励志会。同年下半年,他和杨廷栋、雷奋等人一起创办了《译书汇编》杂志,专门翻译刊登欧美政法领域的名著,比如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万法精义》、卢梭的《民约论》、英国学者穆勒的《自由原论》(今译《论自由》)等书。
作为当年留日学生自办的第一份杂志,《译书汇编》所刊登的作品的译笔皆清丽、流畅、优美,对推动当时青年思想的进步影响极大,因而在海内外学生中风行一时。
1901年夏,杨荫杭于暑假回国探亲期间,在无锡老家创建了励志学会。
1902年,杨荫杭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本科毕业。回国后,他被派往北京译书馆从事编译工作。后因译书馆经费出现短缺问题而停办,他不得已回到家乡无锡。
这次回来,他得以和留日同学蔡文森、顾树屏组织“理化研究会”,并且专门聘请了一位日本教师讲授自然科学。
曾经的游历和开阔的眼界,使得他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想法,他对当时的中国更生出了革命的梦想。虽然工作繁忙,但他还兼职了《时事新报》《苏报》的编辑和撰稿人,并在中国公学、澄衷学校、务本女校等校授课。
他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只可惜,当年的社会大背景将他这个梦想击得粉碎。
杨荫杭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终于触犯了当时顽固的保守派,招致他们的仇恨和追捕。后来,关于这段往事,杨绛在回忆里有所提及:
听说他暑假回无锡,在俟实中学公开鼓吹革命,又拒绝对祠堂里的祖先叩头,同族某某等曾要驱逐他出族。我记得父亲笑着讲无锡乡绅——驻意大利钦差许珏曾愤然说:“此人(指我父亲)该枪毙。”反正他的“革命邪说”招致清廷通缉,于是他筹借了一笔款子(一半由我外祖父借助),1906年初再度出国留学。P1-5
不宠无惊的一生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杨绛先生将丰子恺这锦言妙语给参透凿凿。
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
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忍、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她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也不曾改变过一分一毫。她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这个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婉约,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仗义的律师父亲给予她最大的成长空间,也为她以身作则,教会她什么是“刚正不阿”;贤惠的母亲,则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忍让”。
或许,正是这样,她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她曾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也正如有人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彻大悟的超脱便是如此吧。
百年岁月,在苍茫的历史洪流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在一个人的身上却是一段至为漫长的时光。从出生到去世,她跨越了一个多世纪,跨过了105年,但岁月的风尘未曾真正侵蚀过她的风华。多年前,她深爱的也同样深爱她的男子钱锺书曾给予她一个至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诚如斯言,在她之后,世间或许再没有谁可以当得了这一赞誉。
唯有她,在喧嚣躁动的时代里,依然给人一剂温润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活着真美好的女子,才可担当得起。在她的身上,你会忘掉时间的残酷: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在她荣辱悲欢的绝代风华里锻造出她柔韧、淡泊、独立的人格魅力,给人以力量和温暖。
在与钱锺书的爱情里,她虽然满腹诗书,却甘于做锺书背后的女人,于舍得里褪去光华,为丈夫默默撑起一片晴好的天空。从不谙世事到操持家务的能手,她用包容和爱点亮了家的灯。在学识里,她也从未怠惰过,而是始终保持谦虚自省,一直饱读诗书,自觉接受新思想、求学……对知识的追求,她的脚步从未曾停止过,即使在动荡的岁月,她也还是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是女子们的生活之利器,可以用来获得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抑或知识分子才有的那份骨气。一如杨绛先生这般,在经历人世坎坷后,可用知识分子的特有骨气为人生刻下隽永的痕迹。
她的文章,一如她这个人,淡泊、素雅、聪慧、婉转。她总是顺其自然,绝不刻意矫揉造作,却在自然的笔调里又蕴藏无穷的力量。
曾读过杨绛先生写于《人生感言》中的一段话:“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寥寥字句里,道尽了杨绛先生参透世事的智慧。
这也是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相继离世后,她写下的句子,读罢让人落泪的同时,也让人看到她身上除了光芒闪烁,也深藏着这世间最难以承受的疼痛。
不过,睿智如她,坚忍如她,顽强也如她。她洞悉世态,深知这“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于是,在悲伤里,她愈发坚强了起来。既然已经发生,那么好的、坏的,都要去接受它,并驾驭它。她从来不会放弃生活,更不会荒废时光,因为她懂得,这世间最奢侈的幸福与金钱、名利无关。
所以,无论曾经的岁月怎么艰难,人生怎样跌宕起伏,她都坚强坦然地走了过来。荣光也好,屈辱也罢,不过全然是过眼云烟。
就那样,她缓缓地走过岁月,走在人生边上,始终明媚从容。欢乐也好,悲伤也罢,都成了她“人生客栈”的过客。这之后,即便一个人踽踽独行,也仍然怀念着曾经“我们仨”在一起的岁月。她也仍然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一个人整理尘封的记忆,一个人简单规律地生活着,于笔耕不辍中,深居简出。所有的盛誉,没有在她心头激起一丝涟漪,她只守着心中的一方乐土、一室书香,不卑不亢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人生纷繁复杂,拥有过便无憾这一生。
我们应因这世间有她这样一个人而庆幸。毕竟这世上可以活得不宠无惊的人不多,女子更少。
杨绛先生已离去,然而,她那高贵而有香气的灵魂始终长存人间,永远用内心的坚忍和优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