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权威。《大学生求职决胜宝典(2013年本科版)》由麦可思研究院编著,最大特色是由权威机构麦可思(MyCOS)——中国最专业、最全面、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提供大量直接采访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得到的一线真实数据。麦可思是《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唯一作者,也为《中国社会蓝皮书》、《中国教育蓝皮书》、《中国工程教育蓝皮书》提供数据支撑。
2、独家就业信息。本书以大量的图表提供中国独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包括就业流向(职业流向、行业流向、单位流向、地区流向)、薪资、能力、求职成本、自主创业等,所有信息均来源于大样本专业调查所得的第一手真实数据,对于指导大学生择业和求职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独家职业信息。本书以举例的形式展现常见职业的真实一天,包括信息土木工程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记者、律师、个人理财师、会计员等,帮助大学毕业生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考虑就业选择。
作为一名计划找工作的大学生,你一定很想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够从事哪些职业,在哪个行业、哪类企业、哪些城市、哪类地区就业,薪资多少,职位晋升情况如何,获取职位信息的有效渠道在哪里,面试需要注意什么,创业面临哪些风险,是否适合创业,等等。
《大学生求职决胜宝典(2013年本科版)》由麦可思研究院编著,本书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教你如何绘制自己的职业生涯蓝图,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并且为你提供一份完美的求职攻略。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就知道它是不可或缺的。翻一翻书中的图表和分析,会明白你多么需要它。
本书基于国际先进调查系统,调查范围覆盖全国高职高专院校1012所(包括本科院校的高职部),包括510个高职专业、520个职业、323个行业。是由麦可思(MyCOS)权威、独家的第一手就业数据编写而成的一本大学生求职与就业地图。
1.2 毕业生,你的职业需规划
在开始准备求职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为自己确定一个职业目标,这便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那么,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这里先为大家补上一节理论课。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在一生的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根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T.霍尔(Douglas T.Hall)的观点,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即在对个人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标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简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下列3个方面寻找平衡点:
·个人性格特点和兴趣
·具备的能力、条件和专业知识
·社会需求和市场
为什么必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假如有人告诉过我,我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教皇,那么以前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地学习。
——教皇约翰·保罗一世
看了这句名言,你能明白教皇大人想告诉我们什么吗?也许你觉得他想说的是他从没想过自己的未来,从未做过任何职业规划,但是由于努力祈祷,于是终于有一天,上帝扔了一顶教皇的帽子在他脑袋上——大概就像苹果往牛顿的脑袋上砸一样。这难道是真的?我们不妨看看保罗一世在成为教皇之前的人生经历:
出生于贫穷的工人家庭,在当地神学院完成青少年时代学业;
大学就读于宗座格列高利大学(The Pontifical Gregorian University),一所以格列高利教皇命名的大学,在天主教徒眼中的地位仿佛是美国的哈佛、英国的牛津;
曾任所在教区神学院的副院长,并教授教会法规、宗教艺术等课程;
在所在教区代理主教;
曾任威尼斯教区主教;
曾任宗教法院枢机主教;
……
看到了吗?这是何等明确的一条职业路线!也许你想当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教皇,我们也不必再提那句已经被用到泛滥的“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是你至少从教皇的事迹里面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天上掉好东西的日子不是说来就来的,就算终于有一天你期盼了大半辈子的好东西掉下来了,你也需要为之做好准备——如果天上掉下的是教皇的帽子,你也许需要具备适合那顶帽子的头脑;如果天上掉的是红苹果,你最好在脑子里已经酝酿好了一个只欠最后一击的奇思妙想;如果天上掉的是大馅饼,你恐怕应该早就练就好了一个怎么也撑不破的胃。
在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优秀与平庸仅隔一线。你是否有一个明确而长远的目标?当然,还需要有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
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天之骄子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a勺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1995年,即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一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现在大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0/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着,但都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既然职业生涯规划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我们又常常会忽略它呢?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大师雷恩·吉尔森在他的经典著作《选对池塘钓大鱼》中提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做,很多人觉得这样做太麻烦,很多人对自己确定的目标和计划没有信心,很多人将目标制订得过于长远,这使立刻看到成果变得不可能,从而导致他们丧失了勇气”。
可以看到,这些导致我们忽略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因并不是不可克服的,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制订规划时的耐心、毅力、勇气与方法。
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攻略 职业生涯是与个体的现实条件、环境密切关联的发展过程。这种关联表现为“人”与“职”的匹配与适应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主要的表现为身体素质、智力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最终又表现为能力与性格上的差异。职业是在社会分工过程中形成的,每个职业都有其自身的性质和内容,对于任职者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个体的差异和职业的多样性的存在,使每个人都不可能适应社会上的每一种职业。因而,在职业和职业性质与就职者个性特征之间的合理配合对组织和个人双方都有好处。同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各种职业及其要求具有相对稳定性,另外,个人特征在一定时间里也保持相对稳定,这也正是人与职业可能匹配的前提。
撇开枯燥的理论不谈,我们不妨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看做恋爱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如何在茫茫“职海”中寻找到与自己真正“相匹配”的职业呢?
你开始皱眉,很难吧!
可是,秦奇却做到了。
秦奇大学毕业两年,在湖南省一家知名的报社做新闻版编辑,在他看来这是一份富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工作,回顾求职经历,他将成功归功于大学“做对了4件事”。
第1件事是从江西一个县城考入湖南某大学中文系。对于未来,秦奇有两个选择:首先是努力学习学校课堂的知识,3年后回到生他养他的小镇做一辈子的老师;其次是另寻出路,留在城市。要强的秦奇选择了后者,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他大学里做对的第l件事。对此,他用职业规划的术语将这第1件事戏称作“明确目标”。
第2件事是重新审视自我。秦奇发现自己的长项和爱好并不在于教书,他比较喜欢搞一些文字工作,比如写新闻。这件事用职业规划的术语可以解释为“认识自己”。
第3件事是秦奇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去思考自己未来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也是他的职业定位。最终他认识到,在一个大家都在往当老师这方面发展的高校里,搞新闻工作,一定会引起重视,加上具有中文专业的基础以及学校的院报、广播台等很多资源都可以被利用来很好地锻炼自己……在对职业定位的思考中,秦奇还充分考虑到了市场的因素,对此,他的心得是: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定位都是从自己出发的,但是如果不把自己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看自己适合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就不一定能成功。比如有人认为自己对考古很有兴趣,但是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是很少的,你朝这条职业道路发展,那必然会很艰难。
“投身实践”是秦奇做对的第4件事。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是真正有多少人愿意做这早起的鸟儿呢?秦奇不无感慨地说:“我是从大一开始去报社实习的。读了4年大学,共实习了5次,都是直接去敲总编辑的门。对我这样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儿社会关系,只能靠我自己。通过几次实习,我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这甚至直接影响到我找工作;同时,我也获得了许多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
秦奇的职业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并且他过去的经历让我们看到这成功背后的必然性。或许,用心的你已经领悟到效仿秦奇职业规划的4部曲,拿到心仪的录用信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发现职业兴趣,设定职业理想——询问自己的内心、倾听家人和朋友对自己的评价,还可以选择职业测评工具,发现职业兴趣,进而勾勒出未来职业生涯的理想图画。
·自我评估和环境分析——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且结合现实情况清晰的把握,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实践。
·了解职业环境,确立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实习、向从业者咨询或上网查询,了解真实职业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所要求的技能、任职资格、职业性质及岗位特征等。只有在对个人进行全面分析以及对环境有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结合个人职业理想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制订、实践学期行动计划——为职业目标的实现设定短期的计划,可根据具体的职业要求,寻找自身的差距,制订提高能力的行动计划,严格执行。主要行动目标在于提高自身与理想职业相匹配的能力。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因为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因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与梦想擦肩而过、浪费青春。
也请你不要误解“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含义而舍弃职业生涯规划,要知道,在你的事业发展道路上,变化即机遇是你在按着既定目标探索的过程中迎来的,没有既定的规划,是无法争取新的机遇的。几米在其作品《失乐园》中曾经说过:“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途经意想不到的美丽花园,望见异常璀璨的星空。”
所以,我们离自己的成功并不遥远,只差一个我们都能做到,却常常被忽略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我们都能有这样的认识和意识,那么遵循一般的制订计划与设定目标的方法,作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规划其实并不困难。而你也定会收获“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Tips:选择职业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清楚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
·清楚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的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劣势、补偿、机会和前途。
·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
P6-9
本书自2009年首版以来,受到大学生和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们的热烈欢迎。这本以数据为依据的书被称为“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宝典”。为什么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老师们喜欢这本书呢?因为本书有大学生求职需要了解的关键信息。
这本书有你计划就业的地区、职业、行业的薪资与需求行情,如雇主提供的最高薪资、平均薪资、其他人的最低薪资要求、平均求职成本、投出多少份简历才能得到一份工作邀请等。本书可以为你提供求职所需要的策略、技巧、信息和方向,既是一本大学本科毕业生必备的求职手册,又是中国唯一得到麦可思数据及授权的本科生求职辅导书,更可作为你求职道路上的“GPS系统”,在求职的曲径迷宫中引领你走向成功的新起点。
本书在2009年版(原名《决战大学生就业》)和2010年版的基础上,于2011年针对本科毕业生和从事本科就业指导老师的需要首次进行了改进;2012年版为本科版的第2版,数据来源于麦可思2011年全国调查中的17.1万份本科毕业生的有效答卷;2013年版为本科版的第3版,数据来源于2012年全国调查中的17.6万份本科毕业生的有效答卷,是基于麦可思晟新调查研究数据所编写的最新版本。
打开《大学生求职决胜宝典》一书,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扑面而来——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是多少?该专业工作半年后平均月薪是多少?汉语言文学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是什么……我从事职业咨询许多年,咨询过无数大学生;但直到伯庆兄和他的麦可思公司出现,才惊叹中国在这个领域真正出现了具有科学与学术意义上的专业服务。事实是,麦可思已经成为国内大学在招生、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方面的核心决策依据,成为无数高考生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考工具。
——徐小平,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咨询专家
第一手的信息、翔实的数据,是眼前这本求职与职业规划指导书的最大特点,由此称这本书为大学生求职地图,或者职业GPS,一点不错。而今天大学生求职,在茫茫人海中,需要的正是一份找到职业方向的地图,以及准确定位职业选择的GPS。阅读它让你的求职过程事半功倍。
——熊丙奇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专家
麦可思(MyCOS)公司所进行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填补了中国高等教育调查中的一项空白,在就业市场和大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意义重大。我愿意向所有大学毕业生推荐本书。
——赵炬明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院校研究所所长,中国院校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选择职业的关键词是“适合”,你的职业生涯如何考虑,本书的数据和分析值得好好参考。
——吴垠博士,市场调查专家,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副总裁
新华社:在选择大学和专业、做人生职业规划这个问题上,家长、学生、老师通常无法凭借充足的信息帮助学生做长远规划。而麦可思提供的数据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来择业和求职。
《第一财经日报》:麦可思(MyCOS)公司完成的“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勾勒出了整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图景。
《中国青年报》:热门专业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吗?什么样的专业才不会“毕业即失业”?麦可思(MyCOS)公司新近完成的“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都是供大于求,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都在万人以上。
《中国教育报》:麦可思是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
《人民政协报》:翔实有效的数据,专业超前的分析,问题矛头的直接指向……作为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权威人士,王伯庆和他的麦可思也受到了媒体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环球时报》:MyCOS,China's leading labor consulting fi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