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适当拖延喂奶
1岁以内的孩子通常为感觉型,容易冲动,他们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饿的时候就用哭声来召唤妈妈。而在成人的世界里,哭声是难过伤心的信号,妈妈怎么会忍心让自己的孩子难过伤心呢?于是,就赶紧给孩子喂奶,哭声减少时父母还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
这样孩子一有需求就立刻满足,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孩子变得缺乏耐心、不擅长等待,而且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其实,孩子本来可能不是这个脾气,只是有需求就立即被满足,才滋长了其坏脾气。
生活中不同的妈妈有不同的喂奶方式,不同的喂奶方式会让孩子形成不同的心理。立即满足孩子的需求
盼望已久,林阿姨终于圆了自己的心愿,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叫晴晴。全家人对晴晴照顾地无微不至,林阿姨更是时刻守候在女儿的身边,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想要表达什么,林阿姨都知道。晴晴饿了,她就马上把女儿抱在怀里喂奶,争取在第一时间满足女儿的需求。就这样,晴睛从来不用等待什么,需要什么就可以立刻得到满足。
晴晴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中,没有经历过任何等待的心路历程。这样她就会对生活抱有很高的期待值,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自己的任何需求应该立刻得到满足的心理,从而形成追求完美的性格。
但是,人生中并不可能事事都能如愿,追求完美性格的孩子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当挫折不可预期地出现时,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痛苦,而此时父母也会面临培养孩子新的心理素质与能力的问题。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
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在孩子饿的时候特意拖延些时间,这样能够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性格。
王妈妈没有林妈妈那么幸运,她一个人带着女儿琳琳,还没有奶水。当琳琳要吃奶的时候,王妈妈就得赶紧给女儿冲。通常王妈妈都是听着女儿的哭声,一边冲奶一边安慰着孩子:“宝宝别着急,妈妈正在为宝宝准备香喷喷的饭呢。琳琳是妈妈的乖宝贝,这就好了、好了、好了……”这样,琳琳的每一顿饭都是在妈妈的柔声细语中等待着吃到的。
琳琳每天都面临着等待,但是每天的等待也会有结果,这样渐渐地培养了琳琳对外界环境的忍耐、宽容以及信心。“等待”对于新生儿来说就好像是人生中要遭遇的挫折,对孩子的心灵进行着煎熬。
但是,这种等待不但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伤害还能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生活中挫折总难免,孩子等待吃奶过程其实就是体验挫折的过程,遇到挫折时,如果有妈妈的帮助、自己等待以及努力,困难总能被克服。这样,在妈妈无意识的拖延喂奶中,孩子就会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妈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李妈妈的情况跟王妈妈相似,自己带着儿子强强,也是人工喂养,但是,李妈妈的脾气比较暴躁。当强强哭着要吃奶时,她就大声训斥孩子:“不许哭!别着急!再哭妈妈就不给你冲奶了。”这样一来,强强的哭声就更大了。每次强强都是在不耐烦的批评声中及等待中喝到奶。
李妈妈的喂奶方式中也有等待,强强也能喝到奶,但强强是在妈妈严厉的训斥声中吃到奶的,这并不是温柔的帮助。严厉的声音容易导致孩子的心跳加速,加速的心跳会形成孩子焦躁的性格,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以及发展非常不利。
人的心理素质在一天一天反复的行为模式中逐渐形成,孩子的心理素质会在妈妈每天以同一种方式喂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当妈妈听到孩子用哭声召唤着要吃奶时,可以先远远地答应着:“妈妈这就来了……”,比如,妈妈可以迈着小碎步,用脚步声告诉孩子妈妈马上就到;也可以在拿着奶瓶喂奶时,再跟孩子多聊两句:“奶马上就好了,现在还有点烫,等一下就好,宝宝乖!”等。这样拖延满足孩子的时间,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肺活量,也会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