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瓦尔登湖/中国书籍编译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亨利·戴维·梭罗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如果我试着去讲述,那逝去的几年时间,我本来渴望怎样度过,这很可能会令我的读者惊讶,因为他们多少了解一些实际情况,也同样可能令那些不知情的人惊讶。而我只会就自己所珍惜的独居生活的一些体验,说出点滴心得。

无论雨雪阴晴,无论白天黑夜,我一直渴望利用关键时间,并把它刻在我的手杖上;我渴望站在两种永恒——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确切地说,它就是当下的时刻;我渴望用脚尖踮着起跑线。你们要原谅某些晦涩难懂的话,因为与大部分人的职业相比,我的职业存在更多的谜团,这些谜团并非我有意隐瞒,而是与职业的性质紧密相连。我很乐意讲述我知道的一切,决不会在我的大门口写上“禁止入内”。

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条猎狗、一匹枣红马和一只斑鸠,我现在还在寻找它们。我问过许多路人,并描述它们的踪迹,它们会回应什么样的呼唤声。我曾遇到一两个路人,他们说听过狗叫声和马蹄声,甚至还看见斑鸠消失在云端,看样子他们急切地想找回它们,好像是自己丢失的一样。

期盼的不只是日出或黎明的到来,如果可能,还有大自然自身的绽放。多少个清晨,不论冬夏,邻居还未起床忙活,我就在干自己的事儿了。确实,我的很多同城人曾遇到我干完活归来,有黎明时分出发去波士顿的农夫,还有出门去砍柴的樵夫。太阳照常升起,事实上,我从未给予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但是,毫无疑问,太阳升起时,在场才是至关重要的。

多少个秋日,哦,还有多少个冬日,我是在城外度过,尝试去倾听风中的声音,倾听并将其快速传送。为此,我差不多投入了所有的资本,为了这笔交易,我直面临风,跑得喘不过气。我敢说,要是这一交易与两大政党之一有关联的话,那么它很可能会作为最新要闻在公报上发布。其他时间,则是通过观测悬崖上与树上的瞭望台,用旗语发送新来者的消息;或是晚上,站在山顶,等候夜色笼罩四野,我可以获得一些消息,尽管从未得到很多,然而,天赐之物会在阳光下再次消失。

有一段时间,我是一家发行量不大的杂志的记者,编辑从不认为我的大量稿件适合刊发,这对于作家来说,是见怪不怪的事情,我只是白费辛苦。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我的辛苦本身就是一种酬劳。

多年来,我委派自己做暴风雪和暴风雨的观察员,忠实地行使我的职责,我同时也是一个勘测员,测量公路以外的森林小径和所有私人用地的小道,并保持它们畅通,还测量一年四季畅行无阻、架有桥梁的深山峡谷,公众接踵而至,证实了它们的效用。

我一直在看管这个城镇的野生动物,它们从篱笆上跳跃而过,给忠实的牧人带来了诸多烦恼;我提防着那些人迹罕至的隐蔽处和农场的各个角落;尽管我并非总是清楚,是否约拿或所罗门今天在某块地里干活;那不关我的事。我为红黑果、沙樱、荨麻树、红松树、黑口木、白葡萄和黄紫罗兰浇灌,要不然,它们在干燥的季节就可能枯萎。

总之,就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的工作中(我可能并未夸大其词),最后到了这样更一目了然的境地,我的同城人竟不愿接纳我成为城镇官员,甚至是领取一点微薄之资,做个闲差都不乐意。我的账目,我可以保证,做了如实的记录,确实,从未有人查过我的账,更是少有人承兑,也更少有人付款或把欠款结清。尽管如此,可我并无心挂念此事。

就在之后不久,一个四处溜达的印第安人到附近一位律师家里卖篮子。这人问:“你想买篮子吗?”律师回答说:“不想买,我不需要。”“怎么回事啊!”这位印第安人一边走出大门,一边大声感叹,“你想饿死我们?”看到那些勤劳的白人邻居如此富有——还有那位律师,只不过是编造论据,利用某种戏法,财富和地位就跟着来了——他自言自语:我要做生意,编篮子,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他以为,把篮子编好了,他就完成了自己分内的事,而买篮子则是白人应尽的本分。可他不知,对他而言,有必要让人觉得买他的篮子是值得的,或至少使别人相信,购买这样的篮子是值得的,要不然,就去制作别的值得让人购买的东西。我也编过外形精致的篮子,但我没有做到值得让人购买。然而,就我而言,我更多的是去考虑值得我去编篮子,我没有仔细思考怎样让人觉得买我的篮子是值得的,而恰恰是思考如何废止买篮子的必要性。人们赞扬并视为成功的生活,只是其中一种。为何我们要去夸大任何一种生活,却以放弃其他生活为代价?

我认为,我的同城人不可能乐意我在县府里谋取一官半职,或是接任助理牧师,抑或在其他什么地方谋生计,但是,我必须自寻门路,我比以往更专注于丛林,因为这里更懂我。我曾下决心立刻去经营我的事业,不去等惯常的资金到手,我花的是自己手头的微薄之资。我来到瓦尔登湖,目的不是为了活得节俭,也不是为了活得奢华,而只是为了受到最少的干扰,去经营一点个人的私活;即使是因为缺少一点常识、一点事业心和经商的天赋而功败垂成,也不会傻乎乎地伤心。

P12-14

书评(媒体评论)

《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中最无可争议的传世作品,是超凡入圣的好书,是心灵《圣经》。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梭罗用充满喜悦、自由、奔放的笔调记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的困境以及自我精神的提升,因而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中不断从中汲取营养。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Elwyrl Brooks White)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讨伐的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沃尔特·哈丁(Walter Harding)

《瓦尔登湖》是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是思考环境保护、反商业和非暴力抵抗的一种模式;梭罗是个性鲜明的抗议者,是卓尔不群的奇人与圣贤。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目录

译者序

1.勤俭持家

2.身居何处,何以为生

3.阅读享乐

4.天籁之音

5.独居生活

6.游人访客

7.豆子田园

8.乡村偶记

9.湖光掠影

10.贝克农庄

11.高层法则

12.与兽为邻

13.屋内取暖

14.昔日居民,冬季访客

15.冬日野兽

16.冬日湖畔

17.春日实景

18.篇尾结语

序言

(一)

《瓦尔登湖>,一朵在世界文学园地中永不凋谢的奇葩,始终保持着那份鲜活的亮丽。它不仅时刻警醒着世人,也时时鞭笞着这个“文明的球体”。《瓦尔登湖》的雏形是梭罗的日记和演讲词,成书历经九年,七次易稿,或扩充,或删减,或重写,全书于1854年出版。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著作,一本是《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另一本就是《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出版后不但遭到冷遇,而且梭罗本人也受到讥讽与挖苦。如今,《瓦尔登湖》已然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瓦尔登湖也成了美国的“国家历史地标性遗迹”、不少人向往并寻访的精神圣地;而梭罗也在美国历史的长河中沉淀并幻化为一个符号,他的精神与思想的种子深深地驻扎于美国文学的土壤里。

梭罗的一生是短暂的,也许正是生命的短暂才令我们倍感惋惜与哀叹,尽管生命的精彩并不完全在于它的长度:梭罗的一生是孤单的,他没有妻子,没有孩子,他就活在自己的作品里, 《瓦尔登湖》成了他人生的注脚;梭罗的一生是游离的,他就像瓦尔登湖一样,远离了人们往来不绝的市廛,游离于主流社会与主流价值之外。梭罗认为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事业有成,他的一生都在寻觅,寻觅某种可以激发自身精神能量的东西,他就像一颗“流浪的星星”,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瞬时划过漆黑的夜空。他在诗中这样表白:“一束无根基的紫罗兰,/其间夹杂着浆草,/由一缕曾经盘绕其幼苗的稻草/环绕,/这就是固定着我的/法则。……/……/我在这儿不为人注意地短暂绽放,/啜饮我的生命之浆,/地上没有根基/使我的枝叶长绿,/只是立在/一个空杯里。”无疑,《瓦尔登湖》展示了一种“寻根或奠定地基”的象征性形象。然而,瓦尔登湖绝不是“文明社会的边缘”,它是梭罗“简朴生活的试验地”和“精神上的未知领域”。可是,梭罗却始终与上帝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梭罗自言:“我觉得自己越是爱上帝,就越要对他,确切地说是越要使自己对他敬而远之。”与上帝保持距离,梭罗借助的是“文学远足”。他在自然的天堂里远足,“倾听风中的声音”,寻找上帝的踪迹。《瓦尔登湖》就是他远足的“见闻录”与“沉思集”。

对梭罗而言,自然不只是“上帝的象形符号”,自然还吸引他“走出去”,激发他在大地上寻找灵魂的根基。瓦尔登湖的小木屋是他“在大地上支起的精神帐篷”,在这里他可以避开康科德人对他的不满与恶意。梭罗说:“在我的本性中,有一种对荒野的奇特满足。……当我遭受谴责时,我退回到这片土地。”正是“这片土地”,给予了他精神上的庇护,也为他提供了书写自然的空间与基础。梭罗极爱描绘自然,他对自然有着常人罕有的好奇,并用一种惊人和少见的深度、洞察力与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的发现与感悟。

(二)

梭罗为何选择去瓦尔登湖短时栖居?不能否认,他受到了爱默生思想的指引,但梭罗有别于爱默生。爱默生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他活在一个纯粹理念的世界里;梭罗却把理念带入了现实的、实存的物质世界。爱默生奉行的是“超验”,他无法回归自然,他认为那是理想主义者的象征;而梭罗奉行的是“体验”,他必须以自然作为“物质与精神的连接点”,以实践者的身份去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爱默生对梭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瓦尔登湖》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多处表达了与爱默生相同或相似的观点。甚至有人认为他走向瓦尔登湖、入住丛林,也是受到了爱默生的《改革者》的影响。爱默生说:“我对他的思想非常熟悉,——它们都是我的思想,不过是以更新奇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然而,我们不应简单地认同梭罗的思想就是爱默生的,至少二者在表达方式上和情感基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爱默生通过“透明的眼球”去注视“宇宙生命的流动”,梭罗则是通过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吸收快乐”去感知自然。

在爱默生的眼里,梭罗是位有才华的青年,但是对于他放弃这世间少有的实干才能,爱默生感到遗憾,他觉得梭罗没有抱负。“去种种豆子本来不是什么坏事……梭罗那里却仍然只有豆子”,这是爱默生对梭罗的评价。《梭罗》的作者斯蒂芬·哈恩认为,他们的关系意味着一种共生,但两人缺乏足够的交流。梭罗曾这样为自己辩护:“你也许认为我从世人中退隐会耗尽我的力量,在寂寞中,我为自己编织了一个丝网或者一个茧,像一个蛹,不多久就从中化出一个更美好的生命,适合生活在一个更高的社会。”显然,梭罗去丛林生活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我,是为了更好地投入社会生活。梭罗渴望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更大的裸露”,他认为花园客厅里的生活没有什么意思,这样的生活缺乏粗犷,也没有必要,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他要“和太阳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他要“从最平凡的事件、每日的现象中获得灵感和满足”。这样,他可以“不用去梦想天堂,而只关注身边的那些东西”。

实际上,《瓦尔登湖》是“在大地上构想天堂”。在梭罗看来,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是“一面砸不碎的镜子”;而瓦尔登湖水是“上帝的滴液”,是“生命的源泉”。在瓦尔登湖边,梭罗用他那双“对自然倾心的眼”,注视万物,反观人生,享受灵魂在寂寞恬静中的升华与自净。梭罗在瓦尔登湖的体验是幸福的,尽管显得有些无序与杂乱。《瓦尔登湖》成就了梭罗,使他的丛林生活获得了永恒的文学意义。

(三)

读《瓦尔登湖》,不禁想起庄子、陶渊明;想起沈从文的《边城》、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想起沃尔特·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想起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赫尔曼·麦克维尔的《白鲸》;想起那些看似同类的生命个体与文学经典。确实,古今中外,书写与描绘自然、探索自我与重塑自我的作家与作品不在少数,梭罗与《瓦尔登湖》却特立独行。梭罗走进自然,与自然朝夕相处,忠实地记录他的见闻与思索。可以说,正是梭罗对生活及其意义的终极追问与思索,才使《瓦尔登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抒情与写景散文。它是“一个更为全面的生活哲学的暗示”,具有生命哲学的深刻蕴意。

梭罗走入荒野,践行的是一种主流价值之外的生活,寻求的是生活的“最简方案”。可是,他专注的不只是一种原始的野性生活的个人体验,不只是关心个体心灵的空明与澄净,他更希望寻找工业文明浪潮下人类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真实地流露了他对工业文明的质疑与反叛。他批判奴隶制度、工厂制度、商业、时尚、铁路和战争;痛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自私掠夺,对生活物资的疯狂占有与贪恋;揭露人性的残暴、虚假与伪善。梭罗针砭时弊,笔锋犀利。《瓦尔登湖》被誉为“绿色圣经”,可以说它是一把解剖工业文明的利刃。

我们已经看到,工业文明无情地撕毁了“自然法则”,“畸形的物质享受”将人们拖入“物质主义的泥沼”。人的精神一旦迷失,生命的存在意义就会被悬置。如果精神的阵地失陷,物质的繁荣也只能是“虚假的繁荣”,产生不了超越的力量,必将带来道德与价值的失落。或许有人会这样反诘:“难道要像梭罗一样隐居丛林,方可显示生命的高贵与非凡的意义?”事实上,梭罗并非“一个遗世独立的隐士”。如果我们能在喧嚣市井中安于静谧,如果我们能在繁华尘世中固守一方净土,如果我们能在虚浮躁动中保持简朴纯真的自我,那我们就走在了去往“瓦尔登湖”的路上。让我们追随梭罗的步伐,去聆听自然的音符,去寻找生命的惊奇,去思考人生的真义。

(四)

《瓦尔登湖》之水已经汇入不同国家的“大河小溪”,它被不同的文字演绎,并获得新的生命力。

中国境内最早的《瓦尔登湖》全译本是由徐迟翻译的,书的译名为《华尔腾》,于1949年在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译本被收入《晨光世界文学丛书》。三十余年后,徐迟重新翻译,将译名改为《瓦尔登湖》,于1982年交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之后,徐迟又对第二版的译文进行了修订,于1993年再次交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此译本分别于1997、2000、2003、2004、2006、2009、2011、2014年再版。除上海译文出版社之外,另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徐迟的译本。可见,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在国内最具影响力。近三年,其他译者翻译的《瓦尔登湖》全译本已经超过二十个。真可谓“译彩纷呈”!

“就美学而言,《瓦尔登湖》具有令人惊叹的多重含义,是这本书令人爱读的重要乐趣”,或许也是这本书令人爱译的重要乐趣。今天选择翻译《瓦尔登湖》,不能否认是出于对作品及其作者的喜爱。早年攻读硕士学位时,有机会选修《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研读爱默生和梭罗的著作,那时有过翻译的冲动;但深知梭罗思想的深刻与文字的晦涩,不敢也不能轻易触碰。今天下决心着手翻译,仍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唯恐译文背离、消泯了梭罗的本真,唯恐那些意味悠长的诗行变得像枯死的花草一样,淡了色泽,失了芬芳。但不管怎样,总算了结了一个心愿!

确实,《瓦尔登湖》的深刻“不是那种轻易就被领悟的深刻”,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个译本都是解读这种“深刻”的一次尝试,而在“深刻”被揭示、被阐发的同时,它又进入另一个“幽深的湖底”,需要更多的尝试去挖掘。梭罗的语言充满诗性与哲理,它在传递既有意义的同时,又创生新的意义。我们对《瓦尔登湖》的解读难以穷尽其“内在的可能性”,没有哪位读者能进入“全知的状态”,它始终处于一个未完成的、开放的状态,这赋予了这部经典作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就像梭罗走进自然,翻译《瓦尔登湖》是一个感受、想象、思维与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融入了艰辛,也吸收了快乐。

在这里,我还要向读者交代,本译本根据New American Library出版的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1960/1999)译出。译文注释主要参考或引用了Jeffrey S.Cramer编辑的Walden:A Fully Annotated Ed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谨致谢忱。

最后,感谢中国书籍出版社责任编辑李立云女士对译文做了细心的校订,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感谢我的爱人不辞辛苦地为我修改了译文初稿中的错误与不当的用词。译文中的任何纰漏与不妥之处都由我个人负责。

熊兵娇

二〇一五年春

内容推荐

《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它与《圣经》等作品同时被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编辑推荐

恬淡的文字蕴含无穷无尽的思想力量,田园的宁静带您进入素雅的精神世界!

一部风靡全球的文学经典,一段简朴宁静的隐居生活!

《瓦尔登湖》是一本自然之书,书里装着森林、湖泊,还有林中的动物;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在湖畔的春夏秋冬;这也是一段旅程,带你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走过林中的四季……

在喧嚣退去时细细品读,透过平淡的叙述,体会澄澈之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