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性的一个人物。生意场上,他机灵诡诈,善敛财,会散财。社交场上,他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解人意、附庸风雅,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
《杜月笙全传》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描述杜月笙从水果商贩成为“上海皇帝”的传记,以杜月笙的生平为主线,以珍贵的档案、史料为基础,客观真实地讲述了杜月笙曲折跌宕、惊世骇俗的一生,揭示了旧中国帮会势力与各派政治力量及其内部各系之间既联盟又彼此倾轧的黑幕,并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切入,由杜月笙的崛起、发展到衰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曲折、变化中的民国历史。本书由任中原编著。
杜月笙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性的一个人物:生意场上,他机灵诡诈,善敛财,会散财;社交场上,他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解人意、附庸风雅,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他文质彬彬,却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为虎作伥,却又有着鲜明的爱国心;他狡猾奸诈,却又很讲义气;他出身贫民窟,却成为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新闻各业的财富大亨;他出入于黑白两道,游走于商界、政界……
杜月笙所塑造的黑帮神话,早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人其事也因历史的重重迷雾越发充满传奇色彩。
《杜月笙全传》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描述杜月笙从水果商贩成为“上海皇帝”的传记,以杜月笙的生平为主线,以珍贵的档案、史料为基础,客观真实地讲述了杜月笙曲折跌宕、惊世骇俗的一生,揭示了旧中国帮会势力与各派政治力量及其内部各系之间既联盟又彼此倾轧的黑幕。《杜月笙全传》还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切入,由杜月笙的崛起、发展到衰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曲折、变化中的民国历史。本书由任中原编著。
上海通商后,外国人接踵而来,在外商倾轧下,上海小商人终日战战兢兢、苟延残喘,时时都有破产倒闭的可能。杜文清的米店规模极小,他缺乏资本,又不善经营,经常是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处于险象环生中,有时甚至都无法接济家用,只能靠朱氏在老家帮人洗衣服糊口。
年纪轻轻的夫妻俩已经尝到了很多生活的不易,因此杜文清知道孩子出生后,并没有多少初为人父的喜悦,只是觉得肩头的担子更重了。
“中元节晚上生的,那就叫月生吧。”杜文清对报信的说。
杜文清不会想到,多少年后,这个名字被学者章太炎改为“月笙”,而叫杜月笙的那个人,威震了整个上海滩。
他怎么会有那么高的奢望呢?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活下去,有口饱饭,长大了娶个手脚勤快、吃苦耐劳的媳妇。然而,杜文清很快发现,这个看似不高的理想实现起来却是那么艰难。
1889年春夏之交,上海一带阴雨连绵,一连下了整整45天的雨。仓储的棉花、稻米大量的发霉腐烂。上海四乡也流行起瘟疫。瘟疫又逢灾年,病亡者、饿死者满目皆是。贫苦人家无不处于饥饿的威胁之中。
在高桥的杜月笙母子也一样无以为食,衰弱饥饿的母亲无奈抱着襁褓中的孩子,步行二十余里,满怀希望到杨树浦投奔丈夫。
杨树浦已初见繁华,鳞次栉比的店铺,好几个工厂烟囱林立,宽敞的马路、急驶的黄包车上坐着衣冠楚楚的绅士或满身飘香的女人。可是这繁华离他们那么遥远。
杜文清的店里情形很坏,他的小米店本就是本小利微,天灾之下,米价一日数涨,米卖出去,根本就无力进货。妻儿的到来,带给他的不是团聚的喜悦,而是生活的忧虑。而朱氏也很快就发现,她这个米店老板娘竟然也会为无米发愁。
怎么办呢?总得活下去。当时的杨树浦已经开了几个纱厂,朱氏听说申星纱厂要招女工,就和丈夫商量要去工厂做工,来缓一缓困境。
杜文清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因为朱氏常年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孩子也才一岁多点,正需要母亲照顾,而且当时的朱氏又怀有了身孕,行动不便。除此外,杜文清还觉得身为男人,还要挺着大肚子的妻子辛辛苦苦去做工,这实在是他内心无法忍受的事。
然而吃饭比脸面更重要。小小的米店颠簸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有倒闭的危险,生存还是死亡?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杜文清无奈答应了妻子的要求,但这很快成为一个让他悔恨不已的决定。
当时的纱厂,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厂内潮湿憋闷,犹如蒸笼,女工每天要站着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连健康女人都叫苦不迭,何况一个虚弱的孕妇?但为了支撑家,朱氏以惊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没有多长时间,她已经是骨瘦如柴了。
夫妻俩好容易撑到第二年夏天,上海又流行起霍乱。杜文清的店堂里三天两头点着艾蒿烟熏,霍乱的魔掌总算没有伸到杜家人头上。然而,一个更大的灾难却来了。
朱氏十月怀胎再次生产,一个女婴呱呱落地。由于极度衰弱,加上失血过多,朱氏没有来得及交代一句话,就撒手人寰,奔另一个世界而去。
杜文清号啕大哭,痛不欲生。他倾其所有,买了一口薄皮白木棺材,一手抱着一个孩子,雇人把朱氏的灵柩抬回高桥。因无钱烧葬亡妻,只得将灵柩浮在杜家花园不远的田埂上,取来些稻草捆在棺木周围以“遮挡”日晒雨淋。
乱世中,一个贫困的单身男子带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活着真是比死去更痛苦。然而,为了失去母亲的一对小儿女,还得咬牙活下去。
杜文清一面要为生计奔波,一面要哺育两个幼小的孩子。刚刚出生的女儿,没有奶,他只能喂一些米糊,孩子经常饿得大哭。他常常觉得筋疲力尽,很难再坚持下去。
这时有朋友告诉他,有一个姓黄的宁波商人想要一个女孩,朋友劝杜文清把孩子送出去。送出去,才是给孩子一条活路吧?杜文清忍痛把女儿送给了宁波商人。
好多年后,杜月笙历尽沧桑,成为呼风唤雨的大亨、威震上海的沪上闻人。他一再公开宣称,希望能够找到失散的妹妹,他所知道的唯一线索——他妹妹当年是被一位黄姓的宁波商人抱走的。从此以后,经常有人报告假消息,甚至有人冒充。上海人常说:上海滩没有杜先生办不到的事,然而一直到杜月笙在香港病逝,都没能了却这个心愿。
妹妹被送走,当时的杜月笙并不解期间悲痛,他只是觉得很孤单。父亲每日匆匆忙忙,根本没时间陪他,甚至衣食起居也常常乏于照顾。
这时,一位年轻女性悄然走近了杜家父子的生活,杜月笙只记得她姓张。
张氏对自幼失去母亲的杜月笙视若己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呵护,她给与的温暖,就如黑暗中的光亮、寒冷中的阳光照进了他小小的心灵。偎依在张氏身旁的时光,是杜月笙最为幸福快乐的童年记忆。
生活虽然依旧贫困,可有父母亲的百般疼爱,渐晓人事的杜月笙满心欢喜,以为生活可以这样永远圆满下去。
然而上天对他的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或者说刚刚拉开序幕。
1892年,杜月笙5岁,上海大旱,一连数月,烈日高照,滴雨未下,田地都裂开了缝儿。颗粒无收的农民纷纷逃荒乞食,江南一些小镇竟然出现饥民抢米风潮。 杜文清整日为米源东奔西走,忙得焦头烂额,终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阴历十二月初九,天降大雪,天气奇冷,杜文清终于撑不过去,抛下弱妻幼子,告别了这个让他举步维艰的世界。
小小的杜月笙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却无能为力,除了难过之外还有无比的惶恐。
死者终是解脱了,生者还要艰难的活下去。张氏看着身边幼小无助的月笙,心里满是凄惶迷茫,一个孤身女人,在这困世当中自己讨生活尚且不易,又该怎样才能带大一个小孩子呢?
可是看看孩子稚嫩的脸,依恋的眼神,心里又有百般的心疼和不舍。
坚强善良的张氏带着月笙回到杨树浦,继续惨淡经营小小的米店。她节衣缩食,送月笙去上私塾,她相信月笙的聪明,她更渴望能改变这种为衣食奔波发愁的生活。
可是穷苦人再卑微的愿望,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也往往显得过于宏大。1893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最终砸碎了张氏的所有梦想。P2-4
旧中国的上海,十里洋场,风云变幻,灯红酒绿中酝酿着柔情,也潜藏着杀机。这里不仅是外国冒险家的乐园,也是黑社会存在的沃土。旧上海不仅有外国势力控制下的租界,更有黑社会严密控制下的方方面面,在上海滩如果不与黑社会打交道,任何人都无法立足,杜月笙就是当时上海黑社会的领袖。
杜月笙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性的一个人物。生意场上,他机灵诡诈,善敛财,会散财。社交场上,他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解人意、附庸风雅,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他文质彬彬,却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为虎作伥,却又有着鲜明的爱国心;他狡猾、奸诈,却又很讲义气;他出身贫民窟,却成为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新闻各业的财富大亨;他出人于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政界……
杜月笙所塑造的黑帮神话,早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人其事也因历史的重重迷雾越发充满传奇。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果没有勇敢和智谋,是无法立足于十里洋场的;如果没有权力的支持和放纵,瘪三是永远成不了黑帮大亨的……杜月笙由一个水果店的小伙计而成为上海皇帝,成为旧中国黑社会首屈一指的老大,靠的不只是那股傲视群雄、蛮横霸道的“狠劲儿”,更重要的是机灵诡诈、善于结交的纵横捭阖之才,而其骨子里的江湖义气,更是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被迫离开家乡到上海求生存。他先在水果店当小伙计,后为出人头地加入青帮。不久,他进黄公馆做青帮大亨黄金荣的手下。在黄公馆,杜月笙有目的地表现自己,参与拼杀和争斗,获得黄金荣的赏识和重用,从而踏上了不一样的人生。在这条人生道路上,杜月笙通过贩卖鸦片、开设赌场等手段大肆敛财,然后又用这些钱财笼络社会各种人物,结交他们为己所用。同时,他又涉足金融、航运、工业、报业、教育等众多领域,终使自己成为上海滩声名显赫的青帮大亨。
在发迹、晋身过程中,杜月笙如此如鱼得水,除了他过人的投机钻营本领与玩弄权术的狡诈外,真正依赖的法宝、王牌,就是“取之于土(烟土),用之如土(粪土)”。杜月笙长袖善舞,上下通吃。对前清遗老、军阀政客、党国高层、社会名流,乃至金融工商巨子,无不执礼甚恭,倾力结交,或结拜为把兄弟,或收为门生弟子,给予经济支援,或月奉规银,养为食客。而蒋氏集团高层如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无不为杜氏豪门密友……他不仅在法、英租界及上海地方军阀中左右逢源;还巴结上黎元洪,蒋介石也说“我都不敢惹他”!他上及政权极巅,下与三教九流打得火热,力贯中西,路路通达!有这样一张足以操纵政界、工商金融界的关系网,有法租界做靠山,有帮会黑势力垫底,杜月笙在上海滩可谓纵横捭阖、无往不胜。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描述杜月笙从水果商贩成为“上海皇帝”的传记,以杜月笙的生平为主线,以珍贵的档案、史料为基础,客观真实地讲述了杜月笙曲折跌宕、惊世骇俗的一生,揭示了旧中国帮会势力与各派政治力量及其内部各系之间既联盟又彼此倾轧的黑幕,并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切入,由杜月笙的崛起、发展到衰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曲折、变化中的民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