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由王敏玉编著,图书的主角是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的开创者。通过对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的整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成青少年喜爱的故事,客观、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领袖邓小平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和参加革命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共和国领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轨迹。本书能让少年儿童了解领袖的童年生活、求学经历、社会实践和思想成长过程,感受其风采和人格魅力,体验其优秀品质,从而受到激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敏玉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由王敏玉编著,图书的主角是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的开创者。通过对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的整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成青少年喜爱的故事,客观、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领袖邓小平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和参加革命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共和国领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轨迹。本书能让少年儿童了解领袖的童年生活、求学经历、社会实践和思想成长过程,感受其风采和人格魅力,体验其优秀品质,从而受到激励。 内容推荐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由王敏玉编著,为《领袖少年丛书》之一。书中他们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袖。可是你知道他们的少年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在怎样的环境里长大?怎样走上革命的道路?又是怎样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以前所未有的权威史料和平实通俗的叙述,完整而生动地地呈现了领袖邓小平艰辛曲折的成长经历和伟大的精神品格。 目录 1. 邓家老院子 2. 父亲是“进步党人” 3. 母亲的影响最大 4. 童趣 5. 私塾发蒙和小学时光 6. 少年往事 7. 接受新式教育 8. 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9. 萌生“工业救国”思想 10. 惜别祖国 11. “航程”中的感受 12. 俭学之路 13. 拉红铁 14. 在哈金森工厂做工 15. 参加旅欧少共 16. 走上职业革命家之路 17. “油印博士” 18. 一张编号为82409A的工卡 19. 咖啡馆、牛角面包 20. 最爱足球 21. 被法国警方盯梢的“重要人物” 22. 多佐罗夫 23. 一份自传 24. 小钢炮 25. 蒋经国的“团小组长” 26. 初识张锡瑗 27. 投身同内革命 附: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 试读章节 2 父亲是“进步党人” 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达是一位勤劳忠厚的农民,也是当地著名的织布匠。他靠织布渐渐地积攒了一些钱,慢慢地置办了一些家业,买了一些田地,到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出生时,邓克达已经成为当地一名拥有200多挑(5挑为1亩)土地的小地主了。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生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当时,邓克达和妻子戴氏都已年过40。作为唯一的儿子,邓绍昌从小就很得父母亲的疼爱和三个姐姐的照顾。他12岁时,邓克达去世,戴氏独自承担起家中生活的担子,并把邓绍昌送到成都法政学校读书,希望儿子能求学取仕,为邓家争光。然而,当时的中国,一切都在动荡之中,传统的东西正在走向衰落,新的东西尚未真正确立和巩固,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科举道路已经被堵死了。受到一些新式教育的邓绍昌没有找到他的位置,还是回到家中成家立业,成为邓家新的主人。 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回忆说,他的父亲邓绍昌是典型的旧社会的人,他的思想和生活都是旧社会的,但对旧社会又不满意。他甚至还说过这样的话:“这个社会是不像个样子,是应该革命!” 广安县所在的川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初年就受到了维新改良思潮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就是重庆地区巴县人,邹容的《革命军》一文,不仅震撼了中华大地,同时也给他故乡的革命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906年,孙中山的同盟会在重庆建立了支部,进一步推动了四川的革命斗争进程。1907年开始,同盟会在四川各地先后举行了好几次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1911年9月25日,同盟会会员吴玉章等人便已在四川荣县领导起义,宣布独立。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同盟会在四川重庆地区的长寿、涪陵宣布起义。11月21日,广安的同盟会率军攻占广安,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11月22日,同盟会的重庆蜀军政府成立,标志着清王朝在重庆的封建专制统治的覆灭。 在四川,特别是在川东地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活跃和革命起义蓬勃发展之时,25岁的邓绍昌正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之时。他生长于革命思想和运动都相当活跃的地区,受到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潮的影响,他支持辛亥革命,并且在地方上参加了辛亥革命的武装暴动,那时他们的目标是灭清兴汉。在广安的革命军中,他还当过类似排长那样的小指挥官。当时的革命军在广安县城对面设有大寨、小寨两个军寨,大概驻有一二百人。那时候的社会已相当混乱,因此参加革命军,都是自愿加入。辛亥革命的时候,邓小平才7岁,因为父亲在革命军的寨子里驻扎,邓小平还曾去那里住过两个晚上。虽然那时的邓小平还小,但是那种革命的热潮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还是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直到暮年他还依然记得这件事情。 邓绍昌对于做生意和发家之道并不太在行,但是他这人比较讲义气,又参加过一些“场面上的事情”,因此在当地的社会可以算得上小有名气。 当时四川有一种民间的帮会组织,叫“袍哥”会,也叫做“哥老会”。哥老会曾先后参加过反洋教运动、保路运动和辛亥起义,在四川近代史上起过重要作用。邓绍昌曾在协兴乡的“袍哥”中当过“三爷”,也就是第三把交椅。而这种三爷又叫管事,大概是在“袍哥”组织中管理日常事务,后来又升作“掌旗大爷”,也就是第一把手或首领了。 1914年左右,邓绍昌曾当过广安县的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那时的团练局长是由县长委任的。由于委任他当团练局长的那个县长后来垮台了,邓绍昌的团练局长也就当不成了。在这以后,他还当过本乡的乡长。 邓绍昌当家以后,可能过于热心于外部世界,热心于社会事务,因此没有花太多的精力来经营家业。由于他当团练局长时挣了一些钱,家业也相应有所扩大。邓绍昌本人不参加劳动,雇佣个把长工,但家境并不宽裕,有时甚至相当困难。为了供儿子念书和其他一些开销,有时还不得不卖掉一些田。他虽然有不少的旧思想、旧习气,但是总体来说思想还比较开明。他一知道消息就把长子送出国留学;知道儿子们在外面参加革命他也不反对:儿子们在外面搞革命实在没饭吃了,给家里写信,他还卖田卖谷寄钱资助。儿子们寄回来一些革命书籍和刊物,他也收着藏着,装了满满一大箱子,直到最后国民党搜查得紧了,才不得不忍痛烧掉。 邓绍昌在当团练局长时曾带兵剿过华蓥山的土匪。后来那个土匪头子被军阀收编,当上师长,便想寻机找邓绍昌复仇。不得已他离开了老家,长期在外避难,过着流亡生活。1936年,邓绍昌客死他乡。家里人不得不现买了一块墓地,把他葬在了离家不远的地方。 邓小平谈到他父亲时说了四个字:“进步党人。” P5-7 序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近代中国以来,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一批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先进青少年前赴后继,以执著的信念,顽强的精神,艰辛探索、不怕牺牲、不懈奋斗,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终于寻找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正是这千千万万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人物,不仅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让中国富了起来,不仅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更重要的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重新崛起。 回顾这些领袖少年时,读一读他们成长的故事,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民族的自尊,信仰的力量,体会到责任的分量。这里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毛泽东;这里有“青年齐努力,携手做先驱”的周恩来;这里有为“真理而战斗”的刘少奇;这里有“放弃高官厚禄,千里寻党选择革命道路”的朱德;这里有“寻找整个民族的出路”的任弼时;这里有“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邓小平;这里有“青年人应当奋发有为”的陈云…… 他们青少年时代奋斗的故事,不仅是中华民族光辉历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蕴含着对后继者的期许。毛泽东把青年生动地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邓小平说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胡锦涛提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些寄语与期望,既是历史的生动写照、现实的深切呼唤,也是对青年人的殷切期待。任何时候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都在青年一代身上。青年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 《领袖少年》这套书不仅仅是追忆领袖成长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激励后来人,让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