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叶涛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叶涛、刘魁立等主编的这本《中国民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有中国民俗的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民俗》力图在有限的篇幅里,介绍民俗学的基本知识,并以民俗学理论为基础,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予以简要叙述。同时,还考虑到当前保护民俗文化的实际需要,对于民俗调查的有关内容以附录的形式,给予了特别的介绍。

《中国民俗》由叶涛、刘魁立等主编。

目录

第一章 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的概念

 作为独立学科的民俗学

 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国际民俗学流派说略

第二章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田野作业法

 历史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

 结构分析法

 民俗学研究程序及技术

第三章 人生礼仪民俗

 诞生礼俗

 成年礼俗

 婚嫁礼俗

 寿诞礼俗

 丧葬礼俗

第四章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民俗

 传统节日民俗

第五章 社会组织民俗

 家庭与家族

 村落

 非血缘社会组织

第六章 经济生产与消费民俗

 生产民俗

 交通民俗

 消费民俗

第七章 民间信仰与禁忌

 信仰对象民俗

 信仰媒介民俗

 信仰方式民俗

 禁忌

第八章 游艺竞技民俗

 游戏民俗

 竞技民俗

 杂艺民俗

第九章 中国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先秦时期的民俗研究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民俗研究

 近代的民俗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的民俗研究

附录一:进一步了解中国民俗的参考书目

附录二:民俗调查提纲

试读章节

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学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学科。民俗学通过探讨民俗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以期对人类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民俗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中国大地上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中国民俗便与之相伴而生。对于中国民俗的探讨,也经历了一个从民族文化自觉到学科意识自觉的发展过程。在此,探讨中国历史上和民俗学产生以来,关于“民俗”和“民俗学”学科概念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民俗大有裨益。

民俗的概念

民俗的广泛存在对社会和民众的行为发生巨大的规范作用,早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

在我国,对于民俗事象的重视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民俗”一词的出现也较早。在《礼记》、《史记》、《汉书》等著作中,已多次出现过“民俗”这个词语。《礼记·淄衣》说:“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云:“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书传》日:“变民风,化民俗。”此外,《管子·正世》中也提到了“民俗”一词:“料事务,察民俗。”这说明,我国古代虽然还不可能产生民俗学这门学科概念,但作为民俗事象的“民俗”概念已经出现了。不过,“民俗”一词作为专门性学术术语,被我国学术界所使用,却是较为晚近的事情。

纵观我国民俗研究的历程,在传统社会中,“民俗”一词虽较早使用,但相比较而言,其含义与“风”、“风俗”、“民风”、“习俗”、“谣俗”等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指的民俗事象,还没有上升为一种较为自觉的理论高度。就这些不同词语的使用频率而言,似乎“民俗”一词大致经历了一个由“风”而“俗”,由“风俗”而“民俗”的演变过程,只是其含义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而已。

《礼记》说:“礼从宜,事从俗。”这里的“俗”,按孔颖达的解释即为“土俗”。“风”为我国具有很高民俗学价值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义”之一①。《毛诗序》对“风”解释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以戒,故日风。”这就是说,当时已经看到,民歌对于社会和时政是有着较大影响作用的。因此,《毛诗序》将“风俗”、“风教”等词语,皆从这种社会事象对于社会治理和规范的作用上,予以解释和界定:“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厚人伦,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风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传》:“见诸侯,问百年,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类似记载,在《礼记·王制》中则将“风俗”称为“民风”:“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到汉代,“风俗”一词即已通用,类似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话也成为流行性语言而得到广泛的使用。《汉书·王吉传》即载王吉上疏云:“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诈为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销,恩爱浸薄。”自此之后,“民风”、“风俗”和“习俗”便成为文献中的习惯用语。

在国外,作为学术术语的“民俗”是在英国首先出现的,由英国民俗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用“folk”和“lore”两个词合成的,其本意是指“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以译为“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在此之前,有关民俗一词通常被称为“民间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贱民古俗”(antiquities vulgates)。此外,还有“民族学”、“神话学”、“民间口头文学”、“残存文化”等。当汤姆斯创造“folklore”这个新颖而确切的学科术语后,很快在英国学术界得到普遍承认和使用。1978年10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民俗研究机构时,便被命名为“民俗学会”(folklore Sociwty)。从此,“folklore”作为学科术语才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

在亚洲,日本学者较早地使用了“民俗”这一学术术语。明治维新时期,以坪井五郎为核心的东京人类学会成立,开展了以“土俗研究”为主要宗旨的学术活动。

P1-3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