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长征号--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风险与阵痛(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李鸣生航天七部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鸣生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长征号--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风险与阵痛(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是中国航天文学一人、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知名作家李鸣生航天七部曲。他是国内一部航天通史,讲述中国航天事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书写中华民族挺进太空的全纪录。

本书揭秘中国“长征号”火箭打入国际发射市场,参与国际商业竞争背后的故事。其故事悬念迭生、波澜壮阔,气势沉雄,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悲壮美,带给读者自豪而奋进的情感体验。

内容推荐

1900年,世界科技成果博览会在美国费城举行。美国参展的是发报机,英国参展的是蒸汽机,中国参展的是一只挖耳勺和一双小脚女人的绣花鞋。及至20世纪80年代,还有美国人说,中国的火箭像小孩玩耍的鞭炮!而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美国人和法国人早就靠火箭发射挣得数以亿计的美元,中国的火箭却只能躺在冰冷的库房里望“洋”兴叹。面对风生水起、财源滚滚的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中国的火箭怎么办?

李鸣生的《中国长征号》写的正是中国长征号火箭顶着压力走出国门、冒着风险挤进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故事。作品对中国火箭从国内试验轨道转入国际商业发射轨道的现实困境作了客观的陈述,对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残酷竞争作了深层的透视,对中美间的矛盾冲突作了真实的表达,对火箭专家的精神压力和灵魂阵痛作了犀利的剖析,对发射场的几次爆炸作了大胆的披露。其风险与艰难、痛苦与心酸,一如苏联火箭专家所言:搞火箭的人,不是过早死亡,也会得神经分裂症;二如中国专家感叹: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商业发射,绝不亚于当年搞“两弹一星”!

目录

开头“长征号”

第一章 怪圈

第二章变轨

第三章 推销

第四章 天机

第五章 谈判

第六章 碰撞

第七章 发射

第八章 草图

第九章 保险

第十章 贷款

第十一章 合同

第十二章 失败

第十三章 检讨

第十四章 发愤

第十五章 官司

第十六章 爆炸

第十七章 阵痛

第十八章 反省

第十九章 雪耻

第二十章 代价

结尾 逗号

附录 

叙事的变轨——评李鸣生的《中国“长征号”》 张志强

不可多得的《中国“长征号”》 丁鹤

建构民族记忆的史诗性文本——李鸣生“航天七部曲”述评 宋玉书

试读章节

中国现代火箭的历史,起始于1956年。

1956年是个什么年?朝鲜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年轻的共和国正蹒跚起步,百废待兴。有幸的是,这年初,刚从美国回来的钱学森向共和国呈上了一份很有分量的报告——《建立国防工业意见书》。在这份报告中,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实施方案。周恩来专门听取了钱学森的意见后,经中央研究决定,火箭和喷气技术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也于1956年10月8日正式成立。

1957年9月,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就新技术援助一事同别尔乌为首的苏联代表团进行了历时三十五天的谈判,于10月15签订了中苏著名的新技术协定。该协定规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联将供应中国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仿制导弹,并提供导弹研制和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增加接收中国火箭专业留学生的名额,帮助中国培养火箭专业技术人员。于是,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在一声长鸣的汽笛声中悄然抵达北京。专列上除了一百零二名苏联火箭技术专家外,还有苏联“老大哥”送给中国“小弟弟”的重要礼物——两枚V-2导弹,即P-2近程地地导弹。

二百年前,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发射烟火的火箭;二百年后,苏联总统赫鲁晓夫送给中国领袖毛泽东的,却是两枚现代火箭!这是偶然的刺激,还是必然的嘲讽?两枚导弹从苏联来到中国后,所有知情的中国人都兴奋不已,因为在苏联的导弹尚未来到中国之前,六亿中国人中除钱学森在美国见过导弹外,几乎没有一个人见过导弹!非但没人见过导弹,而且对导弹的相关常识也非常陌生,以致面对“导弹”这个俄语字眼,连经验丰富的翻译们都不知道该作何翻译。原因是当时在中国的词典里,还找不到“导弹”这个名词。于是有人将导弹译作“飞弹”,有人则将导弹译作“可控制的弹”。最后,还是钱学森说了一句,我看就叫“导弹”吧!大家才把那玩意儿叫了导弹。

“老大哥”送来的这两枚导弹,的确是个好东西。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时,就吓倒了好几排将军和一大片士兵。二战结束后,经俄国人反复折腾,又变成了大推力火箭,首次发射时,令全地球的人都大吃一惊!如今,“老大哥”又把这看家的“宝贝疙瘩”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送到中国北京,并亲自交到“小弟弟”的手上,好比雪中送炭、雨中送伞。’中国有了这两枚导弹,便有了搞火箭的前提和基础。于是在和煦的科学的春风里,在“老大哥”的悉心指导下,具体说是在“老大哥”手把手地操练下,中国从此开始了默默书写现代火箭的历史。

关于这段历史,是一段有争议的历史。有人说,这是中国人完全自力更生的历史;有人说,这是中苏携手合作、并肩前行的历史;也有人说,这是苏联修正帝国主义背信弃义的历史;还有人说……

不管怎么说,事实就是事实,历史终归是历史。在这段非常的历史里,中国人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搞自己火箭,这是事实,毋庸置疑;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苏联的火箭专家们确确实实对我们有过帮助,而且是很大的帮助!无论中国人再怎么“艰苦奋斗”,不管中国人再如何“自力更生”,假如当年没有苏联“老大哥”的指点——尤其是那两枚V一2导弹,中国现代火箭的历史,肯定不是后来的历史。

因此,公平合理地说,中国火箭最初的这段历史,应该是中国人和苏联人共同书写的历史。无论后来两国的政治家们发生了什么“口角”,也不管“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苏联曾经给予中国的援助,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中国人更是不该忘记——如同中苏公认的革命导师列宁所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当然,“老大哥”和“小弟弟”后来闹翻了。“老大哥”在赫鲁晓夫的一声号令下,扔下刚刚学会起步的“小弟弟”而不顾,卷起导弹资料图纸,从北京和戈壁滩全部撤走了!这对中国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在那段时间里,一下失去了“老大哥”这根拐棍的“小弟弟”自力更生造火箭,简直比登天还难!

然而就在苏联专家撤走的第十七天,即1960年9月10日,中国人咬着牙,挺着腰,忍着饥饿的肚子,发愤图强,在茫茫的大戈壁滩上用自己生产的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紧接着,11月5日,又在戈壁滩上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导弹。 之后,中国卧薪尝胆,从仿制苏联导弹,转为自己设计导弹。1964年6月29日,终于在酒泉卫星基地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己设计的中近程火箭!

中国现代火箭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1965年6月,国防部五院开始研制中国的三级运载火箭。最初,这枚三级运载火箭取名为“卫运一号”,后正式命名为“长征一号”。参加“长征一号”火箭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的单位多达五百多个,历时五年,于1970年4月24日终于发射成功!之后,中国又经五年奋斗,独立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火箭。再之后,中国又独立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丙”火箭。

中国在苏联专家撤走、大饥饿降临、“文化大革命”爆发、“左”的政治运动不断等极其不利的社会背景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研制出“长征一号”“长征二号”和“长征二号丙”等八种型号形成的系列运载火箭,从而构成了一个小小的“长征号”火箭家族,应该说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走己的事情。

……

P9-11

序言

天空让人想起使命

——代自序

李鸣生

我要说的,是天空。

先做一个假想: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坍塌,世界将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消失,人类又会是怎样的惊慌?

也许,人类真的有过天空坍塌的日子,不然怎么会有“女娲补天’,的神话?也许,世界真的有过没有天空的岁月,要不怎/z,会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没有天空的日子,人类究竟熬过了多少世纪,而今恐怕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但没有天空的日子一定很悲惨,我想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想想吧,莽莽苍苍,混混沌沌,江河泛滥,群山倒立,空间爆炸,时光倒流。没有云彩,没有太阳,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当然也没有足够的空气。人类在黑暗中爬行,在冷风中哭泣,在洪水中挣扎,在地火中呼喊……昏暗中一切的一切,没人看见,无人知晓,甚至连上帝也装聋扮瞎。于是可怜的人类哟,从此落下了孤独、郁悯、痛苦的病根。

好在后来有了天空。

有了天空,人,才从天地间站了起来,伸直了腰,抬起了头,睁开了眼,迈开了步,从此得以顶天立地,结束了如动物般爬行的历史。

于是,因了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

我第一次见到天空,是三岁。

那是一个后来才知道叫“漆黑”的夜晚。我想吃奶了,便独自跑到路口,望着黑色的远方苦苦盼望着母亲的归来。后来我睡着了,再后来又醒了,这才发现自己歪倒在地上,小屁股下竟长出一朵朵野花和一棵棵小草。就在这时,我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从未看到的世界:迷迷茫茫的夜空,像个好大好大的锅盖;一颗颗挂在上面的星星,就像母亲的奶头。

这是大自然赐予我的第一个想象,也是我对星空刻骨铭心的初恋。从此,我与星空便有了不解之缘。所谓“情结”这东西,便在我的心底根深蒂固地埋藏了下来。

我的童年,便是在天空的引诱下度过的。那时的我,最喜欢看的便是天空;而我能够和可以看到的,亦只有天空。因为天空慷慨大方,天空大公无私,天空看者不拒。富人可以看,穷人也可以看;大人可以看,小孩也可以看。天空不讲特权,不开后门,白天夜晚,人人平等。而最关键、最划算的是,看天空既不要门票,也不查证件,还不掏一分钱。这对我这个身无分文而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儿时的天空在我的眼里像本童话,一有空闲我就会抓紧阅读。虽说这本“童话”于我只是一种兴趣、一种依恋,但感觉还是有的。比如,早上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清新,中午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温暖,晚上的天空我读到的则是梦幻。至于天空那些变幻莫测的传奇、稀奇古怪的故事,我就怎么也读不出来了。

许是上帝的意思,我刚刚告别少年,便穿上军装,神使鬼差地闯进了而今闻名天下的中国卫星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天空,离我似乎一下近了。

但,那时的西昌发射场还是一片原始的荒凉。我年轻的生命在那原--始的荒凉中熬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在那十五个孤独苦闷、苦不堪言的春夏秋冬里,有足够的理由让我坚持活下去的,便是天空。

记不清了,不知有多少个失眠的夜晚,我或坐在树下,或靠在岩壁,或躺在草丛,或站在发射场——通向宇宙的门前,望着星空,久久犯傻:悠悠时空,人类从何而来?茫茫宇宙,人类又将何往?这天,这地,还有这人,究竟他妈的是怎么回事啊?

后来,随着日子的流逝,火箭的升腾,天空在我眼里不再是一本童话,而像一册厚重的历史,一本自然的原著,一部神秘的天S。渐渐地,我开始读出点内容来了。

我曾无数次注视高山、草原、森林、大海,然而诸如此类的任何一次注视,都远不如仰望天空来得痛快,来得复杂。在我的感觉中,天空如同一个迷宫,锁藏着不可传说的故事;天空像一座大坟,埋葬着永不外露的神秘。天空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又不可把握。她既复杂,又简单,-简单得就像一个大○。而大。就是大无,大无就是大有。——这是怎样一种大哲学和大境界哟!

于是,每当我伫立于星空之下,仿佛不是在看天,而是在'S上帝对话,在和外星人约会,在对宇宙审美。天空宏阔辽远,天空意象沉雄,天空深情而伟大,天空高贵而富有。望着天空,我仿佛能触摸到生命的宽广、人生的悠长;能感受到时空的流逝、万物的生长;还能听到大自然的箫声从远古的岸边徐徐荡来,久久在耳边回响。天空既让我体悟到一种男人的博大精深,又让我享受到一种女人的万种风情。只要一望着她,我就感到好像自由没有限制,美丽没有边缘,人生没有死亡。于是浑身战栗,血液奔流,恨不得一头栽进她的怀里,甚至连灵魂亦忍不住要为她下跪。

不信你瞧,天空就那么大大方方地挂在那儿,任你观望,任你玩味,任你探究,任你欣赏。面对天空,你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喊,可以叫。总之,无论你怎样,天空都会宽容地接纳你的一切——哪怕是粗暴的爱乃至敌对的仇视,她都不会有一点脾气。只要你用心去看,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忍不住说,天空长得真有风度,天空大得真有内容。

感谢上帝的馈赠,十五年的发射场生活,使我比一般人更有条件看到天空,也更有机会随着火箭卫星的一次次升腾,对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以及顽强地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同类进行立体地思索,从而改变了我跪着看待人生的姿势,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审视世界的角度。

的确,天空再伟大不过了。

天空苍苍茫茫,万古不语,她留给人类的遗产,全是一个个闪着金子般光芒的谜团。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为她所吸引、所困惑,也为她所倾倒、所迷醉。她那无边无际的天幕上挂满的,尽是祖爷爷们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天问”!

难怪有人说,当人类的眼睛与天上的眼睛(星星)相互注视时,人类智慧的火花便诞生了。

是的,大自然想了解自己,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人。打开人类发黄的历史,不难发现,各民族的古代神话、古代农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各类艺术文化,无不源于对天空的注视。一册《周易》千古流传,辉煌不衰,是作者观天取相的结果;一部《天问》惊心动魄,流芳百世,是屈翁倾心天国的收获。正是大自然的神明之光,孕育了人类辉煌的古代文明;亦正是天空热情的太阳,温暖了人类沉郁的思想。难怪两百年前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而一百五十年前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也同样深有感触,他说:“人只有靠眼睛才升到天上。因此,理论是从注视天空开始的。最早的哲学家都是天文学家。天空让人想起自己的使命。”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人类的挪亚方舟渐渐背离了自然沉静大同的港湾,驶向了物欲横流的肮脏世界。

千百年来,纷争四起,炮火连天。人类俯首于尘世的喧嚣,纠缠于地产的占有,迷醉于计谋的玩耍,沉湎于权力的争斗,忙累于财钱的侵-吞,贪婪于肉色的享受……渐渐地,自然的箫声隐去了,纯真的梦幻消失了,精神的境界萎缩了,神圣的信仰废弃了,甚至连头顶那片灿烂迷人的天空也视而不见了。人类被滚滚而来的物质文明压得喘不过气来,既直不起腰,也抬不起头,眼睛开始从天空跌落到了地上。

于是,人类开始变得心胸狭窄,鼠目寸光。而且,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自大狂妄,甚至目空一切,肆无忌惮,连自己居住的小窝——地球,也被折腾得破烂不堪,遍体鳞伤!

所幸的是,在我们这个地球村里,一直有人注视着天空。

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  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不时地抬起头来仰望天空。

然而,地球每天自转一圈,对人类来说相当于每天行程八万里;同时地球又以每秒约三十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旋转,对人类来说又相当于每天行程二百六十万公里;而太阳系每天又以每秒二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那么想想看,载着人类的地球如此匆匆不停地旋转下去,有谁知道,这个既没出生证明又无固定住址的‘‘宇宙流浪儿”,有一天会把人类抛到哪个角落?

幸好我们的头顶还有天空。天空中还有别的星球。

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敢向陌生、敢向无知、敢向神秘、敢向任何不可能进发的领域进发;就在于敢用智慧和力量去寻找、创造一个新的家园;而寻找、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园,当初上帝把地球交给人类时,没有文件。

1957年,苏联的也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序幕,让人类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阳。而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伟大壮举恰好证实了爱因斯坦那句名言:“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伟大壮举向人类展现的,已不再是一个事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无限可能的世界。

因此,从区域文明到地球文明,从地球文明到星际文明,从星际文明再到地球文明,应该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航天时代带来的宇宙意识,导致了人类认识的飞跃,从而把人类的思想与情感引升到一个辽远而广阔的大境界。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完全有可能在太空开拓自己的殖民地;甚至当地球文明与宇宙文明最终达到沟通与融合后,人类的脚步会荡遍整个宇宙!

到那时,我想人与自然已复归本体,宇宙文明的时代已经降临,航天飞机不过是人们手上的小玩具。人类已从自我设计制造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将那些写进现代哲学本本里的“孤独”“忧郁”“痛苦”“无聊”等,统统一扫而尽。也许,宇宙公民们还会从各自的星球走来,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欢聚一堂,嬉笑打闹,谈天说地。而地球人回忆的话题一定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如何艰难、痛苦地挣扎在地球上。

可见,开拓天疆,走向宇宙,是人类再聪明不过的选择。这不仅是为今天活着的人们找到了一条希望之路,亦为后辈儿孙们留下了能继续生存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通向宇宙的路上,航天人的每个脚印,远比总统伟大!

1992年夏于北京平安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