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等著、思履主编的这本《图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全彩图解典藏版)》撷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原著精华,针对生僻字、繁难词句等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准确的译文,并通过细说活解、知识与典故等栏目,帮助读者更深刻地领悟蒙学精髓。
书中数百幅精美插图力求还原历史原貌,展现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悠久高尚的道德礼仪传统,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
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智慧的文字、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蒙”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古语解释它是“物之稚也”。所以这个“蒙”字也引申为“蒙昧无知”,而启蒙,就是开启蒙昧。蒙学不仅仅是教孩子识字,更承担了很多教育的意义在内。中国古代的启蒙之书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既能言简意赅地传达道理和知识,又为以后更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因此,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甚至也受到同时代的日本、朝鲜等国的欢迎。读蒙学经典,对于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甚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蒙学读物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千百年来流传广泛的幼儿启蒙教材,俗称“三百千”,在历史上对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所谓“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诵《百家姓》以便日用;懂《千字文》通晓义理”。编者们本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力图把《图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全彩图解典藏版)》一书打造成融知识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全文化作品,让读者更深刻地领悟蒙学精髓,立君子品,做智慧人。
本书由王应麟等著、思履主编。
“坐朝问道”一词始于秦始皇。在此之前,君臣上朝都站着,没有座椅。称之为“立朝”。立朝显示君臣之间关系平等,君王只是召集会议。直至到了秦始皇时期,才开了君臣共坐上朝的先河,但是坐朝,并不是普通休息时的样子,而是有特定的姿势,要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这个坐姿包含了一定的礼仪,不但表示君臣平等,而且表示君王在与臣子讨论治国之方时候的礼仪。
“垂拱平章”出自《尚书武成》中的“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以及《尚书尧典》中的“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垂是垂挂之意,将衣服挂起称为垂衣。而拱手是行礼,此句话的意思是表示不用花费气力以无为而治,就可以天下太平。当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政令尚未实施之前,就应当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未雨绸缪准备预防措施与解决的方案,君主不可主意反复,朝令夕改,民心方可安定。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在位期间,他虚心纳谏,事事节俭,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国家一直保持国泰民安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太宗之所以是一个杰出的古代帝王,表现之一就是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宽容,安抚怀柔的措施。
他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是谬论,对少数民族的人民不可妄加猜忌,应该多给他们关怀与恩惠,于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就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并且设立与内地不相同的行政措施,由当地人担任长官,并且职务可以世袭,唐朝政府轻易不会干涉其内部政务,这种以特殊的方法统治边远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叫“羁縻州”。
尤其,唐太宗不杀亡国之君,颉利可汗是东突厥部落的首领,唐朝初年,突厥连年进犯,甚至一度逼近长安城,强迫唐太宗与其签订城下之盟。但是唐太宗以德报怨,当后来擒获了颉利可汗之时,他并没有采取以往那种将亡国之君灭族或流放为奴的做法,而是将颉利与他的家眷安置在太仆寺,极为厚待,随后又将他任命为右卫大将军(禁军的高级武官),并且赏赐了大量田宅。
此外,唐太宗还允许与外族通婚。公元640年,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请求公主下嫁,唐太宗答应把宗室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次年文成公主人藏,带去了唐朝优良的农作物种子、工艺品、药材、茶叶以及诗文农艺的书籍。
唐太宗的这种宽厚的仁政,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内地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并且也促进了双方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大大提高了唐朝朝廷的威望。这种成效极为显著,东突厥灭亡之后,东北地区的奚、室韦等十几个部和西域的各小国纷纷要求归属,逃至高昌的突厥人,当听说唐朝对待归降部落的种种优厚待遇,又重新投降唐朝。西域与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一起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部共同的“天可汗”。
在用人上,唐太宗也毫不避讳,唯才是举,无论是什么民族只要有真才实学,他都会委以重任。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王朝中是极为罕见的。
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当时,正在朝廷做官和来朝贡的少数民族首领共有几百人,听闻噩耗一起悲恸大哭,有的甚至剪去头发,用刀划破面孔,割去耳朵,自毁容颜以示心中的悲伤,更有甚者,还请求杀身殉葬。连松赞干布也上书效忠致哀道:“先皇晏驾,天子新立,臣子有不忠的,我将率兵赴难。”
从这些事例中完全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大得人心而且很成功。
P371-372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书是家喻户晓历代传承的优秀教育著作。其词句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历史、地理、礼仪、德行等丰富的知识与行为准则,对于孩子人格的塑造与修养的生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字经》的作者为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王应麟博学多识,尤其熟知历史掌故且擅长考证。《三字经》中的内容详尽丰富、精确标准,是一部优秀的启导蒙童的著作。此书以严谨的态度通过六个部分阐述对儿童施行正确教育的重要性,成人与环境对儿童性格与价值观的切实影响,讲述了勤勉学习、尊老爱幼的先贤典范。此书遵循章法、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由远至近地讲述了各类知识见闻。全文共1722字,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极易诵读。且文辞浅显、简明易懂,全书充满积极进取、励志向上的精神。古人有云:“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此非虚言,《三字经》一书实为我国传承至今,不可多得的文化经典著作,尤其在教育上堪称“蒙学之冠”。
《百家姓》编撰于北宋初年,这本书是一本集录中国姓氏的著作,内中原本收集了411个姓氏,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占444个,复姓为60个。其作者为北宋居于钱塘的一位儒生,当时赵为国姓,所以自然而然赵姓便成了《百家姓》的起始姓氏。中国最早的姓氏形成于五千年前,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民众的迁徙,原本稀少的姓氏通过多年演变与发展,不断丰富壮大。《百家姓》不只是一本单纯的名录,而是可以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的优秀启蒙读物,从中可以看出我华夏民族传承有序,重视血脉根源的文化精神。
《千字文》为南朝才子周兴嗣所撰写,是由一千个字组成的韵文。千字成文,极富故事性。据说当时梁武帝看重皇子们的教育,为教授众皇子读书习字,特意命令大臣殷铁石自“书圣”王羲之所写的碑文中拓下精挑细选的一千个字。但是因为这一千个字毫无关联,不易记背,所以特意召来广有声名的周兴嗣,对其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果然不负圣意,逐字揣摩,只用了一个晚上便将原本孤立的一千个字,编写成了四字一句、四句一组,合辙押韵,易诵易记,连续贯通的文字。周兴嗣对文字的组合运用充满才情,所写内容涵盖天文、历史、地理、园艺、饮食、德行、礼教等诸多层面,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千字文》。此文从开天辟地寒暑之变讲到商汤盛世君臣之礼,从尊师敬长讲到德行道义的养成,从都城宫殿楼宇讲到国家疆土的宽广、景致的壮美,让读者从各个角度详尽清晰地了解不同层面的环境与生活的原貌。而且此文将识字、书法、知识及道德思想融为一体,这一点也成就了《千字文》在文史中独特的地位。
现今的文化教育,尤其是针对孩子的启蒙课程,有很多内容庞杂、毫无章法,重知识积累而轻道德的培养及心智的启迪。长此以往,势必塑造出能力单一、思维狭窄、毫无意趣的人来。现今社会信息汇集,我们既要汲取新的理念,也应承继优秀的经典。这三本书传承七百余年,经历代文人学者编撰,其中的知识不仅可以为孩子开蒙,全面系统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要,其中所蕴含的历史鉴照、深刻哲理对于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这三本书使孩子知礼仪,重德行,通文史,解人生,通晓祖国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诗书画曲。当然不光是孩子,对于成人来说,一样可以陶冶性情、增益心智、扩展视野,甚至调整生活态度。
这三本书流传至今版本很多,各有特色。编者在编撰本书时,选取了自清末民国以来最为通行的版本加以整理精编,《三字经》《千字文》逐句设置导读,开门见山,剖析透彻,明白易懂,注释、译文详尽准确,可以作为标准读本。《三字经》增添“细说活解”栏目,对经文进行多层次纵深开解,联系古今,阐释了华夏子孙为人处世之优良传统。《百家姓》为各姓祖先绘制了精美的肖像,姓氏来源、郡望堂号、繁衍变迁、姓氏名人故事等栏目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历史。《千字文》添加“知识与典故”栏目,对诸多历史文化常识进行详细的讲解。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我们请专家精心配制了500多幅工笔手绘彩图,这些彩图随文绘制,力求还原历史原貌,展现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历史、悠久高尚的道德礼仪传统和优秀中华儿女堪为楷范的风姿。无论是人物的面貌和穿着打扮,还是器物的形貌、建筑的样式,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日常生活背景,都进行了悉心考据,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引人人胜。
总之,我们立意编出一部既尊重历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承上启下的启蒙书,让优秀的中华文明和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日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国学的入门之阶,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诵《百家姓》以便日用,懂《千字文》通晓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