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沙拉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纽约风起云涌。那时候,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艺术家、作家刚到美国不久,立足未稳。他们在充分享受纽约自由空气的同时,也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撩开骄傲的面纱,露出自然朴实的一面。他们像天空散落的星辰,既闪亮又暗淡,既轻狂又沉重。但他们死活改不掉不甘寂寞的本性,像春天的羊,一群一群地四处寻找聚会,寻找任何能喝酒能叫喊能触摸自己脉搏的机会。那是一段令人沉醉的时光,是一段充满动荡和真诚的岁月。自由,你真知道什么是自由吗?只有跟自由的人在一起时,你才能享有自由。
我认识姜小姐是因为一部电视剧的缘故。她正筹划一部反映纽约大陆留学生生活的电视剧,约我和几个人一同撰写剧本。顺便说一句,那时的漂泊艺术家们就算混不上晚饭也要自命不凡,起码得挂在嘴上,到处能听到稀奇古怪的各种构想和计划。但像姜小姐这样涉足影视的当时并不多见。姜小姐为人爽快率直,很有北京妞儿的爽气,高高的个儿,非常漂亮,据说还当过时装模特拍过广告,有很多影视界的朋友。她的能量后来终于得到证实,居然搬来著名导演吴天明和摄影家赵非充当她电视剧的导演和摄影。
那天我和原西影厂的摄影师刘先生、原中央歌舞剧院的张先生一起,在姜小姐曼哈顿的公寓里商讨剧本。我看到墙上一幅油画肖像,分明是姜小姐本人,便脱口而出,这很像陈逸飞的风格嘛。她一扭头惊讶地说,行啊你,就是他的,是他给我画的。当时陈逸飞的名字已家喻户晓。西方石油公司总裁哈默博士四处为他办画展,报上不时有他的消息和照片。跟大多数纽约的中国艺术家相比,陈逸飞的命运是个神话,谁跟他沾边一半就算进入主流社会了。真的吗,你认识陈逸飞?我喜出望外。姜小姐没说是也没说不是,只是微笑着问我们,想认识他吗?我可以把他请到咱这儿来。大家愕然,兴奋不已,真的?那可太来劲了。
几天后的周六,一大早就被姜小姐的电话吵醒。九兄,晚上到我家聚会,逸飞也来,你赶紧通知老刘老张他们,别空手来啊,否则别怪我不客气。我没想到这么快,十分意外,连声说是。姜小姐酒量过人,颇有女中豪杰的范儿。她的“别空手来”虽然是玩笑,但我们一定会多带些好酒,借机尽兴一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几个就数老刘酒量好,看来今晚与姜小姐定有一拼。不过男的跟女的拼酒是够傻的,肯定没戏,甭看女的说不会喝,骗你的,看老刘今天现眼吧!当天傍晚,我们提善各自的酒瓶迫不及待敲开姜小姐的门。我带一瓶茅台。老张带的是一瓶日本酒,老刘则举着一瓶苏格兰威士忌,他说是名酒,叫步行者。我看着有点悬,喝这么一大瓶还愣说步行者,能站稳就不错。你琢磨琢磨,就这副架势,三个男人提着酒瓶去敲一个单身女人的门。生活本身比艺术更荒诞。
餐桌上摆着一大盘龙虾沙拉,龙虾是生的,要蘸芥末酱吃。还有其他大盘小盘,外加一锅俄式奶油浓汤。闹了半天姜小姐早准备好了。她看到我们手中的酒瓶大声警告,喝多了别吐地板上啊,弄脏地毯看我不把你们几个吊起来打。老刘二话没说,伸手就往龙虾盘里抓。姜小姐手疾眼快,“啪”地打在他手上,等等儿,等逸飞来了再动这个。老刘满不在乎哈哈大笑。那时人的脸皮都比现在厚。生活越真实脸皮越厚,越虚荣脸皮越薄。
大家开始喝酒,说啊笑啊,胡说八道啊,酒不醉人人自醉。其实醉酒并不是脑子糊涂,而是胆子突然大了,瞳孔突然明亮了,比如你四十岁,醉了就变二十岁或十几岁。你可以按这个岁数说话,别人也按这个岁数和你对答。这个说他不到三十岁就当处长,曾经给国务院总理起草发言稿,那个马上就说他的作品被意大利总统夫人收藏,用纯金画框挂在卧室里。千万别问怎么连总统卧房他都去过,再往下就该和总统夫人有一腿了。千古喝酒一个理儿,酒高人胆大,天子呼来不上船,皇上都不在乎!这时老刘叫起来,那盘沙拉呢?我们要吃龙虾沙拉!P8-11
旅居纽约二十多年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当你刻意去某地做某事,好像一切顺理成章,事后却发现,忙活半天不过是个背景而已,真正的目的另有所属,恍如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其意义超越你最初的打算。我来纽约从留学到定居的过程正如是,因厌倦官场根深蒂固的人身依附而出走海外,拟通过自我放逐寻找丢失的个性,渴望自由自在没人管,没人给我使坏,还能学本事拿学位,再把英语说利索了,在国内时我老有“英语过关”的情结,不过关算什么有学问呀,得说成串儿连成句,老一个个蹦字儿多难堪啊?总之,这些都是我当年出国的动机。
到了纽约渐渐发现不那么简单。上学也就两三年的事,拿个硕士行了,不能永远当学生吧?再说自由,这俩字几乎成天堂同义语了,到纽约才明白,自由很简单,就是万事没人管,全靠自己奔,没人告诉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即便是合法权益,你都不知道怎么争取啊,越自由越惶恐。看过电影《海上钢琴师》吗?那个在船上长大的钢琴师为何不肯下船?下了船他不知该怎么活,他受不了那种迷失无助的孤独,他害怕,宁愿与船同归于尽。每每看到这儿我都热泪盈眶,情不自禁,觉得自己正替他走下船,在雾蒙蒙的自由里奔吃奔喝奔生活,背后的大船已离我远去,再没“老大”罩着我,我开始不可逆转地独行。至于英语过关,后来才醒悟,过关是指中国人关起门来自己比,在美国你过什么关呀,永远过不了关,够用就得了,别再把中文忘干净就不错。而这一切都是自己当年的选择,如果那也算选择的话,说不出道不出的。
庆幸的是,我来的是纽约,纽约耶,事情便因此不同起来。
纽约是座独特的城市,我一直想用一个词比喻她,大码头,大货场,大影院,大博物馆,大时装秀,大饭馆,反正得有个“大”字,以示杰出。纽约的确是座杰出的城市,什么都体现着日积月累的身价,可以说是座海纳百川的“世家城市”。它的历史虽无法同万里长城相比,但它从不折腾自虐,而是珍惜每一滴历史荣耀,并带着荣耀一路前行。没有自尊便不懂珍惜,没有珍惜就没有积淀,没有积淀何谈文明的分量呢?文明的地位与历史长短关系不大,而取决于文化的自信度。纽约是靠水滴石穿攒下的自信,使她成为巨大的文化参照系,像个大舞台,没错,大舞台,这才恰如其分体现出纽约的魅力,一切成功或伟大在此最好别装,最好以本性状态表演,纽约是个容易穿帮的地方,搞不好闹笑话,离开真诚,任何“伟大”都会因虚荣而一败涂地。
说纽约是舞台是因为有太多人来此展示,这正是舞台的致命诱惑。如果说好莱坞是美国大片的舞台,纽约正儿八经就是世界的舞台。无论哪行哪业,最优秀的代表者必在纽约有一席之地,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华尔街自不必说,当年美国“镀金时代”的代表者是费城,那里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桶石油,是美国工业革命的结晶。纽约却利用水陆码头的天然优势,把金融证券操在手中。结果呢,算你狠,握住石油可以当富翁,而控制金融的则成为世界统治者,像今天的高盛、摩根,这些名字都是百多年积淀的结果,如果说金融是经济血浆,纽约当仁不让是世界的心脏。还有房产业,都知道迪拜的楼宇堆金砌银,全加上也不抵半个曼哈顿。世贸大厦坍塌后为何非要原地重建?那是纽约房产业,以至美国经济的信心象征。纽约二大道地铁线修了八十年尚未竣工,说资金不足,而重建世贸大厦的投资可修五条地铁,瞬间拔地而起,因为它是纽约霸主地位的权杖,就像当年成吉思汗的长鞭一样。下围棋的都懂得“叫吃”,类似象棋的将军,世贸大厦就是面对“叫吃”长出的一口气,一口气就是一片天下。
居纽约二十余载,有太多“偶然”春风扑面。什么东西都这样,一经启动便刹不住车,渐成模式。你只要注意对方,对方必注意你,有点像谈恋爱,你老盯着姑娘看,人家铁定蓦然回首,看是否还在灯火阑珊处?常有这样的质疑,你怎么老遇名人,咋就这么幸运呢?答案还是上面那句话,只要心用到,芝麻芝麻开门来,纽约的文化宝藏自然会向你敞开,尤以那些活灵活现的人们为最。都说纽约藏龙卧虎,如何理解?哦,满大街的龙王爷大老虎,手舞足蹈?不对。藏龙卧虎不假,关键是“藏卧”二字,这些龙虎都是以返璞归真的人生状态行走于纽约,洗尽铅华水落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那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最可爱的呈现。当年著名的“唐夏论战”,唐德刚说中国小说好,夏志清非说西方小说妙,争执不下气氛凝重。可我见到的唐夏二人是在餐桌上,他们像孩子一样彼此调侃,酒酣胆热口无遮拦,让我感动。还有京剧名家杨春霞,梅花奖得主,过去只在银幕上见过,可此时此刻她竞向我伸出手说:“来,拉您一把。”把我拉上台跟她一起反串现代戏《智斗》,原来她的手也出汗,她的汗也是湿的。名人不光是灿烂的,也是平凡的,只有平凡才真实可信,让你明白,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精彩。
原以为来纽约只为自由自在,可自由自在并不等于有滋味,丰富多彩。尤其当生活僵化成谋生手段时,就更原形毕露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像老和尚念经,什么东西只要简单重复,每天上班连踩哪块石头都预先想到,那是多么麻木的情形,我始终认为麻木是死亡的一种。是纽约的多姿多彩拯救了生活,把漂泊变成相遇,与历史的相遇,与各色人物的相遇,仿佛冥冥之上自有主宰,为我落户纽约锁定归宿。为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漂泊呀,他乡呀,这些婉约派字眼,什么“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倚阑久,奈东风忒冷,红绡单薄”,还有“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这些情怀肯定有,但绝不是全部。真实的纽约生活没这么酸楚,反倒蛮有味道,是独自一路。你必须主动走近她热情追求,她会反身一把将你拦腰抱住,让你醉得喘不过气来。
陈九
2016年11月5日纽约随波斋
《曼哈顿的中国大咖》是著名作家陈九的散文新著。在书中二十多篇作品中,作者讲述了在纽约居住期间巧遇的各路华人大咖,包括电影明星,作家,画家,导演,世家子弟,退役封疆,可说应有尽有。名人在作者笔下返璞归真,完全没有世俗光环,回归为充满真性情的本色个体,用时髦的话说,这是名人的私密空间,是他们“在家里”的样子。作者的观察远离名人的名气,而在人与人的互动上着墨,使读者感受的不是子虚乌有的神秘故事,而是真实可亲的生动形象。
陈九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旅美作家,他的作品不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把海外华人充满艰辛但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广大读者。作者文笔幽默洒脱,创作题材独树一帜,代表作《纽约第三只眼》《挫指柔》《纽约有个田翠莲》等在海内外多次获奖,受到各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曼哈顿的中国大咖》描写了作者在纽约遇到的各路国内名人大咖,其中既有文学泰斗,也有人气明星,内容非常新颖有趣,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