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章剑华所著的《故宫三部曲(套装共3册)(精)》中第一部《变局》讲述了皇宫如何变为故宫,在历史动荡、京城兵变之际,李石曾等人如何将皇宫紫禁城变为供民众游览的故宫博物院。第二部《承载》讲述了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在战火中的艰难经历,以马衡、易培基等为首的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完成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迁徙。第三部《守望》讲述了新中国下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博物院的动荡与安定,通过文物们的跌宕命运,呈现出两岸故宫老人的文化情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宫三部曲(共3册)(精)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章剑华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章剑华所著的《故宫三部曲(套装共3册)(精)》中第一部《变局》讲述了皇宫如何变为故宫,在历史动荡、京城兵变之际,李石曾等人如何将皇宫紫禁城变为供民众游览的故宫博物院。第二部《承载》讲述了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在战火中的艰难经历,以马衡、易培基等为首的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完成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迁徙。第三部《守望》讲述了新中国下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博物院的动荡与安定,通过文物们的跌宕命运,呈现出两岸故宫老人的文化情结。 内容推荐 由章剑华所著的《故宫三部曲(套装共3册)(精)》是一部“故宫通史”,分为《变局》《承载》《守望》。全书有404副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故宫近百年的动荡历史。《变局》以辛亥革命为起点,首次记载了北京紫禁城由皇宫变为故宫的全过程。《承载》首次以纪实文学形式记载了“国宝南迁”这段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守望》首次交错式地记载了两岸分离以后形成“一宫两院”的人物与文物的悲欢离合。 目录 变局 第一章 京津同盟会聚首忽闻武昌首义 清廷紫禁城紧急密谋反攻计划 第二章 声援武昌民众集会遭镇压 激情演讲石曾不幸受重伤 第三章 革命军失利李石曾万分焦急 十四省光复革命党倍感振奋 第四章 袁世凯伺机出山控制军政大权 孙中山毅然归国当选临时总统 第五章 袁世凯玩弄权术两面施压 李石曾部署暗杀未获成功 第六章 革命党人暗杀良弼同归于尽 隆裕太后宣布退位清朝实亡 第七章 袁世凯渔翁得利暗中庆幸 李石曾转喜为忧独自伤神 第八章 李石曾忐忑不安沪上会晤蔡元培 袁世凯心怀鬼胎热情款待专使团 第九章 出笼优待条件舆论一片鼎沸 发生京城兵变时局扑朔迷离 第十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在京就任大总统 李石曾痛定思痛酝酿立国新方案 第十一章 李石曾紧锣密鼓筹办博物馆 袁世凯另有他图保全紫禁城 第十二章 紫禁城前三殿设立古物陈列所 袁世凯当皇帝招致一片唾骂声 第十三章 李石曾再次赴法开展勤工俭学 李宗侗面临父亲逼婚痛苦不堪 第十四章 小皇帝盗窃宫中文物天机泄露 众太监纷纷效仿溥仪无奈彻查 第十五章 李石曾暗访琉璃厂目睹内廷文物 建福宫突然起大火烧毁文物无数 第十六章 李石曾国会陈词再启博物院 冯玉祥北京政变呈现新转机 第十七章 小朝廷末日来临惶惶不可终日 冯玉祥驱赶行动步步精心谋划 第十八章 摄政内阁敦促溥仪立即出宫 清廷上下惊慌失措极力拖延 第十九章 小皇帝无可奈何离开紫禁城 李石曾坦然应邀担任委员长 第二十章 京城内外风云变幻溥仪乘机反扑 善后委员顶住压力展开善后工作 第二十一章 善后会养心殿发现溥仪复辟证据 李石曾揭真相提起诉讼无果而终 第二十二章 皇宫紫禁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故宫博物院成立开辟崭新时代 第二十三章 风云变幻主要负责人几经更迭 绝处逢生故宫博物院艰难前行 英文目录 承载 守望 试读章节 赵光希看着屋子正墙上“三希堂”三个大字,自言自语道:“三希堂?三希堂?何谓三希堂?跟我的名字有没有关系?”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一位实习生觉得赵光希的话丢人,不屑地说:“连‘三希堂’也不知道啊?”说得赵光希顿时脸庞呛得通红。 庄尚严走过去对赵光希说:“到了故宫,不能不知道三希堂。我看啊,其他同学虽然知道三希堂,但也不一定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要不要我给大家讲一讲呢?” “要要要!”周若思抢先表了态,又回过头问在场的实习生们,“你们要不要听啊?”实习生们个个活跃起来,纷纷说要。 看着实习生们一张张渴望知识的脸,庄尚严自己也渴望把那些藏在自己肚子里的东西——没有别的,有的就是知识和学问,都传授给那些可爱的青年才俊。于是,他如数家珍,细细道来: “‘三希堂’三个字是乾隆皇帝所写。乾隆一生喜欢书法,字写得很好,他尤其喜欢题字、题诗,是至今留下墨迹最多的皇帝。他还特别重视收藏历代书画作品。在他的收藏中,有三件宝贝令他尤为喜欢:一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二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三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珣的《伯远帖》。乾隆皇帝自从得了这三件宝贝,就爱不释手,整天翻来覆去地欣赏,恨不得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由于太喜欢它们了,他就在自己住的养心殿西暖阁专门隔出一间小屋,像供奉圣物一样将它们收藏在这里,并将这间小屋命名为‘三希堂’。” “那怎么不见这三件宝物呢?”一位实习生环顾四周不解地问道。 “早就不放在这里了,”庄尚严解释说,“这三件稀世珍宝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前就被收藏到别处去了。” “那现在这三件宝物到哪里去了呢?”周若思追问道。 “这个问题啊,最好要由我们的院长易培基先生来讲。” 说曹操,曹操就到。易培基在马衡的陪同下正好到这里来巡视文物挑选情况,听到里面有人在说话,就走过来。一看一帮实习生在,便和蔼地说道“尚严要问我什么啊?” “他们在问三希宝物现在何处?” 易培基呵呵一笑:“这问题说来话长了,有机会我一定讲给你们听。” “易院长,您先给我们讲一点吧。”周若思急着说,“我们都想知道。” 易培基看着身边簇拥着的可爱学生,仿佛回到了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做校长的时光,便满心欢喜地说:“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三希之第一希吧。” 实习生们都围拢过来,三希堂里鸦雀无声。易培基站在案桌前讲了起来: “那还要从末代皇帝溥仪出宫的那一天说起。1924年11月5日,溥仪正在储秀宫和婉容吃着水果聊天,内务府大臣们突然踉踉跄跄地跑了进去,为首的绍英手里拿着一份公文,气喘吁吁地说:皇上……冯玉祥派了军队来了,‘皇上,说民国要废止优待条件,要叫签字……’ “溥仪一下子跳了起来,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到了地上。绍英又结结巴巴道:‘他们说三小时内要全部搬出去!’ “在场的妃嫔、大臣、太监、宫女们闻讯顿时乱作一团。溥仪起初死活不肯离开,但派绍英几次去交涉无效,只得准备离宫,而这时溥仪居然没有忘记一件事——他派人到养心殿西暖阁,也就是这里,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偷偷卷进了要带出宫的随身行李里。幸运的是,溥仪的行李运出神武门时,守城士兵搜出了《快雪时晴帖》,将它送回故宫,锁在一个大铁柜里,作为头号宝贝严密保护了起来……” 说到这里,易培基停顿了一会儿,大家以为故事到此为止了,易培基却继续说道: “我当院长后,就把这保险柜移放在我的办公室里,任何人不得动它。但后来又发生了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我记得是1928年6月的一天晚上,张作霖派人专门来找我索要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我深知故宫收藏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宝贝,尤其张作霖点名要的乃是三希之首,更是传世书法的至宝。虽说它如今已不再是皇帝的了,但也绝不归哪一个人所有。面对权倾一时的军阀头子,我不好强硬拒绝,于是灵机一动,推说这件书法锁在保险柜里,而保险柜的三把钥匙分别由冯玉祥等三人持有,因此无法打开。就这样把来人打发走了。张作霖急于离京,又不便把宝帖强行拿走,只好作罢。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十几个小时之后,一列从北平开往沈阳的火车在行驶到沈阳西郊一个叫皇姑屯的小站时,突然有一枚预先埋好的炸弹将列车中部一节豪华车厢炸毁,车上坐的就是张作霖。爆炸把他当场炸死了。” “好危险呐!要是宝帖给他拿去了,也就成了随葬品了。”大家倒吸了一口气,为宝帖躲过一劫而惊喜。 易培基继续道:“危险吧!我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额头上冷汗淋漓。” “那后来呢?” 实习生个个听得入神,期待易培基继续讲下去,而他却戛然而止,来了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承载》P053-056) 序言 序 今年,2015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 故宫的前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这皇宫,旧称紫禁城。 在中国,也许没有什么地方、什么建筑能比这里更具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张力。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开始筹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早在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之前,就曾考虑过在北京建都。公元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登基,次年改元永乐。登基后不久,朱棣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并迁都北京。 1406年,朱棣开始筹划营建北京的皇室和城阙。在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之后,于1417年开工修建。先后动用十万工匠、百万夫役,耗银无数,历经三年,终于在1420年底建成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总面积72万平方米,殿宇房屋9000余间,其建筑庄严、宏伟、富丽,特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显示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威严。整座紫禁城被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城高池宽”。 紫禁城历经600年风风雨雨,现已成为世界上现存皇宫中历史最悠久、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从15世纪初起,明朝的14位皇帝、清朝的10位皇帝和一位慈禧“女皇”在这里统治全国和生活居住。 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这里轰然崩溃,末代皇帝在这里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紫禁城在封建王朝的落日余晖中落下帷幕,无可奈何地见证着中国社会之大动荡、大变局。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昔日帝王的宫苑禁地变为老百姓自由参观的文化场所。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处社会变革之震荡,历抗日战争之烽火,见新中国之诞生,遭十年“文革”之浩劫,逢改革开放之盛世,迎中华复兴之时代…… 时间从这里流过,历史在这里留存…… 这里,经历了封建王朝的起起落落、风风雨雨;这里,是明清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版图、四万万人民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集中展现。 故宫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故宫建筑乃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故宫的文物典藏更是叹为观止。 中国帝王都有搜集历代文物和古玩之爱好,明清尤甚。紫禁城内,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巨大财富,尽聚于此。 故宫珍藏文物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包括建筑、陶瓷、书画、碑帖、青铜、玉器、家具、雕塑、珍宝、典籍、档案等,总数达180万件之巨。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历史。 一件珍宝就是一个故事。 这是中华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粹。 这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故宫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与台湾分离。部分故宫文物随迁台湾。 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建造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此,中国出现了“一宫两院”的局面。 令人欣慰的是,两岸人民同宗同祖,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关系日趋改善。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把故宫部分文物运抵台湾,并非全是坏事,也是好事。因为中华国宝不管身处何方,只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中华民族的共有财富,而且正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的最好印证。 经济合作手牵手,文化交流心连心。如今,故宫文物已成为维系两岸关系的文化纽带,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载体与桥梁。 故宫沧桑,国宝沉浮。 故宫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延续故宫根脉,传承千年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和题中之义。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际,笔者创作完成“故宫三部曲”: 第一部《变局》,不仅鸟瞰式地记载了由皇宫变成故宫的曲折过程,更主要的是告诉人们,先进制度的建立,新型国体的诞生,必须有其相适应的文化土壤。欲改造其国家,必改造其文化。在中国,必须走文化立国、文化强国之路。 第二部《承载》,不仅全景式地展示了故宫文物在抗日战争期间历经千难万险、行程两万公里、在另一个战场上鲜为人知的壮举,而且着力表现了以易培基、马衡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他们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第三部《守望》,不仅交错式地记述了两岸分离后故宫文物与人物的命运,以及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建设、发展与成果,而且揭示了两岸人民同宗同祖、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主题,展望了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良好愿景。 追寻历史遗踪,再现时代风云,传承文化基因,昭示未来发展,谨以“故宫三部曲”之《变局》《承载》《守望》献给—— 中华的故宫。 伟大的故宫。 永远的故宫。 章剑华 2015年5月30日 后记 “故宫三部曲”为什么由我来写?我又是怎样来写的? 读者和媒体肯定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2003年,我调任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由于工作上原因,我有机会多次来到位于南京朝天宫的南京博物院地下文物仓库,看到存放在那里的北京故宫的部分南迁文物。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并对故宫文物在抗战中辗转外迁的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我逐渐感到,这段历史、这个事件,其辗转万里的难度,其艰苦卓绝的程度,实际的作用和意义,决不亚于战场上的拼杀与流血。 这促使我想更多地了解和深入地研究这段历史。但很快地发现,关于这段历史,文字记载得不多、不全,深入、全面的研究则更少。请教文物界的专家朋友,才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 一是当时兵荒马乱,加之故宫文物外迁是在十分紧急和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留下的资料很少。 二是参加外迁的人,主要是故宫的专家学者和担负护卫的军警。军警不善写作,而专家学者们“重物不重人”,他们关注文物的安全,重于文物的研究,至于外迁过程中的人与事,则不太在意,更不愿意在世人面前表功。因此,他们在记述这个事件的时候,往往只是说明何时出发、走什么路线、带有多少箱文物、在何处落脚等等,就像他们写的文物勘察、研究报告一样,非常严谨和简略。 三是故宫人最后分道扬镳,有的留大陆,有的去台湾,这对于他们来说有许多痛楚和难言之隐,加之两岸几十年的政治纷争,以及对故宫文物迁台的不同看法,故而大家都尽量避开这个话题,不愿过多地提及。 总之,关于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外迁这段历史,记述、反映得很不够,虽然有许多当事人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写了一些回忆录和文章,但几乎都是零星的、片断式的提示,缺乏全面的、具体的记述。 能否将故宫文物大流迁这段历史全景式地展现出来? 我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甚至突然间产生了一种冲动。我是想干就干、说干就干的那种人,于是立即动手,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向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院长请教,采访当年参与故宫文物外迁的老人,与老一辈的故宫人的后代进行交流;利用出差的机会走访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当年故宫文物外迁的部分路线和贮存地;多次到朝天宫库房察看当年的南迁文物和原有的包装箱等。在此基础上,我着手写作,试图全景式地还原和展示这段鲜为人知却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时候,即2010年,我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承载》的写作,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没想到的是,《承载》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中国文联孙家正主席、北京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等领导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发表评论文章,《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等7家报纸予以连载,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为《承载》做了七档专题节目。台湾世界书局购买版权,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台湾多家媒体连载或发表新闻和书评,台湾诚品书店为《承载》设有专柜,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等政界、文化界人士纷纷发表谈话,高度称赞《承载》的内容及其意义。 这是对我的极大鼓励,使我产生了新的写作冲动。 我在写作《承载》的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采访和资料搜集,除了对故宫文物在抗战期间外迁这段历史有了全面的了解外,同时对这段历史的前端与后端亦有所掌握,即皇宫是怎样变成故宫的?“一宫”是怎样变成“两院”的? 于是,我决定写一部“故宫通史”,从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一直写到现在。 我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在《承载》出版的第二年,就开始写作了记录辛亥革命后皇宫改造成故宫博物院全过程的长篇纪实文学《涅槃》(现更名为《变局》)。 这部写完后,因工作较忙,我将初稿放了放。一放两年过去了。时间真如白驹过隙,实在溜得太快。我觉得任何事情必须抓紧,不然就会被时间甩掉,最终一事无成。于是,我咬咬牙,在前年又启动写作反映两岸故宫博物院分离后人物与文物命运的《守望》,去年5月完成初稿。前段时间,又将《变局》《承载》《守望》统一梳理并反复修改,最终定稿。 今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我征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意,将“故宫三部曲”之《变局》《承载》《守望》同时出版。 完成近百万字的“故宫三部曲”,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先后用了近10年的时间。虽然此书耗费了我许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因为这部书首次大跨度、全景式地记载了故宫博物院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发展变迁和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同时较为深刻地揭示它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本书虽然是采取纪实文学的笔法,但我尽量依据真实的史料,力图做到主要事实、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的真实性。当然,为了避免过去记述中“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文中有一些还原、想象和虚构的内容,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属于纪实文学允许的范围之内。 由于水平和时间所限,本书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我计划再用10年时间,精心研究,精心修改,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时,修订再版“故宫三部曲”,力争有所完善、有所充实、有所突破,使之成为一部高质量的文学版“故宫通史”和“故宫观止”。 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大量的相关历史资料、文献和著作,采访了许多领导、专家学者和故宫老人及其后代,还得到了许多同事、朋友的大力协助,特别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许多帮助,中国出版集团的领导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给予了我热情的指导和支持。在此,我谨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章剑华 2015年5月3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