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男孩彭罗德(9-12岁)》编著者布思·塔金顿。
一个即将迎来自己12岁生日的男孩——彭罗德,偷偷地写小说, 幻想着绿林大盗的冒险生活;在存放锯木屑的箱子里养兔子,创办“呱 呱叫野兔公司”:和小伙伴萨姆用捡来的旧药瓶开“药店”,配制药水; 搞怪异展览,贴出大海报,自己担任讲解员,十足一副剧团经理的 派头……
然而,不知为什么,他所做的这些事情总是惹得老师发怒,家 长头疼,邻居厌烦,甚至被看成是“全城最坏的男孩”。他不明白 为什么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到头来在大人们的眼里都会成为一桩罪 过,也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总是让他做那些乏味而无聊之极的事情。
彭罗德因此而困惑,因此而烦恼……
《坏男孩彭罗德(9-12岁)》编著者布思·塔金顿。
《坏男孩彭罗德(9-12岁)》内容提要:彭罗德是一个快要12岁的男孩,这意味着他即将登上“童年的顶峰”。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伟大目标,他做了充分而且声响不凡的准备工作:在一场慈善义演的戏剧中他被迫扮演了一个自己十分讨厌的角色,而母亲和姐姐为他设计的那套古怪的演出服装更是让他不能忍受,让他不得不自作主张偷偷套上了一条神奇的工装裤,终于在演出时取得了哄笑一堂的良好喜剧效果。课堂上他溜神开小差,在他那快活无比的白日梦被不识趣的老师打断之后,他情难自禁地向老师大吼,为了逃避这不礼貌的行为将要带来的惩罚,他将电影中看到的情节移花接木到自己的亲戚身上,编造出一个听起来十分真实且令人伤心的故事,成功地博取了老师的同情。为了能够成为他心仪已久的女孩的舞伴,他发明了配料无奇不有、药方无有不奇的“天花药水”,骗他的情敌喝下,不料那男孩体魄强健,竟然毫发无损,使得他的半日辛劳都白费心机。他觉得“小绅士”这个称谓对他是一种侮辱,在几个小伙伴有意无意这样称呼之后,他忍无可忍,利用路旁的一锅柏油制造出一场惊天动地的混战,战果是造就了一群浑身上下黑漆漆的孩童和六个骚动不安的家庭……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损害他在同伴之中的人气,却让大人们提起他时不免为之色变,最终,他赢得了“全城最坏男孩”的美誉。
把短裤穿到彭罗德的身上,再用一系列别针整整齐齐地把它跟长统袜别在一起,那些别针远看几乎看不出来。接着,在她们严厉警告不许弯腰之后,彭罗德直着身子把脚伸进他上舞蹈课穿的那双软底便鞋——“低跟轻便舞鞋”,此刻上面装饰着大朵的粉红色玫瑰花。
“如果我不能弯腰,”他说道,脸上流露出难以抑制盼瞄怒,“那么我演戏的时候怎么跪下——”
“你得想办法!”这话从咬着别针的嘴里说出来,显然被认为足以答复他的问题。
她们在他细长的脖子周围别上一圈褶皱花边,又在他全身各处随心所欲地别上许多丝带,然后玛格丽特给他头发上扑了厚厚的一层粉。
“呵,没问题,”她说,回答她母亲提出的一个疑问。“十三州时期人们都往头发上扑粉。”
“我觉得不大对头——真的,”斯科菲尔德夫人温和地表示异议。“兰斯洛特爵士肯定要比十三州时期早得多。”
“那没有关系,”玛格丽特安慰母亲道。“没有人会知道这里头的差别——洛拉·鲁布什夫人就更弄不清了。我认为她对这类事情一窍不通,尽管,不用说啦,她写的东西确实很漂亮,那部儿童剧里的台词非常优美。站直了,彭罗德!”(《哈罗德·拉莫雷兹》的作者忍不住动了一下)“而且,给头发扑点粉总是很合适的。你看看他。你简直认不出他就是彭罗德了!”
她说明这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时所用的骄傲和赞赏的口吻,也许会被认为不够得体,但是彭罗德没有这么强的分析能力,他觉得自己的精神多少有点振奋起来。在他的视线范围内没有镜子,尽管他一个星期前就被马马虎虎地量过身体尺寸,但他一直没有见过这套服装。他开始喜滋滋地在脑海里想象自己的模样,那形象既像乔治·华盛顿的肖像,又像他清楚地记得的朱丽亚·马洛小姐在日场表演《第十二夜》时的身影。
他的心情又因为从邻居那里借来的一把剑而更加愉快了,那个邻居是皮西厄斯骑士会@的会员。最后,她们再加上一件披风,那原是玛格丽特的一件高尔夫短斗篷,上面富丽堂皇地缝着毛茸茸的白棉花团,还有一个很大的红法兰绒十字作为装饰,那是参考了报纸广告上十字军战士的图画。披风用大别针固定在彭罗德的肩膀上(也就是说,固定在斯科菲尔德夫人那件旧裙衣的肩膀上),从他身后披挂下去,直碰到脚后跟,丝毫也没有掩盖他正面的光辉形象。终于,他被允许去照照镜子。
这面镜子能照出人的全身,于是最糟糕的事情立刻发生了。如果彭罗德的期望不是这么理想化,这么富有诗情画意,他的反应或许还不会这么强烈。然而实际情况是,他的厌恶情绪像火山一般爆发了。
维克多·雨果在《海上劳工》中写到人与章鱼的搏斗,他的描写使人相信,要是雨果活到今天,并且写作能力有所提高的话,那么他也许能够形容出彭罗德第一眼看见他扮成兰斯洛特爵士的模样后半个小时之内的情景。就连威尔逊先生——哈罗德·拉莫雷兹的那个胆小而饶舌的仇敌,即使用上他所有那些肮脏的破折号,也不可能表达出彭罗德心中的激愤,他立刻产生了一个不可改变的念头,认为他所爱的人是想让他穿着姐姐的长统袜和母亲的半件旧衣服,当众出丑。
在他看来,这些熟悉的东西根本化不了装,要让全世界的人不一眼识破它们,是不可能的。长统袜比裙衣上身更糟。母亲和姐姐说肯定看不出来,但是现在对着镜子,他可以肯定,无论是谁,准能一眼看出,彭罗德本人和这双袜子原先的用途是毫不相干的。那些褶痕、皱纹和空隙像一百条舌头,大声喊出它们的历史,引起地震、日食、月食等大灾大难。后来,这个气得发狂的少年是在和父亲进行了一次痛苦的电话交谈之后才终于屈服。是精疲力竭的斯科菲尔德夫人打电话给丈夫,把他调动起来,通过电话线迫使儿子就范的。
事不宜迟,两位女士尽快把彭罗德交到洛拉·鲁布什夫人手里。不过她们还是逮着空子交换了几句诚挚庆贺的话,说彭罗德居然没有看出破绽,那条罩住兰斯洛特身体中段的光彩夺目的短裤,其实就是他父亲的一件蹩脚但是很实用的旧衣服。总的来说,她们觉得这身服装制作得很成功。即使让托马斯·马洛礼爵士①和奥尔弗莱德·丁尼生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也想象不出彭罗德现在的模样。在这方面,他的模样是世上从来不曾见过的。当斯科菲尔德夫人和玛格丽特在妇女艺术协会大厅的观众席就座时,想到彭罗德就要当众接受考验了,她们不由得为他的口才和表演能力担忧,但一想到由于她们的努力,彭罗德的形象将成为整个家庭的光荣,她们便又沾沾自喜起来,那份担忧也因此而减轻了不少。P13-16
《坏男孩彭罗德》(又名《男孩彭罗德的烦恼》)的作者布思·塔金顿(1869—1946)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坏男孩彭罗德》一九一四年出版,曾轰动一时,成为二十世纪初美国儿童文学作品中难得的经典著作。
看着这本书的书名,我们一定想知道,彭罗德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说他是个坏男孩?他又有些什么烦恼呢?
打开书,在第一章的第一页,我们就读到了:“彭罗德带着一副经过精心操练变得莫测高深的表情,进入他生命的第十二个年头。既然这个世界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很好理解,他自卫的本能就是尽量不让这个世界抓到把柄。”看来,在他进入十二岁这个年头之前,早已和大人格格不入。他想做的事,大人总是看不顺眼,他只得把自己藏起来,偷偷地做。他藏起来做了些什么呢?第一、二章告诉我们,他把一个高达八英尺的存放锯木屑的大箱子当作藏身之处,身边只有那条名叫“公爵”的老狗。他曾在这个大箱子里养过兔子,办过“呱呱叫野兔公司”。后来养的兔子都被一群野猫咬死,公司倒闭。现在他又躲在这个存放锯木屑的箱子里写起了传奇小说——《绿林大盗哈罗德·拉莫雷兹(又名:落基山的野人)》。他的脑海里浮现着绿林大盗活动的画面,起初写得很慢,渐渐加快了速度,越写越快,越写越带劲,写完了第六章,又接着写第七章。虽然没有标点,还有些错别字,但语句通顺,情节连贯,内容生动有趣。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可爱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男孩。彭罗德的这个特点,还表现在后面章节里写到的他进行的许多活动中,例如他和小伙伴萨姆一起搞的大型展览,从展览的策划、海报的设计到参观的组织安排,都充分显示了两个男孩的聪明才智和追求新奇的天性。彭罗德担任着展览馆馆长、主持人和讲解员的职责。他的讲解十分吸引人,引导入场、退场也井然有序,实在值得称道。可见彭罗德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时是多么地有潜力,有创造性。
但是,彭罗德也确实做了很多不好的事,闯了不少祸。书中最先写到的是他搞砸了学校剧场的演出。儿童剧《圆桌骑士》,表现的是中世纪小小骑士和淑女的故事,彭罗德在剧中扮演小兰斯洛特·杜莱克爵士。他穿着披风上台。披风一脱,里面穿的竟是肥肥大大的工装裤,两条腿就像大象的腿一般,全场哄笑,秩序大乱,演出无法继续下去。在第十八章,彭罗德与自己喜欢的女同学玛乔丽一起练习拉手风琴,为了让她的小弟弟米奇一米奇不哭闹,就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圆圆的、亮亮的两分铜钱,结果米奇一米奇把两分铜钱吞下了肚,住进了医院。在第二十四章,写到了一场柏油大战。彭罗德在路上发现了工人留下的一锅柏油,他正在兴致勃勃地变着花样玩耍这锅柏油时,玛乔丽带着米奇一米奇从这里经过,叫他“小绅士”,彭罗德生气地让他们“住嘴”,他们还不停地叫,彭罗德气得把一块巨大的石头砸进了锅里,“一大张奇形怪状的黑幕从大锅里升起,落到来不及逃避的三个孩子身上。”三个人都变得黑不溜秋。
像这样闯祸的事例书中还有不少。老干坏事,经常闯祸,固然是因为彭罗德的淘气、顽皮,但细细地联系上下文,我们从字里行间还会发现,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
彭罗德表演《圆桌骑士》时穿着工装裤,实在是迫不得已。儿童剧《圆桌骑士》的作者鲁布什夫人,对小演员的妈妈、姐姐们说,希望戏装“尽可能做到古色古香,富有艺术性。”于是,彭罗德的妈妈和姐姐充分发挥了想象,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她们让彭罗德穿上他父亲的短裤和姐姐的长统袜,并用许多别针整整齐齐地把长统袜和短裤别在一起。她们严厉警告他不许弯腰,彭罗德当时就提出意见:“如果我不能弯腰,那么我演戏的时候怎么跪下——”他妈妈说“你得想办法”。结果还没上场,彭罗德就发现别针脱落,而且别针撕破了他的短裤。为了避免当场出丑,彭罗德铤而走险,拿了一条别人放着的工装裤穿上。了解了这样的来龙去脉,我们对彭罗德充满了同情。
把一个两分铜钱给米奇一米奇,导致他受伤住院,彭罗德是个模仿着,而且也是个受害者。有一天,彭罗德的姐姐玛格丽特和罗伯特·威廉斯在说着悄悄话,他的歌声干扰了他们,罗伯特就送给他一个美元。彭罗德被彻底收买了。他用这一个美元,买了一架手风琴,吃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当晚就被送进了医院,大夫说,这是他医治过的最厉害的一例急性消化不良。第二天,玛格丽特对罗伯特说:“罗伯特,目前我只能这样看:当你把那块钱给彭罗德时,你是把一件武器交给了一个还没有思考能力的小孩子,这件武器可能会毁了他,而且也确实差点就毁了他。男孩子没有责任——”我们大概都会赞同玛格丽特的这个看法吧。
关于柏油大战,那完全是有人导演的一场闹剧,细心的你,能从书中看出这个导演是谁吗?在描写柏油大战之后, 书上有这样几句耐人寻味的话:“家长们后来怎么也无法弄清这场大战的起因,参战者们各执一词。”“没有人想到去指责理发师。但这事也不是理发师引起的,都怪理发师鼻子上的那只苍蝇——当然,苍蝇也是由什么东西引起的。不知怎的,我们总是不能惩治真正的罪魁祸首。”在彭罗德大玩柏油之前,书上也有两句耐人寻味的话:“天热无聊,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什么消遣,理发师是个喜欢恶作剧的人,而且鼻子还在火辣辣地痛着。他出了一个损招。”前后联系起来想一想,事情的起因和罪魁祸首是不是很清楚了?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本书在写法上的两个特点。一是构思缜密,但并不是平铺直叙,需要我们读到后面回味前面,前后联系起来体会思考。二是文笔生动活泼,充满了情趣,作者把儿童生活写得多姿多彩,幽默的笔调触及了成年人的灵魂,许多语句意味深长,令人三思。了这段话,其神情动作,书上是这样描写的:
他把断了的弹弓拿在手里,久久地、若有所思地看着,接着又更长久地、同样若有所思地看着彭罗德。然后他转过身,朝房子那边走去。
“对不起,爸爸。”彭罗德说。
斯科菲尔德先生咳了两声,走到门边时大声回答一句,但是没有转过头来。
“没关系,孩子。打破一扇窗户没什么大不了的。”
读着这样的语句,我们眼前定能浮现出当时的画面,定能揣摩到父亲和彭罗德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
读着这样的语句,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也定然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我们童年时又有谁没有闯过祸呢?
马爱新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