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勇敢的心(附光盘北京电视台真情互动栏目开播8周年纪念)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文燕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曹雁:疼痛,是我生命中最好的礼物;陈燕:听出来的世界;宋晓波:爱,让沉默天使微笑;司晶:三根钢棍支撑的伟大人格;李蕾:乐观,让她打开生命的礼物;李天敏:跟往事干杯;李志华:我最幸福;潘文硕:渴望爱,渴望回报爱……

当你抱怨鞋子不好看时,是否想到还有人光着脚?当你抱怨晚餐不丰盛时,是否想到还有人吃不饱?当你抱怨工作或生活的所谓压力时,是否知道有少年用孱弱的肩在支撑整个家?请看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人,凭着一颗勇敢的心,走出你根本想象不到的逆境!

内容推荐

当你抱怨鞋子不好看时,是否想到还有人光着脚?当你抱怨晚餐不丰盛时,是否想到还有人吃不饱?当你抱怨工作或生活的所谓压力时,是否知道有少年用孱弱的肩在支撑整个家?

所以,请停止抱怨吧,暂且放下你的烦恼,看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人,凭着一颗勇敢的心,走出你根本想象不到的逆境!

愿我们都有一颗勇敢的心{告别抱怨、愤懑,开创最好的人生!

目录

曹雁:疼痛,是我生命中最好的礼物

陈燕:听出来的世界

宋晓波:爱,让沉默天使微笑

司晶:三根钢棍支撑的伟大人格

李蕾:乐观,让她打开生命的礼物

李天敏:跟往事干杯

李志华:我最幸福

潘文硕:渴望爱,渴望回报爱

魏泽洋:挑战命运,做生活的红果子

荣博:父爱,为他点亮生命之光

毛艳姣:战胜癌症且学成MBA的打工妹

赵治:从智障儿到全国武术冠军之路

汤展中:用双脚拥抱世界

袁鑫:在生死边缘懂得真爱

雷运娇:人生是串糖葫芦

张云成:假如我能行走三天

卢尔慧:伟大的母爱创造奇迹

洪战辉:重要的是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三丫:少女妈妈的非花季生活

试读章节

灰色的童年

看着在我面前的这位神色坚定的女性,我根本无法想象她的身体竟是靠三根钢棍支撑的。她不愧长期从事心理咨询,或许是从我的眼神看出了我的疑问,于是,没等我发问便说:“你看我这么精神地坐在这儿,我告诉你,应该说这是伪装出来的。”接着,她问我,“你坐在那儿那么挺拔,一点都不累,你是什么感觉?”

我没想到她会先反问我,一时竟然不知如何做答,说:“什么感觉?”

“你感觉不到,因为你没有痛苦作比较。我一动就痛苦,不动也痛苦。”然后她比划着说她当时动手术的情况:刀口从颈椎到尾椎,横着的刀口就是腰的半径,把整个后背的肉全部割开,把骨头刮光,然后把3根钢棍插进去。这样,她才能从长期躺卧的状态坐起来。听司晶如话家常一般地叙说自己这些惊心动魄的手术过程,我和节目现场的观众都惊呆了,她却一直含着笑。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怎样的一个无畏的女人啊?

司晶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9个月大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被医生判了“死刑”。后来长大了点,工作繁忙的父母将她寄养到兰西县的姑姥家。性格暴躁的姑姥对小司晶并不好,对孩子哪怕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总是爱搭不理的。有时口渴了,水杯就在身边,可是瘫卧在地上的小司晶却怎么也够不着,也就喝不到水。渐渐的,小司晶为减少因上厕所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麻烦别人,她也就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苦难让小司晶刻骨铭心地明白了两个道理:一个是不可以随便去麻烦别人,另一个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姑姥常把她放在院子里一个晒米的笸箩里,丢给她一张旧报纸和一把小剪刀。没过多久,人们发现,她剪出的小人、小鸭子、小狗活灵活现。在人们的感叹和惊讶中,小司晶觉出了自己的聪明。

姑姥自己是一个经历过很多不幸的倔犟、暴躁的老人,经常会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拿起擀面杖就揍小司晶,无意识地把生活给自己的不幸传递给小司晶。得不到亲人的疼爱,司晶就很期待父母,期待父母包括来信在内的一切消息。由于姑姥根本没让司晶上学、读书,于是,每次父母来信,姑姥都骗她说,爸妈不要她了。姑姥还说:“你别以为在这儿不好过,回家了爸妈也会把你药死!你是残疾人,药死你不犯法!”听了姑姥的这些话,小司晶被吓坏了,感觉自己完全没有希望了!

其实,很小的时候,她就常听人们用沉重的口吻说:

“现在她还小,不懂事;等她长大了该怎么办呢?”

“她长不大!她要是长大了,怎么面对这现实?”

敏感的小司晶知道,这些意思暗含着的,是希望她夭折。

于是她想到了死,想自杀。但生性聪明的司晶却又在转念间想:既然死都不怕,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主动改变生存环境

13岁那年,小司晶看到别人都有新鞋子而她去没有,就怀疑自己是因为没有鞋才不会走路,于是,她向邻居央求,要来下脚料,靠着平常的观察记忆,一针一线,无师自通地为自己缝制出一双鞋。有个街坊大姐说:“你这鞋在哪儿买的?真漂亮!”这给了她很大的自信心。她是趴在床上学会做鞋的,后来还学会了织毛衣、做棉衣等其他针线活。渐渐的,连村里妇女的一些针线活儿也来请教司晶,四邻八村的乡亲们开始传说,有个瘫在床上的女孩能做很多事情。

其实,这是小小年纪的司晶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和把握。对于父母来信的内容,她说:“我不相信,我越大就越不相信!”她想要学认字,她想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真正知道那信上写的究竟是什么。她看着天花板上糊的报纸,上面的那些字,像是有无限神奇的力量在召唤着她。

司晶17岁那年的一天,她对来找她做针线活的小孩说:  “别看你上学,但你肯定不认识字,因为你太笨了!”

小孩说:“谁说我不认识?你才笨呢!”

“你要认识你就给我念天花板上的字!”

于是,司晶一边听小孩读天花板上的报纸,一边使劲在心里默默地记。就这样,司晶开始踏上认字的旅程。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司晶的潜能。一段文章,不管长短,只要听两三遍,司晶就能记住。司晶说,“从认识第一个字起,我像着了魔。”经过一段时间这样方式的学习,司晶开始自己独立看书,所看的第一本书是《青春之歌》。当她看第一遍的时候,只认识里面的一些字,意思看不大明白;看第二遍的时候,字开始连成串;看第三遍的时候,就连成句子了;再看一遍,故事就逐渐清晰了。能看懂故事的司晶,为了驱赶孤独,也是想让别人分享自己能认字、学习的幸福,就将自己从书中看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一天讲一段,跟说评书似的。她讲的这些,对于当时缺乏娱乐生活的孩子们而言非常有趣,每个孩子都听得人了迷。

终于,会认字的司晶用借来的一支笔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信上只有四个字:我要回家。

至此,司晶结束了17年的“流亡”生涯,回到父母身边。

司晶总结这段生活的时候说:

读懂一本书,

打开了一扇从未开启的大门,

那里是崭新的开始。

选择自己的人生

回家后的司晶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感受到自己跟城里孩子是那么的不同。她常常在家里听到来访的父亲同事感叹:“哎呀,这老司可真不容易,有这样一个孩子将来怎么办?”

司晶明白,大家都认为自己是父母的累赘。于是她想,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废人。于是,她尝试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趁家人不在时,用手撑着小凳子一步一挪地进厨房,再爬到一个比锅台矮一点的椅子上做饭;她用椅背顶着半边胸口,一只手洗大盆里的衣服。一天,她趴在地板上絮棉花,无意中动到旁边缝纫机的脚踏板,脚踏板动了起来,司晶一下子有了灵感—-应该把它改造一下!于是她拧下螺丝,把引动脚踏板的杠杆取下来,直接安装到上面,这样她就可以用右手摇、左手做。就这样,擦地板、油漆柜子……司晶都可以干了,她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家务活儿,家里人甚至每年冬天都可以穿到新棉衣,这些都是司晶的功劳。而司晶正是通过这些艰难的努力,通过所干的这些家务,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回到家以后,司晶不断奔走于各大医院,由于病情的严重性,很多医生都拒绝为她施行手术。到目前为止,司晶已经做过大大小小70多次手术。而令人折服的是,在每次动手术之前,司晶都很清楚,手术只是对她的身体进行矫形,而她要承受的,是手术后剧烈而漫长的痛苦。但司晶每次都劝告大夫,说:“你一定要配合我,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争取!成功了,当然好!失败了,也好,因为我们又有经验了。你一定要有这样的魄力。”大夫为司晶这样的病人感动和惊叹。

27岁那年,司晶出现了危及生命的综合症,不得不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手术——脊柱矫形。这次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无人能够预测。医生要把一根四十多厘米长的钢棍,用5根钢丝固定在脊椎上,再截一块髂骨砸碎了铺在上面。手术整整做了8个小时,术后剧烈的疼痛更是忍无可忍,但司晶却一声也没哼过,连医生都感动得流泪,说从没见过这么坚强的患者。即便这样,病床上的司晶也没放弃学习。而且,在术后完全卧床的那年,她自学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医学心理学的函授课程!

然而,由于植骨量太少,加上背部肌肉全瘫,术后几年,她刚直起来的腰又弯了,不得不进行第二次脊椎强直手术。这次,她的身体被增加进两根钢棍。护士长描述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说:“电子刀一上去,一股白烟从上到下像要把整个人都劈开了似的。”

卧床一年后,司晶终于可以坐起来,可脊椎上两次大手术所留下来的3根钢棍,尤其是嵌进骨头里的长钩子,使得她每次上下轮椅、脱穿衣服,乃至进浴盆等任何动作,都十分艰难和痛苦。而这些动作,是每个人每天必须多次重复的生存的最基本行为。了解情形的医生这样形容司晶:“她背负着一具连着骨肉的‘刑具’在过日子,每一分钟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但司晶说:“生是一次性的,所以我要认真对待我的选择,给生命以最好的交代。”

P30-34

序言

都有一颗,勇敢的心(自序)

2007年10月17日,躺在协和医院手术室的我,等待大夫开始一个切除甲状腺肿瘤的手术。其实,病在七月份就发现了,是审一期节目粗编版时过自己作为主持人的特写,突然发现画面中的我脖子左侧有着明显的突起,我愣住了,旋即屏住呼吸、手脚麻利地将片子回放几次。看真切了,已经有乒乓球大小,就像男同志的喉结,不过长偏了。当时的我没有吱声,继续审片子,却明显的心不在焉。因为我知道,这事挺严重的。

到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说不只一个,是一串。而且,最严重的是右侧已经钙化了的那个小的肿瘤,钙化就有可能……左边那个大的虽然是软的,但突然间增大,也不是好现象。大夫说“无论如何,尽快手术!”

这样的场景在影视剧中见过,更多的是听我节目的真情人物描述。病人有不同的表现:慌乱、镇定、头脑一片空白。那么,此刻的我便属于故作镇定型——梗着小脖子出来,还微笑着跟认出我的病友打招呼——

“哟!文燕!你怎么了?”一位大姐很关心地扑上前问。

“没事,大夫说没事。”说完这话心里都自嘲:“挂这科的,哪有没事的!”

从医院出来的一路上咽唾沫都像有异物,纳闷这之前的毫无感觉。一位真情人物说过“不良的心理暗示,会造成身体短路”。然而,此时此刻,我明明白白地告诉自己:我没法尽快手术——下周已经定好演播室要集中录四期,真情人物都已到京……当然我也想试试还有没有手术之外的其它办法。

我首先试了真情人物毛艳娇的健康饮食法——增加蛋白质、多吃素食。

我也试了抗癌明星李蕾的乐观态度抗癌方法。李蕾说:“我无法选择挫折,但可以选择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我想,面对疾病,我目前可以选择的,也就剩态度了。

手术前的节目录制,对于我的意义已经非同寻常——手术可能会触及声带,或许从此告别舞台,告别银屏。于是,眼前屡屡浮现山口百惠告别演唱会时双手把放话筒于地的画面。虽然心里也想,或者还不至于如此,但内心却似乎已经在那天、在心里,把话筒放下了。

临近手术,放下的东西就更多了,特别是签手术同意书的时候,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闯过这关,哪怕当手语主持人都行!

当真正躺在手术台上,一切真实得令人恐惧,当许多真情人物讲述的冰冷的手术灯、器械的碰撞声、匆忙的脚步声,真实地呈现在四周,这一切,伴着我紧张的心跳,忽然记起真情人物曹雁说过的话:手术麻醉前唱歌能壮胆,让内心平静,能安全醒来。于是,在心里照猫画虎。然而,当时究竟唱了什么歌,手术后却一直无法想起来。直至做那期特别节目“真情回顾”时。眼前的画面是汤展中、平亚丽、李志华、张云成、洪战辉……响起的音乐是“不见不散”的主题歌——“经历的不必都记起,过去的又怎能忘记”才恍悟。

八年了,数得清的四百多期节目,数不清的情感体验。

感谢每一位真情人物带给我的各不相同的感动!感谢他们每个人都有的勇敢的心,在成就他们最好的自己的同时,也给予我们力量,成为我们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最真实的榜样。

感谢《真情互动》制作团队的每一个人。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虽然想采访明星大腕的梦想每每被我击得粉碎,虽然“心”苦,但却知足地陪伴我坚持着。

感谢北京电视台对我的爱护,让我在媒体前沿不断刷新自己。

感谢北京市民政局八年来的鼎力支持。

感谢北京市福彩中心通过《真情互动》发放所筹集的部分公益金,正是这点滴之爱所汇成的海,温暖了千家万户。

感谢北京三露厂,八年的风雨共同走过,《真情互动》在深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见证了“大宝”的辉煌。

感谢每一位《真情互动》的热心观众,是你们的爱与支持,伴随着我和我团队的成长。

最近忙于《真情互动》的改版,不断的策划、否定,流程和强度未见得逊色于张艺谋的奥运会开幕式,工作压力骤然加剧。无论是对过去八年的总结,还是对未来一切的展望,我想,我们都要向我的这些真情人物看齐,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积极态度,学习他们那颗——勇敢的心!

文燕

2008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