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秘的三江源之旅/长江文明之旅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陈进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进主编的《神秘的三江源之旅》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长江流域内科学考察,第二部分为长江流域之外的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科学考察,还有一小部分是河流源头的探讨。既有偏重于地理、水文、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等自然科学,也有考察纪实及感想,可以为高原考察、探险和旅行者爱好者提供参考。以此希冀让更多的人了解江源、热爱江源。

内容推荐

《长江文明之旅》丛书分为《长江流域的名山奇峡》《长江流域的楼台亭榭》《长江流域的岁时节庆》《长江流域的饮食生活》《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等32册,着力把握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底蕴和特质,以求全面、系统地展示长江文明。全套书包括500多万字和上千幅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炉,雅俗共赏,适合全民阅读。走进长江文明馆,阅读“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

陈进主编的《神秘的三江源之旅》为其中一册,以长江流域科学考察为主线,兼顾黄河源、澜沧江源区科学考察,对大江、大河源头进行探索。同时,本书叙述了对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环境敏感河段或者区域考察的感想。

目录

前言

长江探源

 神秘的长江源

 古代人的认识

 现代人的认识

 争议与讨论

长江源区科学考察

 古代人的考察

 1949年—20世纪末的考察

 沱沱河考察

 通天河考察

 当曲和澜沧江源考察

长江上游科学考察

 金沙江科学考察

 丽江行

 小江及蒋家沟考察

 岷江考察

 三渡赤水河

长江中下游科学考察

 荆南四河及洞庭湖考察

 汉江考察

 两到洪湖

 涨渡湖

 鄱阳湖考察

黄河探源

 黄河概况

 黄河源的传说与考察

 黄河源的争议

澜沧江探源

 澜沧江概况

 澜沧江源

 澜沧江源的争议

雅鲁藏布江考察

 二上尼洋河

 雅鲁藏布江考察

江河源说

 国外大河

 长江水系其他支流江源之争

 河源确定小结

后记

试读章节

通天河印象

8月2日,我们从称多县出发,沿称多河向下游走向通天河,再沿通天河向直门达水文站前进,路途大约100千米。

从称多县到通天河是沿称多河在山谷中行走,称多河是通天河支流,因为这些天的降雨,河流水流湍急,水体浑浊,两岸山体高差300~500米,山体秀丽。当我们来到河口进入通天河时,看到通天河两岸山体高耸,河谷宽阔,水流同样湍急和浑浊,只是流量更大,体现了大河的气魄。这就是长江的干流,其水量之大、山体和河谷之雄壮堪称世界大河之最。看到如此美丽场景,我们无不为之而自豪。

沿通天河的道路崎岖而窄小,只能供一辆车行驶,遇错车则必须在略微宽处等待对方通过才能启动。好在这里行车的司机都很有礼貌,能够相让而行,也许大家被通天河美丽的景色所感悟,心胸更加宽容和善良吧。

我们继续前进,就发现河岸边开始出现采砂场,美丽的河床和河岸遭到开挖和隔离,再往前进,对岸也出现公路,两岸不断出现采砂场,大量侵占河道和河岸,状态令人吃惊。我初步估计,在这70千米的通天河段,大量有1/3的河段被采砂场破坏。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天河上,竟然有如此严重的河道侵占和破坏现象,让我惊讶万分。无以伦比的蓝天、白云和秀丽河川与破损的河道完全不匹配、不协调,要知道这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怎么会这样呢?

虽然这里是藏区,老百姓需要尽快致富,玉树地震重建需要大量建筑砂石,但当地政府应该注意科学规划,有序利用,不然,我们将失去自然而美丽绝伦的河流。

最辛苦的考察队员

8月2日,我参加了水环境所现场采样活动,体会了高原科学考察的辛苦程度,而我认为本次科学考察最辛苦的队员就是水环境所的赵伟华博士,一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的生物学专家。

在通天河曲麻莱河段,我发现一处有大片植被的河滩湿地,该地不仅有急流主泓区,而且有缓流区,甚至有一块回流静水区,是块典型的河流湿地。我向赵博士建议,这里栖息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可能会丰富,最好在这里采样。但困难的是,该河滩湿地与小河口距离路边很远(几百米),而且要穿越一片充满沙刺和沟渠的湿地。要知道本地海拔4200米,走路都会气喘,而他携带许多采样工具和仪器,得3~4人提携。所以,我们一行5人随他前往小河口。走了一半,就遇到一条宽3~4米,深几十公分的小沟渠,只有他一人穿着橡皮裤,可以蹚水而过,我们无法过去。我说,你一人进去,我们就在这边等你,他且说道:我背你们过去,我们在云南采样时也是这样的。我说,这怎么行,这里是高海拔地区,走路尚且困难,你怎么能背我们呢?他说,不要紧,说着就分别将我们4人背走10余米距离,将我们运到干燥的滩地,而且回来时也同样如此。要知道在海拔4200米的地方,他背负130斤以上重量在水中走了近80米的距离,可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

来到小河口,我们在岸边协助他,帮助做记录,整理样本、提供工具,他一人在水中使用各种工具和仪器,采集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水体、泥土等样本,而且使用仪器测量不同部位水质参数,一工作就是近1小时。结果我们采集到了本次科考以来最丰富的样品和数据,包括10多条各类珍稀鱼类样本。

这还不算辛苦,一般我们考察回来,都会抓紧时间休息,而他每天回来后还要花费数小时,分拣和处理样本。每次离开驻地时,他背的东西最多,耗费时间也最长。我被他的为人及工作态度所感动,要知道他还是一名来院才两年的年轻科研人员,但他在本次科考中承担的任务和工作最重,是我们科考队最辛苦的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追求科学精神和脚踏实地做工作的杰出科技工作者的身影,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P36-37

序言

一馆览长江 水利写文明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一首《长江之歌》响彻华夏,唱出中华儿女赞美长江、依恋长江的深厚情感。

深厚的情感根植于对长江的热爱。翻阅长江,她横贯神州6300千米,蕴藏了全国1/3的水资源、3/5的水能资源,流域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她冬寒夏热,四季分明,独有的北纬30°神奇,形成了巨大的动植物基因库,蕴育了发达的农业,鱼儿欢腾粮满仓的盛景处处可现;她有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等国之重镇,现代人类文明聚集地如颗颗明珠撒于长江之滨;她有神奇九寨、长江三峡、神农架等旅游胜地,多少享誉世界的瑰丽美景如数家珍;她令李白、范仲淹、苏轼等无数文人墨客浮想联翩,写下无数赞美的词赋,留下千古情。

长江两岸中华儿女,繁衍生息几千年,勤劳、勇敢、智慧,用双手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巴蜀文明、楚文明及吴越文明。这些文明,如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认识和开发利用长江的历史,就是一部兴利除弊的发展史,也是长江文明得以丰富与传承的重要基石。据史料记载,自汉代到清代的2100年间,长江平均不到十年就有一次洪水大泛滥,历代的兴衰同水的涨落息息相关。治国先必治水,成为先祖留给我们的古训。

为抵御岷江洪患泛滥,李冰父子筑都江堰,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就了千年不朽,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人人神往。

一条京杭大运河,让两岸世世代代的子孙受惠千年。今天,部分河段化身变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主要通道,再添新活力,大运河成为连接古今的南北大命脉。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党和政府把治水作为治国之大计,长江的治理开发迎来崭新的时代。万里长江,险在荆江。1953年完建的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抗击1954年大洪水,确保了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安全。面对,54洪魔带来的巨大创伤,长江水利人开启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与时俱进,历经3轮大编绘,成为指导长江治理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毛泽东半个多世纪前的伟大构想,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期盼与等待呀。南水北调的蓝图,在几代长江水利人无悔选择、默默坚守、创新创造中终于梦想成真,清澈甘甜的长江水在“人造天河”里欢悦北去,源源不断地流向广袤、干渴的华北平原,流向首都北京,流向无数北方人的灵魂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长江水利人手中,长江流域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与此同时,沉睡万年的大小江河也被一条条唤醒,以清江水布垭、隔河岩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嵌珠镶玉。这是多么艰巨而充满挑战、闪烁智慧的治水历程!也只有在这条巨川之上,才能演绎出如此壮阔的治水奇观,孕育出如此辉煌的水利文明,为古老的长江文明注入新的动力!

当前,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正加推提速,长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优质的资源禀赋与三大战略息息相关,长江流域的健康发展关系着三大战略的成败。因此,长江承载的不仅是流域内的百姓富强梦,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长江无愧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未来,价值无限,魅力永恒。

武汉,把长江文明馆落户于第十届园博会园区的核心,塑造成为园博会的文化制高点和园博园的精神内核,这寄托着武汉对长江的无比敬重与无限珍爱。可以想象,长江文明馆开放之时,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定将发出无比的惊叹:一座长江文明馆,半部中国文明史。

(作者系长江文明馆名誉馆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后记

本书只介绍了长江科学考察的主要地区,在从事长江研究的30多年中,作者还到过长江上游的乌江、沱江、嘉陵江,中游的清江、陆水、富水,下游的太湖和京杭大运河等。曾经通过东海大桥踏上洋山港,观看长江口的近海;通过杭州湾大桥到慈溪水路湾,领略钱塘江河口的风貌。年轻时不仅经常畅游长江和东湖,还在大学二年级时畅游过太湖和普陀山的东海,这里便不再赘述。

长江科学院的三江源科学考察还将继续进行,目前已经在三江源核心地区的杂多县修建固定的野外科学考察基地,以此基地为考察起点,到长江源、澜沧江源和怒江源距离不到100千米,到黄河源、雅鲁藏布江一些支流的河源也不过300千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原创性科学发现及成果,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学者参与三江源的科学研究,希望社会各界继续支持三江源的保护工作。

此外,我也想告诉向往青藏高原及三江源地区的探险者和游客,虽然高原缺氧一时会感到难受,但是绝大多数人在1~3天内就会大为减轻,一周后就会消除。克服高原病首先要消除精神紧张,其次是慢行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看到最美的地方就是沱沱河的无人区和尕纳松多,这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美丽境界。

三江源有着底蕴深厚的藏传文化,是一块神圣而美丽的地方。到那里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的景色,更会有一次心灵的洗礼,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新的起色。因此,我呼吁,三江源需要进一步的保护,更需要全社会每一个公民来共同参与。

最后,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长江水利委员会给予我参加长江源综合考察的机会,特别感谢青海省水利厅、省水文局,也要感谢一直为我们服务的张永及铁人司机团队,感谢长江科学院领导、长江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中心及相关专业研究所的支持,感谢长科院空间信息所为本书提供关键地图,感谢许珍绘制的三江源水系示意图,特别感谢长江出版社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本书编辑出版提供的优质服务。

作者

2015年8月2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