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幅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生动画卷,而故事则是组成其间的一个个生动细节描述。因为故事,历史显得如此生动,因为故事,历史永葆青春活力。
《大武汉故事丛书》编纂旨趣意在通过讲故事彰显武汉城市的“地方性”。本书将是一部充满浓郁“汉味”“汉腔”的武汉文史读物。读者从书中将会看到三镇鼎立两江汇、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独特的城市风景,感受到武汉人豪放劲朗、趋新尚变、敢为人先的鲜明个性,体会到武汉开放包容、崇实尚利、浪漫时尚的汉韵楚风。
王琼辉、涂文学、别道玉编著的《武汉老字号故事》为其中一册,为读者介绍武汉老字号。
老字号是过去时,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变化轨迹。王琼辉、涂文学、别道玉编著的《武汉老字号故事》按行业为章节,在众多具有特点的武汉老字号中选取具有代表性、故事性、趣味性、通俗性的内容,分为13篇目,每篇目选2-4个老字号不等,共计35篇,以轻松闲适的说话方式,为读者介绍武汉老字号。
第一章聚首百药平康兆民
各位,不说吃不说喝,先说药。什么最重要?身体。平时养生,有病治病,就离不开药。
武汉素为药材集散中心。明代武昌芝麻岭、察院坡一带药市已经很兴盛。汉口享誉数百年的叶开泰药店,明代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在汉口河边鲍家巷开业。明末汉口已有“药帮巷”专业小街,各地药商糜集,有“药材香过岭”的美誉。有名的河南怀(庆)帮“协盛全”就于清初在药帮巷开业。
这里不说那些药号药行,只说药铺。药铺是直接为居民供药的商户,多集中在人烟稠密的闹市。武昌的药铺在芝麻岭、察院坡;汉阳的药铺在显正街、西大街、瓜堤街:汉口的药铺在杨家河、武圣街、泉隆巷,后并向新兴闹区汉正街、集家嘴、黄陂街、江汉路等处。
这些药铺出售的药材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始能入药,这叫饮片业。后因滋补营养药需求上来了,从中又分出参燕药号。药铺直接与人身疾病关联,武汉各店炮制方法特色,一旦取得患者信任即可经久不衰。叶开泰开始于明末,至今牌名犹存。其他老字号药店也存在较长时间,如万鹤龄、刘天保、金同仁、达仁堂、保和堂。如今还可见到的老字号药店还有初开堂、刘有余堂。制作眼药起家的马应龙也属于年成久远的老招牌。
这正是:誉满杏林寿身寿世;材储药圃医国医民。
金字招牌——叶开泰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生病找哪里抓药?老武汉人想起了“叶开泰”。在武汉,年数最长的字号要数“叶开泰”药店,岁月的沧桑不曾抹去脸上的皱纹,守着先辈传下的祖训,顽强地开辟药业的一片天地。多年来,武汉人有句顺口溜,称“叶开泰的药,闹死人都是好的”,“吃死人不填命”。以前民众乐园曾有灯谜,谜面为“一蓬顺风到暹罗(泰国的旧称)”,谜底就是这个老字号。由此可见,人们对叶开泰赞誉极高。我们就来说说叶开泰的故事。
(一)
明代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一位叫叶文机的汉子随父亲逃难到汉口。父亲是一个民间老中医,号称“叶神仙”,他们俩在今汉阳古琴台附近摆起了药摊,行医卖药。
1637年,叶神仙去世,叶文机继承父业。当时湖南岳阳一带瘟疫流行,他前往应诊,用药灵验,甚见功效,深得驻军简亲王的赏识并予赞助。于是,他借这一财力在汉口鲍家巷口找了间房子,挂出了“叶开泰药室”招牌。取名叶开泰,乃叶神仙之嘱:“叶家药铺开业,只图国泰民安”,以叶氏之姓加开泰之意,便名为叶开泰。叶文机自制成药,并悬壶应诊,以医荐药,由于医药两便,很受百姓欢迎。
第三代传人叶宏良接手“叶开泰”时,社会局势逐渐安定,这对业务的拓展无疑是天赐的春风春雨,于是他将药室迁到汉口大夹街(今大夹街231号),并更名为“叶开泰药铺”。到第七代传人,就出了个名人叶名琛,他科举入仕,有过被清政府赏识的镇压凌十八、广东天地会起义的经历。1847年聘任广东布政使,1850年升为两广总督,成为叶氏家族中“最为杰出的人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广州时,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在城陷后,叶名琛为英军所俘,被送往印度加尔各答。英国人逼他穿朝服朝靴,戴三眼刁翎红缨,在玻璃房中售门票,以显示大英帝国对中国的侮辱。叶名琛怀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决心,最后吞石自杀,以保持民族气节。群众对叶名琛深表怀念和尊敬,叶开泰的名气与日俱增。P2-5
历史是一幅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生动画卷,而故事则是组成其间的一个个生动细节描述。因为故事,历史显得如此生动,因为故事,历史永葆青春活力。中国传统历史记叙中就一直有“叙事”的传统。无论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还是被梁启超称为“天地一大文也”的洋洋万言——《资治通鉴》,其叙事详明、脉络清晰、网罗宏大、繁简得宜,无一不凸显了其讲故事的高明,也因此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当下,在历史研究领域正兴起的“社会史”、“生活史”等学术新潮,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对这一叙事传统的回归和升华,其研究更侧重于社会生活领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更关注于普通人群的喜怒哀乐。长江出版社此次编纂出版的《大武汉故事丛书》可说是对中国传统历史叙事和当下历史研究前沿的一次极富意义的回应。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换言之,城市并不是冰冷的生硬的钢铁丛林,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自我的生命有机体。如果说一个城市的纵向发展构成了其自身的骨架,那么城市所独有的一个个故事则是充斥其间的血肉经脉。正是因为这些故事,城市才变得丰满而具体,感性而优雅。在中国如此众多的城市中,唯有“武汉”和“上海”能冠之以“大”。正因如此,在大武汉这方热土中,产生了多少可歌可泣、悲喜交集的故事传奇。从3500年前盘龙城来无踪去无影的崛起与消失,到1700年多年前夏口、鲁山、卻月三城的修筑,从大禹疏江导汉演绎“江汉朝宗”的神话传说到关羽洗马长街卓刀成泉的英雄传奇,从徐寿辉天完政权的昙花一现到太平军三克武昌的惨烈战事,从“十里风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四大名镇”到“缔造多从江汉起,登临不觉亚欧遥”的“东方芝加哥”,从“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国药世家叶开泰到“都督创造了民国,我创造了汉口”的“地皮大王”刘歆生,从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绝唱到屈原行吟东湖泽畔的不朽篇章,从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七律之首”到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魂牵梦萦,从武钢“一米七轧机”的战略引进到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首开先河,从东风下山落户武汉到“光谷提案”建设创新高地,一个个故事串起了武汉发展的历史脉络,一页页篇章写就了武汉的鸿篇巨制。故事改变着武汉,故事影响着武汉,故事成就了武汉。
今天,我们讲大武汉故事,是对古代讲故事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讲大武汉的“盘龙古城”“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东方芝加哥”等故事,记录城市绚烂历史,传承城市美好记忆;通过讲大武汉在明清、晚清和新中国曾经有过的三次辉煌,揭示武汉崛起的奥秘,读史明智,鉴往知今,从而开启城市光辉的未来;通过讲大武汉的江汉朝宗、晴川历历、白云黄鹤、灵山秀水,让更多的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武汉、爱上武汉,增强对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的自豪感和家园感。总之,通过讲大武汉故事,去描绘城市之美,展示城市之变,启迪城市之思,从而传播武汉声音,弘扬武汉精神。
在《大武汉故事丛书》的众多作者中,或是土生土长的老武汉。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移民”;或为历史专业研究者,或为武汉本土历史的爱好者和发烧友。正因如此,这套丛书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有关武汉研究书籍的一些特色。其一,这是武汉人讲武汉自己城市的故事。故事里写就的是武汉的兴衰荣辱,故事里描绘的是武汉的风云变幻,故事里既有武汉古老、沧桑的“从前”,更有武汉鲜活、灵动的“今生”。他们了解武汉,熟知武汉,热爱武汉。识得武汉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作者们的笔端充溢着对这座城市的大爱之情,字里行间传递着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深刻期待。这些都能让听故事的读者产生强烈共鸣,共同记忆武汉峥嵘往昔,共同感知武汉本土文化,从而产生深刻的心灵互动和价值认同。其二。这是用武汉话讲武汉的故事。《大武汉故事丛书》编纂旨趣意在通过讲故事彰显武汉城市的“地方性”,因此,这将是一部充满浓郁“汉味”“汉腔”的武汉文史读物。读者从书中将会看到三镇鼎立两江汇、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独特的城市风景,感受到武汉人豪放劲朗、趋新尚变、敢为人先的鲜明个性,体会到武汉开放包容、崇实尚利、浪漫时尚的汉韵楚风。
多年前,我在为《武汉史话丛书》撰写编撰缘起时,曾言:“城市历史的记忆材料不仅仅是一种读物,它还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透过它,人们能触摸城市往昔和现在的心跳,与城市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这种神交式的精神对话中找到重塑现代城市精神的原点,开拓城市新的美好的未来!”愿《大武汉故事丛书》能为传承城市记忆、传播城市本土文化价值观、重塑城市精神尽绵薄之力!
是为序。
乙未秋月于后官湖畔之自在心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