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春秋五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宋福聚//毛颖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春秋五霸”,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他们缔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概念。然而,“五霸”竟系何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争议未休。《左传》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晋、齐交战,齐败。齐侯派宾媚人到晋国请和。晋侯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宾媚人在辩驳中要求晋侯以“四王”、“五霸”为榜样,接受宝物和割地而不要灭亡齐国。晋侯同意了。这便是可以查到的最早的“五霸”之说了。由于没有讲明“五霸”是谁,后人便自然产生了诸多猜测……宋福聚、毛颖专著的《春秋五霸》将告诉你。

内容推荐

《春秋五霸》的作者是宋福聚、毛颖。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称霸天下的五大雄主: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在那烽火弥天的冷兵器时代,纵横捭阖,独步天下,领一代风骚的宏伟霸业。其间,用人用智的筹谋与思量,沙场征伐的血腥与壮烈,都令今人掩卷深思。远古的故事,当今的镜鉴。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小白诈死得君位 庄公鲁莽动干戈

第二章 失势公子枉送死 落魄贤士露端倪

第三章 桓公放手创伟业 管仲理财施奇计

第四章 尊王初显奇效 攘夷乍遇凶险

第五章 轰轰烈烈占尽风光 凄凄惨惨空留长恨

第六章 叔兴一言成谶语 襄公拥立初扬名

第七章 尴尬人偏逢尴尬事 虎狼国包藏虎狼心

第八章 欲逞强再举盟会 施奸计一击得手

第九章 仁义大战遭惨败 霸主伟业成画饼

第十章 联姻求贤谋大志 平乱安邻渡河东

第十一章 恩怨交织偿旧愿 仁威并举谱新篇

第十二章 誓崤山责己警人 定百戎称霸图强

第十三章 废立太子酿祸端 刺杀重耳起变乱

第十四章 两公子同落一下场 一国丧连杀两国君

第十五章 丑人偏有丑福 蠢人又办蠢事

第十六章 磨难漫漫流亡路 坚韧拳拳赤子心

第十七章 重情义齐心合力 树雄心大国崛起

第十八章 舍妻奉子图登天 独断轻言酿剧变

第十九章 狡商臣伐谋纵横 勇芈侣历雨经风

第二十章 平叛逆定国立身 佯昏乱一鸣惊人

第二十一章 问鼎除奸逞英豪 绝缨舍威仁心昭

第二十二章 任贤兴邦败宿敌 称霸自谨远逸趣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四章尊王初显奇效攘夷乍遇凶险

第二天一大早,朝会上的齐桓公出乎大臣意料地,穿了一身齐国帛布衣服。这种帛布是齐国的特产,经济实惠,但已经有一年多没人再穿过了。在朝会上,齐桓公先是命令大臣回家后即刻换上本国产的帛布衣服,接着诏令全国,鉴于国家资金流失过于严重,从即日起,任何人不得再穿绨料衣服,尤其是鲁国产的绨料,违反者视同叛国!同时又宣布,不再和鲁国进行什么交易,既不再买他们的丝织物,也不再卖给他们粮食,违令者,也视同叛国!叛国可不是小罪名,要掉脑袋的。诏令发布后,举国大哗,有感觉过于突然的,也有为新买的衣服不能穿出去而惋惜的,但更多的士人百姓认为这是个好事情,早就该这样了,不能再把大量钱财让鲁国人赚去了。

好在穿衣并不是什么要命的大事,大家议论一通,理解不理解的也就过去了。齐国重新回到原先的模样,好像看了一出大戏,热闹热闹,戏散后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但是鲁国却远没这么轻松,他们在这出大戏中陷得太深,热闹得过了头,想恢复原状已经不那么容易了。绨料卖不出去,堆积如山成了废物,城里的所有织造作坊全部倒闭,从村庄举家迁移到城里的农人,立刻成了没有任何收入的流浪汉。而村庄里的农人也同样不好过,他们田地里的桑树和家里养的蚕,成了他们心里说不出的痛。好在一年多里赚了不少积蓄,从钱数上说还足以养家糊口。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齐国竟然全面断绝了和鲁国的贸易来往,给钱也不卖给他们粮食了!这才是最令鲁国臣民惶恐的事情,鲁国周边都是些小国,粮食能自给自足已经不错了,根本指望不上。只有宋国还算大些,但也只能卖出很少量的小麦和谷物,根本无济于事。而庄稼又不同于别的东西,不是说造就能造出来的,至少得等上一年,可这一年怎么能挨得过去?

在双重挤压之下,鲁国顿时如同天塌地陷,饥饿的百姓们比当初赶着发财还要疯狂。最初是抢购粮食,把剩存的一点粮食抬高到一千钱一升,比几个月前暴涨了一百多倍!然而随着这点粮食很快消耗完,花再多的钱也没有地方去买了。大家开始发疯般地挖野菜,剥树皮,很快,鲁国到处开始饿殍遍地,大批为了活命而不顾一切的百姓,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流窜到齐国,给齐国人做奴仆,只求混口吃喝。

这种情况延续了将近一年,鲁国城乡一片荒芜,大量饿死的尸体没人掩埋,发出冲天恶臭。有至少一半的鲁国百姓流亡到齐国沦为奴隶。鲁庄公终于挺不住了,他无可奈何地低下高贵的头颅,向齐桓公认错并表示臣服,只求齐国能施舍丁点粮食,让鲁国免于亡国灭种的噩运。

“主君,所谓得物为胜,得币为亏,就是这个意思。齐国成就霸业,其实并非要完全依靠兵力,多种途径并用,其实更简捷得多。”当齐桓公拿出鲁庄公语气可怜巴巴的书信让管仲看时,管仲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快言快语地说。

齐桓公若有所思地笑笑,他的眼前闪现出一条光彩夺目的大道,那是众多诸侯们都渴望踏上的称霸之路。

正所谓好事成双,齐桓公还没有完全从这场特殊胜利的喜悦中走出来,或许为了表示臣服的诚意,鲁庄公利用自己和周天子的特殊渊源,给齐桓公说成了一门亲事,周天子庄王答应把女儿王姬下嫁给齐桓公。虽说如今诸侯并立,周天子已经没有周朝最初的威严和权势,但毕竟从名义上,大家都是人家的臣子,所以说,这是一场非常划算、对齐桓公非常有利的联姻,对抬高齐国的地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况且,王姬的容貌姣美,是少有的绝色佳人。更为绝妙的是,出于对新兴强国的逢迎,徐国、蔡国和卫国等诸侯也各自送来自己的女儿,作为周王公主陪嫁的媵妾。望着一大群各色佳丽,掐指算来,自己已经成了各诸侯中拥有妻妾人数最多的一个,这简直让齐桓公自得之余有些喜出望外了。

上天似乎是有意凑趣。称霸大业出现曙光的时候,地位高贵的美人主动送上门来,喜好品尝美味的齐桓公,也终于品尝到人间滋味最美的佳肴。

上次竖刁在齐桓公跟前引荐了那个叫易牙的厨师后,很快便把他领进宫里。易牙个头不高,胖胖墩墩,一副憨厚模样,开始并未引起齐桓公的特别注意。竖刁巧舌如簧地把易牙的高超本领详细讲述一番,说他天生一根好舌头,即使把淄水和渑水混合在一起,他也能品尝出哪一滴是淄水,哪一滴是渑水,有了这样的舌头,任何美味都不会让他错过。对于竖刁的热心吹捧,齐桓公只是很大度地笑笑,他觉得竖刁说得实在太过夸张,一定是受了易牙的什么好处,只能当做一个笑话来听罢了。

然而当易牙把他进宫后做的第一道菜品捧到齐桓公面前,齐桓公愣住了。他一向自诩为最在意吃喝的国君,天下的山珍海味几乎已经全部品尝过,但今天易牙捧到眼前的菜,他却是见所未见,菜肴散发出的气味,也是他闻所未闻。带着满腹狐疑,齐桓公夹起一块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股鲜嫩的清香穿过嗓子眼,弥漫在脑际和胸中,简直如同畅游在一条清澈的小溪中,说不上来的轻快和愉悦。天下真有如此美食,能达到如此融化身心的效果?齐桓公几乎怀疑自己是在做梦,他迷离着眼睛看看易牙,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年汉子,不可思议呀!

“你,是用什么做的这道菜?”齐桓公简直有些口齿不清了。

“主君,”易牙已经看出了齐桓公的满意,他更有信心地躬身回答,“小人知道主……

P39-40

后记

春秋时期,始于周平王的“东迁洛邑”,止于“三家分晋”。孔子修成的史书《春秋》,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其时间跨度与这段历史大致相当,后人便把这一时段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革,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动荡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渐次生长的重要时期。

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旧都镐京,依仗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到洛邑。此举标志着周王室严重衰弱,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急剧膨胀。

平王东迁以后,王室的力量进一步衰微,而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壮大了起来,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为了实际利益,有的攻伐别国,有的竟蚕食周天子的土地(郑庄公一手演绎的“周郑互质”,就给了周天子颜色看看)。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年)爆发的!需葛之战,郑军“箭射天子”表明:这时的周天子仅仅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而已了。

春秋时期,见诸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于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其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春秋五霸”,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他们缔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概念。然而,“五霸”竟系何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争议未休。《左传》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晋、齐交战,齐败。齐侯派宾媚人到晋国请和。晋侯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宾媚人在辩驳中要求晋侯以“四王”、“五霸”为榜样,接受宝物和割地而不要灭亡齐国。晋侯同意了。这便是可以查到的最早的“五霸”之说了。由于没有讲明“五霸”是谁,后人便自然产生了诸多猜测——

墨子(《所染》)、苟子(《王霸》)认为是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

左丘明(《左传》)、司马迁(《史记》)认为是齐桓、宋襄、秦穆、晋文、楚庄。赞同的有赵岐(《孟子·告子》注)、应劭(《风俗通义·皇霸》)、高诱(《吕氏春秋·当务》注和《淮南子这里加个中圆点汜论篇》注)、陆德明(《左传·成公二年》释文)、颜师古(《汉书·地理志上》注)、司马贞(《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索引)、张萱(《疑耀》)、毛奇龄(《四书剩言》)、吴汉翃(《春秋提要》)、杨伯峻(《孟子·告子》注)等;

班固(《白虎通义》)认为是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吴阖闾,同时又认为是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赞同后者的有服虔(《左传解谊》)、高诱(《战国策.齐策一》注和《吕氏春秋·先已》注)、应劭(《风俗通义·皇霸》)、崔&(撰,把提手换成提土)(《庄子·大宗师》注)、杜预(《左传·成公二年》注)、颜师古(《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注)、孔颖达(《左传·成公十八年》正义)、杨士勋(《毂梁传·隐公八年》疏)、丁公(《孟子手音》、何燕泉(《疑耀》)、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陈立(《白虎通疏证》)等;

颜师古(《汉书》注引)认为是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

王褒(《四子讲德论》)认为是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越勾践;

阎若璩(《四书·释地三续》)认为是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亦从此说;

全祖望(《鲒崎亭集外编》)认为是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

朱起凤(《辞通》)认为是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前所述,在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五霸”一词的,是宾媚人,时间是鲁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更有价值的是:宾媚人搬出了“五霸”以后,真的说服了晋国。这说明“五霸”在当时的各国诸侯心目中是有说服力的。由此看来,“五霸”,早在成公二年就已被认定了。换言之,到成公二年以后去找“五霸”的做法,就是完全错误的。同时,晋景公也应排斥在外,因为宾媚人在讲这番话时,对象就是晋景公。宾媚人要求晋侯以“五霸”为榜样,景公若是“五霸”之一,宾媚人是不可能那样讲的。

如果能够确定“五霸”的下限在晋景公时代,那么,包括了晋景公以后才现身的吴阖闾、吴夫差、越勾践、晋悼公等人的“五霸”说,则都不能成立。  那么,“五霸”的上限呢?应当强调指出,“霸”字在中国古代第一次出现,是在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左传》)此前,史籍中没有“霸”字,即:在齐桓公之前,中国历史上没有“霸主”的概念。

班固的《白虎通义》为什么会将上古的昆吾、大彭、豕韦都列入“五霸”呢?这里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对宾媚人讲的“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有所误解。班固认为“五霸”应与“四王”相对应,既然“四王”代表三代,那么“五霸”亦应分属于夏、商、周。这就画地为牢了;二是误解了《国语·郑语》中史伯的一句话:“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班固认为这是夏、商存在过霸主的铁证。其实,宾媚人的话里并不存在人员上的对应关系,讲的只是一种三代与“五霸”之间在统治思想上的承续关系。请看——

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祝融……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赢、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赢,伯翳之后也。伯夷能处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衰其将至矣。

在这里,史伯立论的主题是“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认为虞、夏、商、周都是如此,只有祝融在夏、商有为伯者。而至周时就没有了,并推测,祝融之后,在周衰之际可能会有崛起者,大概会是“蛮芈”。史伯还谈及了伯益、伯翳的后代,并也做了些预测。可见,史伯在谈到昆吾、大彭、豕韦时,不是在讨论其是否为“霸”,而是在谈上古名门望族之后的兴衰。因此,这里的“伯”不能当“霸”讲,而只能当三代封爵公、侯、伯、子、男中的“伯”讲,是“爵位”。况且,“霸”字晚出,既不见于甲骨文、铭文,也不见于《尚书》、《诗经》,怎么能妄断昆吾、大彭、豕韦当时为霸主呢?

郑庄公是霸吗?虽然郑在东周初期最桀骜不驯,它不但灭了虢、郐等国,而且还公然与周天子对抗。但毕竟郑是小国,身处四战之地,国内矛盾又尖锐,在霸业上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左传》与时人对郑庄公从未以“霸”相许,他怎么能算“五霸”之一呢?郑庄公确有称霸的野心,但终究不过是拉开春秋争霸大戏序幕的一个枭雄。

这样,齐桓之前的昆吾、大彭、豕韦、郑庄四人也要排除,同时,与这四人有关的“五霸”说亦应排除。

既然“五霸”的活动年代,在齐桓公始霸以后到晋景公时宾媚人提出“五霸”一词之前,“五霸”只能叫“春秋五霸”,“三代五霸”说已无法成立。

现在,较为合理的唯有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为“春秋五霸”之说。此五人的事迹均在“齐始霸也”之后与晋景公时出现“五霸”一词之前,但此说的软肋在于宋襄公能否算“霸”?这也是此“五霸”说一直受人诟病的缘由。

宋襄公是齐桓之后晋文之前在诸侯争霸最激烈年代的一个较为醒目的人物。他争霸的时间很短。尽管他确实干过几件得意的事,但很快就一命呜呼了。《左传》与时人都未以“霸”许之。查《左传》可知,时人明确以“霸”相许的共有四人:在《庄公十五年》中说齐桓,“始霸也”;《僖公二十七年》说晋文,“取威定霸”、“一战而霸”;《昭公三年》追述晋文、晋襄,“昔文、襄之霸也”;《文公三年》说秦穆“遂霸西戎”。而楚庄之“霸”,虽然《左传》未有明载,但看看事实——晋、楚“郯之战’’之前,霸主名义属晋,但自晋襄公以后,其霸主地位已名存实亡;而楚自成王开始,国力渐强,至庄王时则更加强盛。从战前晋国重臣士会、栾书对楚庄王的分析可看出:晋若不与楚接战,就是承认了楚是霸主;同楚战,若败,楚就更是霸主了。而“□之战”的结果是楚国大胜!还有另一个最有力的旁证,就是《左传。中圆点成公十八年》明载:晋悼公“所以复霸也”。注意,悼公是“复霸”!说明晋国在文、襄之后,确曾失霸,那么,失的霸落至谁手了呢?看看“□之战”,楚庄为霸就毋庸置疑了。

后人在“五霸”问题上的理解多有偏颇。最重要的是“五霸”与“霸’’的关系。“五霸”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霸”则比“五霸”的外延更广。在中国春秋史上,“五霸”只有五个人,而“霸”则有多个人。以“霸”相许的,在《左传》中除“五霸’’外,晋悼公亦有“复霸”之称,《史记》也曾以“霸”许越王勾践……于是,当后人每每看到“霸,,的时候,就想将其纳入“五霸”的范畴,于是,忽略了时间范围而只看“业绩’’的各种tc五霸”说,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即便晋襄公有“昔文、襄之霸也”,晋悼公有“复霸,,之谓,但晋悼公晚于景公,自不在话下;而全祖望将晋襄公列入“五霸”,使晋侯占得四席,实在有专为晋国张目之嫌,此举之狭隘与画地为牢之勉强,似乎比宋襄公“入围,,还要引入不忿一些。

故此,我们还是采纳了比较主流的“五霸说”:齐桓、宋襄、秦穆、晋文、楚庄。

上述关于“五霸”诸说的内容,我们援引了孙景坛先生的《“春秋五霸’’在历史上的确切所指新说》一文的部分材料和观点(原文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4月号)。我们绝无掠美之心,只是借机将其公诸同好,使之发扬光大,帮助更多的人一起开阔眼界,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那些此前也许始料不及的情况,我们认为这也是孙先生希望看到的。当然,对辛苦备尝、孜孜以求的孙先生,我们必然要深怀感激地深躬致谢:“您辛苦啦!”

我们还要感谢华夏出版社的副编审高苏先生,是他促成了我们联手完成这部历史小说《春秋五霸》(序章、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由宋福聚完成;秦穆公和楚庄王,由毛颖完成);还要感谢杨春玲、王成军、张玉英等朋友的热心鼓励和支持。

但愿久已远去的争霸活剧,在我们笔下能够多显现出几分壮丽与壮烈,引发读者的兴致,去探寻更深广的东西,那才是我们期待的。

作者

2010年7月3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