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奇未完(张爱玲增订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蔡登山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九九五年中秋前夕,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告别人世。

一时间“满城争说张爱玲”。

一篇锦瑟解人难,重读张爱玲亦非易事,从史料或文本上重新地“发现”她,该是一个窗口,藉由此你才能看到无边的风景!

《传奇未完(张爱玲增订版)》作者蔡登山本着研究精神,从《流言》、《传奇》、《对照记》等作品文本,再加上亲友的旁述、学者的评论,试图勾勒出一个张爱玲的身影。

内容推荐

张爱玲自言“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从文坛的倏起倏落、与胡兰成不幸的婚姻,到被迫离开心系的上海,远走他乡,这一切的一切都验证了张爱玲内心的那份悲凉。即使在名噪一时之际,她也没有将自己从悲凉中隔绝出来。

《传奇未完(张爱玲增订版)》作者蔡登山本着研究精神,从《流言》、《传奇》、《对照记》等作品文本,再加上亲友的旁述、学者的评论,试图勾勒出一个张爱玲的身影,希望读者能从《传奇未完(张爱玲增订版)》上重新认识张爱玲,藉此更深入了解这个行踪神秘的女作家的感情与内心世界。

目录

开场白 撕碎了又拼贴 

第一幕 最后贵族的记忆与鞭笞 

第二幕 几番风雨海上花 

第三幕 通俗园圃的荷莲 

第四幕 英雄与凡人的对话 

第五幕 在香江与许地山的相遇 

第六幕 完不了的“林语堂梦” 

第七幕 当张爱玲遇上胡适 

第八幕 旧作新魂的感情残影 

第九幕 游走文字与光影间 

第十幕 《色,戒》的背后 

第十一幕 繁华过眼尽苍凉 

尾声 噢,你也在这里吗? 

附录 

张爱玲文坛交往录(一九四三—一九五二,上海)

一篇散佚半世纪的《郁金香》再度飘香 

张爱玲创作大事记

试读章节

此时姑姑刚在年初被英商怡和洋行裁员,到电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在上海大光明戏院做翻译工作。她无力负担张爱玲再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完最后半年的学费。于是张爱玲因学费问题而回到逃离四年多的父亲的家和父亲商谈。但这一次父女相见,却成为他们最后真正的诀别。张子静说:“那是姐姐最后一次走进家门,也是最后一次离开。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见过面。”

后来母亲曾在难挨的困境中回到上海,那是张爱玲已经成名后,但又被上海小报攻讦为“文化汉奸”的一九四六年,当时张爱玲不仅丧失了发表文章的机会,更遭受丈夫胡兰成因汉奸逃难又外遇的精神创伤。在如此双重的打击下,张爱玲对母亲的艰难处境,想必有着感同身受的谅解。

据张子静的回忆说:“我母亲回国那天,我表哥陪我姑姑及我姐姐去码头接船。表哥看到我母亲走下船,戴着墨镜,很瘦,形容憔悴。我姑姑在一旁说:‘哎唷,好惨!瘦得唷!’我姐姐在一旁不作声,只是眼眶红了。”

但一九四八年,母亲再次离开中国,临走时带走了张爱玲的一张照片,从此直到一九五七年她孤独地在英国病逝,她没有再回到中国,当然也没有任何机会再和张爱玲见面。而一九五二年张爱玲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准,七月持港大证明从广州坐火车经深圳赴香港,以继续完成学业为由离开大陆。次年张爱玲的父亲在上海因肺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张爱玲搭“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离港赴美,从此到一九九五年中秋节前在美国洛杉矶去世,四十余年问,她再没有见过那“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的上海月亮。

张爱玲不幸的童年,却成了她创作上的大幸。因为童年的“缺失性”经验所引起异常认知和想像力的活跃,都转化成为她创作力的泉源。童年的经验对她而言是刻骨铭心的,虽然因为成长和生活的变化已经“自组织”和“再创造”过,在记忆和回忆之间更有着遗忘的筛选。但在相关的情感、心境为中介之下,在偶然机遇的触发下,它就直接地进入作家的笔下。这正如作家巴金在谈到他写《家》时的情形,他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心灵激动的一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遭摧残,以致于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而同时又充满憎恨和诅咒。”

巴金只是目睹,对张爱玲而言却是切肤之痛,因此当她发而为文时,那就不仅是诅咒而已,简直是鞭笞。鞭笞这个被封建主义的腐朽和现代文明两相冲击而颠覆了的家族。

在这没落的贵族中,论者梁鸿指出,“祖”虽有时仍能显示其权威,但实质上已经“缺席”。张爱玲晚年在《对照记》中,虽然花很多篇幅去回忆她的祖父母,但她却说:

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祖父、祖母甚至李鸿章带给张爱玲的,只是贵族的血液而已,虽然这种身分是她需要的,但跟随而来的却是更多“最后贵族”的腐烂窒息的气味。在张爱玲的《花凋》、《茉莉香片》中祖父祖母处于缺席位置;在《金锁记》、《倾城之恋》中的老太太,虽仍掌握着代表权力的钥匙,但父辈和孙辈在她们面前貌似尊重,背后却各行其是。何以如此,只因这没落的旧式大家庭都是逃往租界避难的,它意味着某种断裂和接受。断裂的是他们将失去了祠堂、宗庙,他们没有了祖先的象征,也就失去了使他们气定神闲、骄傲自大的依靠;而接受的是中西文化交融最快、最繁荣,各种新生事物最多的十里洋场,他们被完全地隐在历史的背后,遭受着被遗弃的痛苦。

学者宋家宏认为《茉莉香片》是张爱玲小说中“自叙传”色彩最为浓厚的一篇。尽管有论者指出其主人公聂传庆是张爱玲柔弱的弟弟张子静,但就如张爱玲一贯的拼贴做法,其间更有着她自身的投影。这篇小说可以看做是张爱玲主体心灵的告白。

故事开头聂家是已衰颓的旧式家庭,除了一些死钱外,就只剩下了黑沉沉的荒凉,传庆自幼生长在这荒凉的气氛中。他很清楚父亲之所以还可以关起门来耍威风,是因为还有些臭钱。当他还在十二三岁那个渐醒人世的年龄时,他就盼望将来以“钱”来弥补自己的渺小。他要取代父亲,他在废弃支票上练习签着“聂传庆”的名字,也因此触动了父亲暗藏的恐惧,他挨了父亲的耳光。父子问的敌意已昭然若揭,但他还得无可奈何地萎缩在父亲的高压下生活。

他渐渐醒悟,等他可以取代父亲,拥有他的天下时,他可能已被作贱得不像人了。于是他在寻找着一切可能的逃离方式,然而他无法逃离。为了生存与学业,他还得终日忍受着羞辱与奚落,胆颤心惊地在父母治下讨生活。每日向他的父亲与继母请安,为他们烧烟泡。更为可悲的是“他发现他有些地方酷肖他父亲,不但面部轮廓与五官四肢,连步行的姿态种种小动作都像。他深恶痛疾那存在于他自身内的聂介臣。他有方法可以躲避他父亲,但是他自己是永远寸步不离地跟在身边的”。逃不了,他已经像绣在屏风上的一只鸟,打死了也不能飞下屏风去。

从零星的传闻和推测中,他得知,二十多年前,也就是他还没有出世的时候,他有脱逃的希望。他的母亲当时若是嫁给了言子夜教授,他就有可能是言子夜的儿子——一个积极、进取、勇敢而有思想的人,一个幸福的人。言子夜成为他畸形倾慕的对象,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但言子夜的一声断喝,击碎了他的梦,也摧毁了他的精神家园。“他父亲骂他为‘猪,狗’,再骂得厉言些也不打紧,因为他根本看不起他父亲。可是言子夜轻轻的一句话就使他痛心疾首,死也不能忘记。”于是他恨那个健康、活泼、充满青春朝气的言子夜的女儿言丹朱。他疯狂地认为言丹朱是夺去自己“真正父亲”的敌人,他咬牙切齿地喊叫道:“告诉你,我要你死!有了你,就没有我。有了我,就没有你。”P20-23

序言

一九九五年中秋前夕,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告别人世。

一时间“满城争说张爱玲”。

一篇锦瑟解人难,重读张爱玲亦非易事,

从史料或文本上重新地“发现”她,

该是一个窗口,藉由此你才能看到无边的风景!

不知从何时开始起沉迷于茫茫史海中,寻逡那碎瓦残片。只想从那零星的史料中,去认识那历史的原状,去触摸传主当年的脉搏,去感受他们的岁月烟云。尤其是在从事多年的影像工作后,对于昏黄的照片、苍老的往事,顿时能感受到历史斑驳的残影。

于是用文字、用影像,捕捉着、记录着这些人和事就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时时缠绕着我。“今天不做,明天就晚了”的声音一直回荡在耳边,如影随形。于是我屈服了,带着成堆的资料,带着纸和笔,也带着摄影机和录影带,从北国到江南,从东瀛到欧美,我们如一群狩猎者,追踪着半世纪前传主走过的足迹,记录下他们当年的点点滴滴。时光仿佛回到了从前,我们看到他们的身影,如斯地鲜活!如斯地动人!

一九九五年中秋前夕,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告别人世。“临水照花人不见,满城争说张爱玲”,整整一两个月的时间,报章杂志、电视电台争相报道凭吊,当代中国作家的死后哀荣,莫过于此了。

而早在一九九三年我们筹拍“作家身影”一系列中国现代作家的传记纪录片时,张爱玲就成为我们的传主之一,“采访到她本人”就成为我们无时无刻挥之不去的诱惑,尽管是惊鸿一瞥或寥寥数语,只要能够留下她悠悠的身影,就已弥足珍贵了。

于是我们透过《皇冠》杂志社的协助,转寄上我们的企划书以及一封长信。经过了数个月,我们突然接到来自洛杉矶西木给导演雷骧的传真,内容如下:雷骧先生:

收到尊函,感到非常荣幸。苦干体力精力不济,自己的工作时间都已经缩减到实在无法交代的程度,电视影集只好援引制片家高尔温那句名言:“把我包括在外。”仔细看了您寄来的企划书后又充分考虑过,所以没能照您所嘱从速答复,希望没太晚耽误计划的进行。您节目内要用《对照记》里的图片文字,本来不成问题,可径与皇冠接洽,当然光用它根本用不上。惟有遥寄最深的歉意。

匆此即颂

大安

张爱玲

传真的日期是一九九四年的八月十八日,虽然张爱玲婉拒我们的采访,但我们从来就不曾放弃这念头,我们一直“遥寄最深的希望”,直到一九九五年九月初,张爱玲被发现在寓所去世的数天前,也是她真正告别人间的三天后吧,我们在台北和庄信正先生碰面,面对我们的恳求,他答应回美国后一定打电话给张爱玲,希望能促成“张爱玲入镜”这件事。对于庄信正的承诺,我们寄予最深的厚望,因为他是张爱玲晚年最接近的人。当然这希望后来是落空了,因为就在当时,张爱玲的亡魂正在窃笑我们的“多情”呢。

当然张爱玲还未完,一九九四年冬我们在上海拍下张爱玲的住所和她所描写的十里洋场,即使半个世纪之后,景象仍历历在目:公寓的阳台、夜营的喇叭、回家的电车以及那“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的月亮。然后在上海档案馆——那放租界建筑图的地方,我们意外地找到一九三七年圣玛丽亚女校的年刊《凤藻》,看到了张爱玲的高中毕业照,还有她的性向测验。于是我们知道十七岁的张爱玲,最喜欢吃“叉烧炒饭”,最喜欢“英王爱德华八世”,最怕“死”,最怕“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最常用的口头禅:“我又忘啦!”最拿手的好戏是“绘画”。因此当我们后来再翻到《传奇》小说集,看到那些出自她亲手绘制的插图时,我们已不再感到讶异了,因为在十七岁时,早熟的天才,已露锋芒。

柯灵先生在《遥寄张爱玲》中提到:“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她机会。”是的,张爱玲确是只在那几年间闪了一下光,倏起倏灭。柯老谈到他初见张爱玲及与她交往经过,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相对于柯老的侃侃而谈,桑弧却以“因为几十年没通音信了,我很难发表意见,我不准备谈”轻轻带过。一九四六、四七年间,张爱玲与桑弧合作《不了情》、《太太万岁》两部影片,一编一导,合作愉快,如今却多所隐讳,个中的信息,终究令人难以索解。

在香港,宋淇(笔名林以亮)夫妇,与张爱玲的交往最深,那是一九五二年张爱玲由沪来港后,“晤谈之下一见如故,终于成为莫逆之交”,四十余年如一日。因此宋淇的《私语张爱玲》、《张爱玲语录》等文章,就真实地刻画出张爱玲的另一个面影,而能访问到宋淇夫妇,就成为我们每经香港时的最深期待。因为在这之前透过友人的相告,得知宋淇先生长期卧病,甚至得借助氧气罩维持生命,于是我们只有一次一次地等待奇迹出现,但最后还是落空了。在张爱玲辞世的一年后,宋淇先生也因慢性肺气肿病逝于香港,享年七十八岁。

而在一九九四年冬,我们在北京拟采访夏衍先生,请他谈谈一九五。年七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术家代表大会,张爱玲在他关照下应邀出席的景况。拍摄前一天,秘书告诉我们夏衍先生身体有点不适,要我们下次再拍;没想到两个月后夏衍先生就因病去世,当然也来不及告诉我们,当时他的爱才、惜才之情。

“快,快,迟了就来不及了,来不及!”这是张爱玲心中经常的催促声,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催促声!若时间能够暂时停止,让我们拍下夏衍、宋淇的旁述,那张爱玲的身影,无疑地将更加鲜活起来。

从《流言》、《传奇》、《对照记》等作品文本,再加上亲友的旁述、学者的评论,我们试图勾勒出一个张爱玲的身影,即使只像她在《流言》一书的自画像一般,或可稍解张迷“看张”的欲望!斯人已逝,传奇未完,曲终不见,只留下苍凉的手势!

一九九七年中秋前夕,为纪念张爱玲逝世两周年,写下上述的部分文字,原以为从此作别张爱玲;怎知再重读张爱玲的作品文本时,在文字与文字、行距与行距的“缝隙”间,发现许多先前所忽略的讯息,而这些讯息又构成解读张爱玲的“符码”,于是狠下心来撕碎了前人为张爱玲所绘的画像,再重新拼贴,发现了另一个张爱玲!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但在这“文”与“人”之间,仍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不论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文”,只能无限地走近;至于“人”之相知,难也。作家的自白、亲友的旁述、评论家的月旦,似乎只能得到一个侧影,而非全貌。

当然,就一个历史人物而言,一旦他进入传记领域,他的“真实”,永远不会是绝对的,这种“真实”,只能是传记作者在各自的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真实”。不同的作者,可以写出不同的传记,但它们都不可能是传主唯一的真实。因此从作品中去探求作家的内心,有时反而更可靠些,因为创作常常是作家内心隐情的抒发,那些在实际生活中遭受压抑的情节,那些被埋在心腑而无法实现的欲望,那些直面人生时软弱卑怯的刹那,常常会从他们的笔端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尤其是像张爱玲这种不断地改写自己作品的作家,在历次增删之中,又常常偷渡自己的灵魂,甚至可从此窥探出她感情的陈迹残影。惟有抓住作家的这种内心的隐秘之处,我们才能逼近他们的灵魂。  另外“还原传主的历史现场”亦是探求真相的不二法门。我们常发现诸多论者常“以今视昔”,因此尽管他们夸夸其谈,但总不得要领,更无法探骊得珠。逝者如斯,但每一过往的江水,都不同于以往,正如灿烂的阳光,每天都闪烁不同的光芒。

在岁月的淘洗中,往事已苍老,浮云也沧桑。简单的、无意识的、偶然为之的某一历史瞬间,也许被后人解说得无比复杂而意味深远;错综复杂、影响巨大的事件,却又可能被视为林问随意飘过的一阵清风。历史的解索本非易事,因此重回故纸堆中,翻寻悠悠的往事,回溯过往的恩怨情天,探本究源,才可以逼近他们的真实生命!一篇锦瑟解人难,重读张爱玲亦非易事,从史料或文本上重新地“发现”她,应该是一个窗口,藉由此你才能看到无边的风景!

书评(媒体评论)

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辉煌鼎盛的时期只有两年是命中注定,千载一时,“过了这村,没有那店”。——柯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