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治通鉴(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宋)司马光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放、范祖禹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约300万字,横跨16个朝代,涵盖1362年的历史。对于当代普通读者而言,阅读原著以及全译本都有相当大的难度。

  本书对《资治通鉴》进行了选译。省略了帝室仪礼、奏表文书、君臣琐事等等,留下了最能体现谋略智慧的部分。所选故事,也许并不离奇,但平实、细致,更具历史感。看似随意的断章中,潜藏着古今如一的世道人心。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放、范祖禹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300多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诸书凡三百二十二家。全书年经事纬,史实系统宗整,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无疑是二十四史中杰出的代表之一,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的必读经典。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解读历史得与失的史学巨著,纵论上下千年的治乱语兴衰,体悟封建王朝的更迭与轮替,品味风云人物的沉浮与成败。

目录

第一章 苏秦连横/001

第二章 张仪破坏六国联合/006

第三章 田单退燕的连环计/010

第四章 毛遂自荐/014

第五章 韩信崭露头角/018

第六章 攻打赵国的胜利/023

第七章 鲸布降汉/028

第八章 汉文帝登基/033

第九章 张释之轶事/037

第十章 景帝疏远梁孝王/040

第十一章 汉武帝打猎/044

第十二章 苏武牧羊/049

第十三章 东汉的反腐倡廉/052

第十四章 马援将军的生前身后事/056

第十五章 班超出使西域/062

第十六章 谦虚谨慎的马太后/067

第十七章 东汉名士郭泰/071

第十八章 宦官和外戚的争斗/075

第十九章 猖狂的宦官/081

第二十章 西晋灭亡/085

第二十一章 慕容巧用离间计/089

第二十二章 王敦之乱/093

第二十三章 苏峻之乱/099

第二十四章 内忧带来外患/105

第二十五章 厉王苻生的覆灭/110

第二十六章 桓温讨伐前燕/113

第二十七章 慕容垂含恨离国/117

第二十八章 前秦灭前燕/123

第二十九章 桓温废帝/128

第三十章 淝水之战/133

第三十一章 后燕的建立/137

第三十二章 都城保卫战/142

第三十三章 大逆不道的慕容会/147

第三十四章 围困孝武帝/152

第三十五章 桓玄的胜利/156

第三十六章 贺若弼屡建奇功/160

第三十七章 邢峦上书/167

第三十八章 北魏选官制改革/170

第三十九章 北周国主御驾亲征/173

第四十章 尔朱荣反胡太后/179

第四十一章 智斗元颢/184

第四十二章 兄弟二人打天下/187

第四十三章 孝庄帝诛杀尔朱荣/190

第四十四章 李世民初建霸业/196

第四十五章 侯景之乱/202

第四十六章 雄才伟略的杨玄感/210

第四十七章 文宣帝断送江山/216

第四十八章 小人篡位/221

第四十九章 混淆视听的高澄/226

第五十章 江都叛乱/229

第五十一章 李密和王世充/235

第五十二章 命丧熊耳山/242

第五十三章 李建成的如意算盘/247

第五十四章 秦王李世民/252

第五十五章 玄武门之变/256

第五十六章 长孙皇后/266

第五十七章 笑到最后的李治/271

第五十八章 武则天如愿以偿/275

第五十九章 猖狂的男宠/280

第六十章 女皇去世/286

第六十一章 李旦重登皇位/290

第六十二章 肃宗和李泌的夜谈/298

第六十三章 田布失魏博/304

第六十四章 甘露之变/308

第六十五章 边患/313

第六十六章 趁乱割剧的刘稹/317

第六十七章 皇帝的选择/321

第六十八章 杨弁造反/324

第六十九章 智斗/328

第七十章 张玄稔的计谋/333

第七十一章 平定南诏/337

第七十二章 黄巢打进京城/341

第七十三章 误事的田令孜/344

第七十四章 喜好神仙的高骈/347

第七十五章 奇谋/351

第七十六章 书生的对策/356

第七十七章 李克用勤王/359

第七十八章 废掉皇帝的宦官/362

第七十九章 朱全忠和李克用/366

第八十章 贤明的晋王/370

第八十一章 李从荣造反/375

第八十二章 潞王李从珂/379

第八十三章 皇帝逃亡/382

第八十四章 石敬瑭造反/386

第八十五章 周世宗大败北汉/389

后记/393

试读章节

第五章 韩信崭露头角

韩信是淮阴人。他出身在贫苦人家,没有被人称颂的德行,不能靠推选得到一官半职,经商做买卖也不会。早年,他身无长计,又不会谋生,常常吃别人家的闲饭,大多数人都厌恶他。

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老太太在水边漂洗丝绵,看他饿了,就去取来饭给他吃。韩信很感激她,对老太太说:“您的一饭之恩,我会铭记在心,将来一定予以厚报!”老太太有些生气,说:“你堂堂七尺男儿都养活不了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又不是要贪图你的回报!”当时,淮阴县有些以杀猪为生的屠户,其中有个青年很鄙视他,侮辱韩信道:“你只是看上去身形魁梧,平常又喜欢佩刀带剑,其实却是个像老鼠一样胆小的人。”接着还得寸进尺,当众羞辱他说:“如果你韩信真的有胆量,就拿刀来刺我:如果承认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了那青年一会儿,决定忍一时之辱,便俯下身子,匍匐在地,真的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市井之人都嘲笑他,认为他太过懦弱。

后来,项梁起义,渡过淮河北上。韩信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却一直没能有所作为。项梁失败后,韩信便归属项羽,担任郎中一职。韩信为了能得到重用,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弃之不用。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见在楚军中不能施展抱负,便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做个小官,主要负责接待宾客,还是默默无闻。后来韩信犯了死罪,有十三个人和他犯的是同一个案子,都已斩首,轮到韩信时,他抬头张望,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便大喊道:“汉王不是想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将有用的人杀了?”滕公觉得这个人语出惊人,又见他长得高大威猛,就把他放了,没有处斩,后来和他交谈,又非常喜欢他,很快就把韩信推荐给汉王。于是汉王让韩信担任治粟都尉的官职,但还是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

丞相萧何曾多次与韩信谈话,他觉得此人非同凡响。后来汉王大军到达南郑,将士们因长年征战在外,都唱起了思念家乡的歌谣,人心思归,中途有许多人逃跑。韩信想萧何等人肯定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看来汉王无意重用自己,留在这里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也逃跑了。萧何得知韩信也逃走了,等不及和汉王说一声,就亲自去追赶他了。别人不明就里,便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震怒,茫然若失,就好像没了左膀右臂一样。

没想到一两天后,刘邦又看见萧何前来拜见。他又生气又好笑,骂萧何道:“你怎么逃跑了呢?”萧何说:“我哪里敢逃跑哇,只是去追赶逃跑的人了。”汉王问道:“你去追谁了?’萧何道:“韩信。”汉王又骂道:“逃跑的将领们不计其数,你都不去追,偏要追韩信,想骗谁啊!”萧何说:“千军易得,良将难求。韩信就是那种天下无双的杰出人才。如果大王您只想在汉中称王,自然没有韩信的用武之地;但是如果您想一统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人能与您共图大业了。现在只看您如何抉择了!”汉王说:“老待在汉中呢,就会忧郁沉闷,不是长久之计,我也是想要继续向东发展的!”萧何道:“既然如此,如果您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为您效劳,如果不能委以重任,早晚他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让他担任将军一职吧。”萧何摇头道:“只是做将军,是留不住韩信的。”汉王道:“那让他担任大将军怎么样呢?”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便把韩信诏来,授给他官职。萧何建议道:“大王您傲慢无礼惯了,大将军是多么重要的官职,您却呼来喝去,像招呼小孩子一样,所以韩信才要离开啊。为了表示要诚心重用,授给他官职,应选在良辰吉日,然后进行斋戒,准备好拜将的坛台和广场,举行完备的授职仪式,这样才行啊。”汉王答应按萧何说的做。众将领听说,要准备举行大将军的授职仪式,非常高兴,都以为大将军会是自己。可等到举行仪式时,看到竟然是韩信,全都惊讶不已。

大将军的授职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对韩信道:“丞相多次向我称赞您的才能,对于现在的形势,不知您有何指教啊?”一番谦让之后,韩信乘势问汉王道:“如今要向东进发,去争夺天下,项羽才是您的对手,对吗?”汉王说:“没错。”韩信又道:“大王您自己看来,与项羽相比,在勇猛、强悍、仁爱、刚强等方面,谁更胜一筹呢?”沉默许久后,汉王说:“我比不上他。”

韩信连拜两拜,赞许遭:

我韩信也认为项羽在这些方面要比您强些。但是,我曾经在项羽手下任职,让我来给您分析一下他的为人吧:项羽勇猛有余,怒斥呼喝时,上千的人没人敢动一下,可是气量不足,有德才的将领并不能从他那得到重用。这只是空有匹夫之勇罢了。对待那些不相关的人,项羽会非常恭敬慈爱,说话也很温和,如果有人生病,他会留下眼泪,非常疼惜,把自己的东西分给病人吃;但当他的手下立了功,应该赏封爵位时,印都刻好了,他还捏在手里把玩,等棱角都磨去了,还舍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妇人之仁啊。项羽以武力称霸天下,诸侯已经臣服,他却建都彭城而不是占据关中;他背信弃义,不顾与义帝怀王的约定,分封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将领为王,对此诸侯已经非常不满:他还让诸侯国的将相为王,而驱逐原来的诸侯国国王,又把义帝驱逐到江南:他的军队每到一处,就烧杀抢掠,没有地方不遭残害毁灭;老百姓都不是真心归顺他,只不过是屈服于他的淫威罢了。这样看来,他虽然名义上还是霸主,实际上却已经外强中干,失尽人心,所以他是很容易由强转弱的。现在如果大王您能反其道而行之,知人善任,将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都收为己用,那不就所向无敌了!有功之臣得到城邑的封赏,谁不心悦诚服呢!用正义的军事去讨伐无道,顺从思念家乡的东归将士们,那我们岂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吗?况且现在占据秦地的三个人都是秦朝过去的将领,数年来,他们一直带领秦朝的子弟作战,被杀和逃亡的不计其数;后来他们又欺瞒自己的部下,向诸侯军投降,结果他们抵达新安时,项羽诈骗了他们而且活埋了二十多万秦军降兵,只有章邯、司马欣、董翳幸免于难。秦地的父老兄弟们对这三个人恨得咬牙切齿。现今项羽刚愎自用,不考虑现实情况,将此三人强行分封到秦地为王,秦地的百姓哪有拥护他们的。大王您当初进入武关时,对百姓秋毫无犯,还废除了秦朝的苛政,与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都希望您能在关中称王。况且按照原来的约定,大王您在关中称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关中的百姓也都知道这一点。您本应在关中称王却去了汉中,秦地的百姓对此没有不怨恨的。日夜盼望您能回去。现在大王您要向东进发,只要发布一道征讨的文书,三秦之地就可以平定了。

这番话正合刘邦心意,他大喜过望,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刘邦喜得良将,马上就行动起来,按照韩信的计策,给众将领分派任务。他让萧何留下收取巴、蜀两郡的租税,以便为军队提供粮草。

八月,汉王从故道出来,领兵攻打雍王章邯。在陈仓两军交战,章邯支持不住,兵败逃跑,后来停下来,两军再度交战,章邯还是败下阵来,逃往废丘。汉王平定了雍地,随即东进咸阳。在废丘,雍王章邯被刘邦率军包围住了,刘邦便派遣将领们去攻夺其他各地。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相继投降,他们的地盘被刘邦设置为渭南、河上、上郡。前方战况良好,刘邦便派将军薛欧、王吸领兵从武关出发,去和王陵的军队会合,迎接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吕雉就是后来的吕后了。项羽听说刘邦东进,急忙出兵阻拦,两军在阳夏相持,于是,汉军无法继续前进。

沛人王陵,早先住在南阳时,曾聚集了几千党徒,到这时,他也带领部队归属了汉王。项羽想招降王陵,便抓了王陵的母亲,等王陵派出的使者来到项羽的军营后,就让王陵的母亲向东而坐。王陵母亲为使者送行时,老泪纵横,私下里说:“希望您把我的意思转达给王陵,告诉他:汉王为人宽厚大度,要好好事奉他,他才是能取得天下的人。我已是行将就木之人,不要因为顾虑我而产生异心,对使者您我愿以死相送!”说完就拔剑自刎了。项羽非常生气,连死人都不放过,残忍地将王陵的母亲煮了。

P18-22

后记

在中国传统史学著作中,如果想挑选出最出类拔萃的两部著作,无疑是《史记》和《资治通鉴》。两者风格迥异,各具特色,高下难分。相较之下,《史记》的艺术色彩浓烈,更富于传奇色彩;《资治通鉴》则更具纪实性,语言朴实沉着,不发挥,不渲染,更坚实厚重。《史记》可以当小说读,而《资治通鉴》是扎扎实实的历史。

从作者的角度来比较,可以说,司马迁与李白类似,浪漫而充满激情,其文字瑰丽而令人遐想;司马光与杜甫类似,文字扎实而老练,所记史实准确而细密,读者所能感受到的,多是具体的人际纷争、权谋机诈,令人不得不感叹现实的沉重。

《资治通鉴》的特色,与司马光的经历有关。司马光治政,特点是务实、稳健,这已经成为史学界的共识。写作这本书时,司马光已经年近五十,沉浮官场三十年。现实中的成败得失,让他写出来的东西极具政治智慧。他并不重视情节的离奇,而是希望把现实中的谋略显现出来,即所谓“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正因为这种实用的功能,《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清代学者王鸣盛赞誉道:“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毛泽东曾通读此书十七次。而金庸则认为此书道出了中国人的处世规律:“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资治通鉴》全书约300万字,横跨16个朝代,涵盖1362年的历史。对于当代普通读者而言,阅读原著以及全译本都有相当大的难度。

所以我们对《资治通鉴》进行了选译。省略了帝室仪礼、奏表文书、君臣琐事等等,留下了最能体现谋略智慧的部分。所选故事,也许并不离奇,但平实、细致,更具历史感。看似随意的断章中,潜藏着古今如一的世道人心。

译文忠实于原文,务求清晰简洁,可以让读者轻松愉快地进入历史的天空。

书评(媒体评论)

《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此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

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若能读此书,将来出而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坠。

——曾国藩

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

——朱元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