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岌岌可危的企业或者机构,在一个水平高超的管理者的带领下力揽狂澜地转危为安,走向巅峰;一个实力很强的团队,在一个管理水平欠缺的领导者的指挥下一败涂地,走向没落。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仅仅处在管理的位置上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高超的管理经验,才能使一个公司永续基业。
张笑恒编著的《清华管理课》结构清晰,语言简洁。结合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案例,汇聚了当今世界顶尖的管理大师及著名企业家的思想精华,内容涵盖了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既有理论和技巧,又有经典案例,尤其注重可操作性,是一本实用的管理者参考用书。
一部百年清华大学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华民族奋斗史。清华大学自诞生以来,就担负着民族的崛起与兴旺的重大责任和使命,百年来,它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治国英才、学术大师、商界领袖。在张笑恒编著的《清华管理课》这本书中,我们研究了很多在清华大学毕业的商界管理精英的成功模式,寄望以真实的案例和具体的分析来启发管理者,给管理者以管理企业、选拔人才、度过危机、实现创新的启发,实现每个管理者心中的梦想。
5.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金岳霖曾讲过:“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几乎每个管理者在用人时,都偏好于最优秀的人,但事实证明最优秀的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宁要最合适的,不要最优秀的。
“最优秀的”,顾名思义就是最优、最好的,优秀的人并不是不可用,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并不是所有高级人才都是“千里马”。有些人本领高却没有实干精神,才能大却没有忠义之心,这种人极难驾驭,感情约束对其基本无效,除非你能满足他的野心,否则他决不会对背叛抱有任何愧疚之感。而且,一些优秀的人常常自诩能力非凡,所以要求的报酬自然也是非同小可。也就是说,买一匹千里马,要用十匹马的价钱。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也不能不考虑成本概念。
如果工作本身价值有限,不需要聘用高学历的人,而企业却偏偏聘用高学历的人才;或虽聘用了高学历的人,却没有为企业创造出相应的高价值,那企业管理就会进入边际效应递减的怪圈:用人成本不断增加,而员工创利水平却在不断下滑。
与其追求高风险、追求最好的,不如选择最合适的。这就像乘坐马车一样,与其追求速度被一匹千里马掀翻车子,不如追求稳妥让一匹普通马拉着车子平平安安将你送到目的地。
被日本人尊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就此提出了“70分人才观”。
松下幸之助在用人的时候不去争抢100分的顶尖人才,而偏好70分的中上人才。特别是松下电器在创业之初,公司的名气还不大,招募到的员工多半是三井、住友、三菱等大企业所不要的人。但是松下幸之助却能率领着这些被视为次级人才的员工,一手打造出松下电器蓬勃成长的企业版图,也证明了松下幸之助独特的用人哲学的确有道理。
在松下幸之助眼中,100分的顶尖人才虽然才高八斗,但做事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们的自负感很强,如获晋升,他们通常觉得那是应得的;一旦工作不顺利,往往喜欢抱怨公司、抱怨别人。这种人尽管有一流的才能,但却不能为公司带来多大的贡献,甚至还可能对公司的凝聚力造成负面影响。
比起100分的人才,70分的人才一般较缺少傲气,他们多数对于待遇、环境容易满足,内心很看重企业交付的信任和委托,常常有一股要与顶级人才比试身手、较量高低的念头。所以,他们特别富有竞争激情,乐于团结合作。如果使用得法,用到好处,这些70分的人才同样会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使企业如虎生翼、活力不竭。
与松下幸之助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台湾塑胶集团掌门人王永庆。但是王永庆并不是一开始就偏好于中等人才,相反,早年的时候,他对人才要求极高,务求优秀。那时台湾人才资源匮乏,虽然费心搜寻,优秀人才也只是偶有所得。后来,他诚心聘请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谁知这些人“水土不服”,工作既不安心,业绩也不如普通人。
后来,经过多年摸索,王永庆终于总结出两条经验:其一,人才要靠自己培养;其二,用中等人才。
所谓用中等人才,就是说,某个领域的某一职位,王永庆并不刻意选择顶尖人才,而是选取中等人才。为什么要用中等人才呢?王永庆认为,顶尖人才可遇不可求,绝不是经营者强烈的爱才、求才愿望可以促成的,既然如此,中等人才无疑是最合适的。
与顶尖人才不同,中等人才要好找得多。而且他们经过培养训练,对工作也能很快胜任,因此大可不必去争抢那些“一流”人物。
此外,中等人才比顶尖人才容易培训。那些聪明自负的人,一旦工作不顺心,就抱怨自己的公司,抱怨自己的职位。带着这种心态做事的人,责任心和工作热情都不足。尽管他才能一流,若不发挥出来,还不如一般人才。
相反,中等人才没有骄傲的资本,谦逊好学,勤恳务实,他们很重视公司给予的职位,为工作竭心尽力,这样反而可能取得比顶尖人才更好的业绩,对公司的作用更大。
其实,人才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合适的就是最好的。顶尖人才的优点很多,但是如果一个企业都是顶尖人才,那么,他们并不一定能通力合作。所以,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要选最合适的人才,而不是最拔尖的人才。
P11-13
一部百年清华大学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华民族奋斗史。清华大学自诞生以来,就担负着民族的崛起与兴旺的重大责任和使命,百年来,它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治国英才,学术大师、商界领袖……为新中国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只要去过清华园的人,都会被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蕴含的精神所打动。行走在清华园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神韵;站立在大礼堂前,我们看到的是刻在日晷上的“行胜于言”;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使命——“跻身世界一流经管学院之列,造就未来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商界领袖,贡献学术新知,以推动民族经济的伟大复兴”。在这里,“行”与“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将清华的精神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
有人说管理是一门功课,有人说管理是一场战斗,其实,管理只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它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快、更好地推动目标完成。在管理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挫折,遇到许多不解和误解,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并且相信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做到更好,这才是每个人所要保持的初衷。
本书秉承着学以致用的观念,把清华大学这座殿堂里可以对管理有所帮助的思想和故事转述出来,希望能够给每一位精读此书的读者带来一些感悟。所谓“一通百通”,领悟一些管理上的精髓,同样有益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矣。”圣人之道是忠恕,那么管理之道便是经营。本书通过愿景管理、人际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团队管理、营销管理、创新管理、变革管理、压力管理、授权管理、决策管理、自我管理这些角度来展开解读管理的经营方式。这囊括了管理的每一项步骤,每一次转向,每一点波动。更重要的是,结合了百年历史清华气息,管理将会更加醇厚,如陈年老酒,让你不再厌烦管理,而是爱上它,驾驭它。 本书会教你如何做一个平和的管理者,做一个睿智的管理者,做一个“吾日三省吾身”的管理者,做一个求存图变的管理者。让你见识和认识到管理的美与大气,见识到管理的乐与坚持。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在此间,你可以试着拥有管理的高明与高效。
宋人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以何“治”管理?与其沉沦,与其丧气,与其不知所往,不如来此间,阅此书,读到一些不同,和大师畅谈古今,和明星企业家论证水平,向国际公司求证经验,你可以做的很多,可以得到的更多。
管理者不是魔术师,所以不能凭空创造奇迹。想要创造奇迹必须且只可能凭借知识、经验、教训、自我升华等全方位的管理水平。这就是本书的宗旨:立足于一隅之“学城”,着眼于一界之“浮华”,叹服于一众之伟大,成就于一跃之凌云,得证于一苇之妙绝。世事有行藏,管理无界涯。相信自己,相信本书,相信你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