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独得六项世界第一的科学家:苏颂的故事》为其中一册,由管成学编著。
苏颂(1020年-1101年),宋代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字子容,汉族,福建泉州南安人。出身于厦门同安芦山堂(同安城关)一书香门第,其祖先在唐末随王潮入闽,世代为闽南望族,其父苏绅中过进士。 苏颂幼承家教,勤于攻读,深通经史百家,学识渊博,举凡图纬、阴阳、五行、星历、山经、本草无不钻研。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苏颂作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独得六项世界第一的科学家:苏颂的故事》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中一册,由管成学编著。
《独得六项世界第一的科学家:苏颂的故事》介绍了苏颂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他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出生于名门望族
苏颂,字子容,出生在福建省南部同安县的世代官宦之家。
苏颂入闽的始祖叫苏益。苏益是隋代太子少保,邳国公苏威的八世孙。苏威曾任江南巡抚、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宰相)等高官,后贬为光州刺史,居河南固始县。黄巢起义时,由河南固始,入镇福建,始有福建之苏姓。
苏益,生于公元875年(唐乾符二年),少年时读书习武,因父功而得官,20岁即任山西显州刺史。黄巢起义后。封威武军先锋将,都统军使,与威武军节度使王潮一起,开赴福建。
唐代灭亡。五代之乱起,苏益与其子苏光诲避居同安县永丰乡葫芦山下。1988年重修的苏颂故居——芦山堂,就是苏益三子苏光诲所建。虽几经兵火,多次重修,但其基本建筑,始终未改。
苏颂入闽的第二代先祖,有光谊、光谓、光诲三人。光诲是苏颂的高祖,曾任泉州都统、漳州刺史、左卫将军等职。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因屯田功,追赠上将军、武陵候。娶林氏,生佑图。即苏颂之曾祖。
苏佑图。曾任漳州司马祭酒(教官),后因功升御史大夫。死后赐司空,代国公。娶张氏,生三子:仲昌、仲华、仲周。苏颂对曾祖有很深的印象,他曾将曾祖烧毁起义军名册,救活千人一事,讲给长孙苏象先听,象先写入了《魏公谭训》一书。
苏仲昌是苏颂之祖父,对苏颂亲行教诲,影响甚大。苏仲昌被举贤良,中进士:历任阁门氏候、左屯卫将军、提点荆湖南北两路刑狱,后任宜州、邵州、复州知州。又追赐太子少师、太师、福国公。
苏颂在家训专书《魏公谭训》中说:“已过古稀之年,仍梦祖父教诲之严,常惊呼而醒。敬仰思慕祖父之父。虽终老梦寐未曾忘也。”苏颂的广博学识。与祖父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苏仲昌娶刘氏、翁氏,生七子:弦、绅、维、经、绎、细、艇。苏绅是苏颂之生父。
苏绅,生于公元999年(咸平二年),卒于1046年(庆历六年)。1036年(天禧三年)中进士。历任宜州推官、大理寺丞、太常博士等职。1039年(宝元三年)任史馆修撰、擢知制诏(起草诏令、赦书)。1040年(康定元年)充辽太后生辰使:1041年(庆历元年)入为翰林学士。改龙图阁学士,知扬州:1046年(庆历六年)由吏部郎中升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知河阳。感疾而死,卒于河阳。年仅48岁。追赐少师,封魏国公。娶陈氏。生子:衮、颂、税、兖。
苏颂的母亲,是杭州知州陈从易的长女。他的外公是北宋名臣,曾任荆湖南路转运使、知制诰、知广州等职。著有《泉山集》、《中书制稿》、《西清奏议》等书。由于母亲生于官宦诗礼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对苏颂的成才,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苏颂能成为渊博的学者,伟大的科学家,与青少年时代父母的精心培养是有直接关系的。
苏颂曾在“感事述怀诗”中。回忆父亲教他读书的故事:
我昔就学初,髫童齿未龀。
严亲念痴狂,小艺诱愚硕。
始时授章句,次第教篇韵。
蒙泉起层澜,覆篑朝九仞……
其意是说我往昔读书的初期,留着乳发,牙未换齐。严格的父亲爱我学习劲头之憨傻,用简单的知识教诱我愚钝的心灵。开始教我诵读章句。后来给我讲授篇章与音韵。像蒙蒙的泉水涌起求知的波澜,期望用筐筐的覆土,堆起九仞的高山……
苏颂为这首诗写的注文是“我生五岁,艺公口授《孝经》,古今诗赋皆成诵。又令从诸父(各位叔父)教学,不数年而颂《五经》,习《尔雅》,知声律。”可见,苏颂幼年就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
苏绅十分懂得。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道理。他每到一地任官,都为苏颂请最好的教师,让各位叔父、名人子弟与苏颂共同读书。以便互相切磋,砥砺前进。苏颂在“感事述怀诗”中写道:
十三从师友,群彦得亲近。
箕裘裘素风,兰芷渐腴润。
其意是说从13岁开始有师友伴读。俊杰之材得以亲近切磋,继承了先辈儒雅的风范,成长得如兰芷般油嫩丰茂。
苏颂的自注说:“先公宰无锡日,即县厅西圃,开学舍,延诸生,郡进士华直温、新安闽从艺辈数人同结课。予十三岁,与叔父宣甫(苏缄)、山甫同砚席,预课试。后两年,先公通判洪叫,又延乡先生万君特讲书。予与诸父及临川蔡元道,元翰昆弟,皆同厅学。”苏颂的两位叔父与华直温、蔡氏兄弟,后来在吏治和文学方面。各有所成,都是英杰之士。
苏绅虽然对苏颂施教严谨,但并不死守封建规法。当苏颂反对他的主张时,他能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改变自己的决定,鼓励苏颂坚持正确的做法。
宋代乾元节,父亲苏绅任知制诰,可以荫一子为官,想让苏颂任官。苏颂不仅自己不肯,还劝弟弟们也励志科举,凭自己的才能考取,而不靠父辈的门荫为官。最初,气得苏绅大骂苏颂:轻视朝命,教唆二弟,不忠不孝。冷静之后,又认为苏颂的决定,是勇于进取的有为之举,给以鼓励。
P15-19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