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份记录、一个镜像、一部心灵史,写下了过去25年来中国商业社会发生的最重要的人和事。在这本为《中国企业家》创立25周年而做的书里,你会看到一本杂志与一个阶层的互动成长过程,你会了解《中国企业家》为何能成为中国的《财富》。众多知名企业家和意见领袖亲自执笔,使本书内容精彩纷呈。
本书实际上是一群以“让中国商业更受尊敬”为使命的记录者和参与者的文章合集,有众多著名企业家如郭广昌、马蔚华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财富的灵魂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鸱夷子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它是一份记录、一个镜像、一部心灵史,写下了过去25年来中国商业社会发生的最重要的人和事。在这本为《中国企业家》创立25周年而做的书里,你会看到一本杂志与一个阶层的互动成长过程,你会了解《中国企业家》为何能成为中国的《财富》。众多知名企业家和意见领袖亲自执笔,使本书内容精彩纷呈。 本书实际上是一群以“让中国商业更受尊敬”为使命的记录者和参与者的文章合集,有众多著名企业家如郭广昌、马蔚华等。 内容推荐 它是关于“人”和“事”的书,每个人和每个事件都跟过去25年来中国商业社会出现的最重要的人和事关联,是一本杂志和一个阶层1/4世纪的商业断代史。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尝试30多年来创造的国民财富的记录者和旁观者,本书是《中国企业家》杂志(1985-2010)成立25年的一次全面、权威、多方位视角的梳理。 它是国富创造历程的记录,是中国商业发蒙、成长和企业家群体逐渐走向主流地位的镜像,是一群国富旁观者的心灵史。 目录 贺词 序言 序1 一本值得收藏的杂志 序2 财富之上 序3 让世界因为有企业家而不同 序4 行在路上 序5 《中国企业家》存在的理由? 第一部分 财富的伦理 吴晓波:中国的工商伦理与企业家精神 田溯宁:不要放弃这代人的勇气和梦想 黄怒波:瞧,那些人! 第二部分 财富的灵魂——那些影响企业家命运的理念 发人深省的“王石悖论” 我看中国企业家的集体人格 让一部分人先高贵起来 送你21颗“蓝宝石” 人生经典四问 先问是非,再论成败 柳传志的两座丰碑 追求成功三要诀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关于秋天的约定 四十之悟 推动两大逻辑对接 失败者的荣誉 富人为什么而存在? 道成肉身之道 企业家的政治预期 张瑞敏比我们傻吗? 企业家的话语权 变革时代的小小“圣经” 一本杂志与一个阶层 避免两种死法 做健康的成功者 拥抱智慧时代 创业家一劫 世纪末的留言板 企业家面对的两种伤害 “驴子”与“孩子” 谁心疼柳传志? 21世纪的门槛 告别“无知之勇” 重新洗牌 做顽强的骆驼 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事业 研究失败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善于做理想主义者 第三部分 财富的背面——“中企人”的故事 袁宝华:“中国企业家”是这样产生的 刘东华:漫漫取经路 黄丽陆:10年的记忆碎片 徐金川:从相望到相濡 牛文文:首徒10年 房毅:知识分子俱乐部的10年记忆 方向明:“研究失败”的岁月 陈婷:怀念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宋铁军:5天的“财富” 申音:毕业于“中企” 李岷:Since 1999 杜亮:种桃子的人 边杰:生活比杂志更残酷 刘建强:他妈的,20年这么快就过去了 丁伟:企业史就是文学史 张刚:归去来兮 施星辉:商业排行榜之 何伊凡:嗨,停一停,告诉我你的故事 雷晓宇:雷人雷事 蔡钰:“中企哥”不是一个传说 康庄:单纯是一种力量 金错刀:脱掉鞋子,迈过“三重门”? 宋一平:我的“新媒体”事件 吴琼:新媒体下的蛋 杨伟智:做一个讲故事的人 赵连京:我把青春献给你 黄炎:理事会往事12年 邓亚平:活着就是折腾 刘杨:“美羊羊”的青春 第四部分 未被出版的历史 向左走,向右走? 他们为什么只对我们开口? 那些看着长大的“鲨鱼苗” 红包是“天条”,不能碰 “封面魔咒”真的存在吗? 第五部分 财富的传承——阅读者的故事 郭裕怀:理想主义者的快乐 金凡:那本杂志疯了 祁建:20多年的生活伴侣 蔡玎:信奉ICEO 盛洁:商业文明传播者 后记 下一个25年 试读章节 谁心疼柳传志? 《中国企业家》2000年2月第2期 人们一度把柳传志和倪光南之间的矛盾,归结为企业家与科学家之间的矛盾,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解,因为你很难找到比柳传志更尊重和推崇科学家的企业家。可以说,柳传志之所以给自己种下“祸根”,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违反企业规律,在联想集团人为地塑造了一个“绝对正确”的科学家象征性人物。而当这个远非“绝对正确”的人物一旦不愿停留在象征性意义上时,无穷无尽的麻烦就来了。 在柳倪之争的刀光剑影中,我们定睛看一看,会注意到刀光与剑影都是从一个方向发出的,都是对着柳传志的。而柳传志本身,则像是一个怀抱爱子的母亲,只有左躲右闪的份儿,实在躲不过去便背过身挨上几刀,但绝不敢让孩子稍有闪失。 这个“孩子”当然是联想。中国改革开放20年,千锤百炼中凝结而成的像联想这样的企业奇葩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谁都知道联想对于国家、对于社会,更不用说对于联想的股民和联想人自己的价值。同样,谁都知道柳传志对于联想的价值。既然都知道,那么,在柳传志为了联想不受伤害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时候,大家在干什么?社会在干什么?柳传志心疼并不真正属于他的联想,谁在心疼柳传志? 在众多有成就的企业家中,柳传志的性格属于非常罕见的“完美型”。作为行业领袖一般都是打杀出来的,联想却几乎从未树敌;作为商界巨人一般都是不拘小节的,柳传志却时时小心、处处谨细。不管是人品还是能力,无论是远观还是近察,很少有人能够对柳传志说三道四、飞短流长的。大概也正因为柳传志相对“完美”、谦和的性格和做事情的滴水不漏,在没完没了的告状与调查中他才得以幸免于难,联想集团才得以幸免于难。问题在于,更多贡献卓著的企业家远没有柳传志那样的隐忍和圆融,论能力和贡献,他们中或许也有人能称得上大大小小的“柳传志”,若论性格和行为方式,其中可能就不乏李逵、张飞了。柳传志性格的“柳传志”们尚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李逵、张飞性格的“柳传志”们又该由谁来保护?须知,这两种“柳传志”都是企业和国家的珍宝啊! 由此观之,虽然联想的柳传志没有被告倒,但不排除其他企业已有一些“柳传志”中箭落马;联想的柳传志,心中有痛还有机会说出来,中箭落马的那些“柳传志”,心中再痛也难有机会述说了,这是多么大的悲剧。因此,我们应该想明白,不心疼“柳传志”们,就是不心疼每天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优秀企业,就是不心疼国家和我们自己。如果最该被心疼的人都没有人去心疼了,恐怕我们的某些规矩和习惯就真的该赶快改一改了。 21世纪的门槛 《中国企业家》2000年1月第1期 不要以为,翻开了21世纪元年元旦的日历,我们就轻松潇洒地进人了21世纪。不是的,21世纪的门槛很高,许多20世纪的人和企业是迈不过去的,至少是不能轻而易举地迈过去的。而迈不过去的人群中,也许就有你、我、他。 21世纪的门槛高在什么地方?首先,从大的方面说,它是人类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分水岭,或者换一种说法,是人类资本文明与知本(知识资本)文明的分水岭,而这两种文明产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差异之大甚至可以用“世纪鸿沟”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述;其次,具体一点说,21世纪的门槛又是人类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分水岭,而传统媒体的传播是有疆域、有国界、可操纵的,网络媒体的传播则是无疆域、无国界、难操纵的,当传统媒体的受众还在饱尝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痛苦时,全球的网民们已在分享信息平等带来的快乐和各种果实了。再延伸一下说,网络浪潮将在全球范围内带来的信息平等,必然推动以信息垄断作为统治基础的国家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迫使统治集团极大地提高决策水平和政府机构的运转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跨过21世纪的门槛不但是对某些人、某些企业的考验,同时也是对某些国家的考验。 当然,21世纪的门槛之高,可能远不只以上原因所造成,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门槛要过。但正如西方一位网络大师所言:谁不上网,谁就将被留在20世纪。上网与否,的确容易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能跟上时代步伐、是否能进入21世纪的直观标志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能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愚公式的固执,一种是智叟式的精明。固执如愚公者往往是排斥一切新事物、新思路、新方法,现代手段不用,全球视野没有,一条道走到黑,到头来山未挖平,人已吐血:精明如智叟者则苦活不干,累活不沾,每思一夜暴富,常盼金砖砸头,最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算计一生,一事无成。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执著如愚公做事能脚踏实地,机敏若智叟信息能四通八达,两种品质,集于一身。如此21世纪的门槛何愁不能轻轻越过? 就拿1985年创刊的《中国企业家》杂志来说,1996年年底开始第二次创业以来,我们已经像愚公那样自甘寂寞、无怨无悔地苦干了3年。原以为作为一批孤独的奋斗者,我们的良苦用心很可能被忽略,被社会上各种嘈杂的声音淹没掉。但我们错了,在度过最艰苦的1997年之后,自1998年以来,我们迅速被各界读者“发现”,“愚公们”给我们鼓励,“智叟们”为我们叫好,正是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愚公”与“智叟”身上各自的宝贵之处。“愚公”相信我们持之以恒必成气候;“智叟”则提醒我们抓住时机,把杂志的平面媒体优势转化为网上媒体的优势,千万不要错过网络快车。我们实在为拥有一大批“愚公”和“智叟”做朋友而感到自豪。 世纪之交,人心易躁。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我们热诚期盼中国的“愚公”和“智叟”们互为老师,取长补短,共同走向新世纪。 P79-81 序言 《中国企业家》存在的理由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刘东华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刊已经25周年,二次创业迄今也已15个年头。 一次小范围的工作午餐,一位同事提出了一个近乎残忍的问题:如果没有这本杂志,这25年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企业界、传媒界会有什么不一样吗?换句话说就是,这25年,包括二次创业的这15年我们活得有多大价值? 只为自己活着的媒体,不活也罢,今天社会上的很多混乱就是那些只为自己而活的媒体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家》活得值不值,不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应该由我们为之服务的那些人、由中国经济舞台上那些曾经扮演或正在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们说了算。由此我就想到,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王石、马云们会怎样说?吴敬琏、茅于轼、林毅夫、张维迎、周其仁们会怎样说?乃至于褚时健、牟其中、仰融、唐万新、黄光裕们会怎样说?他们对于这本杂志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不是比我们更有发言权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几年前一位企业家(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曾经郑重其事跟我说过的一段话:“你千万不要小看你们这本杂志,包括你们的年会、论坛带给企业界的价值。也许你们自己活得并不容易,但很多企业却因你们的存在活得轻松了很多;作为一家传媒企业,你们也许没有太大的经营规模,但我们这些企业挣的钱、创造的财富里面都包含着你们的一份功劳。”这话显然有过誉之嫌,但确实道出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杂志社内部,我经常会跟我的同事们讲我的“三个历史”理论,即每个人在书写自己的历史的同时,只要你足够认真、足够出色,你就一定在同时书写着你所在单位、所在平台的历史;如果你所在的平台扮演的角色足够重要、承担的使命足够光荣,你通过撑起自己所在平台的那片天空,一定在同时书写着这个时代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我们优秀的团队想要同时创造“三个历史”的巨大动力,推动着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把一个个光荣与梦想变成现实。 对于《中国企业家》存在的价值,一位专门研究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朋友还曾作出过这样的评价:中国30年改革开放令世界瞩目的主要是经济成就;经济成就主要是因为一大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崛起;如果战争年代的英雄主要体现为将军元帅的话,市场经济时代的英雄则应主要体现为企业家;当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涌现出那么多企业界的时代英雄时,我们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里面却仍然充斥着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各种误解和偏见,从中竟然找不到一部客观反映杰出企业家真实状态的优秀作品,这能算得上正常吗?在如此不正常的情况下,有你们这样一本以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己任,竭力避免让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被误解、误读、误伤的杂志存在,你知道有多么难能可贵吗? 不管对这位朋友“知音”般的评价有多么感动,说心里话,我们仍然不能让自己仅仅满足于这样的生存理由。如果说《中国企业家》已经为一个伟大的理由生存了25年的话,下一个25年一定应该有新的更好的理由,而绝不应该因为改革的徘徊为一个老去的理由而老去。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企业家》的存在创造新的、更好的理由。 后记 下一个25年 《中国企业家》总编辑 黄丽陆 再过25年,2035年。《中国企业家》50岁,我70了。东华、金川和我肯定退下来了,李岷、伟智应该处于退休的边缘。现在“70后”、“80后”的一线同事们也大多身居幕后,活跃在《中国企业家》一线岗位的将是“90后”和21世纪的“00后”“10后”三个代际。 不过按我现在的身体状况以及中国人不断增长的长寿趋势,想必还不算太老。如果为应对白发浪潮替下一代担点事,没准还在替《中国企业家》做点事,比如在修订《中国企业家大事记》之类;如果那时已是《中国企业家》上市公司的小股东可能幸福指数更高些。 25年后的《中国企业家》什么样,其实很难预测。 首先得看中国的社会什么样。按我的一相情愿:中国已是全球公认的领导者,初步建成公民社会,商业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之一,“富三代”成为商界主力“富四代”崛起,中国创造大行其道,互联网无处不在,媒体形态多样且细分加剧。 还是先看看《中国企业家》的基本面。 25年后的《中国企业家》与今日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气质变了。今天的《中国企业家》还是比较纠结。我们坚持企业家立场、企业家价值观,但普罗大众不很买账,因为这个时代割裂得厉害。25年后裂痕应该得到修复,这个社会最具财富和创造力的人群是第三、第四代企业家,他们的视野宽了,气质改了,毛病少了,而社会大众也有两代的进化机会,对立已缺乏社会基础,《中国企业家》也不必像今天这么较劲了。另一方面,因制度约束导致动作变形的现状也会大为改观。《中国企业家》全面市场化了、媒体管制环境大为改观,公众对商业媒体的态度也由怀疑转向尊重。商业媒体需要做的就是客观报道和深度分析。这两点改变会让《中国企业家》更加自信和从容,其领导者的风范将更加彰显。 结构变了。25年后《中国企业家》的主要媒体形态将是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媒体,而纸媒必将成为一种奢侈品,只为特定的机构和人群制作。但《中国企业家》的体量将变得很大,在集团概念下将会有传媒产业和基于高端人群的服务产业两个系列。媒体部分将是一个“群”的概念。由于社会的网络化,服务业的内容可能五花八门,除现有的会议论坛外,基于数据的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及高端理财的金融服务,旅行、健康、教育、阅读、继承等个人服务,猎头、专卖等机构服务都有可能触及。这些业务将与众多专业机构合作,《中国企业家》只做产业链中最有资格做的环节。中企传媒与服务集团里应该会有两家以上的上市公司。 能力变了。今天的《中国企业家》专业主义比较缺乏,员工的素质还不齐整,不少岗位的能力也不尽如人意。50岁的《中国企业家》虽然年纪大了,应该更强壮,专业人士将大行其道。从目前的要求看,财经新闻原创高手、互联网人才、服务业人才、外语人才、复合型人才将持续得到补充。特别是基于网络媒体建设的技术人才更是重中之重,技术语言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家》未来重要的工作语言。而管理将变得相对简单,KPI肯定会取消,合作式工作、自我管理将成为主流。 其实一定有难以改变和不能改变的方面,目前《中国企业家》基因的核心有价值观、使命感、创新、韧性等要素,可能变化最大的是价值观。因为中国社会的转型随着“80后”、“90后”、“00后”乃至“10后”的出山而呈现加速度,社会价值观走对了,《中国企业家》几十年的追求也就实现了,自可卸下重任轻装前行。使命感的内涵会改变,那时的使命感可能更以“普世价值”为依据去行媒体之职责。而创新、韧性这类基于竞争和发展所必需的特质,非但不会改变还将更加强化。 看上去《中国企业家》的前景一片光明,其实不尽然。重在接下来的5~10年,这个时间段里《中国企业家》搞掂了制度、看清了战略、储备了人才,那未来才是自己的;反之必然走向深渊乃至万劫不复。 为《中国企业家》祈祷! 2010年8月17日晚构思于贵阳喀斯特酒店 书评(媒体评论) 提高企业家的利益自觉性和公民意识,企业家群体才能和广大民众在一起,克服横在面前的障碍和阻力,实现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中国的目标。祝愿《中国企业家》在这新的“世纪之战”中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再立新功! ——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 好的媒体就像一扇窗口,让我们的视野大大拓展。像《中国企业家》,既登高望远,又求真实务,不断根据国内外的情况分析形势,总结优秀企业的经验,让我们看到方向,学有榜样。 ——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 柳传志 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企业家的事业,也造就了《中国企业家》杂志。在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中,《中国企业家》杂志25年如一日坚守本土商业全球价值,成为企业家群落的信息平台和心灵港湾。她让中国商业赢得全球尊敬,她自身也赢得了中国企业家的尊敬。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 25年来,《中国企业家》已赢得了中国企业界的主流话语权,对于企业家这一阶层的“生意与生活”有着过人的见解,它不但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提出问题,并且还能尝试着提供解决之道——不少都是切实可行的。我作为实践者,常能从中吸取营养,得到启发。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鲁冠球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在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家阶层不断崛起的历史洪流中,我相信和期待《中国企业家》杂志更有作为。 ——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身为企业家的一分子,我希望《中国企业家》和中国的企业家们,坚持梦想不放弃,发挥企业家的精神、梦想和价值观,勇于担当,更加开放、具有眼光。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久。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马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