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华、高学德编著的《挺进非洲--中国第一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战地报告》从不同的角度,饱含深情地讲述了防暴队不辱使命、艰苦卓绝的维和历程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在复杂动荡的局势、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和艰险,在万里之遥的西非大陆战天斗地、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挺进非洲--中国第一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战地报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振华//高学德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振华、高学德编著的《挺进非洲--中国第一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战地报告》从不同的角度,饱含深情地讲述了防暴队不辱使命、艰苦卓绝的维和历程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在复杂动荡的局势、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和艰险,在万里之遥的西非大陆战天斗地、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内容推荐 张振华、高学德编著的《挺进非洲--中国第一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战地报告》全面反映和真实再现了中国第一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在利比里亚维和9个月期间的生活、战斗历程。作品以真人真事为点,以中国维和警察为线,以国际防暴任务为面,点、线、面三位一体,塑造了一个个真实感人,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反映了艰辛的维和历程对每位维和特警的历练和考验,展现了140名中国维和警察对祖国、对部队、对事业的热爱之情,再现了非洲大地上身处战乱中的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歌颂了中国维和警察敢于担当、献身使命的时代精神。 目录 第一章 “变形记”,集训营中苦练功 1.没有把握的“指挥官” 2.“魔鬼考核”千里挑一选精英 3.百分百达标,差0.01分也得淘汰 4.大政委当管家,精打细算未雨绸缪 5.有情有爱真兄弟,“维和生日”和“维和爸爸” 6.廊坊悄然开来一支神秘队伍 第二章 直面非洲,中国维和警察与利比里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孕妻在站台上打出爱的手语 2.几十个饥渴交加的难民哄抢一箱快餐面 3.维和总部遇到“巴铁好兄弟” 4.无水无电无车无枪的“四无”警察局 5.华人富商住阁楼拴狼犬保安全 第三章 自力更生,利比里亚红土地里播下“南泥湾精神” 1.126部对讲机齐奏《义勇军进行曲》 2.“流血流汗加速干,誓将沼泽变家园” 3.盖政委连夜借来救命粮 4.23件自创生产工具成为队员永久记忆 5.利比里亚风风火火过中国大年 6.举办首届“维和好声音”评选活动 7.除夕夜,蔬菜园里与眼镜王蛇的生死对峙 8.“维和一家亲”:关注维和队员心理健康 第四章 去国之殇,让泪化作相思雨 1.妻子60只千纸鹤是最大动力最贴心的爱 2.一字之差的新闻报道让爹娘心惊胆战 3.最牵挂的是即将临盆的妻子 4.防暴车请再晚开一分钟,让我打通重症监护室的电话 5.“司务长的电话谎言”骗了妈妈一整年 6.维和妈妈:想孩子快想疯了 第五章 巅峰对决,死亡阴影下的维和历程 1.小分队胜利处置群体性骚乱事件 2.无警区和治安盲区,中国维和警察闪起希望的警灯 3.坚守固定哨位,这里危机四伏 4.失恋防暴队员z:我爱的姑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 5.“90后”特警:妈妈,别再把我当孩子,我是铁血男子汉 6.“染上了埃博拉连骨灰都不能回国” 7.深夜时分,穿越原始丛林的生死营救 8.工作平台下暗藏的炸弹最后被拆除 9.首次承担危险物品运输,面临智慧毅力双考验 第六章 丹心永恒,红旗飘到哪里祖国尊严就立在哪里 1.维和区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2.有理有据捍卫祖国利益 3.“维和驿站”搭起中国国际友好外交桥 4.精心准备科学练兵,扎实做好战勤处突工作 第七章 战地女神,铿锵玫瑰别样红 1.“自制冰棍”是7名女警吃到的世上最好的舌尖美味 2.“萌萌公主”奢求家乡菜,妈妈答应“回来挨个给你做” 3.病危女执勤官:“临死前能看一眼预定的婚纱吗” 4.儿子的怨和恨:妈妈只爱那些黑小孩 第八章 中国风,非洲大地盛开一片中国红 1.文化展现中国软实力,打好文化宣传组合拳 2.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搞好对外关系 3.大爱无疆,100余件工作生活用品赠两州警察同行 4.中国警花,倾囊相助,献爱心,夯实中利姐妹情 5.众多学校增设“中国功夫课” 6.走进大学深造是我对中国警察最好的回报 第九章 至高荣誉,特别代表代表联合国秘书长感谢中国政府 1.有中国警察在,这里会更加平安稳定 2.中国维和警队事迹引起民众高度关注 3.中国维和警察成为联利团维和警察形象大使 4.一定赶在中国警察归国前颁发嘉奖令 5.中国防暴队是全任务区最有影响力的一流警队 6.我向祖国维和警察防暴队表示敬意 7.第一支赴非洲维和警察防暴队实现的价值是历史性的 第十章 英雄归来,为了和平我们时刻准备再出征 1.队员体内余毒不除“我寝食难安” 2.苍天,求求你让老爸再看我最后一眼! 3.“妈,您烧了1年平安香,我给您磕10个谢恩头” 4.为了和平,我们时刻准备再出征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变形记”,集训营中苦练功 2013年初春3月,一个寻常的夜晚。 北京东长安街1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某会议室内,一个非同寻常的高级别的内部会议正在进行。众多高级警官目光锁定来自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区的特殊视频:一段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街头录像正清晰无比地显示在会议室硕大的电子屏幕中:惨遭战火涂炭的首都到处都是被炮火摧毁的房屋,残垣断壁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弹孔,大街上满是废弃的坦克、烧焦的武装卡车,铁丝网、防袭沙袋,一具街头横尸正在冒烟,惶恐奔走的市民脸上写满了饱受贫穷和长年战乱困扰的绝望与迷茫……伴随画面进行的是会议主持人的讲解,战乱、死亡、贫穷、匪兵、强奸、娃娃兵、饥饿、艾滋、疟疾、毒蛇、人弹……利比里亚恶劣局势瞬间零距离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一个月前,也就是2013年2月中旬,联合国纽约总部发函商请中国政府向利比里亚派驻维和警察,这既是对中国常任理事国的信任,更是对中国此前派往世界各地1800多名维和警察的肯定和认可,这说明中国维和警队,中国警务人员赢得了各维和任务区人民的认可。无疑,中国向利比里亚派遣维和警队这件事情关乎国家外交大局,关乎中国警察国际执法效果检验,是落实我国和平外交政策、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履行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执法安全合作的一项举措,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警察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比里亚政治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民众生活物资匮乏,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均处于全世界最为落后水平,加之诸多未知的困难和压力,此次维和防暴队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没有亲临一线的人难以想象的。咱们的人到那里去不光要执勤、巡逻,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去开荒种地、建营房保生活,拓建维和“根据地”,传播中国文化,正能量,要像王震和余秋里等革命老前辈那样在那片红土地上造出一个“非洲南泥湾”来。 对此次维和任务,国务院、公安部党委非常重视,主要负责领导多次听取防暴队前期筹备情况,作出重要指示:要牢牢把握“政治第一、党组织第一、思想工作第一”的建队原则,继承发扬“忠诚、拼搏、团结、奉献”的中国维和警察精神,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经受住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出色完成各项维和任务,为维护利比里亚和平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为服务我国整体外交大局做出重要贡献,为祖国赢得荣誉,为警徽增添光彩。 莅会领导强调说,有人曾说防暴队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但是,这回我们不光要“示”,还要向全世界展示我人民警察文明素质和综合能力,展现我们维和警察“忠于祖国、维护和平、英勇善战、执法文明”的精神。当然,还要谦虚实在地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责任重大啊,任何一点纰漏都会成为国际笑柄,影响我们国家的形象和声誉。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首次成建制挺进非洲既是一次考试,也是一次探险,任何一点马虎和浮躁都会给队伍带来灭顶之灾,给祖国和人民,给我们中国警察抹黑、丢脸。 挺进非洲,打开局面,任务无比艰巨,那么,这副重担交给谁?数名人选中,参会领导一致认可一个人——盖立新,他从警30余年,现任黑龙江公安边防总队参谋长,副师职3年,黑龙江省首个特警队长、首届边防新兵团长、千人执法单位全票通过的优秀军事主官,思想正派,为人正直,既敢于坚持真理,又敢于承担责任。盖立新出生在东北农村,在佳木斯入伍参军,干过警犬训导员,当过班排长和中队长,28岁任绥芬河市公安局特警队长,参加大大小小处突抓捕和警务演习30多次……带出特警骨干300余人,个个立功受奖。 会场的每个人心里大都揣着一份疑问和担忧:盖立新能将这支先遣队锻造成为一个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战斗堡垒吗?这140号人能在这个几乎一无所有的战争废墟中守得住,打得赢,开出一个“非洲南泥湾”,奏出一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地凯歌吗……P1-3 序言 1 公安边防部队是一块孕育义胆忠勇、刀光剑影,铁血忠诚的沃土,也是证明作家价值和能力,诞生优秀作品的源泉。高学德同志手里握着一支钟情于边防、钟情于英雄的妙笔,他用《利比里亚维和日记》专栏,用《蓝盔丹心铸和平》,用这部《挺进非洲》为公安边防事业贡献和书写出了绚烂的华章,奏响了一曲新时代边防警察献身使命、戍边卫国的赞歌,极大地鼓舞了公安边防部队官兵的士气,很好地塑造了公安边防部队官兵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 高学德同志的系列维和战地报告文学作品,融政治思想性、战地传奇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具有启迪心灵、催人奋进的力量,是公安边防军旅题材中少见的文学精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满厚度和吸引力。 真心希望高学德同志能以此书的出版发行为新起点,在创作的道路上,在公安边防这座熔炉里,再创佳绩,再续新作。 后记 2013年10月21日晚,首支赴利比里亚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从首都国际机场启程,前往利比里亚任务区执行为期9个月的维和任务。这是中国首次向联合国非洲任务区派遣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 大任当前,舍我其谁?正与邪,生与死,爱与恨,舍与得,去与留,公与私……在特定的时期,特殊的使命中,犹如一个巨大的哲学命题,赤裸裸地横亘在这支警察队伍面前,横亘在每一个参与维和的中国警察面前,在血与肉、生与死的考验中,这支队伍,这140名维和官兵将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 2014年7月4日,首支赴利比里亚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全员归建,胜利凯旋。 在整个维和期间,警队始终面临着物资匮乏、缺医少药、水电短缺、人身财产安全没有保障等多种不利因素的考验。这140名中国警察舍生忘死、英勇奋战,经受了枪林弹雨的考验,以实际行动和优异表现塑造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当地民众和国际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和认知中国的窗口。 140名中国警察不畏艰险,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认真履行联合国赋予的各项职责,积极促进任务区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获授联合国和平勋章,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赞誉。 140名维和官兵以无畏的牺牲与奉献精神,最高程度地体现了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他们的英勇行为和卓越表现是中国积极践行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积极贡献的具体体现。他们的忠诚、睿智、勇敢和牺牲精神,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 当真正走进维和,尤其是当以一个亲历者的情感与视角进入其中时,我蓦然发现,作为一个曾长期参与其中的人,我并不了解它。它本身的复杂性,它所面临的问题,它在进行中所遭遇的抵抗与磨砺,队员们所承担的压力和负荷,这个任务所蕴含的希望和价值,很难厘清。对局外人来说,更是如此,你必须用心倾听,你才能够体会到“维和警察”这个群体在联合国维和事业这个蓝图里所经历和体验到的痛苦与幸福。他们的情感、希望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刻,他们的使命是如此伟大、光荣,他们的工作却又如此艰难和琐碎。 正如我曾在《维和日记》中说的那样:如果说这是一部维和纪实文学作品的话,毋宁说这是一个维和警察对维和事业,对利比里亚的再次进入,我借助写作这本书的过程,重回维和之初,重新感受利比里亚那片土地上的战友、兄弟以及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精神与心灵。 当然,我所做的只是一个参与者、亲历者的纪实,只是替“维和事业”,替“和平使者”、“蓝盔战士”立一个小传。我不敢说,我做得有多好。但是,从这份使命中,从我们履行神圣使命的过程中,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维和警察的形象,能看到这群60后、70后、80后、90后的铁血战警们为履行使命,甘于奉献和担当的勇气与精神。 最后,我把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宋跃芬在维和英雄报告会总结大会上所说的一段话送给读者朋友们:中国第一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在维和任务中传递的是中国声音,表现的是中国力量,展示的更是中国形象。维和队员在执行任务期间,在生死面前表现的那份执着与坚守令人感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维和队员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是对警察那份职责与使命的忠实守候,他们的实际行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维和英雄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的榜样: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恪守职责的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的宽广胸怀,尤其是面对困难时顽强的意志品质都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青年学生要以维和英雄为榜样不断学习,提高能力,将来走向社会,用思想才干推动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推动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引领每一个人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就是对维和防暴英雄最好的回应和对祖国最好的承诺。 高学德 2015年6月16日于哈尔滨 书评(媒体评论) 字里行间,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当代维和警察的英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部优秀的弘扬世界和平主旋律的纪实文学作品。 ——柳建伟,茅盾文学奖得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这是一部回旋着国际和平主义和纯真人文情怀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掩卷而思,140名维和英雄的家国情、维和梦、赤子心、生与死、血与泪、荣与辱……历历在目。跃然纸上。 ——朱晓军,鲁迅文学奖得主,浙江理工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值得一读。 ——王青风,《中国作家》副主编 这本书,充满正能量,感情充沛,有看点,可读性强,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实文学作品。 ——顾建平,《长篇小说选刊》社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