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私奔不成便化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春鸣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私奔不成便化蝶》为作者王春鸣专栏文章之结集,以女性独特的笔触和视角,看历史,看文学,看爱情,看生活,给人启迪,积极思考。以往见于高头大册的史书在作者笔下重新解读,特别是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历,讲述历史,针砭时弊,阐述生活,更显亲和力。

内容推荐

王春鸣编著的《私奔不成便化蝶》是一本历史散文集,讲的是古代的文化。书中,作者对历史的看法非常独特,比如她讲到刘邦、项羽,项羽从小就没有了妈妈,这造成了他脾气暴躁,学任何东西都只想学会,不想学好、学精的性格。

阅读能使人智慧,而阅读历史尤其能让人找到自己的精神之源,提升对未来的看法。所以,此刻,让我们翻开此书,开始一段文化的寻根之旅吧!

目录

自序

 看山人坐夕阳船

菩提树下斜神龛

 斜神龛里的项羽

 千古举子,菩提有泪

 天下驴子

 危言与华章——盛世里的书写

 杀人与讽谏——关于晏子的闲言碎语

 不拈花,也微笑

 锦灰堆里微光

 隐士们的终南山

私奔不成便化蝶

 庄子,我们怎样相爱才好呢?

 心垢

 菊花与酒与爱情

 认领我失散的月光

 一杯春露冷如冰

 未破当年一块泥

 私奔不成便化蝶

 无逸

 花间一壶酒

 知心青衣金圣叹

 林下清风玉不如

 乐府生活

 剑胆琴心

后记

 我和妈妈的历史情怀,汪骁远

试读章节

小树执着地追问我,项羽的妈妈是谁,班固不说,司马迁不说,只好让电脑来回答。我在百度上输入了“项羽母亲”四个字,它半秒钟之内给了我3120000条结果,然而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好吧,这事情司马迁说了算,他不说,我们纵然议论纷纷的,却也无从考证。有时候我想,或许这正是太史公对他的偏爱,看看刘邦是怎样和他的母亲一起出场的吧:“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一部正史,却这样解释一个开国皇帝的来历,把严肃的历史变得这样扯淡。“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难道不是一个颇有深意的评价吗?大泽之陂的野合,竟成了大汉王朝立国的根基:“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项羽的母亲没有和龙偷情,所以他注定要死于大业未成之时。因为他不是龙种,少了一点兽性,太轻信,讲义气,又死要面子,不会像刘邦那样适逢地给樊哙之类的部下洗洗脚,总共就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几个屈指可数的忠臣,还弄得死的死,叛的叛,出走的出走,这些都是人的弱点啊。

我顺便想象了一下为他们立传的司马迁,他端坐在千年之前的书案旁,雍丘之战,初露头角;巨鹿之战,雄霸天下;垓下之战,英雄末路……像个战地记者那样奋笔疾书,仿佛亲历。我们后世别无他法,也就权当他亲历了。接着他又把同样严肃的笔触转向刘邦,轻轻一扣,一顶绿帽子就上了刘太公的头,刘邦和大汉朝的历史,在他正襟危坐的叙述中成了一起流氓事件的后果。细想起来龙之类的东西真是可怕,它因为不存在而显得崇高,通过无形的威慑给平凡人间施加暴力,而我们则浑然不觉,这浑然不觉一下子就嘲弄了最严肃的历史。因为龙能为历史生出“龙种”、“天之子”,最后它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跟着成了“龙的传人”。太史公以此建立了一个传统,历史上大凡从陇亩间跃上皇位的,都得给他编个离奇身世,那朱元璋出生时,他家草屋里不是也满室红光吗?相比起来,失败的项羽,在这一点上因为无据可考,显出了他的清白和幸运。

我因此讨厌历史叙述者对待母亲的态度,她们要么在典籍中销声匿迹,要么,就是作为一个工具出场。像刘邦之母,仅仅在电闪雷鸣中现身了一回,因为“蛟龙于其上”而被载入史册。读《史记》的时候还在高中,想着自己将来也是要做母亲的,于是有了一点读恐怖小说的惶惑。即使命运要垂幸我当太后,我也是要以死来抗拒这五个字的。后来我就不看《史记》,不学历史,不听《百家讲坛》,然而太史公太多了,你根本回避不了。千百年后的网络,正为他和他的后学们流行着一句话:“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

哥们传说历史,写诗写戏写文章写书,还演讲。那3120000个搜索泰结果,是关于项羽母亲的,如果把母亲两个字去掉,0.004秒间跳出来的相关网页是4730000篇。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两千年历史,就有两千个项羽。在冯梦龙编的鬼故事里(《喻世明言》),韩信转世为曹操,先为汉相,后为魏王;刘邦仍投入汉家,立为献帝,一生被曹操欺侮;樊哙成了张飞;而项羽只改姓不改名,姓关,名羽,字云长。我看了直叫好,心说美国你太落后了,你们什么时候才有的变形金刚,你们的变形金刚是塑料的、钢铁的,我们的变形金刚是历史的、文化的。

还有一些哥们,纷纷起来劝项羽不要脸。对于要脸还是不要脸展开了横贯千年的辩论。《历代诗话》中有《二乔》一则,从杜牧的《赤壁》说到其《题乌江亭》一诗:“胜败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评诗者写道:“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毛泽东读到这里,忍不住批了四个字:“此说亦迂。”嘿嘿,“迂”在何处?迂在这评诗者还是太要脸了,竟然把一场席卷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胜败归之于个人的脸面。

几千年来文人和政治家们都这样热衷于讨论项羽该不该要脸,该不该死,将他的人生结局放在乌江自刎上。其实他的悲剧在鸿门宴就注定了。我十岁的时候就看出来了,很多人十岁都看出来了。所以提到鸿门宴不是要显摆,我的意思是,你们就不要再唱《霸王别姬》了。项羽啊,粗瓷大碗盛日月,碧血烈酒火一团,那似乎就是他的一生,惊鸿掣电的一生。他和他的战友、他的敌人们岿然不动地躺在流言里,一千年,再一千年,空有甲胄在身,议论他的人多,懂得他的人少。历史的絮絮叨叨,直到今天他也未曾逃脱。而我只可怜他,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在野心和动荡中如此脆弱地长大。

我们忽略那些血泪,秦末汉初的乱世如果没有了项羽,就没有了华彩,中国战争史会缺少冷兵器时代的高潮,易安居士写不出平生唯一一首豪放风格的小诗,梅兰芳没有《霸王别姬》可演,和县乌江没有项羽庙好建,我就没有地方出生……

P8-11

序言

看山人坐夕阳船

这些散文被戏称为“历史散文”,此四字一出,我已经心虚地看到了历史学家嘴角的哂笑。所谓历史写作,那要严格遵循史料,每一句话都有出处,每个观点都按逻辑来,我做不到。《史记》是读过一部分的,但只是当作睡前故事而已。有一次小树问我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究竟是怎样的,我翻到《孔子世家》给他看,从定公十四年(前946),孔子年五十六因不得志而离开鲁国,为实现政治理想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漫行程。先后适周问礼、适齐观乐、往观吴季札葬子、任中督宰、参加夹谷之会、堕三都、去鲁适卫、去卫适陈、去陈适叶、去叶返卫,十四年后返乎鲁,司马迁说得清清楚楚,孔子的人生也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不是挺好吗?但是,有人认为不对,因为据说按《史记》里记述的那条线路来回穿越,以当时的旅游条件,从时空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又有人提出,《庄子》里写到的孔子周游路线比较可靠。还有更热情的学者,背上行囊,体切地重游孔子当年的路线。不能细想这些考证研究的意义,当我们一本正经地学术研讨或者著书立说的时候,焉知孔子庄子屈原是否在我们头顶上方闲闲一笑。

历史无非是一个提供想象的空间和语境,它考察的是人的想象力,在读书寻古的过程里,我看到那些历史人物的想象力,个个不同,个个精彩绝伦。孔孟的道德想象如日月经天,司马迁式的想象力则被称为“无韵之离骚”,读读《田子方》、《逍遥游》、《山木》吧,会看到庄子的想象力简直如同火山喷发。而所谓的严肃和秩序明显是修剪出来的,历史有一条被规定好的主线,那谁谁谁,都心照不宣。而花朵,往往开在旁逸的枝节上,那些貌似不重要的,可能更有意思。在《上海文学》开专栏的时候,我说如果历史是一卷卷已成的布匹,我没有力量打开它,只能用女性的笔触轻抚撕裂处,从那些很小的动作中,窥见想象中的真相。

有的时候史料本身是无法达到还原一段生动历史的目的的,这样,以自身为参照系来回看历史,我觉得更有人情味,甚至更能把握历史的本质。我一枝一叶一花一草地寻古,不追究那追究不清的史实,只重视自己的真切感受,我教小树也这么读书,你要了解明史,可以看《明史》,也可以看《明朝那些事儿》。仅仅知道某某古人哪一年生,卒于哪一年,写过哪些书打过哪些战役得到什么封号,这些知识没有什么大用。而从内心出发的阅读或写作,和承受阳光照耀一样,看似散漫无边,也有忽阴忽晴,但是在日复一日中,却有可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体系和来源。《史记》也好,《汉书》也好,那里面故事的作用,无非是让我们想象再想象:我爹我爷爷我爷爷的爷爷是怎样一路走来的?为什么我在这里,我如此思想?不知不觉里,我们就在传统文化中遇到自己了,起初可能只有一点点,后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惊喜,越来越遗憾,越来越珍惜。

有一种说法,因为中国没有严肃的原生态宗教,所以一旦遇到困惑,很容易到历史中去寻找原因和答案。这个寻找的过程是认证自己的过程,其实也是完善和修正历史的过程——加进了一重重设身处地的想象。打个比方说,为什么孔子被称为素王,他的思想历千年而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代代文化人在对孔子的追认中总是伴随着自身的理解,今天的孔子形象,其实已经经过了明显的演绎。用自己的阅读、写作、谈论参与到历史文化中去,这不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强求的过程,而是如看山人坐夕阳船,各种晦明之机、风云之状,在眼里、心中构成适己的、动人的时刻,自己亦是这光景的一部分。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在上海博物馆书画展厅,美术史上反复唠叨的名家真迹像做梦一样一批批出现在橱窗里,我缓步行走,就像徒然吃了一顿过饱的大餐,精神营养瞬间严重地过头了。偏有人在身边絮絮叨叨,明四家不如元四家,明人学宋人,远不如宋人大气、壮美,更没有元人的雅逸——我只嫌他哕唆,当此之时,你只管看到量大菜好,只管激动就好,哪里有这么多故作专业的点评呢!朱耷、唐寅、文徵明的名作边上,有幅山水立轴让我心中一震,像怀孕的时候终于吃到了念念不忘的酸菜,热泪与口水齐流。一步步挨出了展厅,想想又飞奔回去看,画名倒也泛泛:《秋山夕照图》,作者是晚清的吴石仙,我也没有听说过。画上题款却不凡,“看山人坐夕阳船”。整幅画秋风夕照,渲染人微,在古人的画上,我看惯了烟云、风雨、雾岚,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光,它温暖、润泽、绵长,让人明白所谓“可游可居”,其实还不是真正的山水意境、林泉高致,仿佛不是笔墨,而是看山人的意趣和喜悦,使得风有形,山无棱。内行人看画,笔墨、设色、章法一大通,我庆幸不懂那些,心里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于是,就被无名的画家深深打动了,与古老历史的际会神遇,可能也是如此。

千江有水千江月,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洞悉的过程,也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当我开始沿着历史对一些坚硬的定论抽丝剥茧,我悲哀地发现,原来我如此妇人之仁,如此纠结于小事小情感。我说的,都是众人讲过的,只是动用了一个明显的性别转述。我承认,光阅读已经不过瘾了,我必须以写作为借口杀进时光隧道。当我说到一个人,比如项羽,他正好站在历史和文化的岔路口,这时候,我是一个母亲;当我说到一块石头,就是那块刻着二桃杀三士的画像石,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拐弯抹角地在我们身上形成精神的杀伤,这时候,我是一种哲学;在变文与变相的对读中,我看到信仰送给人间的光华和苦难,这时候,我是沙漠里的敦煌,一个破落的神龛……

这场写作的缘起,是在《上海文学》和《文汇雅聚》上开设的专栏,感谢这两本杰出的杂志,给我一片挥舞笔墨的空间。

最喜欢的古人是庄子和金圣叹,我痴心妄想和这两个人交个朋友,出书的话庄子给我写序,然后金圣叹来点评几句,这绝对不可能,所以把文章给小树看了,请他给我写几句话做后记,他是这个世界上我最亲近的文字知音。

后记

我和妈妈的历史情怀

汪骁远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春鸣,王春鸣是我的妈妈,我就是小树。我们两个都喜欢历史,都从历史中受益良多。不同的是,她更偏向于历史文学,而我喜欢历史的各个方面。

其实,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读历史就像看好莱坞电影,精彩的剧目层出不穷,有些是灾难片,有些是动作片,有些是文化片。历史又像一个什么游戏都有的电脑,士兵、将领们攻城收复疆土,就像在玩动作游戏;当皇帝批审奏章公文、微服私访,就像在玩经营游戏;朝臣或者后宫之间的钩心斗角,则是在玩策略游戏……总之,无论怎么去看,历史都是很有趣、很奇妙的。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学不到教训。”这句话中的玄机我参不透,但是以我浅层次的理解,这句话是错误的。比如史上有名的唐伯虎作弊案,就是由于这位才子太狂妄太有才,被主考官认为他买到了试卷答案,于是判他作弊。通过这样的历史事件,我知道了做人有时候要低调些。

当然,我对历史的兴趣主要还是妈妈培养的,你们看了书就会知道我从小就听她讲历史故事。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妈妈每天都在我睡前读一段《林汉达历史故事》。一开始时,我只把故事当成催眠曲,后来,我渐渐地被她有声有色的朗读给吸引住了,发现林汉达只写到了三国统一之前,我还催促妈妈给他写信,让他赶紧接着往下写。从此以后,我便深陷在历史阅读之中,简直无法自拔。

妈妈写的这本书讲的是古代的文化,文化确实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无论在哪个朝代,想要达到太平之治,都要注意四点,一是官风,二是民生,三是气候,四就是文化,这就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可能对于当时的人而言,他们会觉得治国平天下,有没有文化都无所谓,比如秦始皇就残忍地焚书坑儒。但是我们作为后人,就看到了,不重视文化、没有文化的朝代就是一个死的朝代,一个没有蓬勃朝气的时代。像王莽新朝,它的存在,对于整个中国历史而言,这样的朝代无胜于有。

历史朝代更替,几乎每一个朝代都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而我认为,对文化贡献最大的非宋朝莫属,这个朝代,昏庸的皇帝、奸佞的大臣最多,而且一直被别人追着跑,先是辽,然后是金,最后跑不动了,躲在临安城里醉生梦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然后就被元朝忽必烈给灭了。就在这样的两百多年里,中原文化却在动荡中百花齐放,涌现出大批大批的人才,而且许多人都是文武全才的,比如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陆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唐宋八大家”里,有六个都是宋朝的。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有一项至高的荣誉是连中三元,即拿到会元、解元和状元三个第一,据说历史上能获此殊荣的只有十四个人,而宋朝就占了六个!仅是这几点,就足以让宋朝的文化站在历史文化的最顶端了。

现代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曾说过:“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历史)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的特殊的是山崩。”对这句话我也是以历史中的文化来理解的。就拿苏轼来说,他一生写了许多好诗好词。还开创了豪放词派,让中国文化的巨轮向前滚了一大步。但是其实,他身边那些默默无闻或者小有名气的读书人贡献更大。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那些著名大文豪的作品才能受到重视,得到赏识,广为流传。所以无论是谁,都对历史有贡献。

在这本书中,我妈妈对历史的看法非常独特,比如她讲到刘邦、项羽,项羽从小就没有了妈妈,这造成了他脾气暴躁,学任何东西都只想学会,不想学好、学精的性格。这是她从《史记》中看出来的,“项籍(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后来他打仗接连失利时,经常打骂下属出气,因此一些将领就离开了他,甚至转而投向了刘邦。项羽也好屠杀,襄城、新安、咸阳等地都有他欠下的血债。没有妈妈教导的项羽不把老百姓当人看,而刘邦却非常爱惜子民,甚至帮自己手下的将领洗脚。也许正因为相比项羽而言,他显得仁慈一些,所以才赢了楚汉之战。

妈妈的历史书写有一种母亲的情怀,在《千古举子,菩提有泪》这篇文章中,她借助宋朝的“童子举”来表达对中国21世纪教育的不满。在字里行间,无处不能找到我的影子。读着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体会到她对我们这些儿童的心疼,以及她作为一个妈妈看到我们被学习所累的不忍心。还有,我总算知道了原来中国古代也有课外班,也有那些一天要上好多课外班的小孩,他们也想玩,但是又不能不学习,否则就会落后于其他的孩子。看来,中国的应试教育从古代开始就有了,千百年来一直折磨着儿童。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要从历史上寻找源头。

现在的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看电视、使用电子产品,而不喜欢古老的、宁静的阅读。阅读能使人智慧,而阅读历史尤其能让人找到自己的精神之源,提升对未来的看法。所以,此刻,让我们翻开此书,开始一段文化的寻根之旅吧!

2014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