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上下五千年(共4册超值典藏版)/经典国学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志敏
出版社 福建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志敏主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共4册超值典藏版)》浓缩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开始,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时间顺序编写,以历史故事为单位,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基本勾勒出来。本书将上古、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王朝、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完整再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

内容推荐

李志敏主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共4册超值典藏版)》是以纯白话的通俗语言,从现代人的角度撰写的一部通史性的著作,对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深刻地认识中国历史会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华上下五千年(共4册超值典藏版)》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不仅可作历史著作来读,亦可作为文学名篇或政治著作来读。

目录

第一篇 蒙昧而遥远的传说时代

 盘古开天

 女娲造人

 夸父追日

 尧舜禹禅让

第二篇 新旧交替的夏朝

 大禹治水

 第一个王朝的诞生

 少康中兴

 夏桀亡国

第三篇 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商朝

 玄鸟生商

 商汤灭夏

 帝乙归妹

第四篇 宗法与封建并存的西周

 周人先祖的传说

 公刘居豳

 古公迁岐

 文王求贤

 文王衍《周易》

 殷纣王的暴虐残政

 牧野之战

 周公东征

 周初大分封

 周昭王南征

 国人暴动

 宣王中兴

 周平王东迁

第五篇 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

 郑庄公兄弟相残

 文姜乱鲁

 楚武王伐随

 齐鲁长勺之战

 卫国亡而再生

 召陵之盟

 葵丘之会

 宫之奇谏假道

 骊姬之乱

 秦晋韩原之战

 子带之乱

 秦穆公霸西戎

 秦晋觳之战

 晋秦麻隧之战

 晋厉公之乱

 晋齐平阴之战

 齐庄公袭晋

 吴楚柏举之战

 勾践卧薪尝胆

 老子与《道德经》

 孔子讲道

第六篇 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

 司马错灭巴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沙丘宫之变

 范雎相秦

 田单相齐

 完璧归赵

 秦赵长平之战

 信陵君救赵

 李牧击匈奴

 荆轲刺秦王

 王翦灭楚

 王贲灭齐

第七篇 一统天下的秦朝

 修筑万里长城

 郡县制的推行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蒙恬征匈奴

 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项梁起兵

 巨鹿之战

 刘邦人关中

第八篇 强盛的西汉

 鸿门宴

 项羽分封诸侯

 楚汉彭城会战

 井陉之战

 四面楚歌

 平城之围

 叔孙通制礼

 张释之执法

 吴楚七国之乱

 汲黯直谏

 汉武帝反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

 司马迁撰修《史记》

 汉武帝平南越

 李广利征大宛

 巫盅之祸

 苏武牧羊

 汉征朝鲜

 燕王谋反

 陈汤袭杀郅支

 昭君出塞

 王莽篡汉

 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之战

第九篇 宦官与外戚专权的东汉

 刘秀平隗嚣

 窦融归汉

 窦宪征匈奴

 班超通西域

 班勇征西域

 许慎撰《说文解字》

 蔡伦造纸

 杨震之死

 党锢之祸

 陈蕃、窦武诛宦官

 黄巾大起义

 关东联军伐董卓

第十篇 政权割据经济发展的三国时代

 官渡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曹魏的建立

 蜀汉的建立

 火烧连营七百里

 陈寿撰《三国志》

 孙吴的建立

 吴蜀争荆州

 高平陵事变

 淮南三叛

第十一篇 民族大融合的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士族门阀

 魏晋玄学的兴起

 八王之乱

 西晋的灭亡

 巴氐据蜀

 刘渊起事

 西燕小王朝

 后秦的建立

 后燕的建立

 东晋的建立

 祖逖北伐

 王敦之乱

 淝水之战

 桓玄篡晋

 拓跋部的兴起

 北魏入主中原

 孝文帝改革

 北齐的鲜卑化

 北齐的暴政

 北周的建立

 北周灭北齐

 刘裕建宋

 元嘉之治

 刘劭政变

 刘宋王朝自相残杀

 南齐的建立

第十二篇 加强中央集权并巩固统一的隋朝

 杨坚称帝

 改易官制

 高颍与“输籍之法”

 科举制

 隋抗突厥

 统一南北

 隋炀帝及其暴政

 开通大运河

 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炀帝之死

第十三篇 空前繁荣的唐朝

 李渊晋阳起兵

 唐前期的法律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官修五代史

 玄奘西行

 侯君集平高昌

 “将军三箭定天山”

 河西四镇的兴废

 文成公主和亲

 初唐的诗歌

 修订《大唐雅乐》

 女皇武则天

 开元之治

 《大唐六典》的编撰

 杨贵妃进宫

 长安城的兴建

 唐代的丝绸之路

 唐诗的鼎盛

 安史之乱

 鉴真东渡

 唐代的盐铁官营

 两税法

 二帝四王之乱

 河北藩镇的割据

 唐蕃会盟

 神策军中尉的设置

 “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中兴

 牛李党争

 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

 血腥的甘露之变

 唐武宗灭佛

 唐与南诏的关系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及使用

 唐代中晚期的史学发展

 唐代的地理学

 佛教在唐代的发展

 唐代的道教

 摩尼教在中国

第十四篇 南北对峙的五代十国时期

 李存勖建后唐

 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

 刘知远建后汉

 郭威建后周

 十国的兴衰

第十五篇 积贫积弱的宋王朝

 陈桥兵变建北宋

 李筠反宋

 后蜀之灭

 平定南汉

 平定南唐

 吴越入朝

 平灭北汉

 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王小波李顺起义

 澶渊之盟

 宋辽交争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资治通鉴》的编纂

 理学的兴起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宋徽宗崇奉道教

 方腊起义

 宋江起义

 宋金海上之盟

 靖康之变

 太原之战

 纸币的流通

 金兵南侵

 岳家军抗金

 抗金五战役

 绍兴议和

 钟相杨幺起义

 襄樊保卫战

 潭州之战

 南宋灭亡

 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十六篇 对外扩张与兼并的元朝

 铁木真统一蒙古

 蒙古建国

 成吉思汗伐金

 金宣宗南迁

 红袄军起义

 成吉思汗西征

 蒙古灭西夏

 蒙古灭金

 蒙古南宋交恶

 贵由汗之立

 蒙哥汗之立

 忽必烈治理中原

 忽必烈征服大理

 蒙哥伐宋

 忽必烈建国

 元灭南宋

第十七篇 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的明朝

 朱元璋起兵

 鄱阳湖之战

 击败张士诚

 夺取福建

 削平两广

 北伐中原

 攻克大都

 扫平秦晋

 消灭大夏

 征服云南

 防御蒙古

 建文帝削藩

 靖难之役

 迁都北平

 荆襄流民起义

 改土归流

 改高丽国号

 征服安南

 郑和下西洋

 东北三卫的设立

 朱棣亲征

 唐赛儿起义

 白莲教起义

 瓦剌南侵

 土木之变

 云南之乱

 明景帝在位

 南宫复辟

 曹石之变

 弘治中兴

 朱宸濠之叛

 明代七子复古主张

 明世宗崇道教

 蒙古南犯

 《永乐大典》的编纂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努尔哈赤称汗

 皇太极继汗位

 戚继光抗倭

 东林党争

 明宫三案

 萨尔浒之战

 宁远之战

 魏忠贤专权

 太监乱国

 李白成进北京

 大战一片石

第十八篇 从极端专制到封建末路的清王朝

 清朝定都北京

 大顺政权的覆亡

 南明的兴亡

 大西政权

 圈地令

 剃发令

 顺治帝亲政

 抗击沙俄入侵

 郑成功收复台湾

 铲除鳌拜

 三藩之乱

 清政府统一台湾

 康熙南巡

 “南洪”与“北孔”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康熙亲征噶尔丹

 摊丁人亩

 改土归流

 中俄《恰克图条约》

 军机处的设立

 征讨噶尔丹策零

 平定大、小金川

 乾隆皇帝南巡

 平定准噶尔部

 平定回部

 土尔扈特部东归

 《四库全书》的编撰

 征讨安南

 击败廓尔喀

 《钦定西藏章程》

 乾隆惩治贪官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起义

 平定张格尔叛乱

 清代文字狱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军的北伐西征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开辟租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俄《瑷珲条约》

 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

 反割让台湾斗争

 戊戌政变

 创立京师大学堂

 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中英《拉萨条约》

 中国同盟会成立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辛亥南北议和

第十九篇 反抗内部专制与外来侵略的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二次革命

 袁世凯复辟帝制

 护国运动

 军阀割据

 张勋复辟

 护法战争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试读章节

第二篇 新旧交替的夏朝

大禹治水

世界许多古老的民族,如古巴比伦人、犹太人、古埃及人等中间,都流传着远古洪荒时期有关洪水的神话。在这些神话中,人类往往是在神或上帝的帮助下,战胜了滔天的洪水,才得以生存、繁衍下来。中国也不例外。

群臣和四方部落的首领(“四岳”)都向尧推荐鲧,说鲧可以治理洪水。尧却不这么认为,他说:“鲧这个人,刚愎自用,不听命令,又和族人关系紧张,不适合干此大事。”但四方部落首领都坚持要鲧来干,说:“我们比较过了,没有比鲧更贤明的人,您还是试着用一下。”尧不得已,听从了四方部落首领之言,派鲧去治水。可是,鲧领导治水九年不成功。因为他不顾五常(金、木、水、火、土)之性,对性趋下的水采取堵和埋的办法,哪里有水害,他就指挥在哪里树起屏障,堵塞水流,结果越堵越糟。治水九年,水害仍然不断。尧到晚年,求得了舜作为继承人。舜登基之后,摄行天子之政,到天下四方去巡行。他发现鲧治水多年,全无功效,因此大怒,乃杀鲧于羽山。又一种传说认为,鲧为治水,到天上去偷了天帝的一种叫“息壤”的东西到下界。“息壤”可以生长。如果哪里被水淹没,在那里放上一点,那里就会长出平地。天帝发现息壤被盗,大怒,下令杀鲧于羽山。鲧化为黄熊,人于羽渊。还有一种传说认为,鲧在治理洪水之时,听从了鸱龟(实际应是两个以鸱、龟为图腾的部落)的计划,使人相曳、相连接筑堤坝以挡洪水,因而遭到失败。而鲧被杀于羽山之后,尸体三年不腐,剖之,则禹从鲧腹中诞生出来,即“鲧复(同腹)生禹”。

鲧治水失败被杀之后,舜帝更求治理洪水之人。四方部落首领又共同推荐鲧的儿子禹。舜同意了,让禹继承父亲的事业,并勉励禹说:“如(同汝)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接受了这个重任。舜同时命契、后稷、皋陶诸人帮助禹去治水。

禹为人敏捷勤奋,憨直而不强硬,仁而可亲,言而有信。他以身作则,勤勤恳恳,有章有节,行必中法度,深得民众拥戴。

禹受命治水之后,立刻和协助他的伯益、后稷等人遍谕诸侯,让他们发动民众,动土治水。自己又爬山越川,对山川形势反复观察测量,把天下的高山大川进行分类,并立下木桩作出标记。禹为父亲鲧治水不成被杀而感到伤心,因而治水之时,劳身焦思,辛苦备尝,居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他自己节衣缩食,十分朴素勤俭,却敬于鬼神之事,祭祀丰洁。他住在简陋低矮的茅房之中,把大部分的费用都用于开辟引水的沟洫。在陆地上奔忙时坐车,在水中巡视时乘船。遇到泥沼,他就乘木板橇,在山上奔走则乘棒(qiao)。一切都按规矩办事,顺从天地四时之宜。他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而改用疏导的办法,“掘地而注之海”,开辟引水河道,把水引到海里去。他“左准绳,右规矩”,量度山川湖海。率民众“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控制住了洪水。在洪水消退、田野重现之后,禹又让伯益发给百姓稻种,让他们在卑湿的地方种植;让后稷发给百姓难得的食物,食物不够,就在诸侯之间均调有余以补不足。他又走遍天下,行相地之所宜,规定各方土贡。自冀州始,划天下为九州。“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于是,帝舜赐禹以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大治。禹也因治水之功,受到了天下百姓的拥戴。在帝舜之后,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帝”)。

有关洪荒时期的大禹治水之传说,实际上是远古时代人类和自然界作艰苦斗争的反映。在使用耒、耜等木石工具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任何大一点的自然灾害都是他们难以应付的。有关洪水泛滥的神话,必然是远古时期的水灾给古人留下的深刻而长久的记忆。与洪水的斗争,正是远古时期,人类筚路蓝缕、开拓世界,创造文明的一个伟大的写照。

第一个王朝的诞生

夏启是大禹的儿子。传说舜年老后禅位于治水成功的禹。禹在涂山(今河南西部会稽山)娶涂山氏(可能是当时的一个部落或方国)长女为妻,生子启。

伯益是和禹同时代的人,传说他曾帮助禹治水,并“作井”(发明挖井)、“作占岁”(发明占卜),还负责管理过山林川泽。但是,伯益辅佐禹的时间很短,没有取得天下民众的拥护。禹年老后,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传授给伯益,而不传授给启,但“以启为吏”,给了启很高的职位。后来,禹东巡至会稽而去世。这时,启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实力,许多诸侯都反对伯益而拥护启。伯益发觉,拘囚了启。后来启设法摆脱拘囚,率领部下攻击伯益,并杀掉了他,即传说中的“益干启法,启杀之”。启遂继位,做了部落联盟首领,结束了禅让制。启继位后,建立了世袭王权,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因启的部落名夏后氏,故史称夏朝。

夏朝建立后,不少部落对启不服。于是“启有钓台之享”,在钓台(今河南禹县)召开部落大会,还“征西河”征伐反叛自己的西河部落。反叛启的最大的势力是有扈氏。传说中的有扈氏是夏启的庶兄。《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甘是在有扈氏境内南郊的一个地方。在讨伐有扈氏之前,夏启在甘这个地方誓师,列举有扈氏的罪状,说:他蔑视国家大法,懈怠所掌管的政事,我执行天的意旨,兴兵剿灭他。同时告诫士兵,如果战车左边的士兵不努力射箭,战车右边的士兵不用戈矛奋力刺杀,驾车的士兵不控制好战车,就都是不服从我的命令,我就要在神位面前惩罚你们,贬你们为奴隶,或者杀死你们。如果都努力英勇,我就在神位面前赏赐你们。这次战争规模很大,战斗也很激烈。最后有扈氏被启击败,夏启君临天下。

少康中兴

启在巩固了统治之后,不久便生病死去。他的儿子太康继位为夏王。相传太康即位之后,将国都迁到斟郡(今在河南巩县)。太康是个“盘于游田,不恤民事”的人。他安于现状,整天去打猎游玩,对朝政、国家大事根本不管。时间一长,又嫌在都城附近打猎游乐已不足尽兴,又跨过洛水以南去打猎,并且越游越远,以至外出100天都没有返回都城。本来太康这样只知盘游而不恤民事,人民就有怨恨之言,诸侯、方国也开始产生离心,此次他跨过洛水去行猎,长时间不返国都,就给地处黄河以北的有穹国方伯后羿造成了进攻的机会。

相传有穹是居住于今河南东北的一个方国,方伯后羿是尧时以善射著称的羿的后代。尧时的羿是东夷各部落中的一个较大的氏族首领,在禹时羿受封在钮(今在河南濮阳西南)。羿在东夷各部落中仍有很高的威信,所以在有的古书中又称后羿作“夷羿”。后羿的箭法也很好,百发百中,箭无虚发。而他也就是仗恃自己的射箭技术高,长久以来对夏王朝怀有野心。启死之后,太康继位。后羿看到时机来了,便趁太康外出,拥兵攻打,占据了夏都,并以重兵把守洛水不让太康返回。昏聩的太康在洛水南打猎尽兴而归时,想渡过洛水回朝已不可能了,只好与随同其出猎的少数兵员,暂住洛水以南,同时派人向各方国诸侯求援,可此时众方国诸侯已置太康于不顾了。太康在无可奈何中,向东方流落,最后找到一处地方修筑城池驻扎下来。此地后来就被称作太康,到秦汉之季,这里又称作阳夏(今在河南太康)。太康不能返国,史称“太康失国”,他在阳夏居住下去,约10年后病死。

后羿将太康逼得向东流亡之后,便“自钮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了,史称“后羿代夏”。虽然后羿取太康而代之,但因夏族自大禹以来,在众多方国、诸侯之中有很高的威望,后羿并没有完全得到他们的拥护。后羿掌管了夏朝的政事后,没有作巩固政权的打算,而自恃射术过人,武力强大,不理民事,也整日沉溺于田猎游乐之中,把政事交给寒浞处理。寒浞便诱使后羿以打猎为乐,不理国事,且乘机挑拨离间,制造混乱,培植自己的势力。几年后,寒浞趁一次后羿外出行猎,煽动族众将后羿杀死,寒浞夺取了大权,并且占有后羿的妻妾,霸占了后羿的财产,自称为王。

太康失国以后,其兄弟仲康也和他一起逃往外地,不久死去。仲康的儿子相投奔姒部落的斟灌氏,寒浞派浇攻杀相后又灭掉斟灌氏及同姓斟寻氏。

P3-5

序言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名著当中,历史著作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传统中,重视历史,重视史书的编著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民间自发的治史活动层出不穷,留下一些官史无法写、不敢写、写不到的史实和精辟篇章,这一点自不必言,历代统治者对史书的修撰更是异常重视,每一朝代的兴替,君临天下者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撰前朝史书,以为本朝镜鉴。自有历史记载起,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史官,虽则名称不同,其记帝、后之一言一行,载天灾人异的职责是一致的。因此,自司马迁修《史记》始,官修历史的延续性(或得到官方支持)再也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这种重视和延续性,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上下五千年》就是其中最优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史籍之一。

《上下五千年》是以纯白话的通俗语言,从现代人的角度撰写的一部通史性的著作,对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深刻地认识中国历史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它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不仅可作历史著作来读,亦可作为文学名篇或政治著作来读。

中国历代史学家都有秉实记事的优良传统,因此丢官、丢命者并不少见,这就基本保证了这些史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相。尽管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形成了噤若寒蝉的政治环境和治史环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史官对事实的忠诚记录,为尊者讳的记史风尚也使之遗漏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总的来说,这些史学著作所记述的史实还是真实的、可信的。

如果本书的出版,能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享受中国历史的丰硕成果,则读者幸甚,编者幸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