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伟岸壮丽的学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吕绍宗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伟岸壮丽的学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俄苏文学专家、翻译家吕绍宗先生的学术随笔文集,真实地反映了1953年以来半个多世纪内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座学术圣殿鸿儒大师的精神风貌和学术品格,生动地再现了钱锺书、何其芳、戈宝权、杨绛等一批学术大师的风采,用作者自己的话讲,“却见苍茫一派学林,万木伟岸,景色壮丽”,是社科院学术历史的珍贵缩影。全书设为“学林壮丽”、“学林读经”、“学林飞叶”、“学林沃野”四个栏目,还配有大量的图片。

内容推荐

《伟岸壮丽的学林》是作者吕绍宗多年来所写的回忆文章、学术随笔、杂文和散文的结集,分为“学林壮丽”、“学林读经”、“学林沃野”四个部分,真实地反映了1953年以来半个多世纪内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座学术圣殿鸿儒大师的精神风貌和学术品格。

目录

万木伟岸 景色壮丽(序)

第一辑 学林壮丽

 戈宝权当邮递员 钱锺书当茶炉工——《外国文学所40华诞随想》补记

 外国文学所40华诞随想

 遗香悠悠何其芳——写于何其芳诞辰100周年

 低调而善自省的冯至

 钱锺书、杨绛力挺求是卞之琳、杨周翰闻过则喜——一篇20世纪的学林佳话

 戈宝老答问录

 热忱百岁仍暖人——恭贺贾芝先生百岁华诞

 与中国作协铁凝主席的一次通信

 无影无踪岁月去 俊杰凡夫入画来——画记社会科学从浴火重生到欣欣向荣

 戈宝权卡片作笺 解疑答惑

 高莽笔下的世界文学画廊

 新译《当代英雄》出版絮语

 学者所译 寓研于译

 十年文坛纵横事 一书开卷可了然

 补上地连欧亚的这个文学大窟窿——钱善行译《彼得堡》

 没有十足把握译好的就让贤不译

 社科院复返的青春

 天下最美好的笑容是对普通人的微笑

 学林梦话——学术评审实名制的思考

 怀念“一本书主义”

第二辑 学林读经

 译名篇 愁难寐 喜无眠

 此山归来不看山——诗化小说《当代英雄》礼赞

 意深·景美——《冬日的橡树》的意境

 昔有作家挂牌行乞

 列宁为马雅可夫斯基的短诗做“政治担保”

 灰姑娘又进了皇宫——说说当今的俄罗斯通俗文学

 普拉东诺夫抑恶与奥斯特洛夫斯基扬善殊途同归

 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死于精神溃堤的三位俄罗斯伟大诗人

 《日出之前》——一部久未读懂的奇书

 田德里亚科夫真是个“实在人”——田德里亚科夫遗作的纪实风格

 数度蹉跎始成书——《我是用做实验的狗——左琴科研究》跋

 实译左琴科“非文学的”文学语言的丑与美

 为什么不知道左琴科就矮人三分

 报端谐趣园——《十二把椅子俱乐部》的“台前”和“幕后”

 我们需要果戈理 我们需要谢德林

 《萨佐诺夫风》与喜剧模仿体文学

第三辑 学林飞叶

 春联贴到莫斯科

 与俄罗斯各界友好人士联欢迎春

 逐风雪 追片纸

 我与叶莲娜和富田昭文

 索契·四月人情胜春风

 索契·奥斯特洛夫斯基文学纪念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斯大林格勒·弹洞如字壁作书

 下南俄·“两亿中国人将迁远东”及其他

 图拉托尔斯泰故居·“俄国革命的镜子”在这里闪耀

 千里西欧秀丽

 圣彼得堡·蕴涵文化之都精神内涵的夏园

第四辑 学林沃野

 星星(人物)

星空与灯海一色

附:渔家傲·外文所学者夜登香炉峰

与诗人部长促膝而坐的时光

茗香一缕迎新春

郑律成约我写歌词——“军歌之父”的故事

附:短句献给那个迎春的酷寒

校园花径上沐浴朝晖的嵇文甫校长

电视连续剧《大国医》的艺术形象与人物原型

荷花淀里听孙犁

忘乎所以的小演员与戏比天大的常香玉

华国锋题写“翟泉第二小学”校牌

 月亮(亲情)

我在长安大戏院看“专场”

一张印有伍分硬币霉痕的两毛钱

娘想儿,路来长

狗娃儿

万里明月共一轮

附:莫斯科大学中秋夜

从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到呼伦贝尔大草原

旅欧途中朗诵喜剧模仿诗

附:戏拟讽刺诗

盛世春风最宜人

附:卜算子·2012年新春

洛阳春华秋实20年

 人世间(大社会)

京华大街的狗、狗和狗

我替首都去取经

满城结彩满城红——“禁放”后的首都春节设想

管鞭炮与管交通

中国春节——世界节庆笑文化的灿烂篇章

附:民间传说叙事诗《正月十七老鼠嫁妮》

何时建个当代编辑馆

新闻中时感生涩的外文缩略语

刀枪·市场·股份

亚特兰大奥运会——一副难得的醒药

巴甫洛夫、曹操和我

威胁恫吓不如积善修德——读日本威胁削减联合国会费

医德因此更高尚

不“争”更显“俏”——毛泽东《咏梅》词赏析

贴近生活 直面焦点——评电视连续剧《手机》

喜迎十八大豫剧进京展演优秀剧目礼赞

“复调”与“交响”——看大型现代豫剧《常香玉》

豫剧现代戏《红果,红了!》编导有新意

诗人窗下不牧马

洪水过后的反思

社会达人训斥中国社科院

两点之间直线最近,狗都知道

试读章节

外文所是1964年9月22日成立的。10月1日人马已驻扎合肥,随后很快就下寿县九龙公社“四清”了。像电影《林海雪原》中解放军进夹皮沟一样,我们每人都穿了身破旧的棉军装,“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建立根据地”。并非用词不当,传达上面的精神说:“估计有三分之一的政权不在我们手里”,而在“四不清干部”手里,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里。到底是否真的有三分之一的政权“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里,哲学社会科学学者们的任务不是调查研究,而是奉命出征的“工作队”。1965年6月这次“四清”结束,由冯至所长挂帅的外文所“四清工作队”,由何其芳所长挂帅的文学所“四清工作队”,“学部”其他研究所参加第一批“四清”的学者们班师回京。第二批“四清工作队”再披战袍。

1966年6月初,外文所赴江西的第二批“四清工作队”回京刚下火车,第三批奉命出征京郊门头沟的工作队正要进村,“文革”动乱爆发。一夜醒来,学部大院贴满了大字报。昨天还挂帅从“走资派’’手里夺权的人,征尘未洗,自己成了“走资派”。“四清”中改行做“工作组”组长的学术名流,成了挨批的“反动学术权威”。外文所批判冯至,文学所批判何其芳,法学所批判张友渔.经济所批判孙冶方,历史所批判侯外庐……学部由“学术空城”成了“遍地狼烟”。

第二张照片是我和戈宝权先生在河南“五七干校”拍的。照片上的戈先生不再是驰名中外的俄罗斯文学学者,不是“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江泽民语),而是一个为“全连战士”取送信件的邮递员。岁月弄人!照片上的戈宝老竞没有丝毫的尴尬和难堪,而是特意把邮政挎包摆在身前,让绿底黄字的“中国人民邮政”一字不掩地亮出来。

人,到了哪步说哪步!何止一个戈宝权呢!像相声《改行》中艺术家操刀摆摊卖西瓜一样,一段大田务农后,五十多岁的冯至、卞之琳、李健吾、罗大冈、叶水夫,都成了建筑工地的“壮工”。杨绛是菜农。高莽是食堂采购。钱锺书先生本该是外文所的人,与文学所分家时暂时借给了文学所,不料成了文学所赖以发达兴国的“荆州”。日后外文所爱才而苦索,文学所惜才而不还。当时钱锺书在文学所干校烧茶炉。要回来又怎样?外文所连队不过又多了个老年“壮工”而已!

从这一点讲,戈宝权有什么尴尬,有什么难堪呢?几位老“壮工”往架子上递土坯,胳膊没劲儿用肚子往上扛,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暂不说了。说来荒唐,动乱爆发后,当权派大多都成了“走资”,学术权威不少变成“反动”。年纪大点的总免不了“历史问题”。清查“5·16反革命集团”,不少年轻人当“现行反革命”。所里“革命群众”是如此匮乏,所以不得不让“反动学术权威”们边干活,边对“现行反革命分子”专政。累死累活,毕竟比牛棚的精神折磨轻点。但违心地“专”自己弟子们的“政”,违心地坐在会场批判明知不是反革命的“反革命分子”,心里就好受?从这一点讲,倘能像戈先生那样,挎上邮包消失在风雨里,不是逍遥得像神仙一样吗?他甚至可以把负责“专政”的“分子”带到远离耳目的小馆子吃驴肉。说“你吃,我在外边给你看着”。靠的不就是绿底黄字的挎包吗?

杨绛先生没有挎包掩护。她似乎就是以自己柔弱的肩膀在扛。当时“深挖细找‘5·16’分子”的斗争仍很残酷。会场上的杨绛却常一言不发。也许只有从那时走过来的人,才知道它的不易。更让人感叹的是,柔弱斯文的她,竟冒着自己挨批斗的危险,设法要了正遭残酷斗争的一个同志偏远农村老家的地址,示意如有什么不测,他家中一切尽可放心。

戈宝老厚道,杨先生慷慨,但那是一个夫妻、父子都要划清界限的时代啊!“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令人起敬。

照片上戈宝老身边的我,政治上是被“挂起来”的,还没能“回到人民中间”。

1969年秋,我好像伪装革命一样,站在锣鼓队里吹着唢呐,满腔热情欢迎上面派来的“亲人”工、军宣传队进学部。进驻后办宣传栏,我临摹大型肖像画《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简直废寝忘食,还赢来阵阵称赞。不料“清队”开始,宣传队办“学习班”时我也首列其中,说“他老实,也许知道点东西,能从这里打开个缺口……”。

我的老实,宣传队是估准了。老实得可怜。我主动让学习班“抄”了我的“家”(单身宿舍);同意我的私人信件学习班可以随便拆;我承认我的重大“罪行”:抄家中有张拇指大的135黑白照片,不会游泳的我半蹲在岸边的海水里。学习班说我帮助“帝修反”,说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的军舰一看,就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我同意了。而且很痛心!

P5-7

序言

万木伟岸景色壮丽(序)

无意咏叹,无意放歌,但将半世纪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这座中国学术圣殿所见与亲历实录下来时,却见苍茫一派学林,万木伟岸,景色壮丽!

恰恰半世纪前,1964年,我从郑州大学毕业,有幸来到由郭沫若任院长兼学部主任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我是范文澜所长的近代史所下去挑人挑来的。到近代史所报到几天后到学部政治部办理粮油关系,政治部中途拦下,把我“支援”给了何其芳所长的文学所。不到两个月,根据1963年毛泽东主席批示要加强外国研究的决定,一个崭新的研究机构从“老所”文学所分娩出来,这就是冯至任所长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我被分配到这里工作。1977年,根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部署,哲学社会科学部改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并委任胡乔木担任院长。后又经马洪、胡绳、李铁映、陈奎元、王伟光几任院长到今天,这就是我终生工作的地方。长期以来,这里生活清贫,工作艰苦,却吸引着全国无数学问家聚首此处切磋琢磨,以自己的研究指点江山,服务社稷。一个年轻人能来这里工作,就近瞻仰学术大师风范,聆听指教,终生引以为幸。

与我国其他散文相比,《伟岸壮丽的学林》以文学所、外国文学所及民族文学所为主,力图反映1953年以来半个多世纪内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座学术圣殿中鸿儒大师的精神风貌与学术品格。全书设四个栏目,分别是:“学林壮丽”、“学林读经”、“学林飞叶”、“学林沃野”。

“学林壮丽”部分,包括《戈宝权当邮递员钱锺书当茶炉工——(外国文学所40华诞随想)补记》、《外国文学所40华诞随想》、《遗香悠悠何其芳——写于何其芳诞辰100周年》、《低调而善自省的冯至》、《钱锺书、杨绛力挺求是卞之琳、杨周翰闻过则喜——一篇20世纪的学林佳话》、《戈宝老答问录》、《热忱百岁仍暖人——恭贺贾芝先生百岁华诞》、《戈宝权卡片作笺解疑答惑》、《无影无踪岁月去俊杰凡夫入画来——画记社会科学从浴火重生到欣欣向荣》、《新译(当代英雄)出版絮语》等,反映了郑振铎、何其芳、钱锺书、俞平伯、毛星、贾芝、冯至、戈宝权、卞之琳、罗大冈、李健吾、杨绛、杨周翰、孙家琇等学术大师精神风貌的不同侧面;《高莽笔下的世界文学画廊》、《学者所译寓研于译》、《十年文坛纵横事一书开卷可了然》、《没有十足把握译好的就让贤不译》等数篇中,则可看出高莽、张捷、陈中梅、罗新璋、钱善行等十多位当今学者的风采。以延安作风感染学者群半世纪,从最初协助郑振铎、何其芳创办并长期领导文学所,到与冯至一起创办、领导外文所,再到在学部从事政治思想工作,最后再以所长兼党组书记领军民族文学所的学界优秀党务工作者王平凡,书中多篇散文都有记述。  建立科研机构的目的,学术研究的真谛,是求真求是。但真正做到一心求是,不为名使,不为利惑,不追风逐潮,不人云亦云,是很难的,是非常、非常难的!正是在这方面,何其芳、冯至等几位著名学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何其芳的求是,有时甚至到了“胆大包天”的地步。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不仅外交向苏联“一边倒”,而且苏共领导、甚至苏联文艺界头面人物有关文艺的讲话,也都往往被奉若经典,视如马列。唯有何其芳敢于质疑,而以正确的观点指导学术研究,譬如指导当年的年轻红学家曹道衡。而这种对“苏联老大哥”的“不恭”,当时是被明文列入划右派“六条标准”的。评职称中他宁可自己不当一级研究员,也要力挺俞平伯,说“不能因为他受到批判而影响晋级职称”。而主导那场批判的正是毛泽东主席。1959年毛主席委派何其芳编《不怕鬼的故事》。出版前毛泽东给何其芳的序中加了些文字,其中的“光昌流丽”何其芳虽觉精彩,但从未见人说过而心生怀疑,于是便去请教俞平伯,俞平伯予以肯定后他才誊写上去。如此“怀疑伟大领袖”而相信“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在当年是颇犯禁忌的,何其芳也为此吃尽苦头!反右派中他为杨思仲摆好,“拔白旗”中他为郑振铎、钱锺书等摆好,都是觉得杨思仲本不该是“右派”,郑振铎、钱锺书、孙楷第、李健吾、杨绛他们本不该是“白旗”,正像俞平伯本该是一级研究员一样。应该说,何其芳一生都是衷心热爱毛主席的,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在创作歌颂毛主席的《毛泽东之歌》,但他却有一种难得的、童心般纯洁的求真求是品格。《遗香悠悠何其芳——写于何其芳诞辰100周年》,就是歌颂这种“求是”。

因为这里是国家学术殿堂,很多学者本身就是中国文学史、学术史的浓重一笔,所以鲁迅、郭沫若、朱自清、周作人、周扬、林默涵、杨晦、季羡林和多位著名文学家,有时也相伴出现在散文中。

……

因这里是国家学术殿堂,国家领袖的宏图大略,拨乱反正,也如实显现于散文中:1953年成立中国第一座国家级文学研究机构——中国文学所,就是周恩来总理交由中宣部副部长周扬、胡乔木找何其芳,委托他与郑振铎筹建的;1964年创立外国文学所,还有哲学社会科学部同时建立的其他几个涉外研究所,就是根据毛泽东主席要“加强国外研究”的思想创办的;全国批判俞平伯红学研究的那场风波,当时就是毛泽东主席主导的;委托何其芳编纂《不怕鬼的故事》并为其改写序言的,就是毛主席;赞扬冯至《杜甫传》“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的也是毛泽东主席;1964年文学所、外文所到安徽“四清”,1970年两个研究所及整个学部到河南办“干校”,贯彻的就是那个岁月的国策;1972年把整个“学部”再从河南原封不动搬回北京,就是周恩来总理的布置;1975年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改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并委任胡乔木担任第一任院长,就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决策。多年来领导中国社科院贯彻中央精神,以学术研究(包括文学研究)指点江山,服务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就是胡乔木、马洪、胡绳、李铁映、陈奎元、王伟光这些学界国家栋梁。这个题材是其他散文不易替代的。但因作者本人功底浅薄,出版这本著作也是一次学习,希望得到名家指点。

2013年到来之际,笔者冒昧向中国作协铁凝主席致函,主要是表达对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锐意改革的敬意,也顺便递上几篇壮丽学林的散文,蒙铁凝主席鼓励,拨冗回函说:“您的数篇大作均已妥收。谢谢您的文章让我再次领略文化大师、文学前辈们的神采。”这一鼓励的意外结果,是让我萌生结集成册之念:既然主席还看得下去,不妨结集出版,就教读者。

星转斗移,岁月不再,当年风华正茂的学者,如今已是霜侵须眉的驰名专家,前辈先驱则早已功成西去,幸有几张照片可慰人心。其中几张由于种种原因更显珍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