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地区的传统节日,同样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融合,遂深深融入到百姓生活和习俗中去。这些节日,在一年的周期中循环往复,成为错落有致的体系,组成了湖州地区的节令文化。尽管各个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庆祝形式有不同之处,但这些节日里涌动着的情感和期盼大多是相同的。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湖州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是湖州先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十分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湖州人,我们应该追本溯源,深入了解和传承这笔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湖州岁时节令习俗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湖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出版社 | 杭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湖州地区的传统节日,同样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融合,遂深深融入到百姓生活和习俗中去。这些节日,在一年的周期中循环往复,成为错落有致的体系,组成了湖州地区的节令文化。尽管各个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庆祝形式有不同之处,但这些节日里涌动着的情感和期盼大多是相同的。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湖州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是湖州先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十分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湖州人,我们应该追本溯源,深入了解和传承这笔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推荐 历经碰撞和蜕化之后仍具有鲜明色彩的湖州岁时节令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内涵。本书所讲述的湖州岁时节令民俗以明清时期的民俗状态为基础。我们所搜集的传统节俗中,有的已经废弃,但从中可以体味到古人的用心;有的至今还在沿用,使我们更加明了它的意蕴和初衷。作为具有文化普及意义的读物,本书力求以文化的视野,解读湖州岁时节令风俗事象以及相关的民俗内容,梳理出湖州岁时节令民俗文化的主要形态,透过地域文化的视角,探求其深厚的美学意蕴,挖掘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从而在更加开阔的审美视野中品味其独特的风采;同时努力将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尽可能做到雅俗共赏,使更多的读者饱享湖州岁时节令文化的盛宴。 目录 前言 春天篇 桃花流水鳜鱼肥——春之韵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迎新 谁肯如翁闭户眠——元宵狂欢 风雨梨花寒食过——清明祭祖 夏天篇 绿树阴浓夏日长——夏令拾趣 布谷声中夏令新——立夏习俗 闲庭散书六月六——天贶节俗 千里湖山秋色净——秋日情怀 秋天篇 七夕相沿乞巧风——七夕乞巧 道场普度妥幽魂——中元普度 合家团圆中秋夜——中秋节俗 登高采菊又重阳——九九重阳 冬天篇 云寒水清荻花发——冬时风习 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节俗 过了腊八便是年——腊八施粥 蔬食果糖送灶君——祭灶节俗 欢乐祥和迎新春——年节风情 迎送两岁除夕夜——除夕节俗 附录一 二十四节气 附录二 湖州岁时节令歌谣 附录三 中国主要政治.社会性节日及纪念日 后记 试读章节 合家欢聚年夜饭祭祖之后合家团聚,欢饮一餐,俗称“吃年夜饭”。湖谚云:“一年三东家,年夜饭吃自家。”即使是外出务工或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回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同吃年夜饭。年夜饭菜肴丰盛,不得少于十碗,且务必成双,取“十全福寿”之意。菜肴都寓意吉利:酱煨蛋称“元宝蛋”,寓意“招财进宝”,笋干意谓“节节高”,鱼圆、肉圆寓意“团团圆圆”,全鱼意为“年年有余(鱼)”,发芽豆、黄豆芽称“如意菜”,蹄膀含有“提升”寓意,鸡表示“吉利”之意,等等。吃年夜饭,其他菜肴尽可享用,只有全鱼,寓意“年年有余”,不得动筷。不过菜吃得再多,也得吃一些饭,吃饭时还得夹上几筷青菜,意谓“长羹菜饭吃勿厌”。年夜饭要盛两次,取成双吉利,不吃粥,不喝汤,不剩“饭碗头”。吃年夜饭的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尽享天伦之乐的一餐饭。人们既是享用这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这合家团圆的欢乐气氛。年夜饭后要放爆竹。 除夕夜,湖州水乡农家还有“淘隔年米,煮隔年饭”的习俗。饭要多烧一点,煮好后,盛在新箩中,上插葱、秤杆,饭上放着富有吉祥寓意的茨菇、橘子等,蕴涵着长青吉利、称心如意、年年有余、节节高之意。旧时,湖州近郊农家在每间房间的桌子上都要供一碗年夜饭,饭上覆盖红色吉祥寓意的剪纸,上插一朵千年红花,一直放到元宵节。 除夕深夜,即与正月初一交更时分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接灶神”。接灶神的仪式相对要简单得多,换上灶神神像,用年糕或小圆子(俗称“接灶圆子”)、果品等上供,在灶龛前燃香、叩头,同时嘴里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表示欢迎灶神回来,俗称“接灶”。接灶时要放爆竹。 从腊月二十五、二十六日开始,岳父母、过房亲的亲爸亲妈也要邀小辈吃年夜饭。为避免日期有冲突,吃年夜饭往往参差安排。吃年夜饭,小辈要给长辈送礼物;长辈要给小辈回赠衣服、鞋袜等礼物,还要给“压岁钿(即压岁钱)”。 守岁围炉竟废眠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旧时除夕之夜,吃好年夜饭,全家团聚在一起,点起大红蜡烛或油灯,烛不吹熄,任其燃尽。大家围坐闲聊叙情,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湖州西部山区人家,往往用较大的柴箭头放在火盆里慢慢地烧,家人围盆守岁,俗称“煨年猪”。除夕守岁,既有对即将逝去的岁月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来临的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期待。 除夕当晚的“压岁”也是湖州过年风俗中极富特色的祈福形式,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压岁钱须用红纸包裹(现在流行用信封大小的红纸袋),由长辈当面给;也有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长辈悄悄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此时,长辈还须将新衣帽放置孩童床前,枕边放有“开口果子”。如橘子,意为“开口吉利”、“开口吉祥”;又如寸心糖(一寸长的芝麻糖,也称“寸金糖”),寓含“称心如意”之意。 提灯燃炬呼蚕花 旧时除夕黄昏,湖州蚕家儿童总要兴高采烈,提着马头灯、元宝灯、鳌鱼灯、兔子灯等各式灯笼,走出家门,去玩蚕花灯的游戏。他们点燃灯里红烛,在村前屋后、田头地角来回奔逐嬉戏,嘴里唱着童谣:“猫也来,狗也来,蚕花落伢(我)屋里来,白米落伢(我)田里来,搭个蚕花娘子一道来……”俗称“呼蚕花”。 除夕夜,蚕农家还要点一盏油灯放在神龛前,一直要点到年初一的早晨,叫“点蚕花火”,象征着把蚕花的祥瑞接到了新的一年。农家妇女平日都早起,但年初一早上起床特别迟,都要困晏觉,不下厨,意为“焐发蚕花,越焐越发”。旧时,养蚕的蚕种要放在蚕娘怀里靠体温孵化,人们把这种“催生”行为移植到新年习俗中,也包含着一种象征意义。 如今,湖州农家仍沿袭着除夕祭祖的习俗,但不少城镇人家也不兴祭祖。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湖州城镇开始流行到饭店吃年夜饭的习俗。饭后,人们按各自兴致,或围坐电视机前,欣赏春节联欢晚会;或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年到来。随着电视里新年钟声敲响,一时爆竹震天,彩焰蔽空,蔚为壮观。P121-124 序言 岁时节令,按中国农历,分为十二个月、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古代“农桑为本”,非常注重季节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在季节交替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并注入了文化、政治、经济的内涵,千年相传,从而逐渐演变成民俗节日。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令,具有农耕文化的特点。 中国最早有八个节令,演变成重要的节日,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些标志着农耕四时的节日,几千年来保持着农耕生活节奏与大自然季节气候完美和谐的特征。由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组成的中华传统节日的形成与普及,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节日的确定,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湖州地区的传统节日,同样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融合,遂深深融入到百姓生活和习俗中去。这些节日,在一年的周期中循环往复,成为错落有致的体系,组成了湖州地区的节令文化。尽管各个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庆祝形式有不同之处,但这些节日里涌动着的情感和期盼大多是相同的。 一个区域的岁时节令习俗,作为一种经久传承的民俗文化,其形成、发展是与该地区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农事生产、社会生活等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对节令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节日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外在风貌。作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湖州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为湖州岁时节令习俗的发展,奠定了独特的基础。湖州岁时节令习俗所具有的独特地方文化风格,在当今湖州人民生活中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尽管湖州的民间习俗在不断变化,但节日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的追求,将成为我们人生永恒的主题和企盼。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湖州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是湖州先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十分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湖州人,我们应该追本溯源,深入了解和传承这笔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记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一个节日都有其悠长的历史渊源、美妙的传说、独特的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是一代代岁月旅途中欢乐的盛会。湖州的传统节日也是如此。 历经碰撞和蜕化之后仍具有鲜明色彩的湖州岁时节令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内涵。本书所讲述的湖州岁时节令民俗以明清时期的民俗状态为基础。我们所搜集的传统节俗中,有的已经废弃,但从中可以体味到古人的用心;有的至今还在沿用,使我们更加明了它的意蕴和初衷。作为具有文化普及意义的读物,本书力求以文化的视野,解读湖州岁时节令风俗事象以及相关的民俗内容,梳理出湖州岁时节令民俗文化的主要形态,透过地域文化的视角,探求其深厚的美学意蕴,挖掘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从而在更加开阔的审美视野中品味其独特的风采;同时努力将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尽可能做到雅俗共赏,使更多的读者饱享湖州岁时节令文化的盛宴。 本书撰写分工如下:徐可,拟定全书框架及各章节提纲,撰写前言及夏天、秋天、冬天三篇;高勇年撰写春天篇;钟伟今提供了多年来对节令民俗事象研究的相关资料,还审阅了全书的文稿。俞利芳老师为本书的撰写做了基础工作,沈根发先生提供了相关资料,湖州师范学院余连祥教授对本书进行了统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给矛了大力支持,施立农、沈根发、吴水霖、周又周、许明锋、史洪振、蒋晓鸣、费建华、宣宏、俞水林、钟伟、程建中、沈鑫元、邱建申、王建农、周桂林等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照片,钱慧敏先生为本书绘制民俗插图,唐永昌、寇丹、王增清、余方德、董惠民、程建中、邱鸿炘、沈鑫元先生对书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0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