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台湾少数民族--阿美/台湾原住民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许玉香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内容推荐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序(梁国扬)/1

跋(陈杰)/193

第一章 起源与变迁历史/7

 第一节 阿美人发祥与起源传说/9

 第二节 阿美人的渊源/14

 第三节 阿美人的族群分类与分布/20

第二章 社会制度与组织形态/27

 第一节 阿美人的部落制度/29

 第二节 阿美人的领袖制度/34

 第三节 阿美人的部落会议制度/38

 第四节 阿美人的年龄阶级组织/41

 第五节 阿美人的亲族嗣系制度/47

 第六节 阿美人的家族制度/52

 第七节 阿美人的法律/53

第三章 社会经济与生产形态/57

 第一节 阿美人的农耕经济生活/59

 第二节 阿美人的狩猎生活/65

 第三节 阿美人的渔捞生活/67

 第四节 阿美人的采集生活与交通运输/70

 第五节 阿美人的部落与住屋/72

第四章 语言与教育/81

 第一节 阿美人的语言/83

 第二节 阿美人的教育/87

第五章 文化与艺术/93

 第一节 阿美人的服饰文化/95

 第二节 阿美人的传统歌舞/102

 第三节 阿美人的传统乐器/109

 第四节 阿美人的手工业艺术/111

第六章 信仰与祭仪/117

 第一节 阿美人的原始宗教/119

 第二节 阿美人的岁时祭仪/128

 第三节 阿美人的生命祭仪/134

第七章 丰年祭/141

 第一节 丰年祭的称呼与意义/143

 第二节 丰年祭的组织与变异性/149

 第三节 丰年祭的类型/152

 第四节 丰年祭的特色歌舞文化/155

第八章 风俗习惯/161

 第一节 阿美人的婚姻习俗/163

 第二节 阿美人的生育习俗/173

 第三节 阿美人死亡与丧葬习俗/177

第九章 旅游与观光/181

 第一节 阿美地区旅游/183

 第二节 阿美风景名胜/185

试读章节

一、“洪水神话说”

洪水神话是世界性的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内容通常是说,经过一次大洪水之后,万物绝灭,只剩下一对兄妹,经过神的指示或占卜而结婚,然后繁殖人类。台湾原住民流传着种种不同的洪水神话,阿美人的洪水神话,就是这类兄妹或姊弟结婚的类型。阿美人世居台湾东部的花东纵谷及濒临太平洋的东部海岸地区,阿美人有两则洪水泛滥的祖先发祥传说。

一则传说:传说太古时代,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滚起了大洪水,洪水泛滥淹没了整个大地,所有的人类都死了。有一位名字叫做督季的女孩子,带着她的弟弟拉拉干,跳上一个方形的木臼里逃生,随波逐流在水上漂了很久,后来漂到奇拉雅善,即今天的丰滨的里牙津山登陆。两姊弟为了延续人类,所以结为夫妻,繁衍了许多子孙,就是今天的阿美人。

这则故事劫后余生的姊弟,从此在奇拉雅善定居并结为夫妇传衍后代。后来子孙慢慢繁衍起来,就分支迁移出去。这则故事没有说在哪里遭遇洪水泛滥,最后漂流到了台湾的东部花莲丰滨地区海岸。现在的奇美、乌雅立、巫老僧、乌溺、谢得武、扫叭顶、加蚋蚋、豆兰、里漏、寿丰、月眉、凤信、马太鞍、太巴朗、富源、朴石阁、水琏、猫公、青浦等地,大多住着阿美人。也就是阿美人至少在花莲地区就开拓了这些地方。

另一则传说:很久以前,天神卡比和阿卡有两个小孩,男儿叫做史拉,女儿叫做拿高。有一天,山洪暴发,洪水淹没了大地,两个孩子登上独木舟,漂流到了奇拉雅善,他们在那里种植耕种,两人生下了孩子,繁衍后代。他们所生下的大儿子叫做达邦.马拉斯,带着传家宝木船顺沿着海岸山脉到达了水琏,后来又搬到北边的豆兰。二儿子名叫扎劳.巴那海,他拖着传家宝锚,发现了一处世外桃源,青翠高山,秀姑峦溪蜿蜒美丽,是个人间天堂,所以就叫这里为奇美。三儿子名叫卡鲁.古乌,他带着传家宝梯,下山到太巴塱定居,这里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并且有许多白色大螃蟹。最小的儿子叫读卖.马斯拉,因为他犯错受到惩罚,曾经住过八仙洞附近,也住过长虹桥,再到舞鹤,离开时留下两根石柱。

这则故事叙述经洪水浩劫后,仅存的一对天神的男女孩子结婚生子繁衍子孙,他们生下了4个儿子,后来4个儿子分别移往四处分居出去,这就是阿美人分衍南北的开始。

二、“海外来源说”

住在台湾本岛东海岸的阿美人则有许多祖先来自绿岛的传说,其中又以海岸地区的阿美人最为盛行。

《台湾的原住民族》(宫本延人著、魏桂邦译)记载了海岸阿美人的传说故事:太古,女神创造了一对男女,他们两位降生到红头屿,后来又渡海到火烧岛,在那里育儿生女。有些人往北方去了,成为西洋人的祖先;有些由火烧岛前往猴仔山,并在亚拉帕乃定居下来,便成为阿美人的祖先;其中一部分人,沿着海岸线北上,前往大港口,其中的一部分便成为噶玛兰人的祖先;有些由亚拉帕乃北上,成为加礼宛社的祖先。

传说中说的红头屿即兰屿,火烧岛即绿岛。故事中提到的红头屿与火烧岛,可能是阿美人祖先的发祥地,后来辗转来到了台湾本岛的东部海岸。

《台湾东部山地民族》(陈国钧著)记载:今天的花莲丰滨乡的海岸阿美人,原住今天的火烧岛,于清嘉庆年间,乘舟到此移居。这则传说故事也强调阿美人来源火烧岛或兰屿。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阮昌锐教授1969年在港口所做的调查报告中也记述了关于阿美人祖先的来源传说:祖先原本是从绿岛来的,在秀姑峦溪口定居,该部落因而叫芝舞兰,然后该部落居民向西沿秀姑峦溪而到台东纵谷,北上到奇莱平原。另一支由芝舞兰北上到猫公山,再由猫公山而到其他地区如奇美、太巴朗等地。后来往猫公山的阿美人因山崩而部分迂回芝舞兰居住。因此,这些来自猫公山的人们自成一氏族称为猫公山,以后有自北方迁来的人各以地方名为族名,自成氏族或归附其他大氏族,合并成部落。以猫公山为领导

这则故事也说阿美人来自绿岛,后来迁移至台湾东部,慢慢发展迁徙,占据了整个东海岸平原地带。

《台湾的原住民族》(宫本延人著、魏桂邦译)一书中记载:从前,住在兰屿的阿美人祖先拉兰库斯族,架桥横越大海至火烧岛,由于那里居住不理想,便再度架桥前往台湾东海岸中央部位猴仔山的卡撒希克兰并繁衍子孙,后率族人北上。有些族人便分散到八里芒和马武窟定居。其他的人更往北,直到新社、猫公和大港口一带。

许多阿美人的海外来源传说故事都是以“舟”为交通工具,这则故事则是由兰屿架桥至火烧岛,再架桥至台湾东海岸,并在这里定居。

此外,林道生的《阿美人的口碑与传说故事》记载了阿美人海岸部落的创世神话,故事也叙述阿美人来自海外孤岛波特兰,并兼述了人类发现“火”的历程及男女媾和之道。后来因繁衍许多子孙,孤岛波特兰已不符生活条件,便造舟寻找新天地,他们来到了台湾东海岸。庄天池在《鲲岛三字经》中也记载阿美人原来居住在台湾岛东方海上的伯罗特岛,他们乘船到达了台湾东部。

有关阿美人祖先发祥与创世起源的传说故事很多,阿美人各部落也流传各自的传说故事。因传说来源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大都不离所谓高山发源说、海上岛屿飘来说及乘着大木臼飘来说三种说法。

P9-13

序言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岛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界因多年欠账如今拾遗补缺,但恐怕也不能避免有为了今天的政治述求而做起历史的旧文章来。

编撰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丛书,自然涉及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这是社科研究中不太好把握的两个领域,也是多产“悬案”的所在。比如,与我们人类祖先智商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2-3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他们能算人类吗?再比如,创造了西夏灿烂文化的党项人亡国后悄然失踪,却留下一页“天书”叫人猜谜。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都说明这口“饭”不好吃。即便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那至少资料采集有没有足够的来源,提出的观点能否得到史籍或考古的佐证,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神祗信仰能否有合乎生存规律的合理解释等等,都是研究者、撰稿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我知道我的同仁们,一群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太多研究,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没有多少接触的“业余枪手”,立志要做这么一件难为之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源于双重的思考:一是他们在与原住民同胞长期密切交往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对原住民璀璨文化的偏好与推崇,希望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能够弘扬光大;二是希望向社会公众提供一部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信史,正本清源、厘清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为了达此目的,他们全力搜集相关资料,调阅相关档案,参阅了大陆和台湾岛内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著述,还多次与部落代表人士接触访谈,争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总论”和“分论”的框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按族群分述,将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历史变迁,各族群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艺术、信仰祭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重大事件等,作了详尽介绍。经过严谨的考据,辛勤的笔耕,以及台海出版社编辑同志细致的斧正,一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系统全面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丛书终于面世了。

俗话说“有心插柳、无心栽花”,不管各路学人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抱着怎样的目的,恐怕都无法回避关于台湾原住民究竟是什么人种、以及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而此书恰好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先后越洋渡海,几经迁徙来到台湾,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原住民族群。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侗族、傣族、壮族、水族等,在称谓、服饰、习俗、图腾崇拜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同源”的观点决不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是我的同仁们大量参阅了有关资料对原住民发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严谨的考究后自然得出的结果。我想,浏览此书的读者自然能够体会这个结论的“含金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著述人等不是那些负有盛名的学者专家,而且成书时限也紧,难免有不少差错,同仁们实在是抱着职业的良心和抛砖引玉的动机,斗胆出手,目的是为了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批评,希望各位能体谅著述者的良苦用心。

谢谢!

2008年6月

后记

“台湾”,曾几何时,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不可及的、充满疑问的、大海深处的岛屿,但同时又是一个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地方;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应清晰地记得,两岸间那曾经的“剑拔弩张”、“枪林弹雨”和“炮火纷飞”。

很小的时候,一有闲暇,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他儿时的趣事、少年的玩伴、还有他昼思夜想的故乡——“台湾”。那时在我的心中,台湾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台湾。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始终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民族——“高山族”为自豪。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历史及其一切却知之甚少。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偶然,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一本日文书里,得知自己民族有的部落里还处于母系社会时,不禁大惊小怪、想入非非。当我清楚这个民族称谓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在两岸开放交流以后很久的事了。

二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从台湾到日本讲学顺访北京的阿美教授鸿义章先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太多地不了解,开始认识到“高山族”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称谓,实际上并未被居住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所认同。对他们而言,这个族称,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难以启齿的历史。

记得鸿义章先生告诉我,台湾的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争取为自己族群正名的运动,而最有可能被各个族群认可的名称是“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统称。但在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称谓,如:阿美、泰雅、布农、达悟、卑南、赛夏、邹、邵、鲁凯、排湾、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目前被台湾当局正式确认的有十四个族称。

正是由于两岸长期的人为分隔,一直以来,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缺乏研究和宣传普及,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在台湾的都是“高山族”。这绝非讹传,我们一些边远省份的户口登记机构,到今天还出现过这种情况,某个台湾省籍家庭刚出生的孩子登记户口时,负责登记的人员听到孩子父亲或母亲是台湾省籍时,就想当然地在民族一栏上添上“高山族”。这不是一个笑话,在现实中,恐怕仍有许多人说不清台湾省籍与“高山族”的关系。

近十几年,台湾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学者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开始详细系统地介绍这个最早在台湾进行开发垦殖并繁衍的部落族群。在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口述的记录,它们以最本性、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台湾土著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特性及其文化特征。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目前这类书籍在大陆还难以看到。

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台湾的少数民族,促使两岸在认识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上有更多地共识,全国台联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以期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由于我们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甚至有些认识还是在成书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这套丛书中,肯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甚至不精确的地方。同时,由于对各类资料中彼此冲突的部分不能赴当地核实,我们暂时只能取其中一种说法。待今后赴台进行田野调查后,当及时对本书进行修订。

在余清梅、高鹏、高伟、李树义、杨洋、鲁洪科、陈小艳、陈海舟、许玉香、宋强、安林林、何昆、李永红等同仁将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台湾原住民丛书》概论及主要分册的编写工作。杨骅同志在此书成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邵丽娟、徐波、张红星、黄京华、蔡明磊等同仁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编纂过程中,前会长杨国庆、会长梁国扬、前辈田富达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衷心感谢台湾友人宋东文、达英、巴湃、古木等先生,是他们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特别要感谢苏辉和她的先生,还有好朋友田雪平、殷路长,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社长安然,他对丛书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的编纂工作很大的帮助。

最后,对为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台海出版社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8年9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3: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