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盆里的苏格拉底(戳破哲学奥秘的14个泡泡)》源于作者李晓东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人生的思考。读此书启迪教师从问题走向研究——行走在专业发展的路上!
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了哲学的可爱、乐观和面向现实与未来的特质。对哲学的理解归根到底与语境相关,哲学离不开体验。渗透着作者对哲学的领悟,也为遭遇到重重难题的当代人重新感悟哲理、寻求认同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材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澡盆里的苏格拉底(戳破哲学奥秘的14个泡泡)/少年读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李晓东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澡盆里的苏格拉底(戳破哲学奥秘的14个泡泡)》源于作者李晓东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人生的思考。读此书启迪教师从问题走向研究——行走在专业发展的路上! 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了哲学的可爱、乐观和面向现实与未来的特质。对哲学的理解归根到底与语境相关,哲学离不开体验。渗透着作者对哲学的领悟,也为遭遇到重重难题的当代人重新感悟哲理、寻求认同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材料。 内容推荐 看似抽象玄远的哲学,可以还原于生活,给人生诸多启示。认识哲学的本来面目,才能领会哲学的奥妙。《澡盆里的苏格拉底(戳破哲学奥秘的14个泡泡)》中作者李晓东运用随笔的方式,从生动有趣的例子和故事说起,从不同视角说明哲学所具有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通过戳破这些神秘“泡泡”,我们可以认识多面的哲学,克服神秘感,充分感受哲学的价值和亲切。 目录 引言:揭开面纱看哲学 密纳发的猫头鹰——哲学的深沉与智慧 密纳发的猫头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知识还是爱智慧 照亮心灵的灯 不一样的幸福 谁是说谎者 你离深沉有多远 会思想的芦苇 为思痴狂 厮杀的战场 古希腊的牛虻 “毛粒子”的由来 “克隆人”的烦脑 板起面孔才是哲学?——哲学的幽默与风趣 “正襟危坐”与“谈笑风生” 风趣与智慧的零距离 一张嘴巴,两个耳朵 爱美人还是爱真理 哲学家背后的女人 也是平常人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人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船上的争吵 刑场上的绝唱 我自逍遥——哲学的潇洒和超脱 晒太阳的人 玩掷骰子的人 逍遥游的人 了断一切的人 不动心的人 幸福的人 一心朝向上帝的人 狂傲叛逆的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 不合时宜的疯子和超人 老问题与新答案——哲学的守旧与创新 “谜团”与哲学 哲学凉讶什么 问题叵久,答案常新 你方唱罢我又登场 抛弃还是扬弃 承前启后与保持真我 怎样的富有——哲学的无为与有用 富有与贫穷 拿起与放下 道是无为却有为 于无声处听惊雷 哲学家的真精神 “境界”与“富有” 生活的真谛 长安城外的故事 鹦鹉的价钱 智慧的“海” 把根留住 不解的“因缘” 探索的动机 用兵之道 一部兵书,两处战场 我是谁,谁是什么——哲学的人性与理性 认识你自己 参悟人生旅途 人性之光 万物之灵长 洞穴中的囚徒 名利之梦 善恶树上的果子 半个子爵 荒岛的奇迹 人类灵魂的马车夫 “上帝死了” 何去何从——哲学的预见与精神家园 感悟时间 “今天”是什么? 未来可预知吗? 桔槔的机巧 舞雩台上吹风 正义的侍女 “地球末日” 不落的太阳城 浴火而生的不死鸟 永无止境的跑道 “白话”哲学的冒险与价值 一本书的十年(代后记) 试读章节 当我们来到岔路口而又不知走哪条路才能达到目的地的时候,我们便开始审视自己的处境。思考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美]坦恩鲍姆 从前,有个人有钱了,却感到自己没有智慧。于是他跑到大街上,去向人们买智慧。有位哲人告诉他:“你倘若遇到疑惑时,暂且不要着急处理,可以先朝前走七步,然后再后退七步,这样进退i次,智慧就来了。”“拥有智慧就这么简单?”买智慧的人满腹疑惑,哲人含笑点点头就离去了。 一天,买智慧的人很晚才回家,推门进屋,昏暗中突然发现居然已有一人与他的妻子睡在一起。他十分震怒,拔出刀来就要砍下。正在这时,他突然想起哲人的话,心想,看看这智慧到底管不管用。于是他照着哲人所说的去做了,然后点亮了灯光,看看那人究竟是谁。这时他才发现:那个与他妻子同眠的,竟是他的母亲。 凡事三思而后行,这就是智慧。纵然他有多少知识,若不冷静、不理智,也会犯下终生无法弥补的过错。 有人说哲学就是知识,其实不尽然。古希腊人和先秦哲人们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有所区别的。赫拉克利特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老子也认为,得道需要“绝圣弃智”,智就是知识。孔子也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还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知代表知识,而仁代表智慧。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知识和智慧呢? 知识针对各种事物,总是特定有效的,它可以条分缕析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从哪里来、怎么用等许多非常重要的东西;而智慧则教人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恰当的事情。比如说有了足够的知识可以制造核武器,但是对谁使用、何时使用则需要智慧。智慧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把零散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却只能去体悟。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却是对现成事物的反思,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引领人们去正确的行动。知识往往是肯定的,而智慧往往是否定的,批判的;知识是当下的,现实的,而智慧是超越的,理想的。知识可以考证,而智慧却不能,它只能不停地追问。可见,知识是对于各种事物的积累和理解,而智慧却是使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各种事物自然和谐的学问。 有人说,哲学也在提供各种知识,其实不是。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才能够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假如有这样的才能的话),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糅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地、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简单地说,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正如康德所说“知识多只是学识渊博,但缺少哲学的眼光”。而知识加上哲学的眼光就是智慧。 是不是具有智慧的人就不需要学习知识了呢?不是的。智慧需要不停地学习、思考和追问。有智慧的人往往并不以为自己拥有知识,他们总是朝向未知的世界。苏格拉底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说他自己没有知识,于是向人请教,同时又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强有力的反驳,被人们称为古希腊最有智慧的人。 扩展与感悟 很多时候,我们在称赞一个人心智出众的时候,比较喜欢用“聪明”这个词。聪明人一点就透,举一反三,领悟力强,等等。聪明人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往往能先人一步做出判断,并付诸行动。但在这种表达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在这种机敏反应的背后,还有另外的更为可贵的东西,比如“经过一番细思量,宁愿选择这份苦”的智慧,以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达观。在这些时候,聪明的算计往往失效。这些,不一定有哲学的训练才能达到。但要达到智慧和达观,必须有哲学的修养。P9-11 序言 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相比,21世纪的中国哲学似乎有些过分沉寂了,青年人对哲学越来越疏离。哲学的沉寂,除了外部原因,主要源于我们往往不是以符合哲学思维活动的方式在研究哲学、讨论哲学和进行哲学教育。让哲学成为哲学,已经成为我们的时代的必然要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结构性转型,必然引出文化和意识方面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应该在根本的基础上为哲学的开展开辟了道路。另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世界各民族多姿多态的文化在相互激荡过程中,相互磨砺和相互促进,这也为哲学的发展拓宽了思维空间。 可是,目前哲学研究并没有出现应有的繁荣,哲学教育也没有对当代青年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曾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启动了改革的列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哲学,特别是学院派哲学似乎有点儿跟不上这趟列车的行进速度了,似乎出现了哲学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背道而驰的现象。 当然,市场经济初期可能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浮躁期,追求金钱和感性利益的声音容易压倒哲学家的思想徘徊的脚步声。人们为精彩而又变化多端的物质世界所吸引,似乎无暇反思和琢磨“深奥的”哲学问题。窗外的世界太精彩了,人们很难耐得住冷板凳的寂寞。因此,有许多人认为,目前的时代不是一个哲学的时代。 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哲学家不应埋怨时代忽视哲学思维,相反,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危机应当从哲学和哲学教育自身去找。人们之所以对哲学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哲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如果时代冷落了哲学,那么主要是因为哲学不仅没有成为时代前进的先导,甚至还跟不上时代行进的步伐。这就是说,哲学话语的相对沉寂,是哲学自身创新能力不够的结果。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危机,首先是哲学和哲学教育自身落伍了。 只有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脉搏并且与生活息息相通的哲学,只有深刻地反思了历史和现实的哲学,才能为时代所需要;只有具有批判精神和前瞻能力的哲学,才能成为引导时代的力量;只有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并且适应社会需要的哲学教育,只有敢于正视现实而不断进行自我扬弃的哲学教育,只有能够给人以创新的勇气和智慧的哲学教育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青年人的青睐。 哲学的沉寂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哲学需要冷静而深入的思考,需要长期的积累。我也不担心哲学专业的学生人数的减少,我是担心哲学专业缺少高素质的学生,以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和青年人对哲学越来越失去兴趣。哲学要真正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不要求有太多人从事专业的哲学研究,而是给尽可能多的青年以哲学思维方面的训练。这就是说,吸引尽可能多的从事其他专业或职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学习哲学。问题是,现在哲学专业没有能力吸引尽量少数却应该具备较高素质的学生,哲学方面的课程,除个别的例外,也不能吸引其他专业学生的注意。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影响我国哲学及哲学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从我们哲学专业的内部寻找问题的症结。我认为,除了外部原因,哲学和哲学教育地位的下降,源于我们往往不是以符合哲学思维活动的方式在讨论哲学或进行哲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以非哲学甚至反哲学的方式在讨论哲学或进行哲学教育。因此,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的出路在于,必须让哲学成为哲学。 让哲学成为哲学,实质上就是让哲学恢复自己的本性,即回归自身学科活动的特殊方式。实际上,哲学不在于能够记住多少哲学观点,讲出多少哲学观念。记住哲学的知识,只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只是哲学教育的基础。如果真正实现哲学教育的目的,就必须让学生进入哲学研究的状态,而真正的研究就是从现有的观念出发而离开现有的观念,以现存理论的反思活动解除现存理论的束缚,开出一块原来未曾进入的空间。因此,真正的哲学教育者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批判者,用智慧的乳汁哺育自己思想的掘墓人。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届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后记 一本书的十年(代后记) 读到本书的读者,可能不知道,这本书的最初“骨架”,在十年前就长成了。 2003年暑假,我博士毕业,与好友马腾博士畅谈,信心满满地要做一本“哲普”的书。他是科班出身的哲学人,当时是京华出版社的编辑。加上我的几位同窗好友(朱松峰、杨礼银、李海青),一次自我感觉良好的跋涉就这样开始了。几经努力,终于在2004年7月,出版了《哲学有几副面孔》,这就是本书的“第一张脸”。事非经过不知难。虽然很乐意投入其中,但个中滋味,唯有经历,才能体会。我的导师韩震教授欣然同意将自己对哲学的洞见作为书的序言,让我充满感激与惶恐。 图书出版之后,有读者通过出版社给我反馈,说起对哲学的种种关爱与敬畏。让我在得意之余,也多了几分惶恐。我深知,不是我们的书做得好,而是它拨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那根心弦。 此后经年,情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马腾博士做了博士后,离开了出版社,后来投身实业。几位同窗也都有了好的前程。朱松峰同学在北大读完博士,去了华中科技大学;杨礼银同学在武汉大学做了博士后,现在也是武汉大学的老师了;李海青同学也作为北师大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登上了中共中央党校的讲台。这本书也经历了一次“换脸”,在2007年12月以《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帮你揭开哲学的层层面纱》的名头再次与读者见面。安徽的一个中学生读到本书,写来一封长长的信,上面写满了他的诸多困惑。对于他的问题,我无法给出完美的解答,但他的思考,让我感动。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2013年。我的同事、好友张国龙老师读过本书之后,找到我,将本书纳入“少年读库”,给了这本书再次新生的机会。十年荏苒,多少变化。与前两次出版相比,这一次增加了注释和“扩展与感悟”,以期让初识哲学门庭的读者们不至于对那些概念感到很陌生。其余部分,除了纠正错讹之外,基本保持原貌。非常感谢郝志新编辑为纠正本书错误而做出的努力! 是什么让一本书在十年之后还有人关注?我的理解,不是书,而是问题。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哲学的关切不断增强的需要。所以,在历时十年之后,我还是决定将这个被我们打扮过的“哲学”呈现在各位读者的面前,希望用我们的话语,让大家理解哲学。感谢我的各位老师们在哲学道路上的引导,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受学习哲学的乐趣,也感谢每一位朋友对我和我的哲学系列书的关心,让这本书还能发挥它的一点点作用,为踏上哲学之路的人们点亮一点点光亮。 哲学的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处处闪光。祈愿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这光芒的恩惠,在自己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李晓东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2014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源于作者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人生的思考。读此书启迪教师从问题走向研究——行走在专业发展的路上! ——贡和法(中学特级教师) 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了哲学的可爱、乐观和面向现实与未来的特质。对哲学的理解归根到底与语境相关,哲学离不开体验。渗透着作者对哲学的领悟,也为遭遇到重重难题的当代人重新感悟哲理、寻求认同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材料。 ——王成兵(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