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真实的苏雪林/美丽与哀愁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左志英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她说:“实际上,我是一个人,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青年时代也颇向往爱情生活,屡受打击,对爱情倒尽胃口,从此再也不想谈这两个字,把爱情升华为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她说:“恋爱,无论肉体和精神,都应当有一种贞操,而精神贞操之重要,更在肉体之上。”

她说:“我诞生于一个极端保守的家庭,虽幼年饱受旧礼教之害,但幼年耳濡目染的力量太强,思想究竟是保守的。”

她,就是二十世纪的一位才女——苏雪林!

内容推荐

作为一位二十世纪的才女,苏雪林一辈子困顿在矛盾之中,并因种种矛盾而“一生都在与生命打苦仗”:她“思想很新,行为则旧”;她说自己受五四影响最大的“便是‘理性主义…’”却庆幸“虽服膺理性主义,还知选择应走的路”;她深爱母亲,却因这份爱而失却感情的自由;她并不相信天主教,却为有所依托而整日整夜祈祷;……她自称“乃是一个弱者,一个充满矛盾性的人物”,却足够耐人咀嚼……

目录

绪论 世纪才女百味传奇

 一、另类个性时处显

 二、传奇成败缘何物

 三、嫁非所爱憾终身

 四、政潮卷入感性人

 五、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一章 小地方出了个大才女

 一、从官宦之家到寻常百姓

 二、不爱红装爱武装

 三、私塾启蒙

 四、真正的学生时代

 五、京华烟云

 六、沐浴法国浪漫

第二章 婚姻无爱人生有爱

 一、父母之命不敢违

 二、美好光阴何其短

 三、姐妹情深相依到老

 四、终生未育有儿有女

第三章 杏坛上,一辈子的教书匠

 一、苏州过眼

 二、执教安徽大学

 三、转战武汉

 四、再次赴法

 五、落地台湾

 六、南洋访学

第四章 学术界的福尔摩斯

 一、踏着两本书跻身文坛

 二、揭开李商隐爱情之谜

 三、倾心“屈赋”

 四、红楼解梦

第五章 与鲁迅的恩恩怨怨

 一、崇鲁青年

 二、都是聚会惹的祸?

 三、爱屋及乌?——苏鲁矛盾的另一种解释

 四、鲁迅逝世后的风波

 五、知音难觅

 六、独角戏,从大陆唱到台湾

 七、关系千万重——苏鲁恩怨形成的多种分析

 八、后人的评说

第六章 胡适,一个不容触动的偶像

 一、初识胡适

 二、真正的学术交流

 三、往事与亲情

第七章 同乡情谊深

 一、与陈独秀的两面之缘

 二、红颜知己潘玉良

 三、苏雪林与朱湘

第八章 不无遗憾的尾声

附录 苏雪林著作书目

苏雪林年表

试读章节

但是,梦归梦。要想变成现实却谈何容易?苏雪林在等待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1921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在法国里昂创办的海外中法大学恰好在京沪粤三地招收留学生。中法学院是广东政府办的,粤籍学生不但免路费和学膳费,还能领到津贴。其他省份的学生,一切费用自备,但比留美要便宜一倍多。只需要二三百个银元。

秋季的一天,苏雪林的同学拿了一张报纸来问她:“苏梅,你看见这张广告了么?你想不想到法兰西去学习?”

苏雪林平日非常重视外语,求知欲十分旺盛。此时的她正在写一封家信,她将笔向桌上一甩道:“看是看过了,可我想到美国去,法国留学太危险了,听说许多勤工俭学的学生饿死在那里呢!再说,法文在中国也不通行,学了怕也没大用吧?”

“这回可不是勤工俭学了,这回是海外大学招生,我倒想试一试。再说,你不是想学画么?学画就该去法国……”

苏雪林内心略微激动了一下:如果能去法国,自然可以多学一门语言。只是,自己偏科偏得厉害,文史哲顶呱呱,数理化却惨兮兮。

她和几个同学议论了半日,抱着去大千世界闯一闯的梦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了名,考试时几乎交了白卷,没想到最后竟榜上有名。

苏雪林成为105个留学生的一分子。

为了顺利使法国留学成行,苏雪林瞒着家庭,直到临行当天的晚上,才告知母亲。在海外中法大学三年期间,先学西方文学,后学绘画艺术。她的留学生活本来预定七年。到了法国之后,发现法文之难学,欧洲文化之优美,不是七年所能学透的,于是决定再延长三年。但是,由于水土不服,经常生病。苏雪林在法期间患了一次很严重的病,躺在医院里,医院里一些天主教修女细心照顾,使她的病逐渐好转并恢复健康,苏雪林深受感动。在一位外国好友的劝说下,皈依了天主教。此期间,她不断收到家中来信,父亲病故,母亲生病,婚姻问题也困扰、煎熬着她,只好辍学,于1925年提前回国。

苏雪林去法国留学的原因和过程,七十多年以后,她在回忆录《浮生九四》中也作过记述,只不过非常简略而已。她解释说:

第一原因是,我肄业北京女高师的第二年的下学期,为批评北大一个穷学生谢国桢的一部新诗集,与北大学生易家钺、罗敦伟诸人引起了一场笔战,最后易君发表了一篇小文题名《呜呼苏梅》,惹起一场大风波,各界均对我同情而争相谴责易家钺。易只好仓皇南下。余波及于京沪,报章杂志每日“苏梅”、“苏梅”的令我不大自在。想离中国,躲向另一个地方去,恰好遇见法国里昂中法学院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处招生。我国文系同班生林宝权、外文系学生罗振英想去试试,邀我同去,我便去了,一考便考上了……

第二个原因,青年人谁不想出国读书做个留学生。赴美留学经费太高,非我所能负担,赴法则便宜。父亲时在北京等候差事也赞成我去,答应我赴法旅费及到法第一年的生活费共六百银元,说将来可申请安徽省教育厅的津贴,家里便可不负担了。

就这样,苏雪林怀揣着父亲给她的六百银元,带着青年学子的留学梦,于民国十年(1921年)与本校一同考取的林宝权、罗振英两同学来到上海,由当时的著名教育家吴稚晖率领男女同学105人,乘远洋客轮四等舱去法国。经过三十多天的海路航行。船抵法国马赛港,上岸后又改乘火车去里昂的中法大学,开始了她长达近四年的留法学习生活。

中法大学坐落在法国里昂郊外的圣蒂爱纳,那里原是一座废弃的兵营,有房屋可容纳二三百人,有空地百余亩,略加修缮后,就成了里昂中法大学。这里环境极优美。宜于做大学校园。男生百余人住在一座二层大楼里,女生仅十多人,住在学院人口附近的一座小楼中。住宿的分配方式是以抽签来决定的。苏雪林运气不错,她抽得一间单独的小屋。从小屋的窗子朝外边望去,不远处有两堵颓败的半穹形古墙,还被绿萝遮满,东斜处有一座两丈多高的土山,这是当年挖战壕时用泥土堆就的。此山有两个岗,若登岗远眺,可以望见数十里内的风光和城景。远处是阿尔卑斯山,晴朗时,可以清晰地望见峰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而平时则是薄雾瞑瞑,山在似有似无中,如一片仙境幽深缥缈。

苏雪林和从中国来的同学到法国学习,首先要学的是法语和法文。中法大学只是个寄宿生的宿舍,法文得由法国教师来教。最初的计划是让学生学两年法文。待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进入其他学校听课和研究。来的这批学生中,有的学生在上海复旦大学读过几年法文,有的已找人补习过若干时日。还有的虽然法文不行。英文却学得相当好,可怜苏雪林英文基础不好,法文更得从零学起。于是。她先从读一点启蒙用的法语教科书开始,半个月后便随班上课。

苏雪林到法国留学原是瞒着母亲的。待她到了法国之后,连续接到母亲的来信。信中充满了母亲的思念和牵挂,她也为母亲担心,为此不知流了多少泪水。后来,在家信中得知哥哥因病去世,这就更让她伤心,也更加惦念母亲。所以。苏雪林的心中十分悲苦。她到法国原想攻读艺术,同学中的潘玉良、邱代等,一到里昂,便进了里昂大学艺术学院去学画。P37-39

书评(媒体评论)

陈敬之以:“矫然独步”评苏雪林:“她的声誉之著,学养之深,成就之伟和影响之大,恐怕更要以‘矫然独步’或‘首屈一指’来为她而群相推许的吧。”(《现代文学早期的女作家》)

方英(钱杏邨)以“女性作家中的最优秀的散文作者”评苏雪林:“苏绿漪是女性作家中的最优秀的散文作者;至少,在现代女性作家作品的比较上,我们可以这样说。……那苏绿漪的作品确实是担当得‘细腻,温柔,幽丽,秀韵’的批评。”(《绿漪论》)

赵景深以“不惜呕尽她的心血”评苏雪林:“她的文辞的美妙,色泽的鲜丽,是有目共赏的,不像志摩那样的浓,也不像冰心那样的淡,她是介乎两者之间而偏于志摩的,因为她与志摩一样喜欢用类似排偶的句子,不惜呕尽她的心血。她用她那画家的笔精细的描绘了自然,也精细的描绘了最纯洁的处女的心。”(《苏雪林和她的创作》)

孟丹青以“以道制欲”评苏雪林:“作为‘闺秀派’的代表作家,苏雪林的早期文学作品和冰心一样,将笔触与情感寄托投向圣洁的母爱,烂漫的童真,充满生机的自然。她小心翼翼使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欲望限制在传统伦理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不逾规矩,以道制欲,以保证大家闺秀式的封建淑女的典雅形象。”(《从(棘心)看苏雪林的道德立场》)

王富仁以“真诚”评苏雪林:“苏雪林对鲁迅的攻击极直接而又激烈,同时也显示着她的一种真诚。显而易见,她的这些观点也正是不少同类知识分子的观点,不过她更真诚些,更不顾及自己宽容中庸的道德外表,因而她把同类知识分子的看法公开发表出来,为鲁迅研究提供了许多需要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讲对鲁迅研究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时至今日,她提出的问题还是鲁迅研究者所需要回答的问题,这就是一个证明。”(《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