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花一样的村谣/王勇英弄泥的童年风景系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王勇英
出版社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花一样的村谣》是王勇英“弄泥的童年风景”系列之一。本书以博白客家村谣(童谣)为背景所写的小说。小说中所有的村谣完全保留当地方言南音特色,每首村谣都附有注释。

希望大家能细细品读,感受布包老师所说的:“像花一样美的村谣。”相信你会喜欢这个痴迷村谣的布包老师,喜欢那个神秘的守山人,更会喜欢弄泥这帮土生土长的山村孩童。

内容推荐

《花一样的村谣》:一个叫大车的美丽客家小山村,盛行着唱村谣的习俗。朴实、善良而又特立独行的乡村教师布包十分痴迷于这些客家村谣,时常带着学生们唱这些他所说的“像花一样美的村谣”。同样喜欢村谣的守山人为了让布包老师感受用村谣来唱读一首古诗的意境,不惜艰辛引来了白鹭在大车村栖居。然而有人开始打起白鹭的主意,为了保护白鹭守山人不幸去世,布包老师伤心过度一病不起……

那些“像花一样的村谣”从此一直萦绕在顽皮女孩弄泥的心旦,久久挥之不去……

《花一样的村谣》由王勇英编著。

目录

花一样的村谣

要多美就有多美

五月纸鸢

关于他们的传奇

神秘的歌声

山谷里的悲伤

记事

寂寞的五月

歌声飞上天

后记

试读章节

花一柱的村谣

天上,大雁飞过。

地上,孩童们仰望。

牛握牛握——

竹高竹高——

村里孩子的喊声像歌声一样从这村和那村响起,飞扬起来。很快村村之间的喊声渐渐连接起来,飘到天上与大雁齐飞。

大车方言中的牛握是一种架在牛脖子上的弯弯的用来拖铁犁或铁耙的农具;竹高是乡下晾晒衣服的竹竿。牛握和竹高是孩子们见到大雁时最喜欢喊的。地上的孩子们在喊,天上的大雁们仿佛能听懂他们的口令,时而排成弯弯的弧形像牛握,时而排成长长的一行,形状像竹竿。

秋初,成群大雁从天空飞过,北雁南飞;冬末,成群大雁从天空飞过,南雁北归。不管大雁是南来还是北归,弄泥、沙蛭、天骨、三妞、风尾、亚蛇、阿叨、乳渣、朱天琴这些孩子都很喜欢看它们。每当有雁群出现,他们就会欢呼着齐声朝着天喊,好像雁群能带上他们一起远飞,一直飞到远远的不知晓的地方。远方对于他们这帮生活在乡村的孩子来说是神秘而充满吸引力的。

布包老师迎着风,眯着眼细细(认真)地听着。他喜欢听村孩们这种稚嫩的声音,喜欢听他们用这种稚嫩的声音喊大雁,唱村谣。他觉得孩子的声音像深山溪流的水声那般清亮悦耳,像密林中的微风那般轻柔还带着清凉,像空谷中纯净的回音那般迷幻。

布包老师痴迷于村孩们唱的村谣。“我那些像花一样的村谣”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有几个老师也对布包老师的这句话表示质疑。他们议论说大车的村谣也就是童谣,童谣也就是儿歌,儿歌是唱的。有声的歌谣怎么会像花一样呢?这种比喻实在让人费解。其四老师专门找布包老师讨教,说这些土土的、俗俗的村谣,比喻只能跟声音联系起来,怎么可能跟花联系起来呢?歌声用花比喻,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布包老师却说能就是能,让他好好去悟。其四老师想了很久还是悟不透其中道理。其四老师是执著的,即使悟不透,他依然还向布包老师讨教。这次,当布包老师再次微笑着说“我那些像花一样的村谣”时,其四老师又问:“这些土土的、俗俗的歌谣怎么能跟花联系起来?声与形不相通呀。如果这也能通的话,那我这句‘我那些马嘴一样的马脸呀’也通呀。”接着他又分析说:“如果你的歌声能跟花儿的比喻相通,那么也就是说风声、雨声、人声、牛声等等,都能跟花联系起来了?你的比喻就会是:我那花一样的风声呀;我那些花一样的雨声呀……”布包老师依然微微一笑,以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口吻鼓励他试着用加减乘除法来运算一下花、草、树、风、雨、云、人、狗等等自然万物的美,就能知道那些土土的、俗俗的村谣美得像花一样。其四老师惊愕地反问他这怎么能算?布包老师却神秘地笑笑说能算。其四老师问他怎么算。他说:“听好了,就能算。”随即转身悠闲自在地行走在校园的马尾松林里,看着流水和村庄,用当地的方言哼唱起村谣《白鸡子》:

白鸡子

夹梅花

夹到婆婆树头下

婆婆出来供鸡子

姐姐出来拗茶花

拗枝红花姐姐插

拗枝白花做石榴

石榴树上一瓮油

分姐分妹搽头发

头发搽得溜溜光

田头田尾栽洋姜

洋姜女子要嫁妆

七担龛

八担箱

开开箱

好文章

开开龛

香喷喷

在布包老师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一幅极具大车农家风情的阿娘儿出嫁的画面。这种美,其四老师无法用加减乘除来运算。布包老师独自沉醉在这种用方言唱出来的故事中,沉醉在这美丽的乡土画面中。

布包老师感谢大车的先祖,是他们把乡村阿娘儿出嫁的故事编成村谣传唱至今,那种乡土淳朴的习俗,比如:嫁娶、呀哈儿。的出生满月、丧葬、坟场、屋居、风水等;农务琐事,比如:耕种、节气等,都用村谣来描述,表达出其中的热闹、感动、哲理、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的辛酸苫甜等等。在布包老师看来,村谣其实就是最原始的民间“史记”。先祖们以简单质朴的村谣代替文字传唱下来,这是先祖们在不盛文墨、不通书写的落后时代凝聚的智慧。这份智慧历经几千年的积淀之后如花一样绽放在哼唱人的歌喉中,绽放在村落里,绽放在田野上。那些智慧之花无论绽放何处都会像种子一样发芽、吐绿、生长、开花,然后花又生花,花又继续绽放……如此村谣,谁还能说村谣不是花呢?只是,布包老师的这番领悟又有几人能懂?

布包老师在河边哼唱歌谣的时候,他的女儿朱天琴和那个全大车最顽劣的女孩弄泥正趴在草地上看着他。那条名字叫菜条的狗和那条叫箩筐的狗和她们趴在一起。在大车,知道弄泥的人都知道菜条是弄泥养的狗。箩筐是朱天琴的狗,没什么名气,只算是默默无闻的一条土狗。P1-6

序言

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很多老师,他们传授你知识,引铡尔成长,他们为你默默付出很多,那份良苦用心,也许终有一天你会知道,也许你永远都不会知道。

这是以博白客家村谣(童谣)为背景所写的小说。小说中所有的村谣完全保留当地方言南音特色,每首村谣都附有注释。建议阅读过程中细读这些村谣,以便能更好地品味小说特色。希望大家能细细品读,感受布包老师所说的:“像花一样美的村谣。”相信你会喜欢这个痴迷村谣的布包老师,喜欢那个神秘的守山人,更会喜欢弄泥这帮土生土长的山村孩童。

后记

儿歌,在我的老家方言称之为村歌,也就是村谣。

早些时候,我老家比较封闭,与外界的交通只有一条细细的通往东平镇的泥沙马路。那时山村还没通上电,只有少数几家用电瓶供电点一两盏电灯或者看看电视。村里绝大多数人还点煤油灯。所以,我们业余的文化娱乐十分匮乏,平时能听到的除了当地民间戏剧外,最多的就是山歌和村谣。山歌主要是打柴的人或放牛娃会唱,村谣却比较流行,村里的男女老幼几乎都会唱上两句。尤其是带小孩的老人,个个几乎都是唱村谣的高手。她们一边轻轻摇着竹摇床一边唱村谣哄小孩,唱得很动听。我从小就是在摇床里听着村谣长大的。当我能下地奔跑后,就和村里的那帮伙伴们成天打闹,唱村谣。童年的记忆中,没有哪个孩子不会唱村谣的,几乎每天傍晚都会有歌声从村里传出来,随着风荡开去。

在我遇到教我语文的汝态老师以后。我才明白村谣的更多意义。它不仅仅是歌,还是先人们记载的乡村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描述了当地人的生活、婚嫁习俗等,可以说每一首村谣就是一个故事。有些村谣还是非常美的童话,如《萤火虫》等就有着浓重的浪漫色彩,听起来叫人陶醉。或许那就是我童年接触到的最具想象力的乡村童话。汝态老师对村谣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常常用客家话带学生们唱村谣和古诗。我经常在放学后被他留在学校读诗和唱村谣。受他的影响,我开始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些村谣。他有一句话,原话我已记不清,大意是:我们生长在一片风吹过都能响起歌声的乡村。当时我还不能理解他这句话的意思,以为凡是有风吹过,我们村子里就有歌声飘起。当时我只知道风能吹起落叶,吹动头发,吹起尘埃,吹动禾苗,却不知道风能吹起一片歌声。

后来,我上四年级遇到了更多印象深刻的老师,比如有儒雅气质的文安校长、全乡最帅的黄怀东老师、有最多课外书还会讲故事的黄怀江老师、风趣幽默的光方老师、严厉而有个性的王运松老师等等。文安校长教我打拍子,还让我当全校学生合唱队的指挥。怀东老师教我们跳舞,在他的鼓励下我第一次创作小品剧本,第一次当导演挑演员排戏。黄怀江老师原来教中学,是从外校调回来任教的,他借给我大量的课外书。光方老师也是从中学调回小学任教的,他教我演讲,鼓励我在故事比赛中讲自己编的故事。王运松老师看了我写的一篇作文,高兴地拿去给其他老师们看,还专门把作文送到我家跟我爸爸妈妈说:“写得不错,我看长大以后能当作家。”他的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从那时起,当作家的梦想就如一粒奇妙的种子俏悄地种在我心里。

弄泥的童年其实就是我的童年,弄泥所有故事都有我儿时的痕迹。

现在想来,儿时能生长在那个处处能听到村谣的大车是多么的幸福!能在童年时期遇到那么多好老师又是多么幸运!

曾经在我童年中出现的乡野风景,带着它特有的韵味熏陶我;曾经在我童年中帮助我的老师,带着他们殷切的期盼鞭策我;曾经在我童年中与我一起打闹的伙伴,带着他们淳朴的友谊帮助我;曾经在我童年中陪伴我的那些狗,带着它们的忠诚感动我……这些全都像流水那样注入我的记忆,沉淀在我内心深处。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这一切仿佛被我用心酿成了酒,当某一天我终于懂得如何用我的激情去回望童年时,我才知道,其实他们都是我笔下所书所写的一切。他们只不过是化身成人或物,提前与我相遇,相识,相伴,相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