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艺术史》是第一部反映中国话剧艺术百年历史的著作,全面记录了话剧在中国的诞生直至2007年这一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它也是第一部由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学者联合编写的真正意义上的描述完整的中国话剧发展史,该书将话剧作为综合艺术,即将话剧文学、话剧运动、舞台艺术、导演艺术、表演艺术、理论批评等纳入话剧的历史进行研究。同时它还是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话剧史著。
本书为第八卷,由田本相编著。
绪论
第一章 香港话剧的诞生期( —1936)
第一节 英国人演出的话剧
第二节 “白话戏”的开端
第三节 颇具规模的剧团组织
第四节 “镜非台”及其他
第五节 20年代的文明戏
第六节 被殖民者的话语:翻译剧
第二章 抗战戏剧运动(1937—1945)
第一节 抗战剧运的蓬勃兴起
第二节 搏击中流的旅港剧团和文化人
第三节 逐渐活跃的业余剧社与学校戏剧
第四节 戏剧教育与儿童戏剧
第三章 战后剧运的复苏(1946—1976)
第一节 光复后的剧运
第二节 “中英学会中文戏剧组”与日益活跃的香港剧坛
第三节 剧本创作的倡导及初步收获
第四章 姚克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高超圆熟的戏剧技巧
第二节 热烈颂扬善美人性
第三节 抒情化的叙事方式
第五章 老一辈的剧作家
第一节 胡春冰的戏剧创作
第二节 鲍汉琳、黎觉奔的戏剧创作
第三节 熊式一、柳存仁的戏剧创作
第四节 王德民的戏剧创作
第六章 走向兴盛的香港话剧(1977—1997)
第一节 专业化的趋势
第二节 演出场地增多
第三节 “九七”情结的影响
第四节 本地剧作家崛起
第五节 翻译剧与本地化
第六节 与流行文化的结合
第七节 鼎足三分的话剧存在形态
第七章 李援华对香港话剧的贡献
第一节 敢于探索的独幕剧
第二节 富于现实感的多幕剧
第三节 曹禺戏剧节 和《曹禺与中国》
第八章 香港当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钟景辉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戏剧观
第三节 对香港话剧的贡献
第九章 香港商业戏剧的先行者——麦秋
第一节 戏剧的人生
第二节 艰难的道路
第三节 商业戏剧的开拓者
第十章 具有传奇色彩的戏剧家——陈尹莹
第一节 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
第二节 对香港话剧的贡献
第三节 深挚的中国情结
第十一章 教授导演——杨世彭
第一节 从教授到艺术总监
第二节 莎剧导演专家
第三节 打造亚洲一流剧团
第十二章 一位杰出的剧作家——杜国威
第一节 “人情”的颂歌诗意的笔触
第二节 活泼风趣雅俗共赏
第三节 发扬传统开拓创新
第十三章 新一代剧作家的崛起
第一节 袁立勋:创造属于香港本土的诗剧
第二节 张校祥:一个理想主义的剧作家
第三节 陈敢权:写实与抽象之间的选择
第四节 张达明:寓言与象征的戏剧
第五节 潘惠森:在荒诞与现实之间
第六节 陈志桦:结构与解构的双重变奏
第十四章 新一代导演艺术家的崛起
第一节 毛俊辉:一个创新的导演艺术家
第二节 蔡锡昌:一个“发烧”的导演
第三节 古天农:“草根阶层”出身的艺术总监
第四节 吴家禧:一个辛勤而多产的编导
第五节 何伟龙:由演员走向导演
第六节 邓树荣:不疲倦的探索者
第十五章 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
第一节 戏剧学院的沿革
第二节 注重对外交流
第三节 注重戏剧实践
第十六章 香港话剧团
第一节 剧团方针
第二节 剧团的运作方式
第三节 剧目建设
第十七章 五色缤纷的香港剧团
第一节 中英剧团
第二节 海豹剧团
第三节 荣念曾和“进念·二十面体”
第四节 其他剧团
第十八章 香港话剧与祖国的文化血缘关系
第一节 香港戏剧与祖国的血肉联系
第二节 “九七”回归与“九七剧”
第三节 香港和内地戏剧的互动
第十九章 香港话剧与流行文化
第一节 话剧中的流行文化
第二节 体制与剧种:商业性质、音乐剧和明星剧
第三节 流行文化的处理
第二十章 回归十年的香港戏剧
第一节 剧本题材的生活化和都市化倾向
第二节 在表演形式上的多媒体运用日益广泛
第三节 影视艺人参与舞台演出和剧团运营的商业化
第四节 戏剧文化是否吻合了“文化工业”的设置
第二十一章 香港戏剧的新时代
第一节 年轻一代的崛起
第二节 运营模式的产业化趋势
第三节 市场化与戏剧的功利取向
第四节 实验戏剧·另类戏剧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