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冬天是那么严峻,栖身在山林里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们在草木凋零,万物肃杀的隆冬,能够周旋于敌人的包围中,争取主动,其环境之艰苦与恶劣,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虽然抗日联军的斗争已经是70年前的历史,但弘扬其精神,继承其意志是永远不过时的。韩永进主编的《我的抗联岁月》中记录的抗日联军老战士的口述史,在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理解保卫这一幸福的必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中国记忆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东北的冬天是那么严峻,栖身在山林里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们在草木凋零,万物肃杀的隆冬,能够周旋于敌人的包围中,争取主动,其环境之艰苦与恶劣,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虽然抗日联军的斗争已经是70年前的历史,但弘扬其精神,继承其意志是永远不过时的。韩永进主编的《我的抗联岁月》中记录的抗日联军老战士的口述史,在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理解保卫这一幸福的必要。 内容推荐 2012年初,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启动了“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资源建设,聘请抗联史专家为顾问和采访人,先后在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湖北、新疆、广东等地,对60多位东北抗联老战士、抗联后代和研究专家进行了抢救性的口述史访问,并收集到了数十份珍贵手稿、日记、大量照片和非正式出版物。韩永进主编的《我的抗联岁月》首次将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艰苦抗战史更为完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目录 序 前言 “我从朝鲜来到中国” ——从汤原游击队到八十八旅的李在德 “谁都不想当亡国奴” ——从伪满靖安军到抗联教导旅的陆保平 “我们掉队了,我下山那会儿是21岁” ——17岁加入东北抗联,19岁当排长, 21岁负伤回家的潘兆会 “怕死我能出来革命吗” ——三捕三生的地下交通员赵三声 “滴滴滴滴答滴答哒” ——在苏联通讯连里发密电的孟宪德 “这个女孩子不一般,挺能行的” ——没上过学的苏军翻译周淑玲 “对日本子我恨,也有家仇也有国恨” ——“八女投江”的见证人胡真一 “之后我和家里人都没有了联系” ——背井离乡八十载的于桂珍 “抗联活下来的命都大得很” ——从小马倌到警备司令的卢连峰 “一小时候我就恨” ——从小加入抗联的吴玉清 “那你叫刘淑珍吧” ——东北抗联老战士刘淑珍口述史 “是共产党把我救上来的!” ——一生都与抗联息息相关的李敏口述史 “我的妈妈是抗联吕老妈妈” ——吕凤兰和抗联吕老妈妈 “我放牛娃出身,什么我也不怕” ——发现敌军机场立大功的张正恩 “得了这50发子弹就跟俺得了命一样” ——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二师传令兵黄殿君 “我终于又有了家” ——在抗联队伍中长大成人的王铁环 “我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罗登贤同志” ——东北抗联元勋冯仲云之女 “他们的经历太难了” ——一家六口参加抗联的赵艳芬 “我父亲是警卫班班长刘玉泉” ——刘玉泉之子刘士波 后记 试读章节 遭遇部队叛变 当时我们住的地方呢,就在勃利县东边的一个山坡上,密营里有后勤处杨处长、刘副处长、李泰俊夫妇,还有几个战士,总共七八个人。有一次我们一个多月没有跟前线联系了,当时前线经常派通讯员,传来消息部队在什么地方。那次一个月没有人来,我们很着急,我们就在一个山坡上,天天就在那儿等着。有一天呢,一个站岗的战士进来说,有一支我们抗联三军四师收编的部队来了,我们很高兴,迎接他们进门,他们看着我们,说就你们七个人啊。我们那个杨处长说,你们来了就好了,人不就多了嘛。现在部队到前线,我们几个人在后方,临时在这儿等着部队的消息呢。 其实这些人是准备叛变的,表面上他们是抗日的,其实是土匪。他们到我们密营里来,目的就是收大烟,因为他们都抽大烟,他们来就是找这个东西。那个时候他们进来就到处看,一看只有我们几个人,他们态度就变了,非常横,说你们有大烟土没有,杨处长说我们没有什么大烟土。那个时候没有钱,大烟土是当钱花。他们在外边留了一个人站岗,后来进屋的人也不多,也就几个人。然后他们就到处搜,我们藏在房顶一个角上的几两大烟土,最后他们给找出来了。他们说这不是大烟土是什么,然后他们又到处找,再没有什么东西了。那个时候我做了一件褂子,部队做衣服剩下来一些布头,我就用缝纫机做一个褂子。当时我也年轻嘛,做了一件黑色的褂子,然后用红布条剪一剪绣个边,做得还挺漂亮,他们走之前,还把我这件衣服扒了拿走了。 后来我们的杨处长说,我们走吧,不能在这儿等部队了。有一次八军二师关文吉部队来偷袭我们,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当时不知道是什么部队。那天我在帐篷外边准备做饭,突然机关枪就响起来了,我们杨处长出来以后喊,敌人来了,赶紧跑。当时八军是从山顶上往下走,我们的帐篷是在一个小河沟子的旁边,所以我们就往山沟里头跑。他们可能是想抓活的,所以没有向我们开枪。他们在帐篷附近的人,跑得比较快,我是在帐篷外边一个土坡下面准备做饭,所以我是最后一个跑的。那个叛变的部队,看我是一个女的,他也没开枪。当时山沟里头长了很多东西,枸杞子、葡萄、爬蔓,我就往那个爬蔓下边钻,爬过了那个河沟。 10月初,三军四师的陈云升师长和于保合回到密营,我们和师部会合了。后来在研究队伍今后的活动方针时,陈师长和保合同志发生了分歧。于保合动员陈云升去找三十六团和三十二团,与六军一师配合活动。他说你们愿意你们去吧,我不走,受人家指挥我不干。然后于保合跟他讲了道理,他也不听。于保合看那个情况有点不对,气氛很紧张。当时就知道陈云升是不愿意受游击队党的领导,老百姓的东西也不能抢,也不能抽大烟,他就不愿意跟着我们一起走。于保合就说那我们先走了。 我们走的时候,陈云升有一个副官姓李,他要跟我们一起走。于保合说,我们也不敢把你带走,那样陈云升就更不愿意了。后来在1946年的冬天,我们在延边见到了李泰俊大爷。他对我们说,当年你们刚刚离开师部不久,陈云升就派李副官追杀你们。当时李副官看我们往哪个方向走,是往县里方向走呢,还是往下边游击区走。他看到我们还是往下游部队的方向走,就回去说,我找不着他们。后来陈云升杀掉了副团长隋星五,把三十六团带走了,投降日寇了。 当初我们刚来的时候,隋星五跟于保合说,我们三十六团跟你走吧。然后于保合说暂时不能这样,虽然陈云升现在不听指挥,但是他还是没有叛变,还是革命的,我带着你们走,这样内部矛盾更大了。这样就没把三十六团带走。听了这个消息之后,我和于保合都感到很痛心。到三十二团 我们过了挠力河(发源于完达山脉北坡,勃利县境内七里嘎山。干流由西南流向东北,经勃利、宝清,于饶河县东安镇从左岸注入乌苏里江),然后往宝清的方向走,那儿都是山林子,也都没有路。我们就拿着指南针,按照方向走。当初打游击的时候,我们自己有一个小指南针。他们跟我们说大概在什么方向,是在山坡北边还是南边,我们拿着指南针就这么找。 后来我们先找到了六军一师的后方密营,他们正好与二路军有联系,所以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见到了二路军的参谋长王效明。王效明告诉我们李铭顺住的地方,然后派了一个交通员领着我们去找李铭顺了。P18-20 序言 东北抗日联军及其前身东北义勇军、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在东北地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伪满洲国统治,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5年,直至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斗争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敌后战场坚持抗日斗争光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处中国的东北部,统称东三省。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近代以来,东北地区一直被帝国主义列强视为利益掠夺的口中肉,争夺霸权的角逐场,全面侵华的登陆滩,列强在这里尝试过各种各样侵占他国领土的冒险罪恶行径。日本帝国主义更是变本加厉,按其既定的“大陆政策”,于1931年9月18日夜,悍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战争,不到半年的时间,东北三省的大中城市及战略要地大部沦于敌手。 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以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冯仲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勇敢地担负起领导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重任。一方面,通过发表声明、发出号召、做出决议,响亮提出坚决驱除日本侵略者的方针和主张,积极领导、支持和帮助广大民众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斗争;另一方面,大力创建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抗战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雄浑乐章,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不屈不挠留下了最为典型的注解。东北抗战不仅是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的主要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重要战场。东北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东北抗联的创建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931年九一八战争爆发到1933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收复失地的正确主张和号召,在大力动员广大民众组织抗日义勇军奋起抗日的同时,积极创建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先后建立了巴彦、磐石、海龙、汪清、汤原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配和义勇军进行对日抗战。 1933年5月到193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在各地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扩大组建成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东北一切抗日民众共同作战,并着眼斗争需要,积极探索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开创了抗日武装斗争新局面。 1936年2月到1937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实行东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先后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部队规模和战斗力都发展到鼎盛时期,人数最多时有3万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反日游击队基础上建立的,第四、第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也都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东北抗日联军与全国抗日战场互相呼应和配合,形成了抗日武装斗争的新高潮。 1938年1月到1940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面对的是力量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日本侵略军和日本在东北日益强化的殖民统治。为适应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后成立三个省委的现状和日益严酷的斗争形势,部队整编成为第一至三路军,缩编支队,进行转战和远征,坚持艰苦的分区作战。东北抗日游击运动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1940年3月到1945年10月,部队实行战略调整,陆续转移到中苏边境附近的苏联境内建立野营和教导旅,一面大力开展教育训练提高人员军政素质,一面继续组织小分队深入东北各地坚持分散游击战,侦察敌情,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夺取东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在战后利用有利条件在东北建党、建军、建政,为中国共产党解放东北做出了新的贡献。东北抗日联军的产生、发展和斗争历程,是一部惨烈悲壮的史诗。在孤悬敌后、敌强我弱、环境极端恶劣的困难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和方针,在中共东北党组织领导下,在东北各族人民的支援下,认真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断加强部队全面建设,积极开辟和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同日本侵略者和伪满统治者进行长期的殊死斗争,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中的光辉篇章。东北抗日联军在长期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陈翰章和“八女投江”等为代表的个人及战斗集体,都无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永远值得国人尊敬和怀念的民族英雄。 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历来是关注和重视的,曾经给予高度评价。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义勇军及全体同胞的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做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联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文中再次指出抗联斗争是光荣的,并说“此种光荣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享受和平的年代,我们不能忘记,在国之将倾、民之将亡的危难关头,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国之未来、民之希望的抗联将士。在纪念胜利的时刻,我们更应该纪念,在辉煌胜利的背后,那些用精神和信念铸就了民族灵魂、担当起民族大义的抗联将士。全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将会永远铭记东北抗日联军为东北的解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并将会从他们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中受到启迪,汲取力量。东北抗日联军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人民奋发前进。 编者 2015年6月 后记 2011年9月,为纪念“九一八”80周年,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名为“白山黑水铸忠魂”的展览,展出馆藏东北抗日联军珍贵文献和冯仲云手稿。曾担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政委的冯仲云,解放后成为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第一任正式任命的馆长。以此为契机,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开始策划实施首个专题——东北抗日联军专题口述史料和相关文献的采集、整理工作。 2012年3月,“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口述史采访团队在北京市东城区李在德老人的家中,开始对这位时年94岁的东北抗联第三军战士进行采访。 在这之后的3年时间里,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派出口述史采访团队先后在北京、辽宁、黑龙江、湖北、新疆、广东、吉林等7个省(市、自治区),对75位受访人进行了采访。其中包括所有已知健在的东北抗联老战士22位,东北抗联战士家属或后代34位,相关历史事件亲历者12位,东北抗联历史研究者7位。 至2016年10月,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采访过的东北抗联老战士,有9位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他们记忆和讲述中由那段战争岁月延伸开去的曲折人生和丰富情感,却经由摄像机的记录,在国家图书馆妥善地保存了下来,并将永久地保存下去。 在采集、保存东北抗联专题口述史料和相关文献的同时,国家图书馆一直致力于这些珍贵馆藏的服务与推广。通过网站、展览、讲座、报刊等途径,希望广大读者能借助这批史料文献,增进对东北抗战历史和与之相关的那些人物的认识和了解。这本书,当然也是“途径”之一。 2016年,为纪念“九一八”85周年,国家图书馆推出了这部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口述史料采集和整理的阶段性成果,本书由20位口述史受访人(观看东北抗联专题视频口述史料,请登录memory.nlc.cn)。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史料性为主、兼顾可读性的原则,对原始口述史料进行了删减和调整,在理顺语句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受访人的语言风格和特点,为读者还原讲述状态下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由于受访人大多年事已高,加之相关史料尚不完备及编者水平所限,我们虽然尽己之力,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东北抗联专题口述史料采集、整理和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位受访人及其家人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在此,我们要感谢受访人赵三声先生、卢连峰先生、冯忆罗女士、李龙先生、赵艳芬女士、刘士波先生,以及受访人的家人或助手于光先生、陆云胜先生、潘清林先生、孟爱萍女士、李新女士、蔡先遒女士、于明先生、李江先生、李冬英女士、张成赋先生、彭利先生,是他们为书稿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补充资料。 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两位特邀顾问——史义军先生和姜宝才老师为整个专题的文献资源建设和推广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本书赖以形成的每一份口述史料都凝聚着他们的指点和帮助。中信出版集团学术出版社的魏丹编辑为本书的编审出版付出了日以继夜的辛苦努力。在此一并表达我们由衷的谢意。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引领我们启动这一专题的冯忆罗女士,她于2013年春节写给我们的慷慨寄语为我们提供着奋勇向前的无尽动力。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2016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东北的冬天是那么严峻,栖身在山林里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们在草木凋零,万物肃杀的隆冬,能够周旋于敌人的包围中,争取主动,其环境之艰苦与恶劣,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虽然抗日联军的斗争已经是70年前的历史,但弘扬其精神,继承其意志是永远不过时的。这本书中记录的抗日联军老战士的口述史,在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理解保卫这一幸福的必要。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在这里打响第一枪,又在这里鸣响了最后一枪。漫长的14年,白山黑水处处留下中国人不屈的身影。从嫩江之畔,到呼伦草原,我们从未停止抵抗。 那一战,波兰亡了国,法兰西亡了国,没有一个总司令以身殉职,但东北抗日联军的两任总司令杨靖宇,赵尚志,都死在战场上。这是一支不朽的军队,这是一个不会沦亡的民族。 ——薛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