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挥编著的《每天学点金融学大全集》是一本通俗的金融学读物,全书共分四篇,从金融学名词、原理、货币信用、银行利率、资本运作、金融机构、金融热点等方面系统讲述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以浅显的语言普及经济学常识,以轻松的笔墨回答经济学问题,是我们的编写宗旨。书中没有令人费解的图表和方程式,也没有艰深晦涩的金融学行话。而是以金融学的基本结构作为骨架,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为血肉,将金融学内在的深刻原理与奥妙之处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快乐和享受中,迅速了解金融学的全貌,并学会用金融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从而更快地走向成功。
《每天学点金融学大全集》由刘挥编著。
《每天学点金融学大全集》讲述了:
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金融学有着或远或近的关系,每一件小事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金融学规律和法则可循。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金融学。我们每一天都要运用金融学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融资、借贷都是一种金融活动。
你知道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说明了什么?怎样用期货做套期保值?怎样利用复利积累财富?黄金投资是不是对抗通胀的最佳选择?……
每天学点金融学,你就会在消费中更加理性,在投资中更加明智。
干预外汇:中央银行的手能仲多长
1985年9月工业五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则是一场成功的速决战。里根上台后,美元就开始一路走强,到1985年2月25日达到最高点,对马克的汇率高达1美元兑3.4794马克。经过春季和夏季的调整后,美元在该年9月又开始上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五国的财政部部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会讨论外汇干预问题。9月22日星期天,五国发表声明。声明说,五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一致同意,“非美元货币对美元的汇价应该进一步走强”,他们“在有必要时将进一步合作,进行干预”。第二天早上,外汇市场美元便立刻大跌,对马克的汇率从2.7352跌到2.6524马克,跌幅达3%以上。美元从此一路下跌,以至到1986年年底,日本和德国的中央银行又被迫采取支持美元的干预措施,收效甚微,美元的跌势到1987年年初美元中央银行也参加市场干预时才止住。1985年9月的干预是否有效。外汇市场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美元在干预前已经开始走低,即使中央银行银行不干预,它也会在9月份反弹后继续走低。但更多的意见认为,这次干预还是有效的。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在金融生活中并不少见,尽管这种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手法有哪些呢?
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定义是:货币当局车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买卖,并用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其途径可以是用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之间调拨,或官方借贷等。
再细分一下,在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上,可以分为不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和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所谓不改变政策的干预是指中央银行认为外汇价格的剧烈波动或偏离长期均衡是一种短期现象,希望在不改变现有货币供应量的条件下。改变现有的外汇价格。换言之,一般认为利率变化是汇率变化的关键。而中央银行试图不改变国内的利率而改变本国货币的汇率。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改变政策的干预。所谓改变政策的外汇市场干预实际上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转变。它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而听任国内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朝有利于达到干预目标的方向变化。例如,如果马克在外汇市场上不断贬值,德国中央银行为了支持马克的汇价。它可在市场上抛外汇买马克,由于马克流通减少,德国货币供应下降,利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就愿意在外汇市场多保留马克,使马克的汇价上升。这种干预方式一般来说非常有效,代价是国内既定的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是中央银行看到本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离均衡价格时才愿意采取的。
中央银行在进行这种干预时的常规手段有两种。当然这两种手段是并行不悖的:
第一,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时,同时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债券,从而使汇率变而利率不变化。例如,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日元的汇价大幅度下跌,日本中央银行想采取支持美元抛出日元,美元成为它的储备货币,而市场上日元流量增加,使日本货币供应量上升,而利率呈下降趋势。为了抵消外汇买卖对国内利率的影响,日本中央银行可在国内债券市场上抛债券,使市场上的日元流通量减少,利率下降的趋势因此而抵消。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的相互替代性越差,中央银行不改变政策的干预就越有效果,否则就没有效果。
第二,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通过查询汇率变化情况、发表声明等,影响汇率的变化,达到干预的效果,它被称为干预外汇市场的“信号反应”。中央银行这样做是希望外汇市场能得到这样的信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要发生变化。或者说预期中的汇率将有变化等。一般来说,外汇市场在初次接受这些信号后总会作出反应。但是,如果中央银行经常靠“信号效应”来干预市场,而这些信号又不全是真的。就会在市场上起到反面的效果。比如1978年至1979年卡特政府支持美元的干预,经常被认为是“狼来了”信号效果的例子。而1985年西方五国财政部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广场饭店声明”立刻使美元大跌,就经常被认为是“信号效应”成功的例子。
那么我们怎么判断中央银行的干预是否有效呢?看中央银行干预的次数多少和所用的金额大小是没有意义的,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的历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如果外汇市场异常剧烈的波动,是因为信息效益差、突发事件、人为投机等因素引起的,而由于这些因素对外汇市场的扭曲经常是短期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会十分有效,或者说,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至少可能使这种短期的扭曲提前结束。
如果一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高偏低是该国的宏观经济水平、利率和政府货币政策决定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而中央银行之所以坚持进行干预,主要是能够达到以下两个目的:首先,中央银行的干预可缓和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跌势或升势,这样可避免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过分冲击;其次,中央银行的干预在短期内常会有明显的效果,其原因是外汇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这种突然出现的政府干预。这给予中央银行一定的时间来重新考虑其货币政策或外汇政策,从而作出适当的调整。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对中央银行干预外汇的反对意见。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既然在市场经济和浮动汇率制条件下,外汇汇率就应由市场本身来决定。如果相信市场的供求关系会自动调节外汇的长期利率,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充其量只有短期效应,或缓和或猛烈的涨势或跌势,而从长期看是徒劳的。要真正控制外汇汇率,对中央银行来说只有实行固定汇率制。而固定汇率在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下能否行得通是个关键。
P138-140
在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金融学概念里,其实蕴藏着一系列非常深刻的道理,它可以贴切地解释我们遇到的各种金融学现象。但是,非经深入研究透彻了解,并不容易明白其中的奥妙,这正是我们喜欢金融学的理由,同时也正是金融学被大多数人所滥用及误解的原因。
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时刻被金融学的影子所萦绕,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金融学有着或远或近的关系,每一件小事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金融学规律和法则可循,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金融学。用金融学的原理来反观我们的生活,其实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金融学乐园里,人生时时皆金融,生活处处皆金融。
其实,金融学并不像远远挂在天边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金融学也并不只有复杂的理论,高深的原理以及抽象的数学符号。在本书里,金融学仅仅是和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妙趣横生的事实。
金融学是一门不可不知的学问。CPI上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报刊新闻总是大谈GDP?欧元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买游戏币为什么还要缴税……这些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小知识,了解了这些,再看财经报道你就会理解得更透彻。‘金融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热钱”为什么大量涌人中国?为什么美元比人民币值钱?人民币升值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加息后,怎样不让你的财富被负利率吞噬?米油面酒菜果通通涨价,如何让你的钱“生”钱……金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可以扩大你的视野,增加你的谈资。
金融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问。金融学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金融学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融资、借贷都是一种金融活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说明了什么?怎样用期货做套期保值?怎样利用复利积累财富?黄金投资是不是对抗通胀的最佳选择……金融与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幸福都息息相关。
金融学是一门非常智慧的学问。懂得一些金融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那些存在我们身边的,关乎我们幸福和成功的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以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理性地作出决策。减少人生的沉没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总之,无论你是管理企业还是个人投资理财,都不得不掌握一些金融知识。只有掌握了金融知识,才会对金融政策产生敏感,进而及时把握政策导向,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有利于投资者个人及时调整投资理财结构,规避投资理财风险,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
《每天学点金融学大全集》是一本通俗的金融学读物,全书共分四篇,从金融学名词、原理、货币信用、银行利率、资本运作、金融机构、金融热点等方面系统讲述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以浅显的语言普及经济学常识,以轻松的笔墨回答经济学问题,是我们的编写宗旨。书中没有令人费解的图表和方程式,也没有艰深晦涩的金融学行话。而是以金融学的基本结构作为骨架,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为血肉,将金融学内在的深刻原理与奥妙之处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快乐和享受中,迅速了解金融学的全貌,并学会用金融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从而更快地走向成功。
每天学点金融学,做一个能看懂经济现象、灵活运用金融学规律服务生活的现代人。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已经变得更加清醒,在工作中也更加懂得抉择与挑战,在消费中更加理性,在投资中更加明智。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