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侃爷——子金山话春秋、侃孙子、品兵法,别出心裁!
子金山在本书中用独特的行文风格、诙谐的调侃语言,讲述孙子和他的时代,为您铺开春秋古战场,尽情领略冷兵器时代的冷峻,体会生命的可贵!在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中,在一个个“酷毙”的人物肖像下,品味孙子传下的博弈圣经——孙子兵法,以及产生孙子的那个“童话”时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孙子(话春秋品兵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子金山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代侃爷——子金山话春秋、侃孙子、品兵法,别出心裁! 子金山在本书中用独特的行文风格、诙谐的调侃语言,讲述孙子和他的时代,为您铺开春秋古战场,尽情领略冷兵器时代的冷峻,体会生命的可贵!在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中,在一个个“酷毙”的人物肖像下,品味孙子传下的博弈圣经——孙子兵法,以及产生孙子的那个“童话”时代。 内容推荐 春秋末期,群星璀灿,孙子、孔子、老子各自留下一部经典著作,天启智慧,思想早熟,耐人寻味! 即使我们忽略严肃的人文内涵、沉重的生命话题,以旁观者品味过去故事的角度来欣赏孙子时代,那个时代也是极有趣味的,可称精彩绝伦! 孔子说:大家都做“乖孩子”,苏东坡说:孙子教人做个“坏小子”。 想做“乖孩子”,就读《论语》写《心得》;甘当“坏小子”,不妨看看“孙子”。 听孔子教导,大家都循规蹈矩;孙子是“战为和”,达成“和谐”却不妨碍人们拼成个博弈英雄。——孙子思想更接近现代人的思维! 一个是“忽悠”大师,一个是博弈大师! 目录 前言 一、孙子出世话春秋 二、吴国机遇谈伍员 三、辗转数国逢孙武 四、安居三载著兵书 五、鱼肠利刃刺王僚 六、阖闾治国气象新 七、勇士风采皆斗狠 八、庆忌才是真英雄 九、孙子谈兵论作战 十、吴王面试考孙子 十一、孙子受命练女兵 十二、春秋战争面面观 十三、孙武率军夺舒邑 十四、战事间隙话强楚 十五、强楚也有难过时 十六、兵法未载持久战 十七、阖闾背后造敌人 十八、孙子兵法初见功 十九、等待敌人犯错误 二十、开战决胜论五法 二十一、春秋部队之构成 二十二、联军未必强楚军 二十三、舍己所长抢兵势 二十四、战略大师沈尹戌 二十五、突袭变成持久战 二十六、蜻蜓点水也心疼 二十七、撑开大网等鱼来 二十八、重振旗鼓战吴兵 二十九、兵无常势论虚实 三十、前敌主将违军令 三十一、柏举大战古今稀 三十二、三军主帅世称奇 三十三、把握战机面面观 三十四、真正主帅是阖闾 三十五、夫概痛打落水狗 三十六、密林来了只饿虎 三十七、生死关头看将军 三十八、决战之前先“庙算” 三十九、两军对决开战难 四十、孙子论战说九变 四十一、沙场对持天地寂 四十二、两军疯狂鬼神愁 四十三、那最后一根稻草 四十四、千里进军话行军 四十五、强楚面临亡国时 四十六、动兵争抢战利品 四十七、掘墓鞭尸伍子胥 四十八、哭道高手申包胥 四十九、趁火打劫来越兵 五十、驻地战场重地形 五十一、秦楚联军奔袭战 五十二、夫概败中出奇兵 五十三、总算称了一回王 五十四、孙子用兵论死地 五十五、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十六、顿开金锁走蛟龙 五十七、大军行止难煞人 五十八、吴军如同一獐鹿 五十九、孙子纸上论火攻 六十、收尾之战乃双赢 六十一、快意恩仇大丈夫 六十二、孙子退隐时未到 六十三、再振军威战繁阳 六十四、孙子也是政治家 六十五、当上霸主差一步 六十六、解读另类敢死队 六十七、夫差勤政练强兵 六十八、战前庙算与妙算 六十九、夫椒大战鬼神惊 七十、困兽犹斗更疯狂 七十一、夫差慈悲释仇敌 七十二、兵法收句非用间 七十三、优秀劳改数勾践 七十四、吴国有了好帮手 七十五、欲当霸主先伐齐 七十六、子贡巧舌挑战祸 七十七、扑朔迷离伍员死 七十八、艾陵大战曲折多 七十九、伍员被戮隐孙武 八十、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十一、孙子兵法惠古今 试读章节 一 孙子出世话春秋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孙子,即春秋末期的吴孙子孙武,战国中期的齐孙子孙膑。其实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两个孙子都是山东人,不过由于他们各自效力的国家不同,后世人为了便于区分,在其尊称“孙子”前冠以地区简称——就如同今天电话号码前面的区号吧。 两个孙子都有军事著作传世,而且著的都是兵书。我们今天比较熟悉的《孙子兵法》,就是吴孙子孙武所著。齐孙子孙膑据史载是孙武的后裔,也著书立说,所著兵书为《孙膑兵法》。其实《孙膑兵法》书中也是称呼作者为“孙子”,换句话说,《孙膑兵法》也是可以称为“孙子兵法”的,也就是说,历史上不仅有两个“孙子”,也有两部不同的“孙子兵法”。 谈到两位伟人孙子前,不能不先交代清楚他们出世前各自的社会环境。 从今天往前翻查两千五百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称为春秋的年代,严格说应该是春秋末期,距离战国年代还有一个甲子(60年)的时光,被称为战国的时期是公元前476年之后的年代了。 这段时期之所以被称为春秋时期,是儒家的鼻祖孔丘的功劳,孔丘是当时的鲁国人,修订了一部鲁国史书,命名为《春秋》,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后人就干脆把这段时期称为“春秋”。 不过,当时毕竟大家都尊东周创建者姬氏的后裔为天子,后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更是为了不能忽视东周的存在,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中国的春秋时期是个离奇的时期,更是个伟大的时期。 离奇在于这时期所谓天子已经光剩下块招牌了,天下之主的周天子活得极为窝囊,下属封国140多个,却成天受欺负。一个不算太强大的郑国,即能大败周天子的御驾亲征,并且给了周天子肩膀上一箭,这是划时代的一箭,射掉了天子头上的所有光环。 其后天子的日子过得更可怜了,就连北方的荒蛮之地的犬戎部落入侵周地,天子却只能向属国求救勤王,自身已经几乎没有了自卫能力。 马瘦毛长,人弱遭殃。天子手里的棍子不硬了也要受气,这没有啥不合理的。几个手头棍子最硬气的大国出了个损招:打着“尊王”的旗号,举行盟会,选举个头头来做“尊重”周天子的表率,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天下”(《战国策·秦一》引张仪语),这个各国民主选举的头头就是春秋时代的所谓“霸主”。 “霸主”实际上享受过去周天子所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可以向诸侯国发号施令、征调军队和收取贡赋。这活谁不愿干?各大国君主都想尝尝滋味,这样一来,相互之间比比谁的棍子粗,就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了,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实际上就是大大小小诸侯国一段争夺霸主与保住生存的战争史。 其实人类文字记载的历史本来就多有争斗与战争,战争的出现肯定不知要比文字早许多年。 不过那时的战争肯定不上台面,真正出现上档次的战争是人类学会了组织起来之后的事。史书翻到了春秋这一页,人类杀戮同类的技巧已经日渐成熟,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部队,甚至是专业化的部队,作战经验已经总结了不少。 总结前人的经验,实践于今天,传之于后世,这是人类伟大的天赋,能著书立说的人在任何年代都是受世人尊敬的人。 春秋末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群星闪耀般的出现了一大批这种伟人。不过也挺别致,这种人才一般被冠以一个“子”字,其中被世所公认排在前面的有三个人:老子、孔子、孙子。 这三“子”可了不得!直到今天还影响着地球上的人们,就是因为他们各自留下的经典著作:老子的一部《道德经》——哲学;孔子的一部《论语》——伦理;孙子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军事。 说明一点:这其中孔老夫子的《论语》严格说来不能算作他本人的著作,实际上是他的学生们对老师日常生活中的言论笔录;而老子李耳留下的《道德经》却系本人所著,这部五千余字的哲学著作从深层次对社会、人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不论中国还是国外,都影响巨大,被后人称为“哲理诗”。 孙子的《孙子兵法》也确系本人所著,其对后世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老子与孔子的伟作,更为难得的是,作者本人对书中所述亲自做了实践检验,后来又根据实践经验亲自做了修订。另外,孙子不仅仅谈兵论武称鼻祖,其文采也堪称精美绝伦。 不过,孙子本人却在千年后差点遭了大劫:不光本人的著作差点被夺走安排给他人,就连自己也差点给弄没了影了。一千多年里,跨越中国国界的历代学术界议论纷纷,对孙子其人以及所著“孙子兵法”的质疑是五花八门。 各种说法都有,少数人承认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春秋末期确有孙武其人,《孙子兵法》确系其所著(明宋濂、明胡应麟、清纪昀等)。 占绝对多数的学者专家们则说法不一了:认为根本没有过孙武、孙膑这两个姓孙的,《孙子兵法》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所编写。推测出此论的有南宋叶适、清代全祖望和现代齐思和等,这类学者的主要依据是春秋主要史书《左传》、《国语》,没有记载两位孙姓军事大家。 认为有孙武这个人,但《孙子兵法》是其后代孙膑整理而成。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孙子十三篇之作者》的作者,持这一看法。 孙武有其人,但《孙子兵法》肯定是不知名的后人伪作。这样认为的有北宋梅尧臣、清姚鼎、近代梁启超等,其依据主要是觉得《孙子兵法》的内容也太过于邪乎了,竟如同预见般的描绘了后来战国时期的战争现象。 到底有没有孙武这个人?《孙子兵法》是本人写的吗?都有可能,或许都不可能,总之不大好说——这类学者最滑头,用没有观点造成了自己的观点,这几位史学高手有南宋的陈振孙和清代的姚际恒等。 孙武与孙膑实际上就是一人,《孙子兵法》为孙膑所著。主此说者想象力最为丰富,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和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钱穆都持此说法,现代学者金德建甚至撰写了《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 还有的甚至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至于孙武本人,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甚至认为:根本没有这个人,其原型不过是吴国的楚人伍员伍子胥而已。 大多数专家更高明,干脆采取了折中大法:孙武实有其人,兵法著作源出于孙武,完成于孙膑。 东洋史学家也跟着起哄,说自己研究出来“没有孙武或孙膑这个人”,或“这两个人根本就是一个人”,《史记》是误载等等。 所幸中国考古界立了大功: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了两座汉代墓葬,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专家们如同钻研甲骨文般的分析判断发现的这两部兵法,才认定孙武和孙膑显然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人,他们各自的著作具有各自时代之特点,有着不同的战争方式和军事思想,并且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太史公没有欺骗后世。 孙膑及《孙膑兵法》咱们以后再讲,先说吴孙子孙武其人。 孙子为后人尊称,实名孙武,字长卿,有些史书中称其为孙武子。 孙武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已不大可考。孙武先祖叫妫满,在周朝也算个标准“高干”,被周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赐姓为妫(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 后来陈国发生内乱,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闯关东”般的逃难到了齐国,投奔当时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看来对远来投奔的妫完挺欣赏,任命妫完为本国“工业部长”——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妫姓改姓田,故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家成为齐国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见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特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征伐莒地(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养老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 从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这位高干孙凭就是孙武的老爸。 由此看,孙武的家庭出身为其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从后来其著作中所引用的即能看出:少年孙武能有幸阅读前代军事典籍《军政》,以及了解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祖父、父亲都是带兵作战的将领,从小自然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实例。少年孙武的军事学识是在齐国打下的厚底子。 齐景公初年,齐国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再后来内乱日甚,齐国王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激化,齐国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也愈演愈烈。 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田、鲍两族与栾、高两族从文攻发展到了武卫,齐国乱成了一窝蜂,幼年的孙武其实生长在“全民皆兵”的举国武斗之秋。 随着孩童孙武成长为少年孙武,也逐渐懂事醒物,对这种全国范围的内讧实在腻烦,不愿纠缠其中。恰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渐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开始认定吴国是他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于是准备跳槽发展。 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十八岁,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去。 古语云:树挪死,人挪生。孙武这一挪不当紧,竟然挪出来了一个旷古奇人、千古兵圣! P1-5 序言 孙子,即中国春秋末期的吴国将领孙武。 孙子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旷世奇文:《孙子兵法》。全书共计六千余字,分为十三篇,所以,后人多称之为:《孙子》十三篇。 但是,《孙子兵法》的出世却极为“世俗”:一篇对老板的“自我推荐书”而已,大概称其为初次应聘的“书面答卷”更为合理。当然,这份绝世答卷后来又经作者丰富润色是无疑的,以至于这答卷成为东方兵学最早、最杰出的代表作,成为全球最先面世的军事谋略系统专论,成为世界古代军事学史上的奇迹。 也可以肯定,这份答卷在初稿时就甚为精彩,以至老板当场拍板过关,进入下步应聘程序。可见:职场应聘的首份答卷至关重要,是老板对你的第一印象,求职者务必慎重对待。 知道孙子为这份答卷准备了多长时间吗?三年! 可见,重新研读孙子这份略带“孙子”余味的答卷,对我们所有现代“求职者”将会大有助益,实际上,“孙子答卷”对在职者也是一本“葵花宝典”! 可以断言:孙子的这份面试答卷,既是古今军事家的指南,也是经商企管的教科书,更是帮助个人成功的处世“宝典”。 《孙子兵法》出自孙子,孙子的一生也是相当精彩的,曾任一国远征军主将,战事波澜壮阔,战程曲折起伏,战况引人入胜! 孙子人生精彩,《孙子兵法》精彩,孙子那个时代更精彩! 要吃透深邃的《孙子兵法》,最好同时关注有趣的孙子人生,要了解孙子人生,必须全面洞察产生孙子的那个精彩时代:春秋时代。 产生孙子的春秋时代,具体说是中国的春秋末期。 就让我们从中国的春秋末期谈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