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纸上春秋(文苑纵横)/散文选刊创刊30年散文精选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葛一敏//乔叶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散文选刊》是一部散文选粹杂志,《散文选刊创刊30年散文精选集》系列六本书,展现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下的近30年中国散文创作的辉煌历程,从中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文学大师从一个个无名小卒到足以引领中国文化创作巅峰的文学大家,也可以从中看到,改革开发带给中国人民除了吃饱穿暖以外的强烈的文化诉求和思想追求。这六本书就是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30年文化思潮的沉浮录。

葛一敏、乔叶主编的《纸上春秋(文苑纵横)》是其中一册。精选《散文选刊》近30年间的文艺杂谈类文章。

内容推荐

《散文选刊》创刊于1984年10月,由河南省文联主办。是中国国内创刊较早的专门选发散文精品的文学期刊,展示中国散文创作的最新成就。近30年间,推出了数百位文学新人,在散文界享有盛誉。《散文选刊》关注社会生活,彰显当代意识,推举新锐作家,引导创作潮流,兼具经典性、知识性和教育性,是经典收藏的必选。葛一敏、乔叶主编的《纸上春秋(文苑纵横)》是一本精选集。

《纸上春秋(文苑纵横)》精选《散文选刊》近30年间的文艺杂谈类文章,文化自古便包罗万象,百家争鸣,且看文坛诸子,如何谱就这一曲纸上之春秋。

目录

第一辑

自锄明月种梅花

记章太炎先生谈掌故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文化的异国

关于写作——致友人信五则

自锄明月种梅花

小春秋

人文精神与文人精神

文学的拐杖

艺文翻译的趣味及选择

读书不容易

八十自省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态

伟人和圣人——鲁迅和孔子

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

唐宋诗话

长老姓唐,精到内伤

解词

三本书和三女人

让文字转身

记忆是什么

姓周的胡子

玩知丧志

说一说“一”

第二辑

人在江湖

说梦

山中少年今何在一一贫富和欲望

钞票与文化

感悟与超越

两性之间

从严嵩到海瑞

自引

人在江湖

自语

说“韧”及其它

短笛轻吹

改换门庭

纸上的江湖一一武侠文化的八个关键词

参“无”漫想

生活沉思录

贪官、倒官纵横谈

不相信的能力

僧意

誓不成佛

曹操不杀陈琳

第三辑

历史,你告诉我

法门寺

人品与器识的评鉴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恶之花一一关于租界

丑陋的中国人一一在美国依阿华大学的演讲

北朝,北朝

唐朝飘来的雪花

但愿这是最“末”的一个皇帝

历史,你告诉我一一读史札记

怅望千秋一洒泪一一读杜甫

大河侧畔的倾听

大禹的寂寞

三个赴水者

京城三末帝

帝王好写诗

看剑

假如项羽过江东

包公脸上的指痕

雍正的花香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驯心

一个步行者的城市观

试读章节

大约是一九二六年,我上高中一、二年级的暑假期间,我校教务长王佩诤先生办了一个“平旦学社”(我不清楚是否他主办),每星期邀请名人讲学。我参与了学社的活动,可是一点也记不起谁讲了什么学。唯有章太炎先生谈掌故一事,至今记忆犹新。

王佩诤先生事先吩咐我说:“季康,你做记录啊。”我以为做记录就是做笔记。听大学者讲学,当然得做笔记,我一口答应。

我大姐也要去听讲,我得和她同去。会场是苏州青年会大礼堂。大姐换了衣裳又换鞋,磨磨蹭蹭,我只好耐心等待,结果迟到了。会场已座无虚席,沿墙和座间添置的板凳上挨挨挤挤坐满了人。我看见一处人稍稀,正待挤去,忽有办事人员招呼我,叫我上台。我的座位在台上。

章太炎先生正站在台上谈他的掌故。他的左侧有三个座儿,三人做记录;右侧两个座儿,一位女士占了靠里的座位,靠台边的记录席空着等我。那个礼堂的讲台是个大舞台,又高又大,适于演戏。

我没想到做记录要上台,有点胆怯,尤其是迟到了不好意思。我撇下大姐,上台去坐记录席上,章太炎先生诧异地看了我一眼,又继续讲他的掌故。我看见自己的小桌子上有砚台,有一叠毛边纸,一支毛笔。我看见讲台左侧记录座上一位是王佩诤先生,一位是我的国文老师马先生,还有一位是他们两位老师的老师金松岑先生,各据一只小桌。我旁边的小桌上是金松岑先生的亲戚。她是一位教师,是才女又是很美的美人。现在想来,叫我做记录大概是陪伴性质。当时我只觉得她好幸运,有我做屏障。我看到我的老师和太老师都在挥笔疾书,旁边桌上的美人也在挥笔疾书,心上连珠也似叫苦不迭。我在作文课上起草用铅笔,然后用毛笔抄在作文簿上。我用毛笔写字出奇的拙劣,老师说我拿笔像拿扫帚。即使我执笔能合规范,也决不能像他们那样挥洒自如地写呀。我磨了点儿墨,拿起笔,蘸上墨,且试试看。

章太炎先生谈的掌故,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谈的是何人何事。且别说他那一口杭州官话我听不懂,即使他说的是我家乡话,我也一句不懂。掌故岂是人人能懂的!国文课上老师讲课文上的典故,我若能好好听,就够我学习的了。上课不好好听讲,倒赶来听章太炎先生谈掌故!真是典型的名人崇拜,也该说是无识学子的势利眼吧。

我那几位老师和太老师的座位都偏后,唯独我的座位在讲台前边,最突出。众目睽睽之下,我的一举一动都无法掩藏。我拿起笔又放下。听不懂,怎么记?坐在记录席上不会记,怎么办?假装着乱写吧,交卷时怎么交代?况且乱写写也得写的很快,才像。冒充张天师画符吧,我又从没画过符。连连的画圈圈、竖杠杠,难免给台下人识破。罢了,还是老老实实吧。我放下笔,干脆不记,且悉心听讲。

我专心一意地听,还是一句不懂。说的是什么人什么事呢?完全不知道。我只好光着眼睛看章太炎先生谈——使劲地看,恨不得一眼把他讲的话都看到眼里,这样把他的掌故记住。我挨章太炎先生最近。看,倒是看得仔细,也许可说,全场唯我看得最清楚。

他个子小小的,穿一件半旧的藕色绸长衫,狭长脸儿。脸色苍白,戴一副老式眼镜,左鼻孔塞着些东西。他转过脸来看我时,我看见鼻子里塞的是个小小的纸卷儿。我曾听说他有“脑漏”的病。塞纸卷儿是因为“脑漏”吧?脑子能漏吗?不可能吧?也许是流鼻血。不过他那个纸卷上没有墨。我流鼻血总用蘸墨的棉花,因为墨能止血。也许他流的是脓?也许只是鼻涕?……据说一个人的全神注视会使对方发痒,大概我的全神注视使他脸上痒痒了。他一面讲,一面频频转脸看我。我当时十五六岁,少女打扮,梳一条又粗又短的辫子,穿件淡湖色的纱衫,白夏布长裤,白鞋白袜。这么一个十足的中学生,高高地坐在记录席上,呆呆地一字不记,确是个怪东西。

可是我只能那么傻坐着,假装听讲。我只敢看章太炎先生,不敢向台下看。台下的人当然能看见我,想必正在看我。我如坐针毡,却只能安详地坐着不动,一小时足有十小时长。好不容易掌故谈完,办事人员来收了我的白卷,叫我别走,还有个招待会呢。反正大姐已经走了,我且等一等吧。我杂在人群里,看见主要的陪客是张仲仁、李印泉二老。李老穿的是宝蓝色亮纱长衫,还罩着一件黑纱马褂。我不知自己算是主人还是客人,乘主人们忙着斟茶待客,我“夹着尾巴逃跑了”。

第二天苏州报上登载一则新闻,说章太炎先生谈掌故,有个女孩子上台记录,却一字没记。

我出的洋相上了报,同学都知道了。开学后,国文班上大家把我出丑的事当笑谈。马先生点着我说:“杨季康,你真笨!你不能装样儿写写吗?”我只好服笨。装样儿写写我又没演习过,敢在台上尝试吗!好在报上只说我一字未记,没说我一句也听不懂。我原是去听讲的,没想到我却是高高地坐在讲台上,看章太炎先生谈掌故。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