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广东汶川(美好新汶川)/感恩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郝冀川//万时红//龚秋晨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郝冀川、万时红和龚秋晨创作、全面展示广东对口援建汶川的纪实文学《广东汶川(美好新汶川)》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广东汶川(美好新汶川)》全面反映了广东对口援建汶川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广东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汶川人民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广东汶川(美好新汶川)》,全面反映了广东对口援建汶川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广东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汶川人民的感恩之情。

《广东汶川(美好新汶川)》由郝冀川、万时红和龚秋晨编著。

目录

引子/006

第一章 来自汶川的报告/010

 第一节 第一时间见真情/011

 第二节 汪洋书记的前瞻意识/014

 第三节 “摸着石头过河”的“领头羊”/019

 第四节 82亿巨资点睛之笔/025

 第五节 “让全世界得到这些经验”/034

第二章 广东形象/036

 第一节 中流砥柱排头兵/037

 第二节 打冲锋的13位市长助理/045

 第三节 “五羊”冲关/074

 第四节 “拐杖部长”/079

 第五节 有种血液里流淌着道德/082

 第六节 十九岁奉献的生命华彩/086

第三章 十三个乡镇十三朵花/088

 第一节 古有西羌镇今有现代城/089

 第二节 世界地震遗址名镇/096

 第三节 羌绿藏红桃花源/106

 第四节 传奇三江/114

 第五节 大禹故里新传奇/122

 第六节 “羌人谷”变成“金银谷”/126

 第七节 阳光雁门/130

 第八节 草坡金光道/135

 第九节 克枯山乡披锦绣/141

 第十节 漩口腾飞/144

 第十一节 熊猫家园新邻家/147

 第十二节 生态走廊新卧龙/150

 第十三节 “藏羌走廊”第一镇/152

第四章 千山万水南粤情/155

 第一节 风雪高原“暖冬行动”/156

 第二节 山乡处处“侨心居”/159

 第三节 “阳光的使者”/162

 第四节 大爱如霖润无声/165

 第五节 深圳“资本圈”不差爱/168

第五章 大广东带动新汶川/171

 第一节 再现“中国羌城”/172

 第二节 汶川观念转变/174

 第三节 广东步八“后援建时期”/178

 第四节 英雄本色/184

铭恩奋进 共铸崛起

 中共汶川县委 汶川县人民政府/186

片片感恩语/188

作者后记/192

附录

 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大事记/194

 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215

 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工作组人员名单/217

编后语/224

试读章节

震后映秀的基础设施尽毁,原本美丽的映秀只剩下个美好的名字。

东莞工作组组长陈林佐透过眼镜片看到映秀到处是断壁残垣和受灾群众还沉浸在伤痛中的情景就想流泪。他说,“任何人看到这种情景,内心都无法平静。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心做好援建工作,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映秀人民的期望。”他把行装往帐篷里一放,就带着傅晓炜、陈志标深入到各个村庄,为映秀灾后重建摸底。

坑坑洼洼的山路在山间盘旋,头上悬着无数巨石。一天,他们进入老街村前往豆芽坪时,一块飞石滚落,把车头砸坏了,他们也吓出一身冷汗,惊魂稍定,试试车还能开,又继续往豆芽坪进发,行至“老虎嘴”险处时又遇到堵车,不知要堵到几时,平时不抽烟的陈志标难以忍耐地向同事要了一支烟,拿在鼻子下闻来闻去。短短10多公里的路,竟然走了8个小时,午餐就吃了几块饼干。

初到映秀时,正赶上雨季,连绵阴雨下了10多日才放晴,他们去黄家村了解情况,汽车一路颤簸起伏,如坐在摇篮里,又像坐过山车,一面是飞石滑坡,一面是奔腾的岷江,眼看一块飞石滚落,汽车刚停稳,又一块飞石滚落砸在车尾,就这样在前有滑坡后有滚石的山道上提着脑袋前往。

9月的一天,陈林佐等人沿着村民踩出的羊肠小道徒步去黄家村,途中不断有巨石拦路,有些地段根本没有路,只能在石头中间跳来跳去,如果一脚踏空,就会滚落到悬崖下,他们手脚并用,攀爬了1个多小时才到达黄家村。陈林佐说,“我们遭遇了不少险情,最惊险的一次差点连人带车掉进岷江。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我们的意志,我们慢慢地过了心理关,渐渐地融人了映秀。”

在映秀除了行路危险,其他的困难也不少,陈林佐说:“比如吃饭经常打游击,洗澡只能用冷水。待到映秀镇政府食堂恢复做饭后,工作组的吃饭问题才总算解决了。”

在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时,陈林佐发现受灾群众面临的紧要难关是安全度过2008年的冬天,受灾群众当时穿的盖的大多是部队供给的迷彩服和军用棉被,家家户户缺衣少被,根本无法过冬。他决定先解决受灾群众过冬关。工作组从8月中旬就开始筹备和组织,到9月中旬,通过东莞社会各界采购、捐赠价值:354.37万元的御寒物资陆续运抵映秀,其中包括香港同胞经中联办交于东莞市定向捐赠的羽绒服3131件、单人被203床;东莞捐赠给在山西省上学的映秀镇漩口中学学生的毛衣2000件和羽绒服1500件;东莞热心人士为映秀镇小学全体师生量身定做的冬衣;平均每户有棉大衣l件、棉被每人1床、冬衣冬裤每人1套、电热毯每户1床、棉鞋每人1双、羽绒服每个学生1件。

东莞工作组成员把陈林佐每天的工作比作一场足球赛,白天是“上半场”——深入一线现场监督、检查、指导;晚上是“下半场”——召开工作组碰头会,总结一天的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组员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布置第二天的工作;深夜是“加时赛”——挑灯夜战,阅办各类汇总到他手中的文件。有一次,一位同事因怕影响陈林佐休息,将一份文件压到第二天才给他。事后,陈林佐严厉批评,并在例会上宣布,但凡有事,不论大小,可随时打他电话,随时到房间找他。

为了让映秀重建实现“援建起步晚,速度却不慢”,陈林佐和工作组成员们_直坚持“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满负荷工作。陈林佐有时也会让大家松弛—下,在晚上叫上大家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或打打扑克牌。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善,还组织爬山、打球等文体活动。在映秀,只要提起东莞工作组和陈林佐的名字,当地的干部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映秀镇委书记廖军称赞陈林佐虽是镇党政班子中年龄最大、职务最高的人,却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工作强度最大、下乡调研最勤的人。

回顾1年多的援建工作,陈林佐深有感触:“我们在改变映秀,映秀也在改变我们。”他带领的工作组和映秀干部群众一起一步步把一片废墟变成一个山水辉映、风光秀丽的“旅游温情小镇”、“抗震建筑示范区”。

有记者问陈林佐:“在川援建,想家时你会怎么办?”他说,想家的时候就和家人通通电话,没有网络信号时就看看妻儿的照片。刚来的时候,映秀信号极不稳定,经常没有网络信号,援建组所有同事不约而同地在与家里通电话时,报喜不报忧,好让家人安心。

援建的艰辛让胡海运明显消瘦了很多,来汶川时穿的衣服都显得大了。

这位湛江市市长助理带领工作组到达龙溪乡的当天下午,就冒着滚石的危险,走遍海拔1500米的联合村3个村民小组,了解244户的受灾情况。第二天,又前往海拔2200米的阿尔村,然后是布南村、龙溪村、俄布村、垮坡村、直台村……半个月的时间,胡海运和工作组成员用双脚丈量完龙溪214.3平方公里土地。

让胡海运感到援建工作最苦的是行路难。“出去不想进来,进去不想出来。”他这样说。都江堰到汶川的道路时常中断,不断地抢通,路上堵车是常事。有一次他在路上堵了10个小时,他只能在援建日期中白白划掉这一天。

胡海运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灾区人民早日从废墟中站起来。他的妻子摔伤了腰,腰椎打着钢钉,他在妻子身边仅陪伴了_一星期。儿子高考,正赶上他回湛江汇报工作,也没抽出时间为儿子出点力。但是,他把心“泡”在了龙溪乡,整天和乡民们打交道,竟然能说一口四川话,乡民们没有谁把他当外人。

P49-51

序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应对重大自然灾难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和“—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将永载人类抗击重大自然灾难的史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情地评价对口支援:“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照《感恩》丛书的编辑宗旨,我们对丛书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组织作者进行采访写作,并聘请四川省内专家、学者、作家认真审读书稿,精心指导作者修改书稿。在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书的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真切体会到了援建工作的难度和热度,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饱满的热情精心创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任务;各省市援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对口援建指挥部,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援建工作的实景照片,而且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书稿内容和统计资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省受援的18个极重灾县市的同志满怀感恩之心,对相关书稿的编写和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照片;省级各有关部门对本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承担瑚编辑出版任务……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晶。

我们对所有的援建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所有为《感恩》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并给予热情支助的领导和同志们!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感恩》丛书得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版,成为四川人民向18个援建兄弟省市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隋的一份礼物。

《感恩》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