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教与人生/人间佛教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星云大师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果你想正确地了解、认识佛教,星云大师的这本著作,是一个适合的入门。撇开佛教而言,若你想得到一些正确人生态度的指引,本书也是值得推介的。本书中收录的十三篇文章具体阐述了佛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指出生活需要佛教指导这一观点。

内容推荐

佛教与生活是人间佛教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主要阐述了佛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指出生活需要佛教指导这一观点。

该书的内容涉及佛教与信仰、生活与信仰、生活与道德、生活与修持、生活与般若、善恶是非、行为向善、人生难题、如何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语言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是一本为想了解佛教的初学者编印的佛学著作。

目录

总序:人间佛教正法久住/1

星云大师略传/5

佛教与生活(一)/1

佛教与生活(二)/20

佛教与生活(三)/35

生活与信仰/59

生活与道德/84

生活与修持/108

生活与般若/139

行为平坦的道路/149

身心安住的家园/168

人生十问/184

如何美化人生/202

谈你说我/211

谈情说爱/231

试读章节

一、生活的空间——以退为进的佛教生活

(一)从心夕卜的空间说到心内的空间

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至宇宙自然界,都是我们心外的空间。对于外在的空问,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各种情况,才能活动自如,运用得当。假如我们要从甲地到乙地去,应该先了解路线如何走,乘坐什么交通工具,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应准备些什么装备,以及各种安全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够掌握清楚,那就可以享受愉快的旅行了。所以我们对于心外的世界,只要多用点心去探求一些知识,小心谨慎的去了解、去适应,就能得其所安。例如环游世界,甚至登陆月球,准备、了解妥当之后,不论再大再远,都不是难事。

最困难的是心内的空间,它是无形无相,不可捉摸,最令人不易了解的。一个人平常活动的心外世界,不论是君王诸侯或将相百官,不论有多大的权势威力或聪明才智,他们所能到达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尽管现在科学文明已发展至太空时代,美国人也已率先把人类送至月球。但是这个宇宙虚空之中,除了月球,其他还有如恒河沙数般的星球,人类还不曾见闻过,更遑论登陆了。

外在的虚空世界,一个人穷其一生,所能到达的不过如微尘一般。“拥有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佛法告诉我们:心内的空间,比心外的空间还大。所以对于心外的空间,不必去争执、占取,能体会心内的空间才是更重要的。

所谓心内的空间就是要不断地开扩我们的心胸。平常描写一个人心量大,说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佛教说一个人心内的空间之大,是三千大干世界都可以容纳其中。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心内空间放大,就能像大海一般容纳百川,不拣巨细;如泰山一般承受土壤,不拣精粗。心内有了宽阔的空间,就能包容宇宙虚空。人事的纠纷,世俗的困扰,也都能包容而不计较。甚至大干世界就是我们的禅床,可以任性逍遥,随遇而安。

佛教有许多经典都详细的指导我们如何获得心内的空间,譬如《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法门”,能开展我们心内的世界;《华严经》中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能扩大我们心内的空间。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握自己心内的空间,也就可以同时获得心外的空间。

(二)从前进的空间说到回头的空间

人生若能积极前进,固然很好,但是懂得回头的空间却更重要。平常在我们活动的空间里,大家只知道向前行进,而不知道还有一个退后回头的空间。一般社会上的人,往往凭着一股勇气,在人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争取功名富贵。一旦碰得鼻青脸肿时,有的人知道回头,有的人却顽强得直往前冲,甚至跌得粉身碎骨。其实在佛教里,佛陀早就指示我们,人生有两个方向世界:一个是前进的世界,一个是回头的世界。如果能同时把握这两个世界,前进的时候前进,回头的时候回头,则好比人有左右两只手,顺遂自如,人生便能更臻于完美。

佛教有一首描写退步求全的诗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借着农夫弯腰插秧,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观照自己的本性,必须退步低头;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唯有回头、放下、忍让的世界,才能使我们更逍遥自在。

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到坎坷挫折时,如果能抱持“退一步想,海阔天空”的襟怀,则何处没有光风霁月的空间?遭遇到颓唐失意时,如果能记取“回头是岸”的古训,则何处没有美丽光明的希望?

水,在世间上是最普遍,也最为人类所需要的。观水的流势,当它从山峰上急泻而下的时候,气势澎湃,而当它在平地上缓缓流动,遇到岩石壁岸阻碍的时候,一定会转变方向,改道而流。一个人在世间上为人处世,如果能像流水一样,随时知道应变,不必硬冲直撞,定能无往不利,事事顺遂。

有一些人看到学佛的人便说:“你们信仰佛教,不抽烟、喝酒,不打牌、跳舞,丝毫没有人生的享乐,这不是太消极了吗?”难道要抽烟、喝酒、打牌、跳舞,才算是积极的人生吗?佛教徒是深深体会到荣华富贵的虚幻不实,而从吃喝玩乐的声色犬马中回过头来,积极地从事修行办道、弘法利生等事业,这种人生是消极的吗?如果能够真正体会回头的空间的意义,即从恩怨莽撞、虚荣奢靡中回头,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前进、积极、幸福、快乐的人生。

(三)从有相的空间说到无住的空间

这个世间形形色色、灯红酒绿,像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这些都是有相的空间。我们在这个有相的空间中,追逐着人生种种的享乐,于是金钱使我们迷失本性,爱情使我们神魂颠倒,名利地位使我们忘却安危,铤而走险。我们被花花绿绿的世界所迷惑,不知道这些都是假象,都是不实在的,而对它执迷不舍。《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一切事物,只不过是因缘和合、有条件的存在。如果有缘承受佛法,了解这个道理,就可以从虚妄的、有相的空间里超脱出来,进入到无住的空间,那才是一个解脱的世界。

什么是无住的空间?无住的空间,不是叫我们不要吃饭、不要穿衣、不要睡觉,而是一样的吃饭、穿衣、睡觉,却不被这些琐碎的事情所羁绊,即是住于生活之中,而不被生活所牵系。古德说:“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农夫为了防止飞禽昆虫来啄食谷类,制造一个木头人,放在稻田中央,用来恐吓鸟儿昆虫。虽然鸟儿昆虫、稻田花草热闹缤纷,木头人却丝毫不为外境所动。这意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在名利金钱之中,要修养到有如木头人一般,即使面对色彩缤纷的万花世界也不会动摇内心的境地,这就是无住的生活。

我们赞叹一个人品格高洁,说他远离俗尘,超然俊逸;但是一个住在红尘,却不为氤氲所染的人,才更是豪迈脱俗。池里的莲花所以为诗人雅士所歌咏赞赏,是因为它出于污泥而不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洪流里,若能不随俗浮沉,固然难得,如果与世尘同流而不合污,更是可贵。所以佛教认为远离外境,潜居山林修行,非上上乘,住在闹市,仍能不为外境所转移,才是上上乘。所以说“大隐隐于市”、“热闹场中做道场”。参透有相空间的虚妄性,对于世间的一切,不会生起执著,就能过着无住的生活。

古来很多大德都有这种境界,譬如: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维摩诘居士的“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一休和尚的“背负女人,却能坦荡无碍”;一个人如果能体会无住的空间,则何处不能自在逍遥呢?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何等的洒脱逍遥。

因此,把整个空间的前后、内外、虚实都认识清楚之后,才能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而进入一个学佛者所要追求、向往的更大空间。

P2-7

序言

人间佛教正法久住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佛陀降诞人间,示教利喜,为人间开启了光明与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无量心”、“六度四摄”等人问佛教的基本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创办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来,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作为宗旨,人间佛教渐渐蔚然有成,欣见大家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纷纷走出山林,投入社会公益,实践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怀。

2004年,我在香港和台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学讲座”,三天的讲题分别为“佛教的生命学”、“佛教的生死学”、“佛教的生活学”。我言: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真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整个人间佛教可以说就是“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

今后,我预定在世界各地讲演《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定慧,有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人解脱,是学佛的次第;在人间生活,更需要断除烦恼才能获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间!

1949年,我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之后,为了适应广大民众的需求,毅然采取面对面的讲说弘法。从宜兰乡村的弘法,到城市各处的聚会;从监狱的开示,到工厂的布教。1975年,在台北艺术馆举行佛学讲座。接下来,我弘法的脚步,由北至南,由西至东,从学校到军营,从国内到国外。近二十年来,随着弘法的国际化,我更是终年在世界各地云水行脚,奔波结缘。

讲演的对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众,也有大专青年、企业界精英、教师、警察等特定对象。讲说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经典方面有《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也讲说佛教的义理、特质与现代生活的种种关系,以及佛教对社会、政治、伦理、经济、心理、民俗、命运、神通、知见、因缘、轮回、死亡、涅檗等各种问题的看法。

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们将我历年来讲演的内容,陆续结集成书,并定名为《星云大师讲演集》,共有四册,二十多年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许多读者将此套书视为认识佛教、研究佛学必读之书,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讲演集作为讲经说法的教材。

这套讲演集已缺书好一段时间,不时有人询问、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阅,觉得此套讲演集讲说时隔已近三十年,虽然佛法真理不变,人心善美依然,但是环境变迁有之,人事递嬗有之。因此,决定将此书全新改版,不以演讲方式呈现,去除与现今社会略微差异之处,重新校正、修订、增删,并依内容性质,分类为《佛教与人生》、《佛法与义理》、《佛教与社会》、《禅学与净土》、《生死与解脱》、《宗教与体验》、《学佛与求法》、《人间与实践》八册,总字数一百余万字,因内容多与人生有关,故取名为《人间佛教书系》。为保存、珍重历史,同时又为方便后人参考、查询,仍将讲演的时间、地点记于每篇文章之后。

我之所以将此套书名为《人间佛教书系》,是因佛陀出生在人间,修道、成佛、说法度众都在人间;佛教本来就是佛陀所说,本来就是“人间佛教”!因此,我依循佛陀的教诲,无论所写、所言、所行,心中不时系念众生的福祉。我出家已超过一甲子,毕生竭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与实践,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会彼此和谐进步。《人间佛教书系》是为我初期弘法历程,以及一以贯之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的鲜明见证。

这八册是《人间佛教书系》第一套的结集,以后尚有第二套,甚至第三、第四套的结集。由于,人的生命在不停地和事业、时间赛跑,我一生也与著作、讲说、服务人问在竞赛,所以,一切就随顺因缘了!

出版在即,为文略说弘法因缘,并以心香一瓣祝祷人间佛教正法久住,所有众生皆能身心自在,共生吉祥。

星云

2005年7月 于佛光山法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