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评点大师(金圣叹大传增订图文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子忱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圣叹,鲁迅称其为“最有名的金圣叹”;胡适说他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其一生充分发扬了鬼马式的“坏货”精神,是一个最恶俗、最风流、最傲娇、最绝妙的“雅痞”,再加上其恶搞、毒舌、卖萌、无厘头,颠覆了以往我们对他的想象和认知。他是17世纪的精神先锋,他的历史使命是惊世骇俗。乱世中,他最达观。浊世里,他最清醒。他是清醒的酒鬼,玩世不恭的才子,精通哲学的神棍,恶毒的文艺批评家,视规则如狗屎的学者,反礼教的孝子慈父。他是中国历代文人中有趣、任性又精神分裂的稀有物种!杨子忱编著的这本《评点大师(金圣叹大传增订图文版)》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的人生故事。

内容推荐

明末清初,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文学大批评家。他就是被称为异才、怪才、奇才的大才子金圣叹。他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农历三月初三,与传说中的文昌帝君同日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十三立秋日,因所谓“哭庙案”冤狱,同难友十八人一起被处斩,弃市南京三山街头,时年54岁。他是一个平民文学的批评家,站在平民大众立场,以一管痛快淋漓酣畅的大笔,对文学进行了与传统的士大夫不同观点的批评,且动情动感,是个“痛哭流涕”的批评家和文人。

杨子忱编著的这本《评点大师(金圣叹大传增订图文版)》以明清间尖刻、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背景,以金圣叹所批评的《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被誉为“六才子书”之事为主线,以其切动心脉的爱情悲剧为副线,生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塑造了一位活灵活现的文学大批评家的动人形象。金圣叹“纵横批评,明快如火,辛辣如老吏,笔跃句舞,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从此独树一帜,自17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开了一代文学批评之爽风。透过历史的迢迢漫漫的帷幔,其留给今人的茫茫无尽的思索,在本书中亦可隐隐地读到和品味到。这当是人生的启迪,人性的剖析,人世的写真。以史鉴人,以史警世,这也是本书中无形的一笔。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天上文曲下凡

第二章 五元科举梦

第三章 沉醉西厢

第四章 忘年之交

第五章 贝壳眼镜

第六章 沧浪亭之叹

第七章 阴阳奇缘

第八章 文海名山

第九章 角角渚风云会

第十章 吴县传奇

第十一章 苏州旧梦

第十二章 红豆山庄谈情

第十三章 第八洞天洗心

第十四章 哭朝案起

第十五章 六月飞雪

第十六章 一语成谶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主考官大吃一惊,遂要来杨於陵的文册看。杨於陵以为时候到了,便将他已添上李程文章的文册递上,让他过目。主考官一看,赞叹道:“这文字真乃千古一绝,行云流水一般,一看即透彻到底也。”随即,杨於陵说道:“如果当今考场上,有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主考官将怎样对待他呢?”主考官也是个清廉爱才之士,他听了后,不假思索地答道:“没有就算了,要有一定点他状元。”杨於陵道:“果真这样的话,大人可就不会漏掉贤才了。于是,他当即将李程叫到面前以对,结果一字不差。主考官因此向杨於陵道谢,并拔李程为状元。

金圣叹说,考官爱才的例子还不止这些。随即,他再举了一个例子:

后周和凝,字成绩。他任进士主考官时,名士范质参加考试,他非常赏识范质的文章。当年,和凝考取进士时,以第十三名录取。此次,他又以第十三名录取了范质。随即,对范质说道:“凭你的文章,完全可以排在其他人的面前。现在,我让你屈居第十三名,只是想让我喜欢的人,继承我的衣钵。”范质听了,感到无上光荣。后来,和凝和范质两人,都先后做了宰相,并皆被封为鲁国公。为这事,有人写诗给范质道:“从此庙堂添故事,登庸衣钵尽相传。”

金圣叹说,考试有时成也因为出名,败也是因为太出名了。接着,他说道:

“宋嘉祜年间,欧阳修任御试主考。当时,有一个文士叫刘几,每考都是国学第一名。刘几文章怪僻,多生冷怪僻字,为人们所仿效,成为当时文坛一种风尚。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决心改革此种文风。每当他看出有上述病例的文章,便一概予以剔除。一次,他见有位士子文章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他认定是刘几的文章,遂用大红笔批写道:“大纰缪”三字,张贴出去。果然不出所料,此正是刘几的文章。几年后,欧阳修再任御试主考,刘几又来参加考试。欧阳修见之,决心予以剔除,不能让轻薄为文的人再充斥文坛。在看卷时,他见有一士子写道:“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欧阳修认为是刘几的文章,就毫不留情地将其撤掉。结果,却是吴人萧稷的文章。当时的试题是:“尧舜仁赋”。有一篇文章写道:“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罚之诛。”欧阳修看后,极口称赞,遂将此考生定为状元。等到唱名时,才知这文章的作者是刘辉。有认识刘辉的人,告诉欧阳修说:“这个刘辉,即以前的刘几,他改名了。”欧阳修听了,惊愕了许久。于是后人有传:“成也欧阳,败也欧阳。”

金圣叹说,主考官中,也有不识才的。随即,他讲述道:

“明代学者陈献章,很有名气。但他参加科举考试,却不顺利。因为他不随合时宜,常常故作新奇。成化初年,他参加会试,题目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按八股文的要求,文章只能在上面加以发挥。陈献章看了,一开头就写道:“物各有其等,圣人等其等。”“等其等”,是说其等级相符合。然而,主考官看了,以为他不能发挥,抒发己意,遂在卷面上戏批道:“若要中进士,还须等一等。”

金圣叹说,也有考生作弊不识廉耻的:

“明宣德年间,浙江绍兴人郑汝行与顺天书生俞愈在顺天乡试时作弊,郑中乡试第四名,俞中乡试第五名。事发后,两人被披枷带锁示众于礼部门前。有人作诗嘲讽道:‘科场今岁巧多般,头向松皮木里钻。昼渡那愁江没底,夜行何怕井无栏。霏微细雨衣难湿,料峭轻风颈不寒。只忍蛰虫咸俯日,出头容易缩头难。’这诗一时流传很广。”

金圣叹说,考试中,也有考官舞弊的:

“明代马中锡参加乡试时,考官黎淳发现他首场试卷,文章写得极好,大喜过望,认为得到人才了。但是,等后两场考完,发现其卷平平,与首场大相径庭,很不一样。黎淳知道有弊,令负责收卷的官员详查考生亲笔试卷。结果发现,誊录试卷的人,将马中锡的卷子换给有关系的人。黎淳一面令人严查严办此事,一面拔马中锡为第一名。”

金圣叹说,谈起科场舞弊,有的什么招法都用上了。随后,他讲述道:

“唐人裴坦,字知进,山西闻喜人,进士出身。历官楚州刺史、职方郎中、中书侍郎。为人坦率简俭,且多朴厚。其子娶杨收女,斋具多饰金玉,裴坦命人撤去,曰:‘乱我家法,世清其概。’这年他任主考时,苏州人翁彦枢参试。当时,翁彦枢有一个同乡僧人,经常出入裴坦门下。裴坦的两个儿子,即裴勋、裴质,常在家中私下里商量录取之事。由于僧人出入惯了,且总是手持佛珠,闭目诵经,不问世事,因此二人不予戒备。一天,翁彦枢拜访僧人,僧人问他希望考中第几名。翁彦枢以为是笑谈,只随口随便说道:‘希望中第八名。’僧人复入裴府,指责裴勋、裴质道:‘是裴侍郎主持考试,还是你们二人?再说,你们准备录取的,都是权豪贵胄,没一个平民子弟,这怎么能行?’僧人说着,就把私下听到他二人商量录取的名次,一一说出。二人大惊,想用金帛堵住僧人的嘴。僧人说:‘我老了,要金帛干什么?只是我的同乡翁彦枢,这次一定要进士及第,非第八名不可。’二人只好答应。这年,翁彦枢果然中了第八名进士。”

俞绪嘉是个科举迷,简直都听傻了。金圣叹也不说别的,只道:

“但望你能试科获捷。”随即告辞。

P75-77

序言

鬼才·怪才·稀有才——杨照、江侑莲谈金圣叹

金圣叹,这位极有个性的才子,诞生在孕育出无数人才的江南。他曾是“童子试”的榜首,少年时,佳名即传遍乡里;后来因批点《西厢记》《水浒传》而名噪天下。

他曾在一场模拟考中,面对“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的试题时,答道“动动动动动动……”连连书了三十九个“动”;诸如此类让人拍案叫绝的对答,频频出现在他的人生中,直到死,也是。

可是,他的父亲金源张,却是个最恪守儒家之道的人,管教小孩很是严苛,但为何生出了金圣叹这般“怪异”的小孩?

奇哉!怪哉!金圣叹!

杨照(以下简称杨):读完这本小说后,金圣叹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是个打破规矩、不喜欢按照规矩过日子的人,当然,这是因为他才气高。才气高,当然联想力就快,领悟力相对的也就高,这种人很难用一套东西去规范。这点,也是他最大的特色;再者,金圣叹是个极度狂傲的人——由本书所描述的,他生命中的许多故事可看出,甚至包括他最后的被杀头。他这个特点,可用一句话来形容: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仅是“语?,其实更是“行”不惊人死不休。金圣叹很脱出常轨,且他主观意识上,就是想表现出跟别人不一样。

江侑莲(以下简称江):他的确跟别人很“不一样”。我的印象中,金圣叹本就性格鲜明,是个怪诞、潇洒的“才子”;读了本书后,更加深这层印象。有关他的出生很是传奇,传说有很多种,作者则是采用了他母亲临盆时,梦见有仙女送一子至她怀中,且以金宅门前一株老槐树的奇异生长,以及与文昌帝君同一天生日……种种烘托,衬出金圣叹不平凡的出生。

杨:这是中国人的“小传统”习惯使然。在这种小传统中,只要是稍稍有点名气的人,种种关于这人的传说就会源源不绝。

江:这也是中国人有情趣的地方,只要合理,人们也乐得去传颂。例如,将金圣叹的出生与文昌帝君连接起来。文昌帝君主宰着士子的文运,从而可看出金圣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他是个才子中的才子,传说是与事实有些牵连的。

诡异的才子温床:明末·江南

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特立独行的人,金圣叹之所以是金圣叹,除了他个人所拥有的特质之外,最重要的,是他所生长的明末江南,最能培育出和容忍像他这种人。明末的江南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时代,那是最奇特、最热闹、最有趣的环境。由于江南的经济繁盛,和北方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再者是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这两者之间的张力拉到最大,在此种状况下,江南拥有北方所没有的活力,可是也永远摆脱不开北方所带给它的政治压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开始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生活上有了不可思议的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说:明末,在江南有一群人,有一个阶层,他们想摆脱过去,不管是儒家的道统,或是正统的那一套价值。他们开始追求一个字——“奇”,他们凡事喜欢求奇,喜欢去寻找“奇”、“怪”的东西,这种情形虽然没有那么普遍,但有一个集体心态做基础。例如,书里面提到金圣叹喜欢读《西厢记》——比书在当时是被视为“奇书”、“淫书”的。

江:明末的求奇,也是当时“浪漫思潮”的表现,就如魏晋时期一般,当皇帝荒淫无度时,知识分子报国无门,也陷入一种“虚幻”的近乎颓废的氛围中,自寻生命的出路。明末的文坛,受了王阳明的心学及泰州学派的影响,产生了袁宏道兄弟组成的公安派,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风气,并重视起小说及戏曲的文学价值,导致俗文学的兴盛与流行,为当时《水浒》及《西厢》的盛行种下了因。

杨: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也是明末俗文学的代表。《牡丹亭》的故事是极度荒谬的:千金小姐杜丽娘在自家后花园里做了一场春梦,醒来后,因过度想念梦里的书生情人柳梦梅而去世;后半部是世上原来真有这柳梦梅的存在。有天,柳梦梅无意中看到杜丽娘的画像,而心生爱意,寻访之下,去到了她家,她因而起死回生。这故事特别之处在于:第一,情节没有一处符合以往所谓的正统道德;第二,它完完全全地超越了一般的常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科学虽不发达,可是常识很发达。《牡丹亭》却把所有常识都推翻,为了爱情,杜丽娘死了;为了爱情,杜丽娘可以复活……这是明末最热门,最受欢迎的戏曲。从《牡丹亭》的故事,可以看出当时江南文化的特色,以及那个时代的氛围,金圣叹就是在这种特别的环境(氛围)中长大的。

《西厢记》等於淫书?

江:翻阅明末清初的文学史,我们可以明白,金圣叹受提倡反传统的李贽影响颇深,他之所以有“六才子书”的观念,就是受李贽的启发。金圣叹带给后人最大的影响力,即在于他对于小说戏曲的提升之功,他评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刊刻出版后都造成轰动。探究他评点才子书之所以那么突出之处,不仅选书特别——在当时,由于《西厢记》中,有一段对男女之事刻画得较为露骨,被视为是败坏善良风俗的“淫书”;《水浒传》则被官方认为有煽动民众对抗朝廷的反动意味,所以这两本书皆被列为禁毁小说。关于这点,陈登原先生在《金圣叹传》中说,金圣叹“谓《水浒》之淫乱,即《国风》之好色;谓《水浒》之杀人,即《春秋》之弑夺,虽自具其理,未免震惊流俗”。再者,金圣叹犀利的用语,独特的见解,尽情挥洒的文才,皆在评点时,展露无遗。

杨:我觉得金圣叹的评点文字特别在于:他内在有个重要的力量,想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他一直都很努力要讲前人所没有讲过的,或特别的东西。这样有好有坏,好处是:他的作品趣味性很高,可从其中看到不一样的讲法。因为中国文化大体来说,是压抑、内敛的,不让你太突出,也不太能够让你讲别人没讲过的东西,金圣叹突破了这点。坏处是:在文字风格上面,金圣叹是中国文人中,极少数擅长使用“夸张”的修辞格的人,但也因此掉入为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产生逻辑上的矛盾。因为他很多时候讲的,只为了强调他跟别人的不一样,所以他前面讲的和后面讲的往往不一致。这点,东汉的王充和他很像。王充也是个怪人,他对自己所相信的事,必要讲到极度夸张,从他的作品《论衡》便可证明。

江:在金圣叹的评点文字中,最可看出他文思迅速、触类旁通的文才,在《水浒传》中,有他对世人金钱万能的拜金观念,所抒发的二十四个“可叹”——这篇精彩的文字,书中有录下;在《西厢记》中,他曾写下三十三则“不亦快哉”之事,如:“其一,推纸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其一,作官,每日打鼓退堂时,不亦快哉!”、“其一,看人风筝断,不亦快哉!”、“其一,读《虬髯客传》,不亦快哉!”这些“不亦快哉”都只是生活上的小发现,是一种平凡中的快乐,可见得金圣叹是个懂得生活的人。

杨:对于《西厢记》我存有一个疑问:此书在那个时代真的纯粹被视为淫书吗?在当时,“淫书”的定义又是什么?有次,我读到一篇龚鹏程先生的文章,其中提到,大陆的学者所挖掘出的“私生活史料”中,有一则是:明末世家大家闺秀的居家生活中,画春宫、绣春宫,是家中姊妹或一代一代之间,最主要的活动,包括教育、娱乐。这是个很令人震撼的资料!以往,这些大家闺秀给人的印象是每天关在门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从许多戏剧中我们看到,一个大家闺秀如果身体不小心被别的男子看到一部分,就要嫁给人家。这项资料透露出的,却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东西,包括对于男女之事,对于身体,对于性,这些观念在明末的江南,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真可说是“礼教崩坏”。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何《金瓶梅》《肉蒲团》会在明末的江南开始流行,这是社会底层结构性的变化。

江:您提出的资料很令人惊讶。在小说中也有提到,当金圣叹应张溥之邀,前往参加“复社”及“东林社”的聚会时,看到的是两方领袖沉醉在温柔乡中……由这种公开的文人狎妓之风,不难想象当时道德观念的开放与宽松。

他很wit

杨:即使在礼乐解构,讲究奇情环境的江南,金圣叹仍有一点跟别人很不一样的东西,他是我看过中国历史上最witty的人。witty,是非常西方的概念,就像西方文化人常说你有knowledge、wisdom,这些都是形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其中,有个很微妙的东西,是中国文化很难理解的,就是wit。wit不是智慧,也不是知识,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急智,机智,用很快的反应,表面上把问题挡回去(并没有解决问题);或者把别人没有想象到可以放在一起的东西,‘拼凑在一起,成了新的、另一种特别的东西。所以与其去强调金圣叹对于礼教价值的不同看法或破坏性,还不如由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witty的人物,这一角色去接近。

有关他Wit的例子很多,例如,张溥去贯华堂听金圣叹讲课时,有一位学生与金圣叹的一段对话。学生问:“虎生三子,必有一豹,第几个是豹?”金圣叹答:“第三个是豹。”问:“为啥?”答:“俗语说‘一家子两儿子,老大傻,老二尖,第三个该换换样。’”问:“第三个若是雌的呢?”答:“雌能生豹,正好。”他的回答很有趣,几乎是无厘头的,这也是我觉得本书写得最精采的地方。

江:可说那是“快问快答”吧。也由于他反应敏捷、好评论的习惯,如见有不对眼之处,则作联评骂,因此得罪不少人。金圣叹不是个会藏起自己锋芒的那种人,就因为这样,最后蒙上了杀头的大冤。

高度的戏谑,是不变的坚持

杨:是的,金圣叹一辈子都在耍他的机智,要到一般人面临生死大事、已经不能开玩笑的死亡,他还在耍这个机智。他临刑前,告诉刽子手,如果先杀他,就送出手中握着的东西,等刽子手真照了他的话做,扳开他的手一看,只有“啊唷哇”三字……在这个时候他还如此,真是大大违反常人的想象。

江:金圣叹曾说,“啊唷哈哇”代表“生死歌哭”,少了“哈”字,或许是金圣叹对人生、对世间无言的抗议,或许他是想将这个“哈”字让世人分享。

杨:“清”易“明”后,金圣叹坚持维持明末的求奇求变风格,继续斗嘴耍智。但清初的政治、知识界都在变。知识界由王阳明的心学,改换成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实学,这是知识界的改变;清兵入侵中原,嘉定十日的大屠杀,江南社会环境不得不起了大改变。与金圣叹同期的文坛龙头钱谦益降清了,如同大部分明朝人的决定,而始终坚持到底,则是金圣叹所选择的路。

江: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由金圣叹爱以白眼看人的个性来看,他最后的蒙冤,其实一点也不令人讶异。他的一生,是一则怵目惊心的才子诫:天生才子,切勿“恃才傲物”、“玩世不恭”,以免遭天妒忌。金圣叹这位“鬼才”,在胡适眼中是个“怪杰”,我觉得他是个能“勇敢秀(show)出来”的人,他的一生,活得似乎很是惬意;他所散发出的“大无畏”气魄,值得让人喝彩。他的“狂”,其实只是他面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因为在他的思想中,“浮生若梦,人生几何”是重重罩住他的问题,加上朝代更迭的民族情节,他只能说他想说的话,做他想做的事,了此一生。

(整理/江侑莲)

后记

关东有个传说,说金圣叹后人定居宁古塔后,改姓为“丛”了。传说是这样的:金雍初到宁古塔时,仍有往昔父辈的仇人追杀,想将其斩尽杀绝。金雍得知后,便隐姓埋名,并更姓为“虫”。一日,那仇人得知后,便来金雍曾劳作过的田野寻找。可是,当他到那里一看,只见有一条大虫,无头无尾,腰围如米缸粗大。见那人到来,陡然立起,直通天地。只吓得那人背后一扬,仆地死去了。后来,金雍觉得姓“虫”不太雅,便谐音改为“丛”了。又有传说云:待金雍来到宁古塔后,被那个仇人追杀时,正值关东的高粱田刚收割好,遍处都是束起来的高粱丛。他见势,便躲身于高粱丛里,自此获救。也是他感念高粱丛护庇之恩,由此获得启示,故更金姓为丛姓了。这便是关东地界“丛”姓的由来。

据说,关东丛姓者,皆是金圣叹的后裔。此说可信否,很难找到证实。但本书作者有个发现,可供读者一思,或得百解,觅到源头。《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记载:

吉林宁安县有地名金家站者,土著多姓金,圣叹之裔也。圣叹大辟,妻孥发配关外,安置宁古塔。今宁安金氏皆圣叹之子孙,其人多以渔猎为生。宣统己酉(1909),某户掘地为井,深八尺,得破砚一,背镌刻楷书“圣叹”二字,又有篆文“辕”字。虽略有破损,犹可辨认。石质灰青,可鉴为太湖石制砚。

同书同卷又有载:。吉林宁古塔金家站土著金姓者,咸丰年前皆以丛姓。系金圣叹大辟,妻孥流放关东地界后,为避讳而改之。此间,时季已远,社风已平,更无构狱,故而恢复也。然金家站外之域,仍以丛姓共为金氏。据说,祖谱上都以金、丛二姓载之。于是,盖有丛、金同源同祖同宗传说,云云。可信者乎,亦无甚可考焉。

由此看来,虽不可定论,但也看出其大观。

公元1996年九十月间,笔者曾专程去到江南吴越之地,寻访了金圣叹生前相关地方。是年9月28日,首先找到了位于苏州市金闾区马医科巷北海红坊六号的金圣叹故宅。那里,已成为金阊区培智学校校区,只有~栋屋子,在屋檐下的窗棂上,嵌挂着白底蓝字“古金圣叹祠堂遗迹”的小木牌,宣示着这是金圣叹生前起居的故地。小木牌上署有“控制保护古建筑,编号一二五,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公布”。

那是一栋三楹九檩起架建筑,黑瓦青砖白墙,六扇落地木门,两侧各六扇木窗,门窗均为朱色,显得高古典雅,很有江南水乡建筑特色。窗前有一丛碧绿修竹,无有一丝风摇动,直挺挺地、静静地生长在午后的秋光下,仿佛岁月并未有流走。室内并没有隔间,只见方砖铺地,几把紫红色木椅闲放着。此外,空无一物。

这次拜谒,亏有朱今成老先生相陪。他是著名女作家戴厚英的同窗。翌日,我在苏州文庙故址的古旧文化市场,翻到一份地方志略,遂得知金圣叹之墓,在今吴县藏书乡五峰山博士岭下的西山坞内。另外,在沧浪亭又听一位老者说,由此去金圣叹墓地处,相距有五十余里路程,并无公路汽车相通。正在我无计可施时,有一摩托车骑士主动答应相送,但索价八十元人民币,我毫不考虑就同意了。

路途虽远,车速却快,不到一个小时便到了。然而所见者,只一荒芜的土丘,四周围摇曳着蒿草,显得十分凄楚。此时,脚下已无路。我从那份地方志略中得知,其墓前立有镌刻着“文学家金人瑞之墓”的墓碑,为原吴中保墓会吴荫培先生手书,属实。但是,此时却不见这块墓碑。又经打探,方知它已遗落在附近吴县林场的一个水池中。前去,见是泱泱一泓池水,在微风中跳荡着金色的波光,欲呼却无音无息,一切默默。望此,我遂产生吊古伤情之感。“风雷半夜吴王墓,天地清秋伍相祠”,实有同感是也。

10月4日,我与巢湖友人刘冷月,及新结识的南京友人呼安泰,同去南京群众艺术馆。翌日清晨,先至钟山中山陵,接着乘车驰往金圣叹被斩决的地点三山街。在那里,所见到的是满街店肆、嘈杂的叫卖声和往来如梭的行人。如铜钱大小的梧桐叶影,落在地上,碧影斑驳,树影移墙。

在我归来的路上,当我执笔创作的当儿,直到现在,或许往后,我都在这样想着: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将原《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本的描写宋江受招安、打方腊等后三十回处斩掉,突出了农民义军被“逼上梁山”这一主题;抹去原书名上的“忠义”的标签,还其“水浒”本貌,使其成为一部“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的农民起义教本;指出当时“朝廷无人不如高俅”。这是何等锐利,透彻,明晰!

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使全部杂剧终止于“草桥惊梦”一场,将原本展示夫荣妻贵的大团圆常见之作,变成反封建门第婚姻、批判科举制度、震撼人心的古典悲剧。这是何等鲜亮,警世,悟人!在评点《杜工部集》时,借杜诗自誓:“吾守吾道,至死无二,不能学乡里小儿……卤莽苟活,砚颜人世。”由于他的一篇序文,使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扬名天下。尤值一提的是,日本汉学家,认为金圣叹评点的金本七十回《水浒传》,为数种章回本《水浒传》中的极品。如此看来,金圣叹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岁月悠悠,但百姓却不忘情。就在金圣叹同他的难友计十八人被惨杀后不久,苏州民众便于阳山建了“十八人祠”,以祭祀金圣叹等因抗粮哭庙案而被冤杀殉难的英灵。那祭祀深埋在人们心中,一直到古往今来,以及到从今而后。

丰碑就这样筑起。

书评(媒体评论)

余于圣叹有三恨矣: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诸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二恨圣叹未曾自作一小说,倘有之,必能与《水浒传》《西厢记》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先生之批评。

——梁启超

他是17世纪的精神先锋,他的历史使命是惊世骇俗。乱世中,他最达观。浊世里,他最清醒。他是清醒的酒鬼,玩世不恭的才子,精通哲学的神棍,恶毒的文艺批评家,视规则如狗屎的学者,反礼教的孝子慈父。他是中国历代文人中有趣、任性又精神分裂的稀有物种!

——独唱团《好疼的金圣叹》

这个处于乱世的一介布衣,一生寂寂,不屑功名,却又处处体现一种怀才不遇、蔑世又傲世的孤独。他关起门来埋首于自己的世界,却无时无刻不关注身外的红尘。尝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入了肠,渗了心,却不知其中真意味,犹自纵意恣睢,悠然自得。这正是金圣叹的“妙”处:妙在闲话里的生趣,生活的闲适。不端圣人的高姿态,不落书生的怨世相,金圣叹,他到底是明白人。

——夏风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