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金般的天空--我的读书笔记
分类
作者 朱学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在阅读一本书后,若有感触,就把它记录下来,顺手发在博客里,既记录自己心路,也与同好分享。这种写法,充满了个人情绪和色彩;内容点评不够专业深刻,更谈不上正确全面。但每一个点都是发自内心的,是作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或书中主人公的命运或灵魂的某种交汇、结缘,触动并影响了作者,然后就有了这些文字,有了朱学东著的《黄金般的天空——我的读书笔记》。

内容推荐

朱学东著的《黄金般的天空——我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近五年的读书笔记,全书约二十万字,涉及70余本书,皆为哲学、社会学、人文社科类出版物,门类广泛。作者对这些书籍的解读,基于一个媒体学者的立场,敏感、多思,新意迭出,可给予读者丰富的启发。这些文章大多发表于腾讯大家专栏,许多篇曾引起广泛反响。

目录

第一辑 史思

 江南是我故乡

——读《何处是“江南”?》

 沉没在大洋中的那一条船

——读《太平轮一九四九》

 目光毒辣的旁观者

——读《中华帝制的衰落》

 一个钟情而坚贞的诗人

——读《临终》

 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读《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

 一部不应该被遗忘掩盖的苦难史

——读《古拉格:一部历史》

 革命的歧路灯

——读《哲学船事件》

 复盘历史的遗憾

——读《历史的复盘:百年纷争人与事》

 汪洋中的一条船

——读《台湾四百年》

 历史场景中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读《斯大林的战争》

 岁月流逝,不变的是政商中国

——读《政商中国:虞洽卿与他的时代》

 耕读梦碎荒唐世一生蹉跎已白首

——读《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

 你所不知道的中美关系

——读《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航海时代奇异的中美关系史》

 南来之风,吹彼中国

——读《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中华民国》

 “斋斋我”的背后

——读《在狱中给母亲的信》

 自改革何以成殇?

——读《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不管承不承认,世界可能真会这样

——读《无政府时代的来临》

 熟悉世界的陌生社会

——读《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

 微木填海,道心永存

——读《学术与政治之间》

 被领导人性格影响的帝国命运

——读《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不获之秋

——读《天国之秋》

 农村的出路与绝路

——读《访法札记》

 一朵花里的家国命运

——读《郁金香热》

 革命,以摇滚的名义

——读《回到苏联:披头士震撼克里姆林宫》

 不一样的中国史

——读《中国史》

 建一座比铜像更持久的纪念碑

——读《布拉格精神》

 残酷的生存与可怕的命运

——读《生存与命运》

 改变历史的五个关节

——读《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菜》

第二辑 哲思

 一代人的幻灭感

——读《废弃的生命》

 如炬目光洞察百年之后的中国

——读《奢侈与资本主义》

 守住共同的底线

——读《共同的底线》

 他们仰望星空,为什么没有真的敬畏?

——读《仰望星空》

 无可奈何花落去

——读《村庄权威与集体制度的延续——“明星村”个案研究》

 道德的忧伤

——读《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

 不经意的一种相遇

——读《草叶集》和《现代性的后果》

 叛逆者:我们自由边界的拓展者

——读《叛逆者:塑造美国自由制度的小人物们》

 秘密阅读:打开世界的另一扇窗户

——读《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与传播》

 “拼合狗”的普世价值

——读《法兰克福学派史:评判理论与政治》

 被挥霍的精神遗产

——读《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

 一本献给所有人的书

——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

 所有识字人都该读的一本书

——读《广岛》

 寒冷铸就人的灵魂

——读《小于一》

 表情独特的脸庞

——读《悲伤与理智》

 移动互联时代创业的意识形态

——读《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

 世界如其所是

——读《大河湾》

 一种震撼铭刻在心

——重读《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第三辑 闲章

 那个香港人与我喜欢的武侠小说

——读《七剑下天山》

 怀念路遥

——读《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一个心灵截获另一个心灵

——读《阅读的时光》

 永远的“蓝屋”

——读《蓝屋》

 不被左右的幸福

——读《幸福为什么买不到:破解物质时代的幸福密码》

 石头城纪事与阿尔巴尼亚的记忆

——读《石头城纪事》

 不读书年代的阅读

——读《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

 一场夜宴引发的血案

——读《错宴》

 纸上归卧故山秋

——读《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滴落不已的回忆

——读《写我的书》

 私人阅读与阅读的社会化

 【附录】我的读书单(2011—2015年精选)

试读章节

沉没在大洋中的那一条船——读《太平轮一九四九》

我知道,在一九四九年前后,有很多船很多人沉没在江海中,不知所踪。

这个悲剧,与“泰坦尼克号”大不一样。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欢用“中国的泰坦尼克号”来称呼沉没在东海的太平轮。

那是乱世飘零、家国迷途之际,沉没在大洋中的一条船啊。

相对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一条船,上千条生命,他们之于历史,微亮如豆,但却能烛照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欢离合,烛照大历史背景下所有人的命运。

在悲懑中读完同事佳蔚写的《纸上太平轮》一文之后,我说,我要买一本读读。

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在新浪上发了条微博:“窗外夜雨急,书中人断肠。不合时宜,也正合时宜。”

“十一”读此书,确实不合时宜,也正合时宜。

此书无关政治,只关命运。与我此前读过的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龙书中提到她父亲曾在常州当宪兵队长,而常州是我故乡)和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两书相比,《太平轮一九四九》一书,更像是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汇总。相比之下,龙著和齐著,倾注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文采飞扬,抑扬顿挫,颇适合喜欢文艺的人阅读。

即便如我这般年纪,读完也是感慨万千。

作为历史资料搜集汇总的《太平轮一九四九》,于我这般普通读者而言,可读性自然差了不少。我在开始阅读之后不久,曾评价此书“稍逊文采”。

我曾和佳蔚聊过,佳蔚告诉我,他在采访张典婉女士时,也曾请教过类似疑惑。据佳蔚告知,张女士认为,自己是个记者,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者、还原者,应该站在一个较为客观的立场上,来记录还原当时乃至以后的点点滴滴。

我明白了。

张典婉女士是做了一个具开创性的工作,她把从普罗大众眼中心中已经沉没的情感打捞了上来,未加任何修饰,呈现在了诸人面前。

痛与不痛,思与不思,每个人可得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思考。

有时候,白描或者原始的记录,比饱含著者个人情感的笔触更能引发思考。

白描的震撼,我遭遇过,比如,当年《申报》报道瞿秋白在长汀被枪决的消息。

同样,在《太平轮一九四九》中,无论是张女士采访到的,还是搜集到的,抑或感到遗憾的,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幸存者家属和后人心中那永远的伤痛。

感谢张典婉女士的《太平轮一九四九》。虽然阅读起来文字上有些不满足,但它或轻或重,却真实地还原了经历巨大历史创痛的家庭和人士之于人生、家国、历史、现实的态度。

从历史的故纸堆和幸存者身上打捞历史的沉船,也是打捞自己湮没的渴望,对太平未来的渴望。

我赞同张典婉女士自序题目的指向“太平心愿和解共生——以过去解放未来,以未来解放过去”。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走出相互仇恨和敌视,走出历史的悲情,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这才是对遇难者最好的纪念。

2011.10.12(P6-8)

序言

人生底色,源自无用之读

我是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

小时候生活在江南乡村,从识字起就喜爱读书。那个年代,乡下人得书不易,尽管如此,父亲对小说的喜欢却耳濡目染地影响了我。我总是如饥似渴地偷偷翻看父亲借回来藏在枕头底下的书。这些书大抵是一些小说,今天大都已过气,恐怕连图书馆都难觅其踪迹了。

上中学,赶上“文革”结束后爆发的报复式阅读期,我可以在乡下中学阅览室借阅流行的文学期刊和小说。中学时代不加选择、不求甚解的阅读,对我后来阅读方式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上了大学,进入阅读的黄金时代。我就像一块海绵,吸纳着各种滋养,无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阅览室、图书馆,还是故乡镇上的文化馆,包括从书店购买的各种图书,都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工作之后,曾经有几年时间,我放弃了原来的那种无功利阅读,开始有选择的工具性阅读。这种阅读充满了功利性。幸运的是,这个时间段不算长。

直至今天,我一直保持着原初养成的无功利阅读的习惯。这从我每年阅读的书单就可以看出。这些书不外是政治、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学等等,无论到哪儿,我随身背着的书包里,永远有一本随时可以打开阅读的闲书。

一些朋友好奇地问我,这些书跟你的工作无甚干系,也不能为创业做任何指引,你业馀也从不做专业研究,为什么还要如此这般孜孜以读?而且所选之书,几乎都是别人眼中的无用之书?

我很难确切回答这样的问题。我的感觉是,这就是一种养成的阅读习惯。如今阅读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从没有间断的看似对无用之书的阅读中,构建了我的精神生活,也型塑了我的精神底色。就像久居芝兰之室一样,变化是无形中发生的。

所以,这种别人看似无用的阅读,在我却沉湎其中,陶然忘机。

作为无用之读的副产品,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也写下了不少文字。

我最初的想法,也就是在阅读一本书后,若有感触,就把它记录下来,顺手发在博客里,既记录自己的心路,也与同好分享。

这种写法,完全是非职业的、信手涂鸦的,充满了个人情绪和色彩。这些内容点评不够专业、深刻,更谈不上正确、全面.但每一个点都是发自内心的,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或书中主人公的命运或灵魂的某种交汇、结缘,触动并影响了我,然后就有了这些文字。这些文字,通常是一种感悟的陈述,或者是两人偶尔相遇时的对谈,虽然有些饶舌,却充满着诚意,毫无功利之心。

因为是为自己所写,最初又多是发在自己的博客平台,即兴之所至之外,对文字语句这些写作规范也就不太讲究;而这种习惯,到了一些读书心得被公共平台所青睐时,依旧没有改掉,至今还带着博客自我写作的腔调。

腆颜在博客等平台发布这些私人阅读的副产品,我也是怀着分享是一种美德的真诚和感激,我相信,诚意的文字能够吸引、打动有共同志趣的人。

或许,正是这种带着诚意的散漫的个人情绪和色彩,反而让这些文章吸引了一些有类似趣味的朋友的关注。

这样的文字写多了,一些朋友便撺掇我汇编成集。甚至,浙江传媒学院的崔波老师,还指导她的学生洪辉凯和徐凌飞同学,从网上搜索我写的这些阅读感悟,作为年度设计作业。

但是,我一直犹豫,直到我的朋友老愚兄一天致电于我。他建议我结集出版这些文字,他说我的《江南旧闻录》(博客的另一种风格的文字)和书评代表着我“个人精神生活的两翼”,“《江南旧闻录》代表着情感的一翼,而这些读书笔记,则记录了思想成长的一翼”。短短几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我,于是有了这本小书。

这本书是我个人思想成长的一个片段的记录,个人色彩浓烈,但是,书中我所提及的这些图书,在我看来多是非常不错的图书。感谢在这个时代所有坚持写好书出好书的人。每一本好书都是燃灯者。

感谢刊发这些文字的新浪博客、腾讯大家、凤凰博报、《中国经济报告》月刊、《新京报·书评周刊》、今日头条以及这些平台的编辑。

感谢阅读转发这些文字的网友们。

感谢老愚兄的点拨和辛劳。

2016年6月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