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作序并推荐!
一位善良而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晚清民国至1949年以来近百年的历史记录!
在叶笃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中,我们看不到“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之类痕迹,一般都是秉笔直书,既不夸饰溢美,亦不求全责备。对于自己,老人更是毫无忌惮,直书全部人生,勇于自我解剖,即令丢人现眼的往事也不回避,自我开涮,妙趣横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叶笃庄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章开沅作序并推荐! 一位善良而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晚清民国至1949年以来近百年的历史记录! 在叶笃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中,我们看不到“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之类痕迹,一般都是秉笔直书,既不夸饰溢美,亦不求全责备。对于自己,老人更是毫无忌惮,直书全部人生,勇于自我解剖,即令丢人现眼的往事也不回避,自我开涮,妙趣横生。 内容推荐 叶笃庄先生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农史学家、民主人士,译有《物种起源》、《达尔文进化论全集》等。 他的一生起伏跌宕,出生于封建大家庭,曾就读于南开中学,之后留学日本,抗战爆发后毅然归国投身抗敌事业,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主持编译委员会,对建国初期农业知识的普及、提高,贡献至伟。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含冤入狱18年,1976年特赦“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干部”,始被释放。1979年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叶笃庄创作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即是他这一生的缩影。包括叶家往事、过眼烟云、解放以后、狱中记四个部分,详细讲述了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用章开沅的话说:“本书中,我们看不到‘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之类痕迹,一般都是秉笔直书,既不夸饰溢美,亦不求全责备。对于自己,老人更是毫无忌惮,直书全部人生,勇于自我解剖,即令丢人现眼的往事也不回避,自我开涮,妙趣横生。” 最后,在大唐帝国的帮助下灭百济、平高丽的新罗国终于完成了统一朝鲜半岛的大业,持续许久的战火终于平息。 目录 第一部分 叶家往事 我的家世 河北住宅室内陈设 高祖情况 曾祖情况 祖父情况 父亲情况 祖母 大夫人 二夫人 三夫人 三叔 四叔 大哥 二哥 三哥 四哥 六弟 七弟 八弟 九弟 十弟 十一弟 十二弟 二姐 三姐 四姐 五妹 我的奶母 我家的老师们 我家的仆人们 姚妞 姑母 日常生活 过年、过节 小孩过生日 忌日 卖零食的 第二部分 过眼烟云 上私塾 上中学 退婚 追求孙竦 大学 留学日本 参加八路军 晋东南军政干部学校 民族革命大学—渭南师范学校—第三国际 全民通讯社——工业合作协会(工合) 特种情报所 太平公司 GBT小组 1946年初至北平解放 补记两件事 第三部分 解放以后 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 “反右”前奏 被捕 第四部分 狱中记 草岚子监狱 亲笔写供词,转入甲监 从甲监转到乙监 转入乙监的小号 转移到功德林监狱 从功德林转移到自新路的法院看守所 保外就医 病号看守所 团河劳改队 良乡劳改队 安徽白湖农场改造 调回北京,进秦城监狱 由秦城又回到白湖农场 由副业队调到试验站 特赦“国民党县团级”时被释放 转业到怀远县荆山湖鱼苗场 十四年后与亲人团聚 附录一 开蒙老师张树和 回忆天津知识书店 从一个日本俘虏到同志 记岳岱 两篇文章引起的回忆 我最难忘的宋尔廉 美国作家约翰·赫西在中国l 回忆北平解放前党盟关系二三事l 一代遗传学宗师李景均何故去国 令人赞叹的生物学家“陆大傻子” 我被逼诬陷徐冰是特务 书给我的幸与不幸 也谈读书 译书坎坷路 从《物种起源》修订联想到的 收集旧物有喜有忧 附录二 又见父亲 附录三 毕生尽力无愧无悔 叶笃庄先生大事年表 整理后记 试读章节 据说被捕后,叶范舆终日闭眼念佛,眼睛都急红了。当时我父亲在河南做榷运局局长,听到此讯后,即由开封坐火车到北京营救。到北京后,火车站上已有熟人等候在那里,告诉他,人已处决,劝我父亲不要进城,赶紧坐下一班火车回开封。 叶范舆死后,他家就迁往上海。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妻子和两个妹妹。两个妹妹因哥哥早逝,终身未嫁,照看遗孤。二姑太太(即范舆二妹)每年还要由上海来天津住一些时候,并去北京收房租。记得我父亲死后,她还来过。以后把北京的房子卖了,就不再来天津了。他的儿子叫叶弥减,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英语极好,毕业后一直在学校教英文,解放后在南京大学教英文。1947年我去上海时,还去看过二姑,当时她还活着。 父亲由河南省开封榷运局下来后,就回天津闲住。有一天,督军衙门转来一封袁世凯(总统)的电报,叫我父亲进京见他。我父亲立即起身,到北京后即去报到,定于某夜九时去中南海晋谒。父亲按时前往,在会客室稍候,袁就出来了,先说了一些闲话,现在干什么工作,家里情况如何了,等等。然后即说到正题:“南方有一个‘民党’(民党指国民党或同盟会而言)被暗杀,民党说是政府干的。你去调查调查,写一个报告,你说的话,他们(指民党)信。”我父亲听到“你说的话,他们信”这句话后,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溜到地上”(父亲原话)。他接到任务后,就去南方调查,匆匆忙忙写了一份报告,交差了事。我父亲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见他了。”袁说那句话的意思是,我父亲和民党有联系。其实是没什么联系的。 袁后来有意叫他做安徽民政长,即省长,但我父亲没有干。我父亲胆子非常之小,经历了巡警道任上的那场风波,又经过袁世凯当面说的那句话,他已无意再在官场上混了。他在天津加入周学熙财阀集团,办起实业来了。后来段祺瑞做“执政”,有意叫他做天津海关监督,这是一个肥缺,但他也不敢再干了。他教育儿子,也是鼓励他们学工、学医,不要做官。 父亲曾任天津华新纱厂和河南卫辉华新纱厂坐办,中国实业银行常务董事,启新洋灰公司常务董事,华新银行总经理。他们办工厂时,采用的还是清朝官僚制度那一套去管理工厂。工厂里的‘‘官”有总办、坐办、会办等。下属见上司要递手本。在技术方面则一点不通。于是请外国人,引进技术,如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当年就是用年薪一万多两银子请德国总工程师办起来的。 华新纱厂是第一次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华新在此期间逐渐发展成四个厂,即唐山厂、青岛厂、天津厂、卫辉厂。河南卫辉厂址地处棉花产区,条件最好,可是由于军阀混战,这个厂始终办不起来,工厂开不了工。 欧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这几个厂的业务逐渐衰落,但还可以维持。九一八事变后,就一天不如一天了。拿华新纱厂来说,青岛厂全部被日本人侵吞,唐山厂日本强行入股百分之五十一,这些都是“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傀儡政府)成立后发生的。而卫辉厂则从未生产运作过。 在我十岁(1924年)以前,我家是很兴旺的。十岁以后,特别是1927年后,就有下降的趋势。虽然还能支撑门面,但经常听父亲说:“要节省,入不敷出了。”记得有一次八月节(旧历八月十五),开支成问题,他写信给周学熙,周借给了他五千元。 我还记得下面几件事:我家空场那三间房,空着无人住,堆些竹帘等物。军阀混战时,军队在那里偷偷放了一支步枪,然后来检查,发现了那支步枪,说是私藏军火,闹得不可开交,结果赔款了事。 北伐战争开始后,军阀节节败退。本家叶某纠集了二十多人,说是安徽同乡,拥上门来,指责我家占用了安徽会馆的房子做马号,让马号迁走,并索赔。这伙人派出代表四五人,在小客厅同我父亲谈判,结果给了他们几百银元,才算了事。这伙人闹事时,佣人通知了警察局,来了一个巡官,他只是站在院里,没有过问。我想,大概因为北伐军就要打到天津了,他们才出来闹事的;而警察也不愿在这时得罪人。 北伐后,阎锡山的势力进入天津。天津市长崔廷献有一次到我家拜访我父亲,叫我父亲捐钱赞助市政——实际这就是敲竹杠——结果被敲了一笔钱。北伐前还连续收到过匿名信,于是找来警察在大门口轮流站岗,以防不测。 我父亲并没有因为当时中国地界不太平,而迁往租界去住。我们的亲戚朋友几乎全都住在租界里,而他还坚持住在不太平的中国地界。许多朋友劝他搬往租界,他都没有听。我想,我们家庭太大了,在租界要找这么大的房子,恐怕要花一大笔钱的。P14-16 序言 Ancestral Leaves: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t辛文译稿(《叶家》)与《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即将出版问世,老友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教授来信索序,开门见山说:“我盼望你能做序的原因很多,从1992年在圣地亚哥谈及叶娃父亲的自传,到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其时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对此,我有同感,写序应属义不容辞。 那些年我正羁旅北美,先后在普林斯顿与耶鲁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承担若干教学工作。1992年5月承蒙周锡瑞热情邀请,提前辞别我最熟悉的耶鲁大学,前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LICSD)任教,历时一年有余。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沿海城市,也是我与锡瑞以及其他友好学者共事最久的一段美好时光。其间,他与夫人叶娃送来叶笃庄先生回忆录初稿,并且嘱我过细阅读并提出修改建议。叶氏家族是晚清至民国期间的天津著名世家,笃庄兄弟一辈更有我心仪已久的学界前辈,因此我反复阅读几遍,并提出若干初步建议。回忆录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但作者是农业科学大家,毕竟与史书撰述有所疏隔,何况又是不够成熟的初稿。我深深感谢周氏夫妇的信任,因为他们不仅如实转告笃庄先生,让他花费很多精力,不断增补并完善回忆录。其后锡瑞又在此基础上扩大范围,撰写了涵盖明清以来直至现当代的叶氏家族史《叶家》。我一向害怕被称为“第一人”,但是却可以算是叶家圈子以外的第一个中国读者。 时隔20多年,我重新聚精会神温习叶家的漫长历史。首先阅读的是《叶笃庄回忆录》,因为此前我已看过初稿,可以作为参照。如果从1993年算起,作者在他余剩的七年岁月中,已经对原稿做过许多必要的补充与修改。总的感觉是,史事脉络更清晰了,涉及人物更鲜活了,对于钩稽史料与叙述往事更为得心应手了。我特别佩服这位前辈的超强记忆力,在他的笔下叶氏家族几个世代几十个主要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各有自己的个性乃至躯体特点。他的记忆范围已经超过直系亲属,但凡在这个大家庭中工作过的众多中英文老师、奶妈、仆役,乃至厨师、马夫和黄包车夫,大都有名有姓,跃然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训练有素的农业科学家,他对叶氏家族的栖息处所,诸如地理环境、房屋布局、建筑结构、室内陈设,均有极其详尽的记述并有图表说明。当然,还有家人的13常生活,年节习俗,生丧嫁娶等细节的描写,俨然构成一幅晚清民国直至1949年以来的社会生活的绵延画卷。 …… 然而宗族史与家族史的研究毕竟应该倡导,因为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至今在观念乃至实体上仍然有大量遗存,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中国,理解中国,包括中国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学术工作。《叶家》不是古老家族与世家的挽歌,更不是单纯抒发怀旧的咏叹,它只是一个真诚的学者履行守望历史与解释历史的职责。我殷切期望有更多更好的同类著作问世。 谨以此文为序,未知当否,尚祈作者与读者赐教。 后记 叶先生这部回忆录,共四个部分,《叶家往事》、《过眼云烟》、《解放之后》、《狱中记》,分别写于1991年、1992年、1991年、1993年,是叶先生暮年之作,也是他一生最忠实的回忆。今年是叶先生百年诞辰,承叶娃老师重托,我将它们整理了出来,与大家见面。 叶先生出身于天津叶氏家族,讳笃庄,行五,是著名农业史家,译有《物种起源》、《达尔文进化论全集》等,也是著名民主人士,生前曾任民盟北京市委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他们叶氏家族,自晚清以来,即是北方声名卓著的名门望族,“五世其昌”,代有闻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笃庄先生的父亲叶文樵撰写墓志铭,称赞这个家族:“石林旧望,淮甸名宗。家承列戟之华,代有影缨之彦”,极尽推誉。到笃庄先生这一代,兄弟十一人,名重一时者七,出了叶刚侯、叶笃义、叶笃庄、叶笃廉(叶方)、叶笃正、叶笃成(方实)、叶笃慎(叶利中)等人,更是声光腾焯,负一代时望。 《叶家往事》谈及叶家旧人旧事,于祖上情况,着墨不多,仅叙其崖略而已。为了方便读者对这一家族有进一步的了解,我简单介绍一下笃庄先生高祖、曾祖、祖父的情况。笃庄先生的高祖讳坤厚(1802—1889),原名法,字湘筠。道光丁酉(1837年)拔贡,朝考以知县用,历官临颍县知县、许州知州、彰德府知府、南阳知府、南汝光兵备道兼河南布政使,光禄大夫。拔贡这一名词,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可能许多人已不大熟悉,但在清代,金贵无比,其荣耀甚至要超过进士出身。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能选入拔贡生员甚为难得,有一定名额限制,不仅要文章做得好,还要品貌端楷,举止得体。叶坤厚在河南任地方官前后三十年,“长于政治,娴于军旅,优于文艺”,雅负一地资望,为当时名公卿所称道。八十八岁去世,身后遗有著作百卷,其中诗集《江上小蓬莱吟舫诗存》,叙写太平天国占领安徽时兵祸惨状及协助办团练抗敌情况,堪为一代诗史,《晚晴移诗汇》对其评许甚高。 …… 叶先生这部回忆录,2013年夏天既已整理出来,除呈叶娃老师审校外,曾分别呈周景良先生、李零先生审阅。周先生出身建德周氏,是周叔驶先生的哲嗣,家学渊源,与叶家更是五代的世交。李先生则是周锡瑞先生和叶娃老师相交多年的好友,声气同求。二位先生阅后,分别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有些是属常识性而录入错误的,如景良先生所指出“快马张”来参加张太夫人七十寿宴时所着的“黄色金丝猴的大马褂”,原先误将“金丝猴”录作“金丝绒”。景良先生赐告清代武将讲究穿“金丝猴马褂”,他1940年代某次在周叔迦先生府上,曾听“打鼓的”和叔迦先生夫人聊天时说起过;并自网络检索照片,示以“金丝猴马褂”具体样式。再如警察厅长杨以德,原误录作 “杨从德”,亦承蒙景良先生指出。对于回忆录中提及的吴炎先生,景良先生告知系吴清源先生的二哥,与他表兄李相崇、二哥周珏良皆友善,时常来他家里下棋,他幼时时常看见,亦复示以李相崇先生回忆录《动荡的八年》中关于吴炎先生的部分。李先生则指出一些编辑失当、欠妥之处,小到一处标点、注释标号,不厌其详,一一示知。对于二位先生,我这里再次致以谢意! 叶先生的这部回忆录,原系手稿,藏美国Berkeley周锡瑞先生、叶娃老师府上。他们通过加州大学北京中心的唐占希先生(中美建交后,第一代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即蒙其面试)带到北京,面交给我。手稿上不光有叶笃庄先生的批注、方实先生的批语,亦有周锡瑞先生的英文笔记,极是详尽。四部手稿摞起来近一尺,字迹辨认、录入、整理,耗费了差不多近一年的时间。我父亲、友人冀哲,及师妹冯坤,均曾参与录入、整理。插图,则系冀艺、冀哲姐妹所绘。对他们的辛苦付出,我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这部回忆录涉及叶家的相关部分,也曾呈叶氏族人审视,他们都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在这里,我也向他们致以谢意。 2014年6月12日 记于北京大学燕东园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背离真实的历史记述,不管是有意无意,都是对读者的误导乃至欺骗。本书中,我们看不到"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之类痕迹,一般都是秉笔直书,既不夸饰溢美,亦不求全责备。对于自己,老人更是毫无忌惮,直书全部人生,勇于自我解剖,即令丢人现眼的往事也不回避,自我开涮,妙趣横生。 ——章开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