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个世纪前在美国还没有投票权的种族,一群饱受所谓“隔离但平等”恶法蹂躏的民众,为何能突然走出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通向白宫的道路又是怎样铺成的?今日各种肤色和平相处的国家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促使了这种多元文化融洽互生的环境是怎样形成的?陈国平编著的《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解读了五位黑人民权运动的灵魂人物为了将美国拉回到“国父承诺的自由平等的国家”轨道上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国平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半个世纪前在美国还没有投票权的种族,一群饱受所谓“隔离但平等”恶法蹂躏的民众,为何能突然走出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通向白宫的道路又是怎样铺成的?今日各种肤色和平相处的国家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促使了这种多元文化融洽互生的环境是怎样形成的?陈国平编著的《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解读了五位黑人民权运动的灵魂人物为了将美国拉回到“国父承诺的自由平等的国家”轨道上的故事。 内容推荐 自美国建国之日起就已留下的种族伤口,是怎么愈合的?不同种族之间纷争冲突的引信,又是如何拔除的?跨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是一场壮怀激烈的公民行动,不仅要求解种族歧视和种族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也在拷问美国能否成为一个更正义的国家。 引领这场行动的英雄们登上历史舞台,绝非凭空显现的神迹。为什么一个倔强的女裁缝,能够感召五万同胞拒乘公交巴士?为什么一个年轻的牧师,能够鼓动追随者“把监狱填满”?为什么一个街头怒汉能够感动整个国家?为什么一个律师能够掀起体制革命?为什么一个坐牢超过三十次的学生会被选入联邦国会?其实,他们拥有的巨大行动能量,一直深蕴于美国普通民众之中;其道德勇气,则源自内心力量。直至今天,世人仍难以忘怀英雄们的行迹与心路故事,并继续从中汲取力量——这也是陈国平编著的《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的主题。 目录 推荐序 权利不会自己掉下来/ 五岳散人 巴士上的民权之母 1.让天地变色 2.隔离的乡土 3.水的颜色和味道 4.杜波伊斯、犹太财团和 5.“斯科茨伯里男孩”事件 6.识字测试、投票税 7.“布朗案”激发黑人雄心 8.“高地”研修 9.从道格拉斯到卡尔文 10.完美的控诉者 11.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12.“我们被自己惊呆了” 13.“我的脚很累,但我的灵魂却逍遥自在” 14.一个国家的感念 我曾到达山巅 1.“菜鸟”牧师初登历史舞台 2.“仗剑而生者,必殁于剑下” 3.拉斯廷出招 4.什么才是非暴力? 5.阔步迈向自由 6.一个黑人神童的大志向 7.“我很高兴你没打喷嚏” 8.“入座”行动 9.问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自由! 10.阿尔巴尼的败仗 11.“我们有能力把监狱填满” 12.且把“公牛”变“阉牛” 13.“我有一个梦想” 14.密西西比“自由之夏” 15.胡佛“毁金计划”,诺贝尔和平奖 16.塞尔玛——唤醒美国 17.“现在他们却来嘘我” 18.“因为我曾到达山巅” 做任何值得一做之事 1.金,或者马尔科姆? 2.在希望与噩梦中挣扎 3.如鱼得水的“小弟” 4.狱中“撒旦”的皈依 5.就像一粒火花引燃一场大火 6.“源自仇恨的恨” 7.美国头号黑人怒汉 8.走进大学 9.与奥塞·戴维斯结为挚友 10.“有一天你会的” 11.幻灭与决裂 12.历史的一分钟温情 13.不再与所有白人为敌 14.“我不介意与人类握手” 15.“我来塞尔玛,不是为了和金对着干” 16.“我付出的代价是整整十二年” 17.“埋下的不是一个人,而是种子!” 18.“我已尽量做到最好” 法庭上的革命者 1.体系内的爆破手 2 十五岁少年的自尊之源 3.校长惩罚与餐桌辩论 4.学费,休斯,校园公投 5.霍华德法学院 6.休斯顿的得意门生 7.“马戈特报告” 8.回击马里兰法学院 9.NAACP总部的刺头律师 10.联邦最高法院的首度胜诉 11.“我只在乎不受‘私刑党’迫害” 12.“摩根案”判决的微言大义 13.“请最高法院大法官回避” 14.向种族隔离发起正面攻击 15.“斯威蒂案”带来重大转折 16.决战奇谋 17.查尔斯顿的社会学交锋 18.世纪大案,世纪之辩 19.大法官厄尔·沃伦登场 20.地动山摇的判决 21.“布朗案”第二季 22.蒙哥马利起惊雷 23.小马丁·路德·金的崛起 24.“第二次美国内战” 25.“入座”:在最高法院的最后一辩 26.联邦法官瑟古德 27.从总检察官到联邦大法官 活着的圣徒 1.中国餐厅里的“最后晚餐” 2.黑人农家子 3.男孩牧师 4.美国浸会神学院 5.夭折的行动 6.詹姆斯·劳森 7.准备行动 8.试探 9.“黑鬼,到处都是黑鬼!” 10.警方逮捕82名学生 11.“宁愿入狱,拒绝保释” 12.迪安妮的追问 13.一则让人动心的广告 14.起诉施暴者?不! 15.血腥安妮斯顿,血腥伯明翰 16.你们都是“自由乘客”! 17.惊魂蒙哥马利 18.“请与我们同行,好吗?” 19.啊,密西西比! 20.“学非协”选择了坐牢大王 21.“现在我理解你们了” 22.“谢尔曼”引发争执 23.“密西西比之夏” 24.大西洋城的变局 25.塞尔玛 26.佩托斯大桥上的“屠杀” 27.“我们仍是失败的国家和人民” 28.“越南人从不叫我黑鬼” 29.何处是为自由而战的征召令? 30.“因为有你” 试读章节 大约一百年前,“法院广场”一度是蒙哥马利的奴隶交易中心。戴着脚镣的黑奴们像牲畜一样被选购和拍卖。年轻的女黑奴则赤裸着胸脯,可怜巴巴地等待白人买主喊价竞买。1861年2月,来自密西西比州的国会参议员杰弗逊·戴维斯主持了一次会议,代表六个南方州的白人领袖们一致决定正式脱离美利坚合众国。这些奴隶主草拟了南方邦联的宪法,并推举戴维斯为总统。蒙哥马利由此成为南方邦联的第一个首都。戴维斯就在离“法院广场”数个街区之遥的州府大楼宣誓就任南方邦联总统①。血腥的美国内战由此触发。 罗莎上了车,看到车厢中部有个空座位,于是走过去坐下。由于行色匆匆,她甚至来不及多想,为什么车内有这么多人站着,而在中间却会有一个空座。事后她有过思量,可能是有人看到自己挎着个沉甸甸的包,又是女士,就给她让了座。她的座位在过道边,边上是一名靠窗而坐的黑人男士。隔着过道,坐着另两个黑人女士。 下一站停靠在帝国剧院,有几个白人乘客上了车。他们坐满了白人专用座位,但其中一个仍然没有座位。巴土司机回头看了看,盯着罗莎这一排的黑人,说:“把你们的位置让出来。”罗莎这一排座位处于黑人专座的最前排。 没有人让座。罗莎等四人安坐不动。 司机再次开口:“我说,你们得把位置让出来,由我来分派谁坐这里。” 司机口里的“分派”,实际上相当于“征用”,虽然只有一个白人乘客站着,但他却要一股脑儿“征用”四个座位——这种蛮横霸道的做派已成为多数白人司机的特权。 比邻而坐的黑人男士站起来,罗莎欠了欠身,让他走到过道上站立。罗莎移坐到车窗下,即黑人男士原先所坐的位置。隔着过道的两个黑人女士也站起身,让出座位。这一刻,突然有一股内心的力量充溢于罗莎的全身。 许多年之后,在回忆那非同寻常的片刻时,罗莎说:“当那个白人司机挥手喝令我们起立让座时,我感到浑身都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所裹挟,那决心是如此强烈,让我有了采取行动的热切渴望。” 罗莎想起自己常常坐夜班公交巴士回家,却只能一路站着,不得片刻休憩。她想起小时候白人三K党徒横行乡里,爷爷在火炉旁紧抱长枪而眠——甚至在驾着马车出门时,也总是枪不离身。 在后来的很多叙事文本中,人们总是说,罗莎之所以不肯让座,是因为那天她累坏了。罗莎在回忆录中纠正了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她的原话是:“我的身体一点都没觉得累,或者说,决不比平常下班回家时感到更累。我也没有到了年迈的地步,虽然有人把我说成一个老太太。那年我才四十二岁。我唯一不能忍受的,是屈服之累。” 不妨这样来理解罗莎·帕克斯的“屈服之累”: 在身体上,她确实累了,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劳累了一天的人来说,这种劳累并不特别,也没到不可承受的地步。假定在另外一种情景下,假如面对一个幼童,一个病人,或一个年迈的公民,她完全可能心甘情愿地让座。但在这样一个时刻,因为自己和其他非洲裔美国人每天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她真真切切地感到受够了。 司机见罗莎依然在座位上端坐不动,就问她是否准备站起来。 罗莎:“不。” 司机:“这样也行,我得让你被关进监牢。” P5-6 序言 天上从来不会掉下馅饼,有史以来最类似的事情是摩西在旷野找到的“玛娜”,但貌似比较素净,与我们喜欢吃的馅饼还是挺有区别的。回顾人类的历史,几乎所有的东西——大概除了天灾与暴政——都没什么能从天上掉下来,民权更是如此。 民权的追求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始终。中国从孔孟开始就有基本的概念,孟子还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惹得后世君主大为不满。但中国的民权观念长期以来也就停留在“盛世终身饱,灾年免死亡”的水平上,大概相当于奴隶祈求主人施仁政的层次。 西方的民权观念源头应该追溯到希腊、罗马时代。我们不能把那个时代想得过于美好,但现代民权的很多观念确实是从那个时代发轫,比如选举、权利平等、公共事务讨论决策等事项。在那个奴隶还存在、投票杀死苏格拉底的时代里,民权的曙光确实开始出现在了人类文明的地平线上。 何谓“民权”?民权即人的权利,说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中说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是民权,是阁下生而为人之后自然而然获得的权利,这个权利是上天赋予的,也是不可剥夺的。 但这种权利的取得是无数人付出血泪以及生命的代价后,才在今天为世界上所有文明国家所接受。 现今世界上对于民权保障最为严格的国家应该是美国,这个从一开始就宣布人人平等、以《宪法》宪政立国的国家,一直走了一百多年,才把它的所有公民纳入到民权保障的范围内。我们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奴隶制、种族隔离、有色人种歧视,即使到今天都还在美国的土地上隐隐作痛。 那么,为什么在一个以宪政立国的国家、人人平等提出的一百多年后才基本实现权利的平等?这个问题牵涉到宗教、社会心理、人类发展等各种因素,恐怕很难说清。人类社会自从开始发展、形成了等级社会之后,对于自己种族、阶级之外的歧视与敌意就存在了,而认识人本身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现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是经过上千年的启蒙与思考才学会的。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智力想得太高。 另一个问题可能更有趣:为什么民权的概念与实践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不是更为古老的东方?这个问题可能要从基督教的兴盛说起。 西方文明直承希腊、罗马,是一种缺乏大一统观念的文明。从希腊的城邦文明开始,到罗马那种虽然开疆拓土,但兼容并蓄其他文明的精神,是一种平等观念的初步进化。而在基督教兴起后,因为教义的原因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基督教是崇拜唯一神的宗教,在这个造物者之下,所有被创造者(人类)都是平等的。这个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而东方的创世宗教如“女娲造人”,则说是女娲开始用手抟土造人,累了之后用长绳挑起泥沼中的泥点化成人,她亲手捏出来的自然成为了贵族、王侯将相。这种创世神话的不同,使人类在面对自身地位时的心理有了差异。一个是我们都是神的造物,大家都应该平……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讲述的故事足以说明,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自由从来都是争取来的,无分东西。 ——刘军宁 这本书是评传体,素材取舍之间,思想脉络隐然。五个人物成长背景不同、性格各异,思路并不一致甚至对立,却因同样的理想和目标,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创造了历史! ——鄢烈山 建国时还是奴隶,半个多世纪前还没有投票权且被种族政策隔离的美国黑人,怎么会突然走出了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通向白宫的路是如何铺成的?陈国平先生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们身临其境,英雄心路触动我们的神经。 ——杨恒均 为什么在一个以宪政立国的国家,“人人平等”提出一百多年后才基本实现权利的平等?陈国平的书表明了一个事实: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东西——大概除了天灾与暴政——都没什么能从天上掉下来,民权更是如此。 ——五岳散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