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对于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刚好也步入了春光明媚的花季,作为特区同龄人,她们在自己生命的花季里迎来了一个城市的花季,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里,她们以明净纯洁的心灵与他们的父辈一起谱写着青春生命的律动。本书的作者郁秀正是特区同龄人的代表,她以特区少年纯净的心灵和青春音符描绘出这片神奇热土上的青春画卷。
小说描写了特区中学生斑斓多彩的生活,同时对社会生活进行多视角思索,用少年的意识思考着师长,并以轻盈的笔触加以勾勒和描画,字里行间流泻出理想的光彩,呈现出青少年阳光沐浴下的绚丽世界。小说中写的是一群在改革开放前沿的青少年,他们虽然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却极鲜明地表现出这一代人所特有的个性特征。本书真切地折射出这一代人的心绪情感、思想轨迹和理想追求。
“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精选了1992年“五个一工程”奖设立以来入选作品中的优秀品种共108册,分少儿文学、少儿科普、少儿图本三个系列出版,可以称得上是十余年以来国内童书创作的一次大检阅、大总结。
小说描写了特区中学生斑斓多彩的生活,犹如清风扑面,读来让人愉快又让人清醒。故事清丽妙曼,语言平实敏锐,在孩子、家长和老师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
第一章
又搞突然袭击
上课的预备铃刚刚响过,教语文的陈老师就走进了高一(4)班。她摇晃着手里的一叠考卷说:“开学到现在已有两个星期了,今天进行一次单元考,桌面除了笔和涂改液,其他东西都收起来!”“又搞突然袭击!”“完了完了,死定了!”有人习惯性地嘟囔着。但是卷子一接到手,便只有春蚕进食声了。陈老师出的卷子总是满满当当,不抓紧时间很难做完,埋头作答是正道。
不过,半个小时后,有些人像化学反应中不安分的原子,开始活动了。余发首先想到的救兵是王笑天。他瞄了老师一眼,老师望着窗外,好像在欣赏什么。余发放心了,将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揉成一团扔给最后一排的王笑天。就在这时老师转过身来,巧的是纸团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后面的垃圾桶里。老师皱了一下眉,没有言语,低头改作业。余发连忙又扔了团纸过去。老师走下去拾起来,一看是张白纸,说“上课不要乱扔垃圾”,又回到讲台。
作弊虽然未遂,但是也没被老师抓获,余发暗自得意:“老师怎么斗得过学生!”
五六十年代的学生视作弊为“大逆不道”,到了八九十年代,学生则视之为“值得同情的行为”。本来嘛,平时不读书的想捞个及格,成绩不差的想考好,成绩好的想得第一。作弊在他们看来,并不怎么可耻,相反,作为考试的一种“对策”成了公开的秘密。所以考试前,同学之间常有半真半假的玩笑:“兄弟,这次考试全靠你了。”“通点水来。”“你要会do才是。”……
不过现在余发不敢轻举妄动了。陈老师看起来在改作业,实际上是一心两用。她不时用眼睛余光扫描全班。递条子、翻书、窥测左邻右舍均无从下手,只能自己硬着头皮做了。
先易后难,这个最基本的考试技巧余发当然懂,但是找来找去,居然找不到一题容易的!看来只能撞运气了——用拈阄儿办法来对付选择题。弄几个纸团拈来拈去肯定是不行的,老师看见你手上有纸团,准把它当作是别人传递过来的“情报”。只能是“点指兵”了。余发坐直身子,右手扶着笔,煞有介事地停在卷子上;左手握成拳,那凸起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关节依次编成ABCD,然后默念儿歌并用眼光点指。儿歌结束时停止在哪个指头上,就把它的编号填到选择题上。老师从高处往下看,看到的是余发用心思考认真书写的情景。
一位同学站起来:“老师,给多张纸。”
一听这话,便知道是广东人,广东人讲话才如此,“你先走”说“你走先”,“多给张纸”说“给多张纸”。
他叫陈明,头发有点乱,不知是独特的发式造型,还是不梳头的结果。他是这个班的学习委员,是个……用现今校园里最流行的话叫“好窜好cool”,班上的王笑天曾经想以他为素材写篇小说什么的,题目起得怪怪的:《他真是个人物》。
老师拿了张白纸从讲台上下来,看看陈明的卷子,又看看其他同学的卷子,有比较然后知高低,老师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
所有的人都不由得抬起眼睛盯着陈明,那目光有赞叹,有妒忌:这家伙又要“独领风骚”了!
一直往头上擦万金油的戴眼镜的女孩是林晓旭,无论大考小考她都抹万金油,一上考场,她就觉得头昏昏的,哪怕是最拿手的语文。
谢欣然坐在一个不前不后的位置上,她正对着几位作家寻思:《长江三日》的作者A李健吾,B刘白羽,C吴伯箫,D郑振铎。好像是刘白羽,李健吾也对吧。欣然犹豫着,考前明明还翻过这一课,怎么这会儿全糊涂了呢?我这是怎么啦? 慌乱中欣然扭头去看萧遥。他正奋笔疾书。考试前,谁都说“我没看书啊”,“我没背啊”,“我什么都记不住”,“我肯定考不好”,可是真考起来,一个比一个答得快,答得多。看来,中学生也够虚伪的。
下课了。
“收卷吧,到时间了。”
“老师,等会儿吧,没做完呢!”几位同学嚷嚷道,仿佛是老师把表拨快了。
“到时间了,好了好了,交吧!”
“老师延长点时间吧!”
“不行。各组长收卷!”
怨声四起:“这次题目怎么这么难!”“好多都超纲了!”
“谢欣然,”老师在讲台上拿着一摞卷子大叫,“快点,别的小组都交了。别写了,把你们组的卷子收上来!”
欣然把笔一丢,站起来,把他们组的卷子交上去。老师一边整理卷子,一边对欣然说:“这次考得怎么样?上次小测你就明显退步了。怎么,好像有什么心事?”
“没……没有。”欣然跟老师站在一块,足足高出一个头。
“没有就好,女孩子大了心容易散,不要认为自己基础不错就放松。女孩子就担忧没心机,千万别放松。”
欣然心想,我哪敢放松啊,一天恨不得有32小时才好。因为她知道自己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生。
“回去坐好,同学们都坐好了!和大家说一件事,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考试,我要住院开刀去了,以后出院也不能再带你们了。从下星期起,有位从西安调来的老师教你们,他姓江,教学经验十分丰富。我还是那句老话,任何时候对自己都不要放松。特区条件好,养人也害人。想想自己在内地的同学是怎么努力的,再看看郑新那届,百分之九十考上大学,郑新就更不用说了,你们都知道,全省理科‘状元’。你们千万别放松……”
九中上上下下无人不知,去年高三的郑新在高考中荣摘了全省理科“状元”桂冠,登了报纸,上了电视,出尽风头,连同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也风光了一阵。
“这回考试,题目是难了点,就是想给一些同学敲一下警钟,不要松劲。萧遥,你把班上的情况写份总结报告,明天下午交给我。林晓旭,你跟我到办公室一下。下课!”
同学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急不可待地冲出教室。大家或站或坐,不约而同地打量起这位早该注意的班主任,一个矮矮瘦瘦黑黑的小干巴老太婆。
“老师,您得什么病啊?”一位长得很出众的女孩子站了起来,她叫刘夏。
“老师,您在哪家医院治病?是市人民医院还是联合医院?”
女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
陈老师显然很激动:“同学们,听你们这么说,老师很感动。也没什么大病,年纪大了病也多了。你们好好学习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安慰。”
同学们这才零零散散地离开教室。
“小老太真要开刀?”
“真可怜。原来也没听说有什么病啊。”
余发心里也挺不好受的。别看他凡事大大咧咧,毛毛躁躁,满不在乎。平日里偷看作弊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这次——余发觉得说不清。
语文科代表林晓旭走近谢欣然:“你等我一下,一会儿就回来,咱们一起走。”
欣然站在走廊上等晓旭,心里虚得要命。她总自信临场的心理状态很好,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能冷静应对。但是这回……难道是因为他?欣然倒吸几口冷气。
这时,她看见王笑天、萧遥在打篮球,心一下热了起来。
P1-5
16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而深圳这个昔日的边陲小镇正是在这瞬间一跃成为世人瞩目、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城市。人们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这片热土,他们发扬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东方奇迹,留下了一部“春天的故事”。
16岁,对于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刚好也步入了春光明媚的花季,作为特区同龄人,她们在自己生命的花季里迎来了一个城市的花季,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里,她们以明净纯洁的心灵与他们的父辈一起谱写着青春生命的律动。长篇小说《花季雨季》的作者郁秀正是特区同龄人的代表,她以特区少年纯净的心灵和青春音符描绘出这片神奇热土上的青春画卷。
小说描写了特区中学生斑斓多彩的生活,同时对社会生活进行多视角思索,用少年的意识思考着师长,并以轻盈的笔触加以勾勒和描画,字里行间流泻出理想的光彩,呈现出青少年阳光沐浴下的绚丽世界。小说中写的是一群在改革开放前沿的青少年,他们虽然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却极鲜明地表现出这一代人所特有的个性特征。小说《花季雨季》真切地折射出这一代人的心绪情感、思想轨迹和理想追求。
虽然,我们都曾年轻,都曾走过青春的花季,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传媒的影响,使今天的孩子与当年的我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取向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区别。他们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求知欲和上进心强,喜欢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精神的创造力,因而对父母、师长的知识水准和思想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许多问题上,他们和师长们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和距离,很值得长辈们思索。小说中对家长们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这一代年青人,如何理解他们进而引导他们的问题。他们热爱自己的父母,又从青春少年的角度、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维方式去审视自己的父母。这种以青少年为本体,对长辈们所进行的审视,无疑为众多为人父母者提供了一个新鲜而宝贵的视角,使我们有可能通过这部作品,与孩子们的心进行沟通。这对两代人加深理解,增强沟通,使父母懂得自己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们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实在益莫大焉!
深圳毗邻香港,青少年经常会面临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小小年纪便不得不面对商品经济的正负面影响,城市的高速发展、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各种各样的竞争和压力,使得求学、打工、出国和发展等种种考验,较早进入他们的视野和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多种方式使他们受到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和现实,老师和家长们如何与他们在理解中沟通,在沟通中引导,使他们正确把握人生、认识社会,投身社会实践,培养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抵制不良社会习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远大理想,为特区建设和发展立志成才。特区同龄人是新世纪深圳发展的希望,如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家长、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也正是这部小说所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不。
长篇小说《花季雨季》是郁秀的处女作,是她中学期间利用寒、暑假完成的。她勤奋地边学习边思考边写作,将她对生活的思索和体验融入作品,读后给人轻松、活泼、明朗、向上之感。小说手法新颖,风格清丽,结构严谨,语言平实流畅。我以为这是一部九十年代的青春之歌,是值得阅读和推介的好作品。当然,小说《花季雨季》还是一部处女作,难免存在不足。郁秀还很年轻,她完成作品后进入大学读书,现赴美留学。我们预祝她不断努力奋进,学习攀登,写出水平更高的作品来。
《花季雨季》虽然是一个特区女学生的作品,但小说是特区改革开放火热的生活沃土上的一朵初绽的蓓蕾。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是任何艺术奇葩得以成长的土壤。正因为郁秀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所以她才能从平凡的学生生活中,发现诗,发现美,发现缤纷五色,发现弦管悠扬,才能从美好的现实体验中吸取营养,丰满自己,写出了这部好作品。从这个意义说,正是深圳这片神奇的热土,孕育了郁秀的诗思文笔;而郁秀的《花季雨季》就是她向特区这片热土所做出的一次丰厚的回报!
深圳确实是一片充满神奇魅力的热土,她那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为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特别是当深圳进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一个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未来,将在我们这一代深圳人的手中变成现实,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将在全市人民的奋斗中崛起,这是多么鼓舞人的、催人奋进的伟大事业啊!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与其相匹配的伟大作品,火热的生活也向广大的作家、艺术家们铺展开宏伟的画卷。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从生活甘泉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创作出更多更好反映时代生活和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深圳的文艺百花园就一定能够繁花似锦。
邵汉青
1996年8月29日 深圳
听说我的处女作《花季雨季》就要出版了,心里非常兴奋和不安。
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当然十分兴奋。首先我要感谢。感谢培养我成长的深圳特区;感谢赋予我知识和思想的深圳南头小学、红岭中学、育才学校和深圳大学;感谢给了我种种鼓励与帮助的领导、老师和同学。当然,也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母亲,她为这部书稿默默地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同时,我也深感不安。这部习作开始于高一,到高三时草成。上深大后,因忙于功课,未能及时修改,直到我赴美前夕,才匆忙改出。可想而知,这样一部作品中的错误、疏漏、不妥,一定很多很多。现在,我只身在美求学,十分忙碌,手头又没有稿子,想再认真修改一遍,也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向大家道歉,请大家谅解。如果这部习作能给读者们一点点什么的话,就是我莫大的愉快。
来美近一年,对世界有了新的体认,也积累了不少新的素材。希望将来有机会,将这些素材写成新的作品,比现在这部成熟一点,奉献给大家,弥补这部处女作的不足。
中国是伟大的,中国文化是伟大的。这是我来美之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感受。我衷心祝福祖国越来越富强,深圳越来越美好。
正如我在作品中写的那样,目前我国还有不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地区,还有不少失学儿童。所以,我想用稿费的一部分,买书捐赠给“希望工程”,以尽绵薄之力。
郁秀
1996年6月9日
美国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