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历代名将(4)》为您选取了宋朝到清朝的12位传奇名将,他们分别是:从士兵到统帅的北宋奇才狄青;忠勇冠世的“韩家军”统帅韩世忠;三十载独撑南国江山的铁汉吴王介;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深略善断的“军旅之神”伯颜;差点被烧死的开国第一将帅徐达;剽悍勇猛的“天下奇男子”常遇春;爱玩新花样的军事奇才戚继光;被凌迟处死的抗金名将袁崇焕;勇冠三军统一全国的摄政王多尔衮;威镇西陲的“年大将军”年羹尧;抵御外辱的一代名将左宗棠。这些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将能增进您的见识,启迪您的智慧,净化您的心灵,引发您诸多的思考与喟叹。本书由时涛编著。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了一批批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英雄豪杰。他们犹如夜空中璀璨夺目的繁星,交相辉映。岁月的流逝,却抹不掉他们的英名;朝代的兴废,也改变不了他们不朽的业绩。
《图说历代名将(4)》为您选取了宋朝到清朝的12位传奇名将,他们分别是:从士兵到统帅的北宋奇才狄青;忠勇冠世的“韩家军”统帅韩世忠;三十载独撑南国江山的铁汉吴王介;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深略善断的“军旅之神”伯颜;差点被烧死的开国第一将帅徐达;剽悍勇猛的“天下奇男子”常遇春;爱玩新花样的军事奇才戚继光;被凌迟处死的抗金名将袁崇焕;勇冠三军统一全国的摄政王多尔衮;威镇西陲的“年大将军”年羹尧;抵御外辱的一代名将左宗棠。
历史沉浮,泥沙俱下;唯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才能留下足迹。《图说历代名将(4)》中这些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将能增进您的见识,启迪您的智慧,净化您的心灵,引发您诸多的思考与喟叹……本书由时涛编著。
提起狄青,几乎人人皆知,因为有关他的小说和戏曲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那么,在历史上,狄青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据正史记载:“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为什么狄青会出现被围观的情形呢?那是因为在京城老百姓的眼里,狄青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美男子。
狄青的英俊潇洒,俘获了京城中无数少女少妇的春心,就连皇宫中的公主也不例外。这样的传奇一直延续到他的儿子狄咏身上。宋哲宗时,皇帝为大长公主挑选夫婿,在士大夫的圈子里找来找去始终都没有满意的,负责此事的官员一时没了主意,只好向皇帝探听公主心目中的驸马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皇帝告诉他们,“一定要像狄咏那个样子”。当时,老帅哥狄青的儿子狄咏在宫廷里充当卫士,由此可见狄咏之帅气可见一斑。从此以后,小帅哥狄咏就被别人称作“人样子”,也就是“标准帅哥”的意思。
自然,狄咏的帅气肯定是遗传自狄青了,因此可以说,狄青相貌出众、气概非凡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了。
而“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则是狄青在战场上的特殊装扮。关于狄青为何上阵要戴铜面具,向来有两种说法,一、因为太帅,帅到上战场不敢以真面目示人,怕敌人看到他长得太过秀美,嘲笑宋军无人,派了个奶油小生来打仗;二、可能是为了掩饰脸上的面涅。哪种说法可信现在已不得而知了,也许二者兼而有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样一副铜面具在战场上应该能够起到头盔和盾牌的双重保护作用。
这么一个帅哥,出身却非常贫寒。狄青的父亲叫狄普,是一个农家子。因为家里太过贫穷,狄普有心想让儿子去读书,却无能为力,因此狄青自幼就习武,结果练得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
不过,虽然一身好武艺,但狄青并没有想到去从军,因为在宋朝军人地位低下,士兵被百姓们称为“赤佬”(这个词至今还是骂人的方言),为了防止士兵开小差,宋军还有在士兵脸上或身上刺字的习惯。
25岁那年,为了征赋税的事,狄青的兄长与村中人发生争执斗殴,造成了严重后果。因为替兄顶罪,狄青被迫充军,“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在脸上刺有黥文,就是这面涅伴随了他一生的荣辱沉浮。他从普通小兵做起,最后直到被任命为枢密使,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创造了武将位极人臣的奇迹。
狄青来到京城后,先是加入“拱圣营”担任皇帝宿卫的骑御马直。由于他身材魁梧,人又帅气,武艺高强,因此很快被选为骑御散值。不久,他因偶触军法,被判死刑,幸而知河南府范雍惊其体貌,极力营救,才得以免死。
后来狄青从征抗击西夏,立下累累战功,官职不断得到升迁,累迁西上合门副使,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等,连升了四级。狄青名声逐渐飙升,竟然传到了宋仁宗的耳中,宋仁宗还想把狄青召回京城,亲自接见。但不巧西夏兵又进犯渭州,不得不再调狄青前去抵抗,仁宗因此取消召见的打算,只令画师给狄青画了肖像,送往朝廷。肖像送至京都御览后,宋仁宗就知道了狄青出身低微,脸上有“面涅”。待狄青返京后,宋仁宗特意召见了他。仁宗认为做为大宋的大将,脸上留着面涅,很不体面,便想要狄青用药物除去“面涅”,但仁宗自己又不好意思说,好像歧视军人似的,于是让一位王姓大臣去说。
不料狄青却说:“我狄青本来出身行伍,陛下以功用人,不计门第,臣方有今日。让我这“面涅”留下来,正可用以激励士卒,奋勇作战,争取上进,还是不除去它吧。”话传到宋仁宗的耳里,仁宗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
据说当时王姓大臣看着狄青脸上的刺字,真是越看越有趣,忍不住说道:“狄公脸上的那行涅文啊,自从做了大将,就愈显得光明鲜亮了。”狄青听了也不生气,冷冷地说:“王公若要是喜欢的话,我可以免费送您一行。”
后来,因为狄青多次立功,被提拔为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一个小兵出身的人当上枢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劝仁宗不该把狄青提到这么高的职位,但是宋仁宗这时候正在重用将才,没有听这些意见。
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有一个自称是唐朝名相狄仁杰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画像,送给狄青说:“您不也是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做祖宗吧!”
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本来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跟狄公高攀呢。”
狄青为人正直,治军有方,尤喜推功将佐,故深得将士们的拥戴。狄青对有恩惠于己者,富贵不相忘,如向范仲淹、韩琦推荐他的尹洙,遭贬亡故之后,狄青曾多次对其遗属及子女给以接济。而对于自己,他从不居功自傲、不攀附权贵。P1-5
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不免产生各种摩擦与争斗,大规模的人与人的争斗,就形成了战争。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从上古时代开始,就一直在人类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伴随着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衍生与变化。可以说,战争与文明就像人的手心与手背,宿命将它们连在一起,永不分离!
而推动战争与文明的纽带扭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的,则是人——文明的创造者,战争的发起者,社会的生产者,历史的书写者。
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群中,总会出现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似乎天生为战争而生;他们总能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独领风骚;他们的出现往往决定了战争胜负的最终走向。后人把这群人称为——名将。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产生了无数的名将。他们有的亲冒矢石、冲锋陷阵于战阵之上;有的运筹帷幄、临机决胜于千里之外;有的统御四方、威震寰宇;有的功成身退、隐介藏形;有的青史留名;有的身首异处……
无数有关他们的传说与故事,在坊间与正史上流传记载,经久不息;同时又激励着一批批志在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试问天下哪一个热血男儿,不欲“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品尝一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的冲天豪情?
孙子兵法有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另外,《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于为将之道也有过阐述,“夫为将者,日就月将,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炫耀如三光,察阵势之期会,揣敌人之短长。”可见,历史上每一位名将都绝非泛泛之辈,他们的威名都是他们自身能力的真实体现,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人生,在他们征战杀伐的身影中,总能折射出每一个朝代的荣辱兴衰……
为了让读者能够对中国的历代名将有所了解,编者精选了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到晚清之间的数十位名将,通过对他们的记述描写,以透视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
编者本着求实求真的原则,结合历史传说与文献记载对这些历史人物加以介绍评述,希望能将这些超重量级的名将的勇武、智谋、气节以及沙场轶闻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朋友能够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花费较少的时间近足巨离地亲触他们,了解他们,并从中体味历史,感悟生活,收获智慧,增长见闻,提升品位。或许,书中的某位将军恰恰和您有共同之处也未可知。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