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安全人机工程学:人机模型及智能化 |
分类 | 教育考试-考试-计算机类 |
作者 | 王保国,王伟,黄勇,王新泉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人体科学为基础,强调从多角度、不同侧面对人、机、环境三大要素,尤其是人的失误与可靠性方面进行建模。提倡多视图、多方位的方法,构建多视图、多层次的体系结构,使复杂系统的建模结构化、通用化、智能化。全书共分六篇21章,十分强调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新颖性。 目录 第1篇 人的基本特性信息、数据采集以及模型分析 第1章 人的基本特性以及数据采集\t2 1.1 人的物理特性\t2 1.1.1 人的几何特性\t2 1.1.2 人体模板的构建\t12 1.1.3 人的力学特性\t14 1.1.4 人的其他物理学特性\t16 1.2 人的生理特性\t19 1.2.1 人的感觉与知觉特性\t19 1.2.2 人的生理适应性\t21 1.2.3 人的生理节律性\t23 1.3 人的心理特性\t23 1.3.1 人的心理过程\t23 1.3.2 人的个性\t24 第2章 脑科学与神经工程学基础以及传感与成像概述\t25 2.1 神经科学与神经工程的发展\t25 2.2 脑科学与神经工效学的现实意义及研究的重要内容\t26 2.3 神经工程学基础\t27 2.3.1 神经生理与病理学基础概述\t27 2.3.2 神经心理学概述\t28 2.4 神经计算中一些典型模型的构建\t29 2.5 神经电生理信号的检测\t30 2.5.1 大脑神经电信号检测技术\t30 2.5.2 外周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t30 2.5.3 神经系统电信号多模式联合检测\t31 2.6 神经电生理信号分析处理时的一些算法\t31 2.6.1 非线性动力学参数法\t31 2.6.2 主成分分析法\t32 2.7 神经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图像的数据处理与分析\t32 第3章 人的热调节数学模型以及热应激与冷应激反应\t34 3.1 人体热调节系统的控制框图\t35 3.2 被控分系统数学模型—人体生物热方程\t36 3.3 控制分系统数学模型—人体热调节的生理学模型\t39 3.4 热应激反应时的人体的生理反应\t42 3.5 冷应激反应时人体的生理反应\t42 3.6 高温对人体以及作业带来的影响\t44 3.7 低温对人体以及作业带来的影响\t44 第4章 人的热舒适模型及其评价指标\t46 4.1 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以及热平衡方程\t46 4.2 范格的热舒适方程\t52 4.3 人的热感觉以及均匀与非均匀环境的评价问题\t55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分析\t63 5.1 作业时人体的调节与适应\t63 5.2 作业能力的动态分析\t67 5.3 作业疲劳及其测定方法\t68 第6章 人的自然倾向以及人为差错问题\t71 6.1 习惯与错觉\t71 6.2 精神紧张与躲险动作\t72 6.3 人为差错问题\t74 第7章 人的行为控制与决策模型\t77 7.1 人的行为控制模型\t77 7.2 人的决策模型\t83 第8章 人的可靠性模型及其研究方法\t84 8.1 基本可靠性指标以及常用的概率分布函数\t84 8.2 连续作业时人的可靠性模型\t87 8.3 不连续作业时人的可靠性模型\t88 8.4 人的可靠性研究方法\t88 8.5 人的可靠性的基本数据\t90 本篇习题\t92 第2篇 机应具备的特性以及人机界面安全设计的工效学原则 第9章 机应具备的一些重要特性\t94 9.1 机的动力学特征分析\t94 9.1.1 可操作性的3个特征\t94 9.1.2 机的特性描述及其动力学特性分类\t95 9.1.3 可操作性的比较\t96 9.2 机的易维护性以及机的本质可靠性\t97 9.2.1 易维护性的设计原则\t98 9.2.2 基本维修性指标\t99 9.2.3 有效性特征量\t101 9.2.4 机的本质可靠性\t102 9.3 安全防护装置的作用与设计原则\t104 9.3.1 安全防护装置的作用与分类\t104 9.3.2 安全防护装置的组成\t105 9.3.3 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原则\t105 9.3.4 典型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t105 第10章 两类人机界面的设计\t107 10.1 视觉、听觉显示器及其设计\t107 10.1.1 信息显示方式的类型及其功能\t107 10.1.2 显示方式的选择方法与原则\t109 10.1.3 显示器设计的基本原则\t110 10.1.4 视觉显示器的设计\t110 10.1.5 听觉显示器的设计\t111 10.1.6 信号灯与符号标志的设计\t113 10.2 控制器的设计\t113 10.2.1 控制器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t113 10.2.2 控制器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因素\t115 10.2.3 手动与脚动控制器的设计\t118 10.3 显示器与控制器之间的工效学设计\t121 10.3.1 显示器和控制器的布局设计原则\t121 10.3.2 视觉显示器的布置\t121 10.3.3 控制器的布置\t122 10.3.4 显示器与控制器的配合\t123 第11章 人机系统功能匹配的原则与方法\t124 11.1 人机功能关系\t124 11.2 人机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要点\t130 本篇习题\t133 第3篇 作业微空间的设计以及生态大系统健康维护 第12章 作业微空间的基本特性及其设计与分析方法\t135 12.1 环境的分类以及环境的基本特性\t135 12.1.1 环境的分类及其一般特性\t135 12.1.2 地球大气层环境的基本特性\t136 12.1.3 力学环境的基本特性\t137 12.1.4 声学环境的基本特性\t140 12.2 作业空间设计及其分析\t141 12.2.1 行动空间\t141 12.2.2 心理空间\t142 12.2.3 活动空间\t143 12.2.4 作业空间分析\t143 12.3 工作座椅的静态舒适性设计\t145 12.3.1 舒适坐姿的生理特征\t145 12.3.2 工作座椅设计的主要准则与基本要求\t146 12.4 环境照明\t147 12.4.1 照度标准与照明设计\t147 12.4.2 环境照明对工效的影响\t149 12.5 噪声与振动\t150 12.5.1 噪声的危害以及噪声控制措施\t150 12.5.2 振动\t154 12.6 微气候环境\t156 12.6.1 高温作业环境及其改善措施\t156 12.6.2 低温作业环境及其改善措施\t156 12.7 职业危害以及职业安全\t158 12.7.1 有毒环境的卫生标准\t158 12.7.2 瓦斯及其防治\t160 12.7.3 矿尘的危害及其防治\t162 12.8 航空航天作业中的辐射及其防护\t163 12.8.1 宇宙辐射的生物效应\t163 12.8.2 宇宙辐射的防护\t167 第13章 环境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t169 13.1 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概念与环境管理的目标\t169 13.2 研究机构的搭建和生态系统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t170 本篇习题\t170 第4篇 复杂系统中人因事故的分析方法及其预防 第14章 人因失误事故模型及其操作人员失误的分析\t173 14.1 人因失误事故模型\t173 14.1.1 人因失误的定义及分类\t173 14.1.2 人因事故的基本特性\t174 14.1.3 事故因果理论\t175 14.1.4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t177 14.1.5 轨迹交叉理论\t178 14.1.6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因失误事故模型\t179 14.1.7 事故的统计规律与预防原则\t180 14.2 复杂人机系统中操作人员失误的分析\t181 14.2.1 HRA的3种行为类型以及操作人员的认知行为模型\t181 14.2.2 诱发人因事故的主要因素\t184 14.2.3 人因失误的结构模型\t186 14.2.4 人因事故根原因分析方法\t187 第15章 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其事故防御\t189 15.1 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其比较标准\t189 15.1.1 HRA方法的选择\t189 15.1.2 HRA方法的比较标准\t191 15.2 人因事故的预防\t192 15.2.1 人的能力及状态\t192 15.2.2 人因失误的预防\t192 本篇习题\t194 第5篇 人机建模、系统评价与性能预测的常用方法 第16章 构建人机环境系统的基本理论与系统评价指标\t196 16.1 控制论与模型论\t196 16.2 优化论以及Nash-Pareto优化策略\t198 16.3 总体性能的4项评价指标\t200 16.4 总体性能各指标的评价\t201 第17章 人机建模与系统评价的常用算法\t204 17.1 系统建模与辨识方法\t204 17.1.1 系统建模的要求与原则\t204 17.1.2 描述系统模型的几类数学方法\t205 17.2 故障树分析法\t205 17.2.1 故障树分析的内容与作用\t205 17.2.2 故障树的建造与规范化\t206 17.2.3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t211 17.2.4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t213 17.3 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计算方法\t213 17.3.1 人机系统可靠性分析的简易模型\t213 17.3.2 事件树分析法\t218 17.3.3 事件树分析法与故障树分析法的综合应用\t221 17.4 层次分析法\t224 17.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t225 17.4.2 构造判断矩阵\t225 17.4.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t226 17.4.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t227 17.4.5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t228 17.5 系统的模糊分析评价法\t232 17.5.1 模糊关系及其运算\t233 17.5.2 模糊综合评判\t234 17.6 环境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及生态预报\t239 17.6.1 PSR模型\t239 17.6.2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指标函数的构建\t239 17.6.3 生态安全指数判断标准以模型评价结果分析\t241 17.6.4 生态预报的内涵\t243 17.6.5 近期生态预报研究的重要领域\t244 17.7 清洁生产的评价等级及其评价方法\t245 第18章 人机环境系统性能预测的智能算法\t246 18.1 人机环境系统性能预测的小波神经网络智能算法\t246 18.1.1 小波神经网络的训练学习过程\t246 18.1.2 模糊神经网络的训练学习过程\t248 18.1.3 两个典型算例\t249 18.2 灰色系统性能的预测\t253 18.2.1 灰色系统建模与预测\t253 18.2.2 GM(1,N)模型\t253 18.2.3 典型算例—模型建立及关联度计算\t256 18.2.4 灰色系统的预测\t261 第19章 考虑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的复杂系统通用建模分析与设计方法\t263 19.1 制造业的范围及其竞争要素的变化\t263 19.2 集成的概念以及制造业中两种集成的比较\t265 19.2.1 集成的概念\t265 19.2.2 关于“计算机集成制造”与“现代集成制造”的主要差别\t265 19.3 多视图、多方位体系结构\t266 19.4 概述几种典型的建模方法\t269 19.4.1 功能建模方法\t269 19.4.2 信息建模方法\t269 19.4.3 资源建模中界面的作用以及资源集成的重要工具—ERP\t270 19.4.4 经营过程的建模方法—IDEF3和ARIS过程建模\t270 19.4.5 精良的管理与敏捷制造的重要理念\t271 19.4.6 决策建模方法\t271 19.4.7 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t272 19.4.8 以ChatGPT为工具的人机系统建模方法\t273 19.5 企业与信息系统建模的IDEF方法族及重要特征\t279 本篇习题\t281 第6篇 安全人机工程系统的未来展望 第20章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进展\t292 20.1 数字化人机环境安全工程\t292 20.1.1 数字化人的体态模型\t292 20.1.2 人机环境系统的建模与分析\t292 20.1.3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评价系统\t293 20.2 信息化人机环境安全工程\t293 20.2.1 协同工作中的人与人间的交互\t294 20.2.2 基于信息交互的界面设计\t294 20.3 虚拟场景下人机环境安全工程\t295 20.3.1 虚拟场景下人机工程的设计以及工效学的评价\t295 20.3.2 人机工程学模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t296 20.4 智能化人机环境安全工程\t296 20.4.1 人的智能模型\t296 20.4.2 人机智能结合的必要条件\t297 20.4.3 人机交互作用以及计算机的智能结构\t298 20.5 新形势下人机界面技术的新发展\t299 第21章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及健康环境生态大环境的构建\t301 21.1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t301 21.2 循环经济的七大基础原则以及“3R”原则的优先顺序\t303 21.3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概述\t304 21.4 干扰与受损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恢复\t306 第22章 脑科学及神经工程对疾病诊断的促进与展望\t308 22.1 脑-机接口应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t308 22.1.1 脑-机接口与分类\t308 22.1.2 规范BCI硬件系统及开发环境\t309 22.1.3 BCI应用的现状\t309 22.1.4 BCI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t310 22.2 神经肌骨动力学与神经肌骨系统疾病诊断\t311 22.3 电磁神经调控技术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t311 22.4 光遗传学技术及展望\t312 22.4.1 光遗传学技术与传统电极刺激的比较\t312 22.4.2 光遗传学与磁遗传学的比较\t312 22.4.3 光遗传学控制细胞功能的基本步骤\t313 22.4.4 光遗传学展望\t313 22.5 神经仿生学与智能机器人技术\t313 22.5.1 神经仿生学及其发展趋势\t313 22.5.2 从仿生学角度看神经机器人的发展\t314 22.5.3 类脑计算与类脑智能机器人技术\t314 22.6 人脑计划以及类脑智能展望\t314 22.7 神经再生与修复技术展望\t315 22.7.1 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概述及举例\t315 22.7.2 中枢神经再生与修复技术概述\t315 22.7.3 神经损伤修复的基因治疗以及新型康复技术的探索\t316 本篇习题\t316 后记\t319 参考文献\t3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